1942:轰炸东京

1942:轰炸东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国林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
  • 杜立特空袭
  • 东京轰炸
  • 历史
  • 军事
  • 美国
  • 航空
  • 战争
  • 回忆录
  • 太平洋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30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4468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5
字数:1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军为打击日军,推出奇计,用陆军轰炸机在航母上起飞,对日本本土进行轰炸。这也是“二战”中美军首次对东京进行轰炸。
  本书记叙了这起“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分为轰炸前的准备、轰炸的过程、轰炸之后的影响等几个部分,对每个机组、每个飞行员的经历都有详细的记录,并对由此引发的中国的营救、日军的报复、美国的致谢等相关内容加以记述。首次轰炸东京影响太平洋战争的进程,意义重大,涉及美日中俄四个国家。本书将以往鲜为人知的美国如何筹划此行动的细节和中国档案馆收藏的资料首次揉合于一体,合并披露,奉献给读者,再现了这场惊心动魄的行动。

作者简介

  王国林,浙江临安人,1956年出生,1989年就读杭州大学古典文献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曾经务农七年,执教九年,考古四年,编辑六年,目前在浙江农林大学供职,致力于口述史写作,专著有《东南抗战前哨》《浙西战时施政》《失地农民调查》《下岗职工调查》等。,对每个机组、每个飞行员的经历都有详细的记录,并对由此引发的中国的营救、日军的报复、美国的致谢等相关内容加以记述。首次轰炸东京影响太平洋战争的进程,意义重大,涉及美日中俄四个国家。本书将以往鲜为人知的美国如何筹划此行动的细节和中国档案馆收藏的资料首次揉合于一体,合并披露,奉献给读者,再现了这场惊心动魄的行动。

目录

序 1
概 述 3
第一章 准备轰炸
要教训日军 2
人机两忙 19
行驶在海上 30
第二章 实施轰炸
轰炸东京 48
轰炸横滨等地 85
轰炸名古屋等地 94
第三章 迫降以后
在苏联和浙江沿海 104
在浙皖边境 156
在浙赣边境 186
在江西内地 206
第四章 轰炸余音
轰炸的反响 226
轰炸引起的战事 239
迫害战俘 258
轰炸续曲 284
第五章 中美情结
杜立特中国考察团 302
跨越半个世纪的约会 322
穆恩探险队 344
中美姐妹城市 352
六十周年的再会 359
七十周年的盛会 364
附 录 377
美国公布轰炸内情 378
中国的评论 383
日本的评论 388
致罗森信件 390
美国教师的离别文 392
后 记 394

精彩书摘

  概述
  1941年年底,日军袭击美国的珍珠港,迅速控制太平洋和印度洋。罗斯福总统坚决主张对日本进行一次打击,用以振奋人心。美军推出奇计,首次以陆军的中型轰炸机在航空母舰上起飞,轰炸日本后在亚洲大陆降落。确定降落地却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起初与苏联协商,苏联担心日本从东面进攻,不敢接受。中国明知会遭受日军的疯狂报复,仍然配合行动,赶修机场,迎接盟机。美国舰队被日军发现,飞机提前一天半起飞,加上天气恶劣,飞机全部失事。中国军民以各种方式救护美国飞行员。美军除三人身亡,八人被捕外,全部获救。日军恼羞成怒,发动中途岛海战,美军以弱胜强,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日军又发动浙赣战役,摧毁衢州等机场,摧毁轰炸日本的基地,屠杀沿线民众达25万之众。八位被俘的飞行员,一位被折磨至死,三位被处死,日军企图以恐怖来制止危及日本的行动。中美两国结下患难之交,1992年,美国邀请浙江的五老人访美,报答救命之恩。
  轰炸东京,是美国在极其艰难的时刻做出的决定,属于重大事件。俄亥俄州州长詹姆斯·A.罗兹称它“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在美国政界,罗斯福总统亲自过问,事后出面向外界说明起飞地点,为飞行员佩挂英雄勋章;得知日本处决被俘的飞行员,申明要惩罚凶手;获悉日军在浙赣战役中使用毒气对付营救过飞行员的中国军民,宣告要以牙还牙。美国新闻界当时以头版头条连续报道轰炸东京的事件;四位被俘的飞行员释放后,又进行过轰动性的报道。在艺术界,1944年就有专题片上映,以后又演绎成多部影片,2001年的大片《珍珠港》,以近15分钟的篇幅反映轰炸东京的内容。在学术界,2002年3月,美国历史学家和医学专家组团来华调查日军的细菌战,在浙江“义乌市侵华日军细菌战受害者名单”前潸然泪下。这批一千多名的受害者,是日军报复轰炸东京而发动浙赣战役的后果,美国专家了解内情后为之动容。
  轰炸东京的行动,在美国家喻户晓,行动者被尊为英雄,救助这些英雄的中国百姓成为恩人。1945年,杜鲁门总统接见到美国就读的陈慎言,陈慎言当时全力医治过受伤的飞行员。1984年,里根总统在复旦大学演讲,郑重提到中国人民营救飞行员一事。1992年,美国邀请浙江的五老人访美,报答他们的救命恩德,布什总统写信祝贺,新闻界又进行一次持续性的轰动报道。1994年,雷德温市与衢州结为姐妹城市。他们继1992年组团到象山探寻当年的15号机后,直至今天仍想发现这架飞机。美国人珍视这段历史、这番友情,我们更应该了解这段经历,延续这番友情。
  ……

烈火与荣光:太平洋战争中的历史侧影 一、序章:迷雾笼罩的远东 1930年代末,世界局势如同一个紧绷的弦,在法西斯主义的狂热鼓噪下摇摇欲坠。远东,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正被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无情践踏。从“九一八事变”的黑烟中崛起,到全面侵华战争的泥潭,日本的野心早已超越了亚洲的边界,其目光贪婪地投向了更遥远的西方和南洋。本书并非聚焦于那场宏大的、决定性的战略博弈,而是试图剥开历史的厚重外衣,深入战时民众和普通士兵的微观世界,探寻在时代的洪流中,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个体命运与挣扎。 我们将时间锚定在1941年末至1943年初这段最为残酷的时期。珍珠港的爆炸声响彻太平洋,将美国彻底拖入漩涡,也标志着太平洋战争进入了全速扩张阶段。然而,在战争机器高速运转的背后,是资源的枯竭、士气的微妙变化,以及对未来茫然无措的恐惧。 二、南洋的迷梦与血色热带雨林 本书的很大篇幅将聚焦于日军在东南亚的扩张及其后续占领期的管理困境。不同于传统战争史对关键战役(如马莱半岛战役或新加坡陷落)的着墨,我们更关注占领后的“持久战”对当地社会结构产生的撕裂与重塑。 1. 资源的掠夺与“大东亚共荣圈”的幻象: 日本占领者怀揣着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实质上是对橡胶、锡矿、石油等战略资源的极度渴求。我们将通过档案记录、幸存者的回忆录(主要来源于战后对英、荷属殖民地民众的访谈整理)来描绘物资分配系统如何从最初的有序征用迅速演变为无法无天的掠夺。在爪哇岛的棉兰老岛,稻谷被强征,货币体系崩溃,饥荒成为比枪炮更隐秘的杀手。当地土著精英在“合作”与“抵抗”之间走钢丝,他们的选择,往往决定了一个家族的生死存亡。 2. 强制劳动的阴影: 在热带雨林的深处,数以十万计的当地人以及被俘的盟军士兵,被投入到最艰苦的工程中。本书将详尽探讨修建那些臭名昭著的铁路和公路的幕后故事——不仅仅是关于死亡率的冰冷数据,而是关于那些在恶劣卫生条件下、被疟疾和痢疾折磨的工人们,如何利用微小的抵抗和互助来维持生命。我们试图还原工程的艰辛、管理者的残暴,以及工头们在巨大压力下扭曲的人性。 三、帝国心脏的暗流涌动 战争的阴影终将投射到帝国的腹地。尽管日本本土被盟军的空中侦察所笼罩,但针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尚未达到全面摧毁的阶段,社会结构仍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但内部的裂痕已然出现。 1. 战时经济的精疲力竭: 从1942年起,日本的工业生产开始受到美国潜艇战的致命打击,原材料的进口锐减。本书将分析家庭层面的配给制如何运作,以及黑市的兴起。讲述普通市民如何处理那些劣质的代用品(如木粉掺杂的米饭,用蔬菜油代替的食用油),以及对“精神力”的极端强调如何掩盖物资的极度匮乏。特别是对女性角色的关注,在男性普遍被征召入伍后,她们如何承担起工厂生产和维持家庭运转的双重重担。 2. 思想的紧箍咒与“内省”的挣扎: 在“一亿玉碎”的口号下,思想控制达到了顶峰。然而,在战况开始对日本不利时(例如中途岛的失利后),知识分子、部分军官以及信仰了不同神学的宗教人士,他们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微妙的动摇。我们不会涉及政治阴谋,而是专注于文学作品、日记片段中透露出的那种被压抑的“自我怀疑”。对于一个将战争视为神圣使命的社会而言,承认失败的可能性,无异于对信仰的背叛。这种内在的冲突,是理解战时日本社会复杂性的关键。 3. 慰安所体系的内部侧写(侧重于管理与被管理者): 这是一个极其敏感且痛苦的话题。本书将以严肃的历史研究态度,审视日本军方建立和运作“慰安所”体系的行政细节——从物资采购、人员招募(无论是以何种胁迫方式)到内部的卫生管理和对“服务人员”的身份界定。我们着重描绘那些被卷入这个体系的女性,她们的日常生存状态、如何在极端的非人化环境中维护一丝自我认知,以及战后幸存者在回归社会时所面临的巨大污名与沉默。此部分研究建立在对战后审判记录和少数幸存者口述历史的交叉验证之上,旨在还原历史真相的重量,而非煽情。 四、边陲的声音:被遗忘的战场 太平洋战争并非只有中途岛和瓜岛。本书还会将目光投向那些相对“边缘”的战区,这些地方的战斗同样惨烈,但历史记载相对稀疏。 1. 阿留申群岛的雪与冰: 聚焦于美军在阿留申群岛的攻防战。在北纬50度以上的极寒环境中,日军与美军为争夺弹丸之地进行的战斗,其残酷性不亚于热带丛林。我们将探讨士兵们如何在极端的低温下应对装备冻结、食物短缺和孤立无援的心理折磨。这些战斗对后来的诺曼底登陆情报工作产生的微妙影响,也将被简要提及。 2. 中国战场的后方: 在广阔的中国战场上,除了正面战场,日军对后方城镇的“扫荡”和对占领区民众的残酷统治,构成了战争的另一面。我们将通过对重庆政府和地方抗日志士的零星记载,侧面反映日军后勤压力增大后,对中国民众的勒索和暴力行为如何变本加厉。 结语:历史的断层与回响 《烈火与荣光:太平洋战争中的历史侧影》并非旨在提供一部完整的军事编年史,而是试图通过对微观生活、社会结构和个体心理的细致剖析,去理解1941年至1943年间,那场全球冲突如何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它试图回答:在帝国狂热的驱动下,普通人如何生存,他们的希望、恐惧和道德选择在历史的巨轮碾压下,留下了怎样难以磨灭的印记。这本书是关于幸存的韧性,也是关于战争留给人类心灵的永恒创伤。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所呈现的历史视角。它没有将那场灾难简化为简单的“正义与邪恶”的对立,而是深入探讨了战争机器是如何一步步吞噬人性和理性。作者展现了冲突双方在不同层面上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这种超越简单叙事框架的同理心,使得整部作品的立意得到了升华。它促使我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式,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悲剧的必然性——并非所有人都甘愿被卷入洪流,但历史的惯性往往难以逆转。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了某一个事件,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深刻的参照系,让我们得以反思权力、宣传以及个体在巨大历史变动中的无力感。读罢此书,留下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一种沉甸甸的、关于人类境遇的哲学思考,久久不能散去。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实在令人拍案叫绝,仿佛作者手里握着一把无形的指挥棒,精准地调动着每一个历史的齿轮。从最初对历史背景的铺陈,到关键转折点的陡然加速,那种紧迫感如同心脏骤停般让人屏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宏大战争场面时,依然能精准地捕捉到个体命运的微小颤动。那些关于决策者在密室中的权衡、前线飞行员在夜空中与死神周旋的细节,都写得淋漓尽致,充满了张力。读到某些关键章节时,我甚至需要放下书本,深吸一口气,才能重新投入到那份紧张的氛围中去。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史书,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悬疑片,每一个章节的结尾都巧妙地设置了钩子,让你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种结构上的高明,使得即便是对那段历史略有了解的读者,也会被牢牢吸附,难以自拔。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让你在阅读历史的同时,也在体验着一场扣人心弦的智力与意志的较量。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运用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平衡点。它既有扎实的、经过反复考证的文献支撑,确保了历史事件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又巧妙地避开了学术著作的枯燥。那些被挖掘出来的、鲜为人知的信件、日记片段,如同散落在广阔沙漠中的宝石,被作者精准地拾起并嵌入叙事之中。这些一手资料的引入,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现场感和沉浸感。我可以清晰地想象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担忧、他们的希望。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引用这些史料时,保持了一种冷静的克制,他让史料自己说话,而不是用冗长的旁白来解释一切。这种“展示而非告知”的叙事手法,让历史的重量自然而然地压在了读者的心头,远比空洞的口号来得震撼人心。

评分

从文本的“质感”来看,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极其成熟且多变的。它不是那种一味追求华丽辞藻堆砌的文风,而是根据场景的需求进行灵活切换。在描写空中作战的段落,语言变得简练、充满动感和冲击力,充满了军事术语的精准和速度感;而在描绘战后重建或是人物情感低谷时,笔触又变得缓慢而富有诗意,带着一种对逝去时光的缅怀与哀伤。这种风格上的自由切换,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非常丰富,避免了长时间阅读单一语调带来的疲劳感。尤其是作者对环境和氛围的渲染,比如对特定年代城市景象的描摹,那种光影、声音、气味的调动,仿佛能透过书页扑面而来,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感官体验,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字驾驭能力。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的功力,简直可以用“入木三分”来形容。这些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充满矛盾和挣扎的个体。我特别喜欢他对几位核心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那种在极端压力下,人性如何被拉伸、被考验的描写,极其细腻真实。比如,某位参谋如何在“绝对服从”与“良知”之间进行痛苦的内心辩驳,那种煎熬感透过文字清晰地传递了过来。作者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审判,而是将他们置于历史的熔炉中,展现了复杂的人性光谱。读完后,我甚至会忍不住去思考,如果我处于那个位置,我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种引发深层反思的能力,是优秀作品的标志,它超越了单纯的信息传递,触及到了存在的本质和历史的沉重。角色间的对话也颇具匠心,每一句台词都充满了潜台词和时代烙印,绝非现代口吻的简单嫁接。

评分

书是好书,只是太多了,需要静下心来读!

评分

非常好!我很喜欢!!

评分

书是好书,只是太多了,需要静下心来读!

评分

还没拆封,在书店看的,京东买起,相当经典,继续买下去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介绍二战时期一段历史。

评分

屯书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更多的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

人,每天都要不断的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