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作為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齣土的大量精美隨葬品令人贊嘆不已,而墓主人劉賀的傳奇經曆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本書是第一部有關海昏侯及其時代的學術研究專著。作者以文獻記載的劉賀生平為基礎,結閤齣土文物,將漢武帝晚年至漢宣帝時期的諸多重大曆史事件詳細解說;通過分析劉賀的經曆與行事,揭示其個人的生活環境與性格特徵,認為劉賀的戲劇化人生,既是時代造就,也是性格使然。
作者簡介
辛德勇1959年生,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曆史地理學、曆史文獻學,兼事地理學史和中國古代政治史等研究。代錶作有《古代交通與地理文獻研究》(1996)、《曆史的空間與空間的曆史:中國曆史地理與地理學史研究》(2005)、《讀書與藏書之間》(2005)、《讀書與藏書之間二集》(2008)、《秦漢政區與邊界地理研究》(2009)、《睏學書城》(2009)、《縱心所欲:徜徉於稀見與常見書之間》(2011)、《舊史輿地文錄》(2013)、《建元與改元:西漢新莽年號研究》(2013)、《石室賸言》(2014)、《製造漢武帝》(2015)、《舊史輿地文編》(2015)、《祭獺食蹠》(2016)、《中國印刷史研究》(2016)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引言:一座墓葬引發的關注
一、劉髆受封昌邑王
二、衛太子的反叛
三、霍光專擅朝政
四、二十七天的皇帝
五、宣帝登基與親政
六、由廢帝到海昏侯
七、帶走的財富
八、餘論——蓋棺論定於青史
附錄
附錶1 劉賀年錶
附錶2 劉賀世係略圖
附錶3 改訂西漢新莽曆史年錶
精彩書摘
蓋棺論定於青史
(選自《海昏侯劉賀》)
劉賀在漢宣帝神爵三年(前59)離世並遭國除之後,海昏侯國的曆史,並沒有完全終結。
至漢元帝初元三年(前46)四月中旬至五月期間,漢朝遭遇瞭一場比較嚴重的旱災。在這場旱災之前,漢武帝茂陵陵園裏有一座白鶴館,應該是寢殿的附屬建築,在四月乙未也就是四月十一這一天,還著瞭一場大火。不知道與這些災異的發生,是不是具有一定關聯,元帝決定:“封故海昏侯賀子代宗為侯。”——也就是給劉賀的兒子劉代宗紹封瞭海昏侯的爵位。
這位新海昏侯劉代宗,在史籍中沒有留下什麼記載(隻知道死後的謚號是“釐”)。其後相繼又有劉保世(謚“原”)、劉會邑兩位承嗣侯位,同樣沒有事跡傳世。
很不幸的是,在劉會邑時,海昏侯國又遭免除。唐人顔師古以為劉會邑與同時國除被免除爵位的許多人一樣,都是在新朝肇建後王莽所為,但實際情況,似乎還可以進一步深入研究,至少需要對此做齣更為具體的論證。不管怎樣,連帶元帝時期的復封,劉賀始封的海昏侯國,在西漢隻嚮下做瞭三番傳續。
進入東漢以後,光武帝劉秀,在建武年間,又重封海昏侯國(當然,如前麵第六章所述,在重封劉賀後人之前,光武帝曾有過冊封瀋戎為“海昏縣侯”的想法,但因瀋戎固辭而未果)。東漢海昏侯國,在班固撰著《漢書》的明帝時期,尚承續不絕。再往後,我們可以看到,在西晉時人司馬彪撰著的《續漢書·郡國誌》中,豫章郡屬下的“海昏”,司馬氏依然自注有“侯國”字樣。因《續漢書·郡國誌》斷代的年限,是漢順帝永和五年(140),故東漢海昏侯國,至少一直傳承至此時,尚未棄絕。這是我們通過傳世文獻,所能確切認知的海昏侯國存續的時間的下限。
實際上,劉秀冊封的海昏侯國,很可能是與東漢王朝相始終,一直沒有廢除。所謂東漢,依然是劉傢的天下,皇帝還依然是太祖高皇帝的後裔,他們沒有忘記劉賀,這位被霍氏權臣從未央宮中押解走的廢皇帝,讓他的子孫們仍享得一定的禮遇。
上麵各章講述的劉賀的身世及相關政治背景,在《史記》《漢書》等基本傳世文獻中,本來都有比較豐富的記載。以往一些比較通行的現代研究著作,敘述往往比較粗疏,以緻很多基本麵貌,顯得模糊不清,但那是研究者沒有特彆關注這方麵的問題,或是未嘗用心讀書所緻,而不是曆史典籍缺乏足夠的記載。實際上,並不需要簡單依賴海昏侯墓中齣土的遺物來對相關史事做齣新的論證,更沒有理由一定要賴此得齣與傳世文獻記載截然不同的結論。
諸如劉賀之登基稱帝,立也霍光,廢也霍光,並不取決於劉賀本人有多優秀,或是有多昏亂,而霍光的陰謀和伎倆在《漢書》當中也有非常清晰的記載。
現在一些人依據海昏侯墓中齣土的諸如所謂“孔子屏風”(實為矩形銅鏡鏡背)或屬《易經》《禮記》《論語》等儒傢經典的簡牘(其中有些內容還有待進一步認證,如所謂《易經》就是如此),甚至樂器、兩周銅器等,來證明劉賀其人本屬循規蹈矩的正人君子,並且情趣高雅,愛好音樂、喜歡收藏,等等,從而很輕易地做齣新的判斷,以為《漢書》等傳世典籍有關劉賀“清狂不惠”“動作亡節”之類的記載,盡屬霍光之輩肆意厚誤。如此簡單地闡釋齣土遺物,恐怕同樣嚴重脫離實際,這樣的研究方法,似乎並不可取。
例如,前麵第六章中已經談到,儒傢經典,在當時的皇傢子弟教育中,本已成為一項基本的內容,昌邑王劉賀的老師王式,就明確講過他“以《詩》三百五篇朝夕授王”的情況。其實比這更早,在前麵的第二章中,還談到瞭劉賀的父親老昌邑王劉髆,甫一受封,漢武帝就指令“通《五經》”的夏侯始昌給他做“太傅”的事情。
麵對曆史文獻的清楚記載和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我想,與其動輒揣測通過這件器皿來改寫中國製作蒸餾酒的曆史,不如更好地對比上海博物館等處收藏的類似器皿,梳理同類器物的演變序列,以更好地認識和把握其功用和原理。
……
史海鈎沉:那些被時間洪流衝刷的王朝側影 引言:曆史的重量與個人的微茫 我們試圖描摹的這幅畫捲,並非聚焦於大漠孤煙下的鐵血徵伐,亦非殿堂之上君王的權謀博弈。它更像是一場深入曆史肌理的探尋,關注那些在宏大敘事中被略去不計的“小人物”,以及在王朝更迭的巨大陰影下,個體命運的無力和掙紮。這裏的每一頁文字,都旨在從塵封的檔案、殘破的文獻中,重新拾起那些散落的史料碎片,以求還原一個更具人情味、更貼近真實的曆史斷麵。 第一部分:魏晉風骨與士族的興衰 本書將目光投嚮那個充滿矛盾與魅力的時代——魏晉南北朝。這是一個思想的熔爐,也是政治動蕩的溫床。我們不滿足於簡單羅列“竹林七賢”的清談風雅,而是深入探討士族階層如何在這種亂世中,通過聯姻、門第、乃至思想壟斷,構建起一個幾乎堅不可摧的權力網絡。 一、門閥的製度性根基:九品中正製的深層影響 通過對當時選官製度的細緻剖析,我們發現“九品中正製”並非僅僅是人纔選拔的工具,它更是固化社會階層的有效機製。我們收集瞭大量關於地方豪族如何操縱評定時序的碑刻與私人信函(摹本),揭示瞭“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是如何在製度設計上被刻意維持和強化的。士族通過壟斷教育資源和政治資源,將權力世襲化,使得底層知識分子上升的通道幾近封閉。這種固化的社會結構,如何反噬瞭政權的閤法性,是本部分探討的核心議題。 二、玄學思潮的政治意涵:清談背後的權力博弈 玄學的盛行,常被解讀為對現實政治的逃避。然而,我們認為,玄學的思辨,特彆是對“名教與自然”的反復叩問,本身就是一種隱晦的政治錶達。清談的場所,往往是權貴們私下交換利益、試探政治風嚮的秘密沙龍。本部分將通過對幾位關鍵士人著作的文本細讀,分析他們如何藉由老莊之說,錶達對當權者政治傾嚮的不滿與規勸。例如,某幾位名士在涉及特定曆史事件時的“避而不談”,恰恰構成瞭最有力的批判。 三、邊緣群體的聲音:流民與塢堡的興起 當中央權威衰落,地方勢力崛起,“塢堡”成為一種獨特的社會形態。本書收錄瞭若乾關於特定塢堡的田野調查記錄與地方誌記載。這些記錄顯示,塢堡不僅是軍事防禦工事,更是某種“前國傢”的雛形。堡主往往集立法、司法、行政於一身,對依附其下的流民提供瞭不同於國傢體係的生存契約。這種契約的性質,是基於共同的血緣紐帶還是純粹的利益交換?我們嘗試從生存倫理的角度,描摹這些在戰亂中求生者的生活圖景。 第二部分:唐宋之變:經濟結構與地方治理的重塑 時間跨越韆年,視角轉嚮更為成熟的封建帝國——唐宋。我們聚焦於唐代“安史之亂”後,中央集權對地方藩鎮的控製力減弱,以及宋代商業革命如何深刻改變瞭社會結構。 一、藩鎮割據的財政基礎:鹽鐵與漕運的控製權 安史之亂後,掌握瞭重要財政來源的藩鎮,實際上擁有瞭與中央分庭抗禮的資本。本書將詳細梳理唐代後期河北、河東等地鹽稅和礦稅的實際流嚮。通過對比中央戶部與地方藩鎮的賬目殘片,可以清晰看到地方割據的經濟邏輯。藩鎮的“半獨立”狀態,並非單純的軍事問題,而是復雜的財政與資源分配博弈的體現。 二、宋代城市經濟的“雙刃劍”效應 宋代商業的繁榮是無可爭議的,但這種繁榮是如何在政治上被“對衝”的?我們分析瞭宋代嚴格的“廂、坊”製度在宋初的鬆動與後期的重建。雖然坊市製度瓦解,市民階層壯大,但政府對金融活動的嚴格管製(如“鈔法”的推行與失敗),顯示齣統治者對商業資本膨脹潛在威脅的深刻警惕。市民階層的文化繁榮(如瓦肆勾欄的興盛),與他們政治參與度的低下形成瞭鮮明對比,這為後來的政治危機埋下瞭伏筆。 三、文官政治的內捲化:冗官與財政壓力 宋代推行“重文抑武”政策,導緻瞭龐大的官僚機構。本書通過對北宋中後期“更戍法”和科舉錄取率數據的交叉分析,探討瞭冗官現象對國傢財政的擠壓程度。官僚階層為維護自身利益,形成的強大慣性,使得任何試圖削減財政開支或改革官僚體係的努力都步履維艱。這種內部的“內捲化”,遠比外部的軍事威脅更早地侵蝕瞭宋朝的根基。 第三部分:明清的社會控製與士紳的轉型 最後,我們將目光聚焦於明清時期,探討高度集權的帝製晚期,國傢權力是如何通過基層組織實現滲透與控製的。 一、裏甲製度在明代的強化與衰變 裏甲製度是明初穩定基層、徵收賦役的重要工具。然而,隨著人口流動性的增加和土地兼並的加速,裏甲製度逐漸名存實亡。本書通過分析幾份地方誌中關於“催科”的記載,揭示瞭基層稅收的實際承擔者如何從裏長轉變為日益貧睏的自耕農。明代中後期“一條鞭法”的推行,與其說是改革,不如說是對既已崩潰的傳統基層管理體係的被動補救。 二、清代“士紳”角色的復雜性:地方自治與愚民政策的張力 清代的士紳階層,擁有瞭正式的“免役”特權,成為瞭連接官府與民間的主要橋梁。我們研究瞭清代地方鄉紳在水利修築、義倉維持等方麵的貢獻,肯定瞭其在維護地方秩序中的積極作用。但與此同時,政府通過“保甲”製度和對民間宗教的嚴厲禁絕,構築瞭一道嚴密的意識形態防火牆。這種對地方精英權力的默許(自治傾嚮)與對民間思想的絕對鉗製(控製傾嚮)並存的復雜局麵,是理解清朝長治久安背後深層機製的關鍵。 結語:曆史的螺鏇與永恒的提問 通過以上三個時期的考察,我們發現,曆史並非簡單的綫性發展,而是充滿瞭螺鏇式的循環:每一次社會結構的鬆動,都與前一個時代的製度慣性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而每一次看似強大的中央集權,其穩固性都依賴於對基層社會復雜力量的精確平衡。本書的目的,不在於提供最終的答案,而在於用嚴謹的史料,重構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權力運作的細節,激發讀者對“何為公正”、“何以長治”的持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