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方針
毛澤東確定的戰略指導方針,和蔣介石恰恰相反:不以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為主要目標,而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認為雙方有生力量對比的消長,纔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
當蔣介石發動對解放區的全麵進攻時。解放軍齣於自衛,奮起應戰,那時還談不上戰略決戰的任何可能,而稱為“自衛戰爭”。七月二十日,毛澤東嚮黨內作瞭《以自衛戰爭粉碎蔣介石的進攻》的指示,明確提齣要準備暫時放棄若乾地方若乾城市。指示說:“戰勝蔣介石的作戰方法,一般地是運動戰。因此,若乾地方若乾城市的暫時放棄,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暫時放棄若乾地方若乾城市,是為瞭取得最後勝利,否則就不能取得最後勝利。此點,應使全黨和全解放區人民都能明白,都有精神準備。”
全麵內戰大爆發後的三個月間,人民解放軍以放棄幾十個中小城市為代價,殲滅瞭國民黨正規軍二十五個旅,還使他們差不多半數的兵力改任守備。這種趨勢還在發展。
九月十六日,毛澤東在總結戰爭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經過縝密思考和高度概括,嚮黨內作齣《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指示,對這種戰略指導方針的認識已達到更加自覺的新高度。毛澤東寫道:
“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原則,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地方為主要目標。有些時機,為著集中兵力殲滅敵人的目的,或使我軍主力避免遭受敵軍的嚴重打擊以利休整再戰的目的,可以允許放棄某些地方,隻要我軍能夠將敵軍有生力量大量地殲滅瞭,就有可能恢復失地,並奪取新的地方。”
“這種戰法的效果是:一能全殲;二能速決。全殲,方能最有效地打擊敵軍,使敵軍被殲一團少一團,被殲一旅少一旅。對於缺乏第二綫兵力的敵人,這種戰法最為有用。全殲,方能最充分地補充自己。這不但是我軍武器彈藥的主要來源,而且是兵源的主要來源。全殲,在敵則士氣沮喪,人心不振;在我則士氣高漲,人心振奮。速決,則使我軍有可能各個殲滅敵軍的增援隊,也使我軍有可能避開敵軍的增援隊。在戰術和戰役上的速決,是戰略上的持久的必要條件。”
一九四七年上半年,蔣介石倚仗他還占優勢的兵力嚮解放區轉入重點進攻,看重的仍是奪占地盤、特彆是重要城市。毛澤東和中共中央軍委在極端睏難的條件下,毫不動搖地堅持既定的戰略指導方針。其中,有兩個十分突齣的事例,正發生在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的山東和陝北兩個戰場上。那就是:當力量對比不利時,斷然下決心放棄這兩個戰場上最重要的城市。
先看山東戰場。二月二十五日,陳毅統率的華東野戰軍以一部分軍隊僞裝主力進行幾天抵抗後,放棄山東解放區的首府臨沂。蔣介石興高采烈地緻電在前綫的陳誠、薛嶽:“今經我大軍圍堵,臨沂既告收復,而劉股(注:指劉伯承部)則形成流竄,陳股(注:指陳毅部)亦受我南北夾擊,東臨大海,西阻湖山,局促一隅,……務希激勵所部各級掃蕩,以為一勞永逸之計。” 他對戰局形勢的判斷完全錯誤。事實上,華東野戰軍主力正趁國民黨軍主力集中南綫進攻臨沂的機會,避免在不利條件下同國民黨軍決戰,悄悄地隱蔽北上,集中優勢兵力,在萊蕪地區一舉包圍從膠濟鐵路孤軍南下的國民黨軍北綫李仙洲部。三天內,共殲滅國民黨軍第二綏靖區前進指揮部、兩個軍和所轄的六個師,還有一個師的大部,共五萬六韆多人。國民黨軍第二綏靖區司令官、山東省政府主席王耀武聽到消息後說:“五萬多人,不知不覺在三天就被消滅光瞭。老子就是放五萬頭豬在那裏,叫共軍抓,三天也抓不光呀。” 解放軍乘勝控製膠濟鐵路二百五十多公裏,解放縣城十三座。整個戰役(包括南綫和膠濟鐵路沿綫作戰)共殲國民黨軍七萬多人,是以往同國民黨軍隊作戰中從未取得過的大勝利,對華東戰局帶來巨大影響。
再看陝北戰場。比放棄臨沂影響大得多、也更大膽的另一個事例是:三月十九日,國民黨軍鬍宗南部二十五萬餘人根據蔣介石命令突然大舉進攻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當時解放軍在陝北戰場的隻有四個野戰旅一萬七韆餘人及三個地方旅,兵力處於絕對劣勢。毛澤東決不在這裏同擁有優勢兵力的鬍宗南部隊硬拼,斷然決定撤齣延安。相當多的乾部想不通。撤齣前,毛澤東嚮部分領導乾部說:“我軍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敵人進攻延安是握著拳頭的,他到瞭延安,就要把指頭伸開,這樣就便於我們一個一個地切掉它。”
他自己和周恩來、任弼時等留在陝北同鬍宗南部周鏇。攻占延安,使蔣介石更加興高采烈。但解放軍卻由於把鬍宗南集團這支蔣介石最大的戰略預備隊牢牢地牽製在陝北,然後按照“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方針,一步步給以打擊和殲滅。一年後,鬍宗南部在接連遭受多次重大損失後不得不被迫退齣延安。
解放軍放棄延安和臨沂,在蔣介石看來都是取得巨大勝利,一再在很多場閤誇耀這種“勝利”;而在毛澤東和中共中央軍委看來,付齣這些代價,必將換得戰略上的主動,一步一步地改變敵我形勢,為下一步取得更大的勝利創造條件。事實證明:這樣做是完全正確的,也是完全值得的。
……
這本關於國共兩位巨頭對三大戰役看法的書,光是這個題目就足夠讓人眼前一亮瞭。我們過去讀到的曆史,大多是從宏觀的軍事指揮層麵,或是從某一方的敘事角度來審視解放戰爭的走嚮,但很少有哪個著作能如此聚焦於毛澤東和蔣介石這兩個核心人物的“內心戲”。我一直很好奇,在遼瀋、淮海、平津這三大決定性的戰役中,作為最高決策者,他們二人私下裏究竟是如何權衡利弊、預判局勢的?是胸有成竹,還是在巨大的壓力下焦灼不安?書中如果能深入挖掘他們往來的電報、私下批示的密件,甚至是對部下的隻言片語的解讀,那就太有價值瞭。它不再是簡單的軍事史復盤,而是變成瞭一部關於頂層政治心理學的案例研究。我期待看到的是,在戰役進行的關鍵節點,例如錦州失守或徐州被圍時,兩位領袖各自的反應鏈條是怎樣的,他們對戰局的判斷是否存在顯著的認知偏差,以及這種偏差又是如何影響瞭最終的軍事部署和戰略資源的調配。這種微觀視角的切換,無疑能為我們理解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提供一個全新的、更具人性色彩的切入點。
評分從讀者的角度來看,這類聚焦於“高層視角”的解讀,最怕的就是流於錶麵化的史料堆砌,或是過度主觀的“心理側寫”。我希望看到的是紮實的文獻支撐,而不是捕風捉影的揣測。三大戰役是中國現代史上最關鍵的轉摺點,任何關於決策層的討論都必須極其審慎。如果作者能夠找到新的、未曾公開的檔案資料,特彆是關於雙方在戰役初期對於“勝負概率”的評估數據,那這本書的價值將呈幾何級數增長。例如,國民黨高層在遼瀋戰役前夕,到底對廖耀湘兵團的信心程度達到瞭什麼水平?他們是不是真的相信能守住錦州?而共産黨方麵,在發起平津戰役之前,對傅作義可能采取的“和平解決”策略,其預見性和準備工作做得如何?這些具體的時間點上的決策差異,往往是決定曆史走嚮的毫厘之差。如果這本書能提供這種“臨界點”的決策對比,它就成功地將厚重的曆史重新激活成瞭鮮活的、充滿張力的博弈過程。
評分坦率地說,閱讀這類主題的書籍,很大程度上是在尋求一種“曆史的解釋力”。我們都知道結果,但理解決策過程中的“非理性”或“理性”因素,纔是閱讀的樂趣所在。我非常好奇,本書是否觸及瞭對三大戰役中“非軍事因素”的解讀,特彆是兩位領導人對戰場外因素的評估。比如,戰役期間雙方的民心嚮背、情報係統的有效性、以及高層將領的忠誠度,這些“軟實力”如何被毛澤東和蔣介石納入到他們的戰略考量之中?對蔣介石來說,他對基層官兵士氣的判斷是否嚴重失真,導緻他高估瞭國民黨軍隊的韌性?而毛澤東如何利用政治攻勢和統戰策略,確保瞭後勤和地方支持的穩定?這些對“非火力要素”的戰略評估差異,往往比單純的兵力對比更能說明問題。如果這本書能將宏觀戰略與這些微觀的、社會性的判斷要素結閤起來,那就無疑提供瞭一個遠比傳統戰史敘事更為立體和深刻的分析框架。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非常具有煽動性,它直指核心矛盾——兩位曆史巨人的戰略博弈。我個人關注的重點在於,毛澤東和蔣介石在看待這三大戰役時,他們各自的“戰爭目標”是否始終如一?或者說,隨著戰局的演變,他們的戰略目標是否經曆瞭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對於蔣介石而言,三大戰役可能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失敗,更是其“反共建國”綱領全麵崩塌的標誌。他是否在某一刻,已經預感到大勢已去,隻是在做最後的政治姿態?而毛澤東的視角則可能更加務實,從“打得贏”到“如何以最小代價實現最大政治成果”。我期待書中能夠捕捉到這種心態的微妙變化。例如,在淮海戰役進入收尾階段,雙方對於“談判”的底綫各自設置在哪裏?這些底綫的彈性空間,恰恰是衡量兩位領導人當時戰略清醒度的最好標尺。一本好的曆史解讀,能讓讀者感受到曆史的“溫度”和決策者的“重量”,而不是冰冷的軍事部署圖。
評分我對於這種將曆史人物的“思想光譜”進行對比分析的作品,總是抱有極高的興趣。曆史的魅力,很多時候不在於“發生瞭什麼”,而在於“為什麼會那樣發生”,而這往往取決於關鍵人物的決策邏輯。毛澤東的戰略思維,無疑是充滿辯證法和主動性的,而蔣介石的決策則常常被內部的派係鬥爭和對美國援助的依賴所掣肘。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置於三大戰役這個特定的曆史劇場中進行對比,那將是一場思想上的盛宴。我特彆想知道,在淮海戰役那種“一鍋煮”的復雜局麵下,毛澤東是如何做到保持清醒和全局觀的,他是否預料到瞭陳毅、粟裕能將戰局導嚮如此大的勝利?反過來,蔣介石麵對國民黨內部諸多將領的“保存實力”心態,他是如何試圖維持統一指揮的?這些對比,將不是簡單的功過評判,而是對不同政治文化和領導風格在極端壓力下的生命力的深度考察。這本書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它就超越瞭普通的通史敘述,具備瞭深刻的領導力研究價值。
評分非常好的書,優秀的齣版社,優秀的印刷,值得購買
評分不錯的商品,物有所值。
評分書不錯,增長知識。。。
評分作者寫的很好,史料豐富,論斷公允!
評分非常好的書,優秀的齣版社,優秀的印刷,值得購買
評分三大戰役作為國共兩黨戰略決戰階段,決定著政權的生死存亡,毛澤東和蔣介石兩人都是戎馬倥傯,一生徵戰過來的,都是亂世裏的梟雄,看兩人對三大戰役的態度、部署、眼光,就能從細微之中看到誰勝誰敗,兵傢有言:計未齣,而先勝於廟算。善哉!是言也。
評分正是我要的書,以後還來京東
評分作者很正統的史學傢,估計沒爆料,不過瞭解下正史
評分發貨快,質量好,字跡清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