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高校藝術研究論著叢刊:作麯技術理論與創作研究》將對音樂作品的創作技法分析融入到作麯技術理論與創作研究中,並以音樂作品的技法現象為依據將全書分為三部分。這三部分又可分為九個章節。
第一部分為一、二、三章,研究瞭作麯技術理論知識及各樂器的理論知識與性能,讓學習者瞭解各類樂器的記譜、音域範圍、各音區音色特點及演奏方式,從而為多聲部樂器、管弦樂隊等作品的創作打下必要的基礎。
第二部分為第四、五、六、七、八章,研究瞭縱嚮和聲思維與設計應用、音樂作品中的調式與調性關係、總譜的組織及配器法、多種音樂體裁作品的寫作、整體構思及綫性寫作應用,全麵的剖解作麯技法與創作的相關專業知識,從而培養專業創作者的專業創作技能,進而創作齣具有深度、有內涵、動人心弦的音樂作品。
第三部分為第九章,主要研究瞭音高體係的變革、雙調性與多調性、泛調性、非調性的音樂作品、整體序列音樂以及偶然音樂、電子音樂、微分音樂、觀念音樂、拼貼音樂,並從現代人的審美情趣來研究近現代作麯技法與風格,從而采取呈新棄舊的技術思考角度,以近似於絕對理性化的創作理念來創作音樂作品。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作麯技術理論基礎
第一節 節奏、節拍及鏇律的概念、意義
第二節 音樂結構分析的基礎知識與方法
第三節 音樂作品材料及綫形思維的建立
第三章 關於樂器的理論知識與性能
第一節 弦樂器
第二節 木管樂器
第三節 銅管樂器
第四節 打擊樂器
第五節 撥弦樂器
第六節 鍵盤樂器
第四章 縱嚮和聲思維與設計應用研究
第一節 和弦及四部和聲的規則
第二節 原位正三和弦和聲配置與和弦外音
第三節 織體形態的布局設計
第四節 和聲語匯的應用與擴充
第五章 音樂作品中的調式與調性關係
第一節 大小調式體係
第二節 民族調式
第三節 離調與轉調
第四節 完整作品的調性布局
第六章 總譜的組織及配器法的研究
第一節 鋼琴譜與總譜的關係及移調樂器
第二節 管弦樂隊的組織形式與總譜的排列
第三節 多聲部織體及各樂器組閤的配器分析
第七章 不同音樂體裁作品的寫作
第一節 鋼琴小品的寫作技法
第二節 藝術歌麯的寫作技法
第三節 器樂重奏的創作技法
第四節 西洋管弦樂的寫作方法
第八章 整體構思及綫性寫作應用研究
第一節 音樂中的調性變換
第二節 樂麯的起伏與高低潮
第三節 音樂陳述的寫法與主題材料布局
第四節 復調音樂體裁的分析研究
第五節 綫性寫作在音樂創作中的價值
第九章 近現代作麯法分析與風格研究
第一節 音高體係的變革
第二節 調性形態的多樣性
第三節 非調性的音樂作品
第四節 多種風格與類型的音樂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音樂是伴隨著人類的齣現而産生的,在人類還沒有産生語言時,就能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來錶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因此,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音樂又是以聲音為物質材料構成的藝術,而聲音必須用聽覺去感知,並通過人類大腦的處理,將所感知的音樂逐漸轉化成一種成型化的理解——情感。音樂的情感包含瞭“喜…'怒”“哀…'樂”,要想通過不同的音樂作品,錶達齣不同的情感,這就需要按照音樂作品的形成規律去探索與創作。
當今,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審美情趣的提高,越來越多的音樂愛好者投入到瞭音樂創作中。為此,音樂愛好者要想創作齣有深度、華麗而極具內涵的音樂作品,則需要學習專業的作麯技術理論知識與對各類音樂作品風格的分析能力。需要提齣的是,專業的作麯技法並不應當是孤立存在的現象,更不是錶麵的模仿和寫齣一些連自己都不理解的東西,它需要與創作者個人對生活的感受、社會經曆、文化理解及所存在的音響背景相符閤,纔能創作齣動人心弦的音樂作品。為此,本書以作麯技術理論知識為研究基礎,並在掌握基礎的同時,更深層次地研究創作。
本書將對音樂作品的創作技法分析融入到作麯技術理論與創作研究中,並以音樂作品的技法現象為依據將全書分為三部分。這三部分又可分為九個章節。
第一部分為第一、二、三章,研究瞭作麯技術理論知識及各樂器的理論知識與性能,讓學習者瞭解各類樂器的記譜、音域範圍、各音區音色特點及演奏方式,從而為多聲部樂器、管弦樂隊等作品的創作打下必要的基礎。
第二部分為第四、五、六、七、八章,研究瞭縱嚮和聲思維與設計應用、音樂作品中的調式與調性關係、總譜的組織及配器法、多種音樂體裁作品的寫作、整體構思及綫性寫作應用,全麵的剖解作麯技法與創作的相關專業知識,從而培養專業創作者的專業創作技能,進而創作齣具有深度、有內涵、動人心弦的音樂作品。
第三部分為第九章,主要研究瞭音高體係的變革、雙調性與多調性、泛調性、非調性的音樂作品、整體序列音樂以及偶然音樂、電子音樂、微分音樂、觀念音樂、拼貼音樂,並從現代人的審美情趣來研究近現代作麯技法與風格,從而采取呈新棄舊的技術思考角度,以近似於絕對理性化的創作理念來創作音樂作品。
綜上所述,本書在撰寫的過程中做到瞭參考和藉鑒瞭眾多專傢和學者的研究成果。同時,本書以“係統性”“專業性”為撰寫原則,力爭做到“層次鮮明”“與時俱進”等特色。由於時間的倉促,作者搜集的資料不足,難以博采眾芳,再加之水平有限,書中的不足之處,敬請大方之傢、同仁師友批評指正。
現代音樂的聽覺圖景:基於新穎和聲語言的探索與實踐 叢書介紹: 本叢書緻力於深入挖掘當代音樂創作的理論前沿與實踐路徑,聚焦於解析和聲學的演變、音樂形式的革新以及技術分析方法的精進。本捲著重探討在二十世紀後半葉至二十一世紀初,作麯傢們如何超越傳統調性體係的束縛,構建齣富有個人特徵和時代精神的音樂語言。我們期望通過對一係列標誌性作品的剖析,為研究者、創作者以及對現代音樂抱有熱忱的聽眾,提供一套係統、深入的理論參考與啓發性的創作視角。 本冊核心內容導覽: 第一部分:新和聲語匯的生成機製 本部分將集中探討在傳統功能和聲衰退後,作麯傢們如何係統地重建或重構和聲的組織邏輯。我們摒棄瞭將這些創新簡單歸類為“無調性”或“十二音體係”的刻闆印象,而是深入研究瞭其內在的組織原則。 第一章:音集理論的深化與拓展 本章詳細分析瞭基於集閤論的音高組織方式,特彆是對音高類(Pitch Class Sets)的結構性研究。重點將放在最大集閤(Maximal Sets)和子集分解(Subset Decomposition)的分析方法上。我們將闡述如何通過計算轉置不變性(Transposition Invariance)和反嚮不變性(Inversion Invariance)來揭示特定音集內部的邏輯關聯,並考察這些技術如何影響作品的宏觀結構與微觀織體。尤其關注“小段落音樂”(Segmental Music)中,音集如何決定特定樂段的情緒基調和色彩變化。 第二章:微音程與泛音的聲場構建 超越十二平均律的桎梏,本章聚焦於微音程(Microtones)在當代音樂中的實際應用。我們將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微音實踐,例如二十四平均律、五度音律以及基於自然泛音列的係統化構建。通過對特定作麯傢(如哈裏·帕奇或當代數字音樂傢)作品的分析,揭示微音是如何被用來拓展聽覺空間,創造齣傳統樂器難以企及的“聲學張力”(Acoustic Tension)與“空間共振”(Spatial Resonance)。我們將探討如何利用數字閤成技術模擬和精確控製這些細微的音高變化,並將其融入到傳統樂器的寫作之中。 第三章:非等級化的和聲流動 本章剖析瞭“平鋪和聲”(Tiling Harmonies)和“零點和聲”(Zero-Point Harmonies)的概念。這些概念的核心在於消除傳統調性中主屬關係所帶來的“動勢”與“解決”。我們通過對特定極簡主義與後極簡主義作品的分析,闡明和聲是如何從“敘事性”轉嚮“描述性”的。音樂的進程不再是朝著預設終點的綫性運動,而是對某一特定和聲狀態的長時間、多角度的“沉浸式觀察”。分析將集中於節奏與和聲密度的細微調整如何産生微妙的聽覺心理變化。 第二部分:織體與結構:超越傳統形式的構建 本部分將探討在新的和聲框架下,音樂結構和織體(Texture)是如何被重新設計的,以適應和聲語言的內在需求。 第四章:多層次織體的疊加與互動 本章深入研究“分層織體”(Stratified Textures)的原理。在許多現代作品中,不同的聲部或樂器組不再遵循統一的節奏和動機材料,而是各自發展一套獨立的運動規律,然後在某一時刻發生復雜的交疊和碰撞。我們將運用“事件導嚮分析”(Event-Oriented Analysis)的方法,將織體視為一係列相互獨立的“聲學事件”的集閤,考察這些事件如何通過密度、運動速度和音域的差異來塑造音樂的整體形象。 第五章:動態序列與過程音樂的結構模型 本章聚焦於過程音樂(Process Music)的結構構建。與序列主義對預設音高的控製不同,過程音樂強調的是一個生成過程本身構成瞭音樂的結構。例如,一個簡單的動機如何在重復、迭代、增加或減少特定參數(如音符數量、節奏單位)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演化齣宏大的結構。我們將剖析如何通過數學模型和算法來定義這些“過程”,並考察這些過程如何在聽覺上被感知為有意義的結構進展。 第六章:空間性與聲場布局 本章關注空間因素如何內化為音樂結構本身。我們不再僅僅將空間視為聲音的播放環境,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可編程的維度”。對“聲場擴散”(Sound Field Diffusion)的分析將是重點,考察作麯傢如何利用多聲道技術、延遲和反射模式來描繪三維的聽覺空間。這不僅關乎聲音的物理位置,更關乎不同聲部在虛擬空間中的“心理距離”和“相互作用”。 第三部分:工具與語境:創作實踐的前沿探討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當代創作工具對和聲與結構影響,以及理論與實踐的互動關係。 第七章:計算機輔助作麯與人機協作的和聲發現 本章探討瞭諸如Midi編程、Max/MSP、SuperCollider等數字工具在生成復雜和聲結構中的作用。重點討論作麯傢如何利用這些工具來探索那些人腦難以直觀構思的復雜音集關係或非綫性過程。我們將分析“算法生成”的音樂與“手工塑造”的音樂之間的辯證關係,以及如何通過人機協作,確保技術生成的結果依然保有深刻的音樂意圖。 第八章:跨媒介視角的和聲投射 本章考察瞭當代音樂創作中,視覺藝術、哲學思辨甚至科學理論如何被“翻譯”成和聲語言。例如,如何將拓撲學概念轉化為音高間的空間關係,或如何將特定哲學流派的“流動性”或“斷裂性”投射到和聲的連接方式上。這種跨媒介的轉換過程,是理解當代作麯傢如何為自己的創新尋求理論支點的關鍵。 結語:走嚮未來的聽覺感知 本叢書的收尾部分將對上述探索進行綜閤性的反思。我們認為,現代和聲技術的發展,本質上是對人類聽覺極限和感知規律的不斷試探與拓展。理解這些復雜的技術工具和結構模型,是為瞭最終能更自由、更深刻地錶達當代世界的復雜性和多義性。本書力圖提供一個開放的平颱,鼓勵下一代研究者和創作者,在繼承前人探索的基礎上,繼續拓展音樂語言的邊界。 本書特點: 技術深度:避免泛泛而談,提供基於具體數學模型和集閤論的分析方法。 實踐導嚮:大量引用和分析當代(1970年至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音樂實例。 批判性視野:旨在探討技術背後的哲學意圖,而非簡單羅列技術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