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林中空地”(总序)
汪剑钊
2014年2月7日至23日,第二十二届冬奥会在俄罗斯的索契落下帷幕,但其中一些场景却不断在我的脑海回旋。我不是一个体育迷,也无意对其中的各项赛事评头论足。不过,这次冬奥会的开幕式与闭幕式上出色的文艺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迄今仍然为之感叹不已。它们印证了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由衷的热爱和自觉的传承。前后两场典仪上所蕴含的丰厚的人文精髓是不能不让所有观者为之瞩目的。它们再次证明,俄罗斯人之所以能在世界上赢得足够的尊重,并不是凭借自己的快马与军刀,也不是凭借强大的海军或空军,更不是所谓的先进核武器和航母,而是他们在文化和科技上的卓越贡献。正是这些劳动成果擦亮了世界人民的眼睛,引燃了人们眸子里的惊奇。我们知道,武力带给人们的只有恐惧,而文化却值得给予永远的珍爱与敬重。
众所周知,《战争与和平》是俄罗斯文学的巨擘托尔斯泰所著的一部史诗性小说。小说的开篇便是沙皇的宫廷女官安娜·帕夫洛夫娜家的舞会,这是介绍叙事艺术时经常被提到的一个经典性例子。借助这段描写,托尔斯泰以他的天才之笔将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一一拈出,为以后的宏大叙事嵌入了一根强劲的楔子。2014年2月7日晚,该届冬奥会开幕式的表演以芭蕾舞的形式再现了这一场景,令我们重温了“战争”前夜的“和平”魅力(我觉得,就一定程度上说,体育竞技堪称是一种和平方式的模拟性战争)。有意思的是,在各国健儿经过数十天的激烈争夺以后,2月23日,闭幕式让体育与文化有了再一次的亲密拥抱。总导演康斯坦丁·恩斯特希望“挑选一些对于世界有影响力的俄罗斯文化,那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于是,他请出了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引以为傲的一部分重量级人物:伴随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演奏,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马雅可夫斯基、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布尔加科夫、索尔仁尼琴、布罗茨基等经典作家和诗人在冰层上一一复活,与现代人进行了一场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他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像雪片似的飘入了每个人的内心,滋润着后来者的灵魂。
美裔英国诗人T.S.艾略特在《诗的作用和批评的作用》一文中说:“一个不再关心其文学传承的民族就会变得野蛮;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生产文学,它的思想和感受力就会止步不前。一个民族的诗歌代表了它的意识的最高点,代表了它最强大的力量,也代表了它最为纤细敏锐的感受力。”在世界各民族中,俄罗斯堪称最为关心自己“文学传承”的一个民族,而它辽阔的地理特征则为自己的文学生态提供了一大片培植经典的金色的“林中空地”。迄今,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长成参天大树的作家与作品已不计其数。除上述提及的文学巨匠以外,19世纪的茹科夫斯基、巴拉廷斯基、莱蒙托夫、丘特切夫、别林斯基、赫尔岑、费特等,20世纪的高尔基、勃洛克、安德列耶夫、什克洛夫斯基、普宁、索洛古勃、吉皮乌斯、苔菲、阿尔志跋绥夫、列米佐夫、什梅廖夫、波普拉夫斯基、哈尔姆斯等,均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进入了经典的行列,向世界展示了俄罗斯奇异的美与力量。
中国与俄罗斯是两个巨人式的邻国,相似的文化传统、相似的历史沿革、相似的地理特征、相似的社会结构和民族特性,为它们的交往搭建了一个开阔的平台。早在1932年,鲁迅先生就为这种友谊写下一篇“贺词”——《祝中俄文字之交》,指出中国新文学所受的“启发”,将其看作自己的“导师”和“朋友”。20世纪50年代,由于意识形态的接近,中国与俄国在文化交流上曾出现过一个“蜜月期”,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俄罗斯文学几乎就是外国文学的一个代名词。俄罗斯文学史上的一些名著,如《叶甫盖尼·奥涅金》《死魂灵》《贵族之家》《猎人笔记》《战争与和平》《复活》《罪与罚》《第六病室》《丽人吟》《日瓦戈医生》《安魂曲》《没有主人公的叙事诗》《静静的顿河》《带星星的火车票》《林中水滴》《金蔷薇》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都曾经是坊间耳熟能详的书名,有不少读者甚至能大段大段背诵其中精彩的章节。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翻译成中文的俄罗斯文学作品已构成了中国新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现代汉语中的经典文本,就像已广为流传的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车》《喀秋莎》《山楂树》等一样,后者似乎已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的民歌。迄今,它们仍在闪烁金子般的光芒。
不过,作为一座富矿,俄罗斯文学在中文中所显露的仅是冰山一角,大量的宝藏仍在我们有限的视阈之外。其中,赫尔岑的人性,丘特切夫的智慧,费特的唯美,洛赫维茨卡娅的激情,索洛古勃与阿尔志跋绥夫在绝望中的希望,苔菲与阿维尔琴科的幽默,什克洛夫斯基的精致,波普拉夫斯基的超现实,哈尔姆斯的怪诞,等等,大多还停留在文学史上的地图式导游。为此,作为某种传承,也是出自传播和介绍的责任,我们编选和翻译了这套《金色俄罗斯》丛书,其目的是进一步挖掘那些依然静卧在俄罗斯文化沃土中的金锭。可以说,被选入本丛书的均是经过了淘洗和淬炼的经典文本,它们都配得上“金色”的荣誉。
行文至此,我们有必要就“经典”的概念略做一点说明。在汉语中,“经典”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书·孙宝传》:“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于经典,两不相损。”汉朝是华夏民族展示凝聚力的重要朝代,当时的统治者不仅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而且也希望在文化上设立标杆与范型,亟盼对前代思想交流上的混乱与文化积累上的泥沙俱下状态进行一番清理与厘定。客观地说,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虽说也因此带来了“罢黜百家”的重大弊端。就文学而言,此前通称的《诗三百》也恰恰在那时完成了经典化的过程,被确定为后世一直崇奉的《诗经》。关于“经典”的含义,唐代的刘知几在《史通·叙事》中有过一个初步的解释:“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这里,他将圣人与前贤的文字著述纳入经典的范畴,实际是一种互证的做法。因为,历史上那些圣人贤达恰恰是因为他们杰出的言说才获得自己的荣名的。
那么,从现代的角度来看,什么是经典呢?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这样的释义:1.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博览经典。2.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不同于词典的抽象与枯涩,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归纳出了十四条非常感性的定义,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其中两条:其一,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其二,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参照上述定义,我们觉得,经典就是经受住了历史与时间的考验而得以流传的文化结晶,表现为文字或其他传媒方式,在某个领域或范围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典范性,可以成为某个民族,甚或整个人类的精神生产的象征与标识。换一个说法,每一部经典都是对时间之流逝的一次成功阻击。经典的诞生与存在可以让时间静止下来,打开又一扇大门,带你进入崭新的世界,为虚幻的人生提供另一种真实。
或许,我们所面临的时代确实如卡尔维诺所说:“读经典作品似乎与我们的生活步调不一致,我们的生活步调无法忍受把大段大段的时间或空间让给人本主义者的悠闲;也与我们文化中的精英主义不一致,这种精英主义永远也制订不出一份经典作品的目录来配合我们的时代。”那么,正如沙漠对水的渴望一样,在漠视经典的时代,我们还是要高举经典的大纛,并且以卡尔维诺的另一段话镌刻其上:“现在可以做的,就是让我们每个人都发明我们理想的经典藏书室;而我想说,其中一半应该包括我们读过并对我们有所裨益的书,另一些应该是我们打算读并假设对我们有所裨益的书。我们还应该把一部分空间让给意外之书和偶然发现之书。”
愿《金色俄罗斯》能走进你的藏书室,走进你的精神生活,走进你的内心!
这部作品像是一面被精心雕琢过的、拥有无数切面的水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能反射出截然不同的光芒,这或许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近乎于古典的、沉静的叙事腔调。它没有市面上那些流行的快餐文学的喧嚣,反而有一种老派大师的风范,每一个句子都仿佛经过了慢火细熬。它讲述的那个关于记忆与遗忘的故事,在开头的部分极具吸引力,那种对逝去美好时光的追忆,那种对“失去”本身进行哲学解构的尝试,无疑抓住了人性的痛点。但是,随着故事的深入,作者似乎陷入了自我重复的泥潭。同样的主题,在不同的章节被反复阐释,换着不同的比喻,虽然每次都试图推翻前一次的结论,但最终却导向了相似的虚无感。这种反复的吟咏,让阅读节奏变得异常缓慢,仿佛在进行一场冗长而没有尽头的辩论。到了中段,我开始期盼情节能有更实质性的进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的打磨上。对于寻求情节驱动型阅读的读者来说,这部作品可能会带来巨大的耐心考验。它更像是一本散文集,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小说。
评分说实话,这次的阅读体验,给我一种在广袤无垠的沙漠中跋涉的感觉——景色是壮阔的,但口渴难耐。我得承认,作者的想象力是超乎寻常的,他构建的世界观宏大且自洽,充满了令人惊叹的原创元素。在那些关于宇宙法则和时间悖论的探讨部分,我清晰地看到了那种野心勃勃的创造力。很多科幻作品往往止步于技术展示,但这部作品试图触碰更深层的东西:存在的意义,以及个体在无限可能性面前的渺小。这种探索的勇气值得称赞。然而,问题出在“人”这个单位上。尽管世界搭建得如此精巧,书中的角色却显得有些僵硬和工具化。他们的动机往往是为了推动某个宏大的哲学命题而服务,而非源于血肉之躯的真实欲望与恐惧。我很难与他们产生真正的共鸣,他们更像是精密的齿轮,而非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当情节需要高潮时,那些情感爆发点也显得刻意且缺乏铺垫,仿佛是程序设定好的指令。这使得我作为一个读者,始终被隔在故事之外,只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欣赏着这场宏伟的数字演算,却无法真正沉浸其中,感受那种“身临其境”的震颤。
评分这本书初读时,我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情翻开了扉页,期待着一场能触及灵魂深处的文字洗礼。然而,它带给我的体验,更像是在迷雾中寻觅一艘可靠的船。作者的笔触无疑是细腻的,他似乎对人性的幽微之处有着敏锐的洞察力。那些关于选择与代价的描摹,那些在光影交错中闪现的道德困境,都曾让我为之驻足。我仿佛能感受到书中人物在命运的洪流中挣扎的无力感,那种被时代车轮碾过的历史厚重感,在某些章节里被渲染得淋漓尽致。情节的推进并非那种高歌猛进的叙事,而是像一条蜿蜒的河流,时而平静,时而暗涌。我欣赏它对细节的打磨,例如对某个特定场景光线的捕捉,或是对某种复杂情绪的精准命名。但同时,我也时常感到一种智力上的疲惫,仿佛作者在试图构建一个过于精密的哲学迷宫,以至于叙事的流畅性被那些过载的隐喻和冗长的内心独白所拖累。它要求读者付出极大的专注力,才能从层层叠叠的象征意义中,拼凑出作者想要投射的宏大图景。读完合上书页的那一刻,留下的不是酣畅淋漓的满足,而是一种需要时间消化的沉重,如同消化了一顿营养过剩却略显油腻的盛宴。它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的作品,但阅读过程本身,却显得过于清苦。
评分从文学技法的角度来衡量,这部作品无疑是值得高度肯定的。它对“非线性叙事”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同时间线和不同叙述者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现实感知。我必须承认,这种复杂的结构,在初期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像一个侦探一样,试图将那些散落的碎片拼凑起来,还原出事件的全貌。作者的语言功底扎实,辞藻华美而不堆砌,尤其擅长使用冷峻的白描手法来勾勒人物的内在世界。然而,这种复杂的“解谜式”阅读体验,也带来了一个不可避免的副作用:信息过载与情感疏离。由于叙事角度的不断切换,读者很难长时间专注于某一个角色的命运或某一个情感支点。每次我刚要为某个角色的遭遇感到揪心时,叙事就冷不丁地跳到了另一个时空,那种情感的积累瞬间被清零。最终,阅读变成了一场智力游戏,而非情感体验。我读完了,我理解了故事的结构,但我却无法说出我“喜欢”或“讨厌”书里的任何一个人,因为他们都像是漂浮在不同气泡中的影子,触碰不到,也抓不住。
评分我是在一个失眠的夜晚偶然翻开这本书的,本以为它会像我读过的许多晦涩的文学作品一样,需要我费力去啃。但出乎意料的是,它的开篇异常的抓人。作者运用了一种非常口语化,却又充满讽刺意味的语调,迅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那些对现代社会荒谬现象的辛辣点评,那些对日常琐事中潜藏的权力运作的揭示,都让我忍不住会心一笑,并深思——“对啊,我们不就是这样生活的吗?”这种强烈的共鸣感,是很多严肃文学所不具备的。然而,这种高调的批判性叙事,在进入核心剧情时,却像是突然被按下了静音键。情节的转折点处理得异常突兀和生硬,仿佛作者在用尽了力气嘲讽完世界后,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构思一个合理的收场了。最后那段近乎于梦呓般的收尾,让我感到前功尽弃。它像是一个技艺高超的脱口秀演员,在现场将观众逗得捧腹大笑后,突然面无表情地离开了舞台,留下满场对下一个段子的期待和一片寂静。这种风格上的断裂感,使得整部作品的结构显得头重脚轻,令人惋惜。
评分一本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这套俄罗斯文选选材精到,值得一读。
评分期待已久的图书,希望内容不错。期待已久的图书,希望内容不错。期待已久的图书,希望内容不错。期待已久的图书,希望内容不错。期待已久的图书,希望内容不错。
评分非常好值得收藏的好书啊!
评分很喜欢的书,快递也超给力!
评分《彼岸书》这本书怎么样呢?好好看看吧。
评分《彼岸书》这本书怎么样呢?好好看看吧。
评分非常好值得收藏的好书啊!
评分还没看………………慢慢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