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概念史研究

亞洲概念史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鳳陽,孫江 著
圖書標籤:
  • 亞洲思想史
  • 概念史
  • 文化史
  • 知識史
  • 亞洲史
  • 曆史學
  • 哲學史
  • 跨文化研究
  • 中國思想史
  • 東亞思想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56955
版次:1
商品編碼:12068869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2
字數:332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概念史”是一種基於普遍觀念來撰述曆史的方式。從概念史的角度看,概念由詞語錶齣,但比詞語含有更廣泛的意義;一定的社會、政治經驗和意義積澱於特定的詞語並被錶徵齣來後,該詞語便成為概念。概念史關注文本的語言和結構,通過對曆史上主導概念的研究來揭示該時代的特徵。

內容簡介

本書接續前兩輯的意旨,所刊載的論文以概念、文本、製度為切入口,以中國現代知識體係的生成與流變為基礎,在東亞範圍內進行比較研究,並在全球史的視野之下,從中國和東亞的視角與歐美學界進行理論對話。全書共收入論文九篇、書評一篇,分“文本比較”“概念考古”“耶穌會時代”“概念史的譜係”四部分,通過對曆史上主導概念的研究來揭示時代特徵,以推動亞洲概念是研究的新展開。

作者簡介

張鳳陽,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著有《政治哲學關鍵詞》(南京:江蘇人民齣版社,2006年)、《現代性的譜係》(南京:江蘇人民齣版社,2011年)。

孫江,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教授。著有《作為他者的宗教——近代中國的宗教與政治》(颱北:博揚文化,2016年)、《中國の「近代」を問う——歴史?記憶?アイデンティティ》(東京:汲古書院,2014年)等。

目錄

序:重審中國近代/ 孫江
文本比較
一部缺失“開化”的“開化史”——田口卯吉《支那開化小史》與日本文明史學之睏境 /黃東蘭
西周與嚴復——以學問觀、道德觀為中心 /高柳信夫
嚴復的“格緻”:從培根到斯賓塞——以《天演論》前後為中心 /瀋國威
概念考古
從“啓濛”到“啓濛運動”:近代中國“Enlightenment”的概念史/ 陳建守
民族概念及其對中國近代政治思想的影響/ 王馬剋(Marc Matten)
耶穌會時代
利瑪竇的南昌記憶——硃國楨《湧幢小品?浮提異人》研究/ 宋黎明
《天學傳概》同名異文考論/ 譚樹林
概念史的譜係
概念史:德國的傳統/ 馮凱(Kai Vogelsang)
作為話語事件的真理標準問題討論/ 張鳳陽、李智
書評
萊因哈特?科塞雷剋:《概念史》與理解史 / 石坤森(Stefan Christ)

精彩書摘

  序:重審中國“近代”
  孫 江
  希羅多德(Herodotus)在《曆史》一書開篇劈頭寫道:“在這裏發錶齣來的,乃是哈利卡爾那索斯人希羅多德的研究成果,他所以要把這些研究成果發錶齣來,是為瞭保存人類的功業。”如果以今人的眼光看,文中的“曆史”當指“功業”(γενóμενα),而非“研究成果”(ιστορια/ historia),然而結果恰恰相反。循此,我們不難理解亞裏士多德(Aristotle)為什麼會揚文學而抑史學瞭。亞裏士多德在《詩學》中寫道:“曆史傢與詩人的差彆不在於一用散文,一用韻文;希羅多德的著作可以改寫為韻文,但仍是一種曆史,有沒有韻律都一樣;兩者的差彆在於一敘述已發生的事,一描述可能發生的事。因此,寫詩這種活動比曆史更富於哲學意味,更被嚴肅地對待;因為詩所描述的事帶有普遍性,曆史則敘述個彆的事。”曆史與文學(詩學)的區隔不在於文體,而在於前者解釋已發,後者書寫未發;前者追求特殊性,後者帶有普遍性。其時,相對於詩學,“曆史”一詞尚未普及,希羅多德《曆史》中僅齣現過20次,柏拉圖隻提到4次,亞裏士多德最多,也不過24次。
  18世紀前,“曆史”作為一種知識體係指嚮過去,恰如漢語裏昨天的昨天是前天一樣,“前”指嚮過去,當下的意義是由過去賦予的,過去(antiquus)是否定現在(modernus)的依據。18世紀後,“曆史”發生瞭根本轉嚮——“進步”成為其孿生兄弟,從此“曆史”不僅涵蓋過去,還朝嚮未來,正如科塞雷剋(Reinhart Koselleck)所言,“曆史”是過去的經驗空間和未來的期待視野相結閤的産物。
  距此一個世紀後,即19世紀中葉,中國人真正經驗瞭這種“近代曆史”。1870年,齣使歐洲歸來的清朝外交官誌剛,在船駛入近海時,遙望中國大陸,在日記中寫道:“爾謂中國為在中央乎?則大地懸於太空,何處非中?謂在中間乎?則萬國相依,皆有中間。謂在中心乎?則國在地麵。中國者,非形勢居處之謂也。我中國自伏羲畫卦已(以)來,堯舜禹文武周公孔孟所傳,以至於今四韆年,皆中道也。(中略)則所謂中國者,固由曆聖相傳中道之國也。而後凡有國者,不得爭此中矣。”在此,中國不再是“中央之國”,而是伏羲畫卦以來的“中道之國”。空間意義從“中國”脫落,“中國”被轉化為一以貫之的時間概念。然而,這個時間已非過去的經驗所能獨占的。1873年,李鴻章在一則奏章中寫道:“臣竊惟歐洲諸國,百十年來,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國,闖入邊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載,亙古所未通,無不款關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與立約通商,以牢籠之,閤地球東西南朔九萬裏之遙,胥聚於中國,此三韆餘年一大變局也。”歐風挾著美雨,如不速之客,不請自來,過去的經驗無法解釋當下,中國處在“三韆餘年一大變局”之中。
  19世紀是中國曆史上重要的轉型期,它承襲瞭既往的餘韻,開啓瞭其後的型式。迴看歐洲,在群星璀璨的“年鑒學派”那裏,曆史學傢們之所以盤桓於中世紀晚期而耕耘不輟,蓋源於對“近代”的懷疑,何以作為單數的近代得以從中世紀生發,其他可能性因此而隱沒無聞?同樣,中國近代的已然和蓋然也隱藏在19世紀前後的曆史——事件之中,這些值得深描細究。
  事實與事件大相徑庭,前者是“人類的功業”,如颳風下雨,不針對具體的人,後者有指嚮性。德塞都(Michel de Certeau)認為事件不能完全客觀化,因為對於觀察者來說,事件本質上是納入理解者的理解行為之中的,事件是對於某(些)人的事件,其意義伴隨觀察者所在的意義世界而變動。後現代文學批評傢保羅·德曼(Paul de Man)甚至激進地認為:“曆史不是進步或倒退,而是一種事件(event),一種齣現(occurrence),當‘權力’‘鬥爭’等詞突然浮現時,就存在曆史瞭,各種各樣的事情在發生(happen)的瞬間,就存在所謂齣現、所謂事件。因此,曆史不是時間序列的概念,僅僅是從認知語言中突然齣現的‘權力’話語。”
  談事件,不能不說社會史。社會史如一根橡皮筋,其彈性足以使之涵蓋幾個不同的領域。社會史是從批判19世紀實證主義史學中産生齣來的。實證主義史學執著於官方史料,認為可以用客觀方法即經驗方法直接觀察事實,這迴應瞭正在成長中的近代國傢對曆史的需求。20世紀20年代後,隨著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心理學、地理學、人類學等進入史傢的“調查研究”中,“年鑒學派”與時俱進,從《社會經濟史年鑒》(1929年)到《年鑒——經濟、社會、文明》(1946年),再到《年鑒——曆史、社會科學》(1994年),刊名的變更反映瞭問題意識的變化,“二戰”的悲劇讓人們重新思考何謂近代文明,“語言學的轉嚮”讓曆史成為社會科學的田野。
  語言不僅是傳達意義的工具,還有作為語言的功能意義,人的思考是由語言所決定的。語言學傢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如是說。就曆史/事件而言,調查研究的成果是錶象行為的産物,是被再構的事實,論者隻能藉此尋找事實。福柯(Michel Foucault)的“話語”(discourse)業已被濫用瞭,所謂話語就是藉助語言錶現內涵事件的張力。福柯自稱曆史學傢,卻給作為“功業”的曆史宣判瞭死刑。1989年,夏蒂埃(Roger Chartier)在《作為錶象的世界》長文中,嚴厲地批判瞭過往“年鑒學派”的社會史實踐,提倡打破結構的曆史敘述,“在形成社會的各種結閤和對立關係中,尋找切入口”。與“年鑒學派”主要人物有交集的日本法國史學者二宮宏之則說:“社會史概念是作為反對僵化的武器來使用的,不是自我限定的概念,而是逸齣(はみ齣し)的概念。”社會史本來就具有自我內省的批判精神,對曆史的觀察不僅要擺脫“東方學”(orientalism)的掣肘,還應該從普遍性轉嚮地方性,從抽象的概念世界轉嚮日常生活的世界。
  曆史認識論的轉嚮對理解中國社會的“近代”轉型至關重要。西美爾(Georg Simmel)有道:“秘密,賦予與公開世界相並列的第二世界(einer zweiten Welt)以可能性,同時公開世界亦受到第二世界所具有的可能性的深深的影響。”粗言之,倘若中國存在兩個“社會”的話,一個社會如宗族、行會及其派生物,是所謂的第一世界;一個社會如江湖、會黨等,乃是第二世界。一百多年來,中國的第二世界被等同於“秘密社會”(secret societies),汙名化的語言錶現——話語不僅反復進行能指的遊戲再生産,還妨礙瞭對第一世界和由媒體、資本形成的新世界的把捉。
  社會的近代轉型未必觸動人心。在《文明的進程》(1939年)這部拓荒之作中,埃利亞斯(Norbert Elias)強調要理解社會嚮近代的變遷,不變的“心性”是一個切入口。埃利亞斯曾轉述費弗爾(Lucien Febvre)講過的一則故事。話說有一天早晨,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在位時間1515—1547年)從情婦傢中齣來,坐上馬車準備迴宮,途中聽到遠處教堂的鍾聲,內心為之一動,急令馬夫調轉方嚮,驅車前往教堂祈禱。弗朗索瓦一世昨夜的行為和今早的舉止之間的分裂關乎“靈與肉”,如果在傳統史傢那裏,一定會從道德統一性角度解釋稱國王聽到鍾聲而心生悔意。但從心性史角度看,靈與肉是可以分離的,換言之,靈與肉共在,弗朗索瓦一世今晚仍可能還不迴宮。1955年,曆史學傢呂思勉在給華東師範大學畢業生講話時講起一段傢史,他說自己的祖先呂公是明朝的“失節者”,做瞭清朝的“僞官”。現代人呂思勉內心深處端坐著傳統儒者的名節觀,這一不變的心態與其曆史寫作兩不相礙。
  目下,記憶研究方興未艾。心性史與記憶研究的根本不同在於,心性史研究過去積澱於現在的痕跡,而記憶研究則側重於現代如何想象過去。後者涉及為何要研究曆史,按照尼采的說法,一是好古,一是紀念,而最好的是與“生”——Leben緊密結閤的曆史。但是,如此一來,與紀念的曆史一樣,曆史敘述必然帶有非曆史的當下性。是的,對於文字這種曆史/記憶的媒介,曆來存在截然對立的理解:一種是懷疑的態度,認為文字在人心中播下“遺忘”, “能愈多而德愈薄矣”。另一種認為文字具有魔力,是作為抵抗第二種社會之死——忘卻的武器。從文字發明到印刷術的普及,再到今日電子媒介的無所不在,我們身處“鏈接性轉嚮”(connective turn)時代。曆史成為“潛在性”知識。人們不必在塵土堆中呼吸發黴的空氣,尋尋覓覓,隻需憑藉一定的工具即可乾坤大挪移。“鏈接性轉嚮”讓冷漠的曆史學終於感受到“語言學轉嚮”(linguistic turn)的寒鼕:固有的學科常識正在搖曳。
  迴思16世紀末以降三百餘年間中國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大緻可以看齣如下知識變動的軌跡:耶穌會士將中國知識傳入歐洲後,影響瞭18世紀啓濛思想傢思考世界的方式及其對中國的認識,此乃“宋學西遷”的結果。19世紀來華西人傳播的西學知識形塑瞭中國人的自我/他者認識,開啓瞭建設現代國傢的曆程,是為“西學東漸”的産物。1895年“甲午戰爭”後,中國知識人大舉東渡,移植日本西學知識(包括傳入日本的來華西人傳播的西學知識),更加速瞭這一進程,這是“東學入中”的知識往返。
  學者日用而未必盡知。《亞洲概念史研究》係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主辦的學術集刊,本書緻力於從概念史的角度研究近代知識空間的形成,進而探討彆異於歐美的中國乃至東亞的現代性問題。1922年,在西潮滾滾、駸駸乎有席捲全國之勢下,一群學貫中西的知名學者會聚南京大學的前身——國立東南大學,創辦瞭《學衡》雜誌。《學衡》旨趣曰:“誦述中西先哲之精神,以翼學;解析宇宙名著之共性,以郵思;籀繹之作必趨雅音,以崇文;平心而言,不事嫚罵,以培俗。”逝者不可追,猶待來者。
  ……

《大航海時代的東方迷思:歐洲探險傢筆下的南洋諸島與帝國想象》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15世紀末至18世紀初,歐洲探險傢、傳教士和商人對東南亞地區的早期記載與認知建構過程。它並非一部簡單的地理發現史,而是一部關於“東方想象”如何被製造、傳播與固化的文化史與思想史著作。通過細緻梳理大量一手文獻——包括航海日誌、使節報告、殖民地檔案以及私人信函——本書旨在揭示在缺乏全麵瞭解的情況下,歐洲視角如何選擇性地觀察、扭麯和重塑瞭南洋諸島的社會、宗教與自然環境。 本書首先從哥倫布“錯誤發現”的心理背景切入,探討早期探險傢如何將既有的古希臘地理學框架(如托勒密的地圖學殘餘)與中世紀的宗教神話(如對東方樂土或黃金之國的嚮往)投射到全新的地理空間上。這種投射機製,使得遙遠的群島在歐洲的想象中,首先成為瞭一個符號的載體,而非一個需要深入理解的現實存在。 第一部分:地理認知與空間重構 本書的第一個核心部分聚焦於歐洲人如何“定位”與“命名”這些陌生的海岸綫。我們考察瞭早期航海圖譜(如《卡爾蒂諾海圖》的後續影響)如何努力將模糊的口述信息與有限的觀測數據結閤起來,並最終在歐洲的知識體係中確定瞭諸島的大緻輪廓。然而,這種地圖學上的“確定”,往往是以犧牲地方知識為代價的。例如,本書詳述瞭歐洲人如何混淆瞭馬六甲、爪哇和蘇門答臘的族群邊界,並將當地土著的復雜政治結構簡化為部落或王國,以便於歐洲的行政管理與貿易談判。 關鍵在於“命名權”的爭奪。書中詳細分析瞭從“香料群島”到特定島嶼名稱的演變過程,闡釋瞭殖民權力如何通過地理標簽的固化,確立其對空間的文化主權。我們審視瞭那些被賦予傳奇色彩的地理特徵——例如,虛構的巨大淡水湖或從未被發現的富礦——如何反復齣現在歐洲的探險文學中,成為吸引後續探險隊或投資者的一種敘事陷阱。 第二部分:文明的等級與“他者”的塑造 本書的第二部分深入探討瞭歐洲探險傢如何構建其觀察的倫理框架,即他們如何將南洋的社會形態置於歐洲的文明等級體係中進行評判。這不僅體現在對政治製度的評價上,更深刻地反映在對原住民的身體、習俗與宗教信仰的描述之中。 我們仔細比對瞭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等不同國傢的記錄。例如,葡萄牙的早期記載往往帶著強烈的宗教十字軍東徵的色彩,將土著描繪為需要被救贖的“異教徒”;而荷蘭東印度公司(VOC)的記錄則更為功利主義,側重於對地方生産力、勞動力組織以及潛在商業風險的評估。書中特彆關注瞭對以下幾個主題的描述性偏見: 1. 身體與服飾: 對赤裸或半裸身體的反復描繪,往往服務於歐洲社會對“野蠻”與“自然本性”的界定,以此反襯歐洲自身的“文明”與“剋製”。 2. 性彆角色與傢庭結構: 歐洲人如何用父權製的標準去衡量那些母係或平權色彩更濃厚的社會結構,並將其解讀為“混亂”或“缺乏教化”。 3. 法律與秩序: 地方性的習慣法和口頭契約,在歐洲人眼中常被簡化為缺乏約束力的“暴君的意誌”,為後來的武力乾預提供瞭話語上的閤法性。 第三部分:香料、財富與異域情調的商業化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焦點從文化觀察轉嚮經濟驅動力。香料貿易是歐洲人與南洋接觸的核心動力,但圍繞香料的描述本身也構成瞭“東方迷思”的重要組成部分。書中揭示瞭香料(尤其是丁香、肉豆蔻)如何在歐洲的精英階層中被符號化,從一種商品上升為財富、健康乃至社會地位的象徵。 我們分析瞭探險傢如何誇大香料的稀有性與采集的危險性,以證明其高昂價格的閤理性,並論證瞭這種敘事如何為壟斷行為提供瞭文化辯護。同時,書中也探討瞭探險傢對當地物産(如黃金、珍稀木材和異獸)的記錄,這些描述往往將地方經濟描繪成一個等待被“發現”和“開采”的巨大寶庫,為後續的殖民掠奪奠定瞭情感基礎。 結論:知識的權力結構 《大航海時代的東方迷思》總結指齣,早期歐洲對南洋的認識,並非一個纍積客觀知識的過程,而是一個權力運作的過程。探險傢的筆觸、畫傢的想象、以及最終被編纂入官方史冊的文本,共同構建瞭一個歐洲中心主義的知識結構。這個“迷思”體係有效地遮蔽瞭南洋本土的復雜性和能動性,將其曆史進程簡化為等待歐洲文明介入的背景舞颱。 本書旨在通過對這些早期文本的細緻“去魅”過程,揭示西方知識生産與帝國擴張之間共生共榮的曆史關聯。它邀請讀者重新審視那些看似客觀的地理記錄與異域風情描述,探究它們是如何在無形中服務於一種特定的權力意誌,塑造瞭兩個世界之間持久的認知鴻溝。本書適閤曆史學、地理學、文化研究及全球史領域的學者、學生以及所有對早期全球化進程中知識建構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展現齣一種極度剋製而又富有穿透力的特質。它沒有為瞭追求通俗易懂而犧牲學術的精確性,反而通過對專業術語的精準拿捏和恰到好處的句法變化,營造齣一種冷峻而又引人入勝的敘事氛圍。那些看似平鋪直敘的句子背後,往往蘊含著深思熟慮的論斷和經過反復打磨的觀察。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敏感或充滿爭議的曆史議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超然的姿態——不煽情,不預設立場,隻是冷靜地陳述證據鏈,讓事實和邏輯本身去完成說服的工作。這種冷靜,反而比任何激烈的措辭都更有力量,它迫使讀者放下既有的偏見,以一種近乎田野調查般的審慎態度去麵對那些復雜的曆史場域。對於追求深度閱讀體驗的讀者而言,這無疑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評分

這部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布局給我留下瞭極為深刻的印象。封麵選用瞭那種帶有微妙肌理感的米白色紙張,觸感溫潤而不失質感,中央的燙金書名在光綫下閃爍著低調的光澤,頗具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學術的嚴謹性。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十分考究,墨色清晰銳利,字號大小適中,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便長時間沉浸其中,眼睛的疲勞感也相對較輕。更值得稱贊的是,編排者在章節的過渡和引文的處理上展現瞭極高的專業素養。那些復雜的理論模型和曆史脈絡圖,並非簡單地堆砌在文字之間,而是巧妙地融入版麵,視覺上形成瞭一種清晰的引導,仿佛在帶領讀者進行一場結構嚴謹的探索之旅。尤其是一些跨頁的大圖或圖錶,其清晰度和色彩還原度都達到瞭專業印刷的水準,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和資料的可信度。這種對物理載體的重視,體現瞭齣版方對知識傳承的敬畏之心,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堆文字的集閤,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每次翻閱都能感受到製作者的匠心獨運。

評分

這本書的論證邏輯嚴密得令人嘆服,它似乎沒有采用那種直綫性、綫性的敘事方式,而是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作者似乎極其擅長在看似不相乾的史料碎片中捕捉到那些微妙的、跨越時空的關聯性。讀起來,我時常會有“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感,但這種清晰並非源於簡單的歸納總結,而是基於對復雜語境的精妙拆解。比如,在探討某一早期思想的演變時,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對文本的字麵解讀,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的權力結構、社會心理乃至地理環境的影響,使得整個概念的生成過程呈現齣一種有機生長的動態美。這種處理方式要求讀者必須保持高度的專注力,因為它要求我們不斷地在不同層次的因果關係中進行切換和比對,但一旦適應瞭這種節奏,便會發現其分析的深度遠超同類題材的著作。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思考”的範本,而非僅僅是“思考瞭什麼”的記錄。

評分

從讀者的個人感受來說,這本書帶來的最大影響是它徹底改變瞭我對某些既有曆史框架的看法,甚至可以說是對我理解世界的一種認知工具箱進行瞭升級。我原以為自己對某些主題已有一定的瞭解,但在讀完特定章節後,纔意識到自己過去理解的深度是多麼的錶層化和片麵化。書中某些段落的論述極具畫麵感,仿佛能讓人瞬間“進入”到那個特定的曆史情境中去,去感受思想流動的真實軌跡,而非僅僅是去記憶其最終形態。這種將抽象理論與具體情境緊密結閤的能力,是這本書最迷人的地方。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滲透,讓人在閤上書本之後,仍能帶著那種被深刻觸動後的反思和好奇心,繼續審視日常生活和新聞事件背後的深層結構。這是一部能真正“改變你閱讀世界方式”的書籍。

評分

這本書的資料引證和跨學科視野令人印象深刻。很明顯,作者在進行研究時,其參考的文獻範圍是極為廣闊的,不僅包括瞭傳統的史學和哲學經典,還大量藉鑒瞭人類學、社會學甚至藝術史領域的最新成果。我留意到,書頁旁注的注釋部分本身就是一個值得細讀的寶庫,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引文齣處,揭示瞭作者在構建其論點時所經曆的龐大信息篩選過程。這種海納百川的治學態度,使得書中對某些核心概念的解析充滿瞭新鮮感和啓發性。它沒有將研究對象“孤立化”,而是將其放置在一個宏大的文化生態係統中進行考察,使得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概念煥發齣新的生命力和復雜性。對於習慣瞭傳統斷代史敘事的讀者來說,這種跳躍式的、網狀的知識連接方式,無疑是一次極富挑戰性但也收獲頗豐的思想冒險。

評分

好評!

評分

好評!

評分

好評!

評分

好評!

評分

很不錯

評分

好評!

評分

好評!

評分

很不錯

評分

好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