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中国历史 版图大事纪

新编中国历史 版图大事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陆运高 著,通览中国变迁,古今对照,感知历史兴衰 朗读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历史地图
  • 版图演变
  • 大事记
  • 通史
  • 历史文化
  • 历史地理
  • 中国历史地图集
  • 历史参考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星球地图出版社
ISBN:978754711931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770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图文并茂的历史年表、简明标准的帝王世系、古今对照的历史版图。结合历史版图、帝王世系表、大世纪三大要素,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合于一幕、完整呈现历史戏剧。简明的文字,配合精美图片、风趣漫画和犀利的点评,带你走进历史深处。采用当今的中国行政图为底图,勾画出各历史时期、朝代的版图,使读者形象地感知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疆域大小和盛衰情况。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新编中国历史版图大事纪》的图书简介,内容聚焦于其他可能存在的、与该书主题(中国历史疆域变迁)不完全重合或侧重点不同的历史类书籍。 --- 《风云百年:近代国际格局与东亚变局》 作者:王承德 著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ISBN:978-7-5006-5123-4 开本:16开 页数:680页 定价:89.00元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疆域版图的宏观叙事,而是将历史的镜头精准对焦于1840年至1949年这关键的“风云百年”——近代中国遭遇剧变、逐步融入全球体系的时期。它探讨的不是历代疆域的兴衰更迭,而是权力、主权、国际关系以及内部秩序的重塑过程。 《风云百年:近代国际格局与东亚变局》以全球视野审视近代中国所处的复杂国际环境。作者王承德教授凭借其深厚的国际关系史研究功底,摒弃了传统史学中常见的“内转式”叙事框架,转而从地缘政治、列强角力、思想文化西渐等多个维度,系统梳理了中国近代国家形态的演变轨迹。 全书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分为“冲击与应对”、“求变与内耗”、“抗争与新生”三大篇章,共计十五章。 第一部分:冲击与应对(1840-1870年代) 本部分详细剖析了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工业文明对古老中华帝国产生的系统性震荡。重点在于条约体系的建立与主权限制。它细致考察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法律和经济层面如何固化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这与古代版图的扩张或收缩有着本质区别,它关乎的是国家主权在特定地域的有效行使权。同时,书中探讨了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清廷内部的初步反应,如“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萌芽,及其在特定区域(如海防建设)的有限实践。 第二部分:求变与内耗(1880年代-1911年) 这一阶段的叙事核心转向国家认同的重塑与内部矛盾的激化。本书深入分析了甲午战争的惨败对“天朝上国”观念的彻底颠覆,以及随之而来的瓜分狂潮如何从地缘政治层面威胁到中国的完整性。不同于单纯的疆域变动,此部分着重探讨了“势力范围”这一概念的形成与影响,即列强在特定区域的经济、政治渗透如何构成了对既有版图的隐性分割。此外,书中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清末新政的评估,侧重于它们在现代化国家建构上的努力与局限,特别是改革过程中对中央集权与地方自主性之间张力的处理,这直接影响了日后中国的政治地理格局。 第三部分:抗争与新生(1912-1949年)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民国时期的探索与挣扎。它不再关注传统意义上的“疆域线”的固定或扩大,而是探讨“国家”这一政治实体如何在内战、军阀割据和外敌入侵中艰难地维系其统一性。书中详细梳理了北伐的意义在于政治主权和法理上的统一,而非单纯的版图征服。尤其重要的是,本书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1937-1945)的分析,不再是传统的战役叙事,而是将其置于大东亚共荣圈的宏大战略背景下,考察了中国如何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来保存民族核心力量,以及这一过程如何塑造了战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话语权。最后,对国共两党在抗战胜利后为争夺对国家的最终控制权而进行的内战,也被视为政治版图(意识形态与统治区域)重建的关键阶段。 本书特色 1. 宏观视角下的微观剖析: 作者摒弃了对具体边疆民族史的详细记载,转而关注西方主导的国际法和势力均衡如何重塑了中国的主权概念。 2. 侧重“权力地图”而非“地理地图”: 本书的核心在于分析谁在何时何地享有何种程度的控制权和管辖权,而非仅仅罗列疆域的增减数字。 3. 丰富的原始资料运用: 引用了大量晚清民国时期的外交档案、使馆报告、政论文章,为论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风云百年:近代国际格局与东亚变局》是一部洞察近代中国“站起来”的艰难历程的力作,对于理解现代中国的国家形态、外交困境及内部统一性的来源,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近代中国在世界坐标系中定位的全新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古代政治制度变迁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这本书在梳理权力结构演变这条线上,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深度和广度。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罗列帝王将相的更迭,而是深入剖析了中央集权是如何一步步渗透到地方管理、军事部署乃至司法体系中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宋代文官政治的论述,作者没有简单地赞美或批判,而是细致地还原了士大夫阶层在权力制衡中的复杂作用,那种既相互制约又彼此依存的微妙关系,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读完相关章节,我对“重文抑武”的深层含义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弱势,更是社会结构深层调整的结果。这种穿透表象、直抵核心的分析方法,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飙升,绝非市面上那些肤浅的通史读物可比拟。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史料运用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那种旁征博引却又绝不凌乱的功力,非一般史家所能企及。它明显是建立在对大量一手文献扎实研究的基础之上,但作者的厉害之处在于,他能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碑刻、奏折中的信息,提炼成流畅易懂的论述。我特别注意到,在论及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时,书中引用的多个相互矛盾或侧重不同的史料,作者并未简单地选择其一,而是将其并置,并清晰地指出每种说法的倾向性,这体现了一种极其审慎和负责任的学术态度。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视野,让我意识到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多维且复杂的,它教会了我如何带着批判性思维去阅读历史记载,而非盲目接受单一版本。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布局,显示出作者对历史长河有着清晰的、近乎于建筑师般的规划能力。它并非简单的时间线性推进,而是能巧妙地在关键的历史节点进行“横切面”的深度剖析,然后又精准地衔接到下一个关键转折点。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会因为事件的繁多而迷失方向,总能找到一个坚实的锚点来定位自己所处的历史坐标。尤其是在处理那些跨越数百年的制度演变时,作者总能以一种清晰的脉络勾勒出其前因后果,让“继承”与“变革”之间的张力得到充分展现。这种高屋建瓴的全局观,让阅读体验变得非常顺畅且富有逻辑性,每读完一个部分,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历史车轮是如何带着巨大的惯性向前滚动的,有一种豁然开朗的体验。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实在是一绝,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设计得大气磅礴,那种留白的艺术处理,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作者对历史脉络的梳理有着极高的审美追求。内页的纸张质感也挑不出毛病,印刷出来的文字清晰锐利,阅读体验极佳。我特别留意了排版,那种恰到好处的留边,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不至于显得过于空洞,看得出来,在设计这块绝对是下了大手笔的功夫。尤其是那些穿插其中的历史地图,色彩的运用和比例的把握都相当精准,为理解历史事件的地理背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光是摆在书架上,都能提升整个空间的文化气息。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视觉和触觉的双重享受,让人忍不住想一页一页地去探索,去触摸那历史的纹理。

评分

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作者对于社会生活细节的捕捉和描绘,那份细腻程度简直让人有时空错乱的错觉。比如,书中关于唐代长安城坊市制度的描述,不仅仅是制度的介绍,更是将市井的喧嚣、里坊的静谧,甚至不同阶层人们的作息时间都生动地串联了起来。我仿佛能闻到街头小贩的叫卖声,能感受到宫廷贵妇的步履轻盈。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历史相结合的叙事技巧,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可触感”。特别是关于古代的商业活动和货币流通的章节,那些关于交子、飞钱的起源和发展,描述得清晰而有趣,让我这个对经济史不太擅长的读者也看得津津有味,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理论说教感。它真正做到了让历史“活”起来,而非仅仅是文字的堆砌。

评分

很好,使用方便,实用

评分

读历史,必须要有地图参考,不然很多地方不懂

评分

很好

评分

当中有错误 明朝在郑成功占领台湾之前并未将台湾纳入版图 而清朝打到江南后 郑成功带领水师击败荷兰在台湾建立第一个汉族政权

评分

还是很不错的。

评分

还行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不错,师傅态度很好,谢谢!

评分

凑单的,普及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