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改善組織治理為旨趣,立足於微觀政治分析,運用新製度主義的理論工具,通過探討組織的契約性質和基於這一性質所形成的權力關係係統,以及組織剩餘的生産、分配與分享等問題,梳理瞭組織政治的發生邏輯,並以此為基礎,初步探討瞭組織的公共治理問題。
楊占營,海軍指揮學院軍隊政治工作係 ,南京大學管理學博士,主要從事政治理論與公共管理研究。近年來,在《中國行政管理》《中國軟科學》《管理科學》等雜誌發錶論文三十餘篇。
第一章導論
一、研究的對象與主題
二、組織:論域的界定
三、組織政治學及其理解
四、組織政治學的多維視角
(一)硬權力的組織政治觀
(二)軟權力的組織政治觀
(三)散布性權力的組織政治觀
(四)反思性的組織政治觀
五、研究思路與基本框架
六、主要方法與理論工具
第二章組織及其參與者:理論的眾相
一、認知組織:理論與假設
二、科學分析的組織觀點
三、行為科學的組織分析
四、作為利益集閤體的組織
五、組織性質的文化闡釋
六、小結
第三章組織的契約性質:理解參與者之間關係的基礎
一、社會結構與社會行為
(一)社會行為及社會關係的類型
(二)傳統社會的結構與個人
(三)現代社會的結構與個人
二、現代個體社會與契約
(一)現代社會關係的契約基礎
(二)關於契約的理解
三、組織與契約
(一)企業的契約理論
(二)企業組織契約論的進一步應用
四、小結
第四章權力及組織內的權力
一、關於權力的考察
(一)權力的內涵
(二)權力的形式
(三)權力的度量
二、組織權力
(一)組織權力錶現形式
(二)組織權力的結構化
(三)組織權力的類型
三、組織內的個人權力
(一)組織內個人權力的基礎
(二)支配組織內個人權力分布的主要原則
四、小結
第五章組織剩餘及其分享
一、組織剩餘
(一)關於組織剩餘的理論觀點
(二)組織剩餘Ⅰ
(三)組織剩餘Ⅱ
(四)兩種剩餘形式的比較
二、剩餘索取:組織剩餘Ⅰ的歸屬
(一)私人組織剩餘Ⅰ的歸屬
(二)公共組織剩餘Ⅰ的歸屬
(三)社會組織剩餘Ⅰ的歸屬
三、組織剩餘Ⅱ的生産
(一)關於組織剩餘Ⅱ生産的理論假設
(二)組織剩餘Ⅱ産生的機製
四、組織剩餘Ⅱ的索取:誰得到瞭什麼
(一)組織剩餘Ⅱ的形式
(二)參與者共享的組織剩餘Ⅱ
五、組織剩餘索取權:誰得到的最多
(一)組織剩餘Ⅰ的索取權比較
(二)組織剩餘Ⅱ的索取權比較
(三)剩餘Ⅰ索取權與剩餘Ⅱ索取權的比較
六、小結
第六章組織政治及其治理之道
一、政治形態:權力組織的外觀
(一)獨占型組織的政治形態
(二)法理型組織的政治形態
(三)分權型組織的政治形態
(四)參與型組織的政治形態
(五)無政府型組織的政治形態
二、權力負係統中政治行為的經驗描述與評價
(一)政治行為:權力負係統中的“遊戲”
(二)組織政治的測度
(三)組織政治的功能分析
三、走齣“囚徒睏境”:尋求組織政治的治理之道
(一)管理睏境:組織自解的難題
(二)公民責任:從組織到社會
(三)外部乾預:從微觀政治到宏觀政治
四、小結
餘論
參考文獻
後記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理論密度相當高,簡直就是一場智力上的馬拉鬆。它不像市麵上流行的那些輕薄的政治讀物,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理論功底和耐心。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方法論上的嚴謹性,他似乎在努力搭建一個跨學科的分析平颱,試圖融閤古典經濟學的效率模型與現代政治學的博弈論框架。在闡述“製度粘性”時,作者沒有滿足於簡單的描述,而是構建瞭一個復雜的反饋迴路模型,解釋瞭為什麼在麵對外部衝擊時,既得利益者總能找到最優的路徑來維持現狀,即使這種維持對整體效率是損害的。這種將“政治”視為一種成本與收益的精密計算,而不是基於理想主義的衝動,是這本書最迷人的地方。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變革”這個詞的理解都變得更加審慎和復雜瞭——真正的結構性變化,遠比街頭口號所描繪的要睏難得多,因為它觸及瞭那些隱藏在日常運作中的、被精妙保護的利益網絡。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是它對“長期均衡”狀態的刻畫。它似乎在暗示,我們目前所見的政治格局並非偶然的失誤或臨時的波動,而是曆史積纍的無數次權力博弈後達成的、最穩定的結構性狀態。作者用瞭一種近乎宿命論的筆調,描繪瞭體製內部自我強化的機製——任何試圖偏離主流路徑的努力,都會遭遇來自結構本身的強大阻力。我尤其關注瞭關於“閤法化循環”的部分,它展示瞭權力是如何通過不斷地自我論證和製度化來鞏固自身的。這種深刻的結構性洞察,讓我對社會變革的樂觀預期有所降溫,但同時也讓人對那些真正能夠撼動基礎的“強力衝擊”充滿瞭好奇。這本書不是一劑安慰劑,它更像是一張關於權力運行復雜地形的、精確到厘米的戰略地圖,讓讀者清晰地看到前路並非坦途,而是布滿瞭層層疊疊的結構性陷阱。
評分如果你期待一本輕鬆愉快的閱讀體驗,那這本書可能會讓你失望。它的語言風格略顯晦澀,充滿瞭學術術語和概念的精確界定,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領悟其間的深意。然而,一旦你跨過瞭最初的門檻,你會發現作者構建瞭一個無比紮實的分析工具箱。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政治資本”的量化嘗試,盡管這在實踐中難以完全精確,但其理論模型為我們理解權力如何積纍、轉移和消散提供瞭一個有力的框架。它迫使我們跳齣簡單的道德評判,轉而關注權力運行的內在機製和效率悖論。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現成的答案,而在於教會你提齣更具穿透力的疑問,讓你在麵對任何政治聲明時,都能本能地追問:“誰的利益被最大化瞭?代價又由誰來承擔?”這種思維方式的轉變,比記住任何一個結論都要寶貴得多。
評分這本書讀起來有一種令人不安的清醒感。它毫不留情地揭示瞭,在宏大的敘事之下,決策往往是由最少數、最能調動稀缺資源的那批人決定的。作者的筆觸極其冷靜,幾乎沒有情感的介入,這種客觀性反而更具穿透力。舉例來說,書中對“信息不對稱”在權力博弈中的作用的分析,就非常精妙。它不是簡單地說“有人知道得多”,而是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對信息流動的控製,來構建和維護不同層級的政治壁壘。我感覺自己仿佛在拆解一颱復雜的鍾錶,作者把每一個齒輪——無論是法律條文、文化慣例還是經濟激勵——都清晰地標注齣來,展示它們是如何相互咬閤,共同推動著政治機器以特定的方嚮運轉。對於那些習慣於將政治視為英雄與惡棍對決的讀者,這本書會帶來一次徹底的觀念重塑:這根本不是關於好人與壞人的故事,而是關於不同群體在資源有限世界中,對控製權進行永恒爭奪的係統性描述。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實在是太犀利瞭,它並沒有糾纏於那些錶麵的政治辭令,而是深入到權力運作的骨架之中。我花瞭很長時間纔消化掉其中關於“資源分配的非對稱性”如何塑造瞭體製的內在邏輯這一章。作者很巧妙地運用瞭一係列曆史案例,從早期的公有製改革到近代的利益集團博弈,都將其歸結為一種持續的、結構性的權力再分配過程。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閤法性”的解構——它不再被視為一種道德製高點,而更像是權力維護自身穩定的一種成本控製手段。這種毫不留情的剖析,讓我對許多既定事實産生瞭深刻的懷疑。與其說這是一本關於政治的書,不如說它是一本關於人類社會如何通過製度設計來固化自身優勢群體的操作手冊。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思考,我們日常所接觸到的那些看似公正的政策背後,究竟隱藏著多少精心計算的結構性偏好。對於那些渴望看穿迷霧、直擊核心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把精密的解剖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