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业发展与新技术应用

养猪业发展与新技术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云鹏 编
图书标签:
  • 养猪
  • 畜牧业
  • 农业技术
  • 猪业发展
  • 养殖技术
  • 新品种
  • 饲养管理
  • 疫病防治
  • 智能化养殖
  • 绿色养猪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2998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882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4
字数:2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养猪业发展与新技术应用》紧扣生产实际,关注养猪业发展动向,从养猪基本知识、猪场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
  《养猪业发展与新技术应用》不是一本教科书,也不是论文集,是8年来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在北京市养猪业生产、推广和流通领域总结和实施的养猪技术,是团队100位成员科技推广的结晶,是全体成员智慧的总结。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云鹏和薛振华,均系北京畜牧兽医总站职工。其中,云鹏为总站副站长。

目录

第一章 我国养猪业概况
第一节 总量分析
第二节 种猪市场

第二章 育种新技术
第一节 常规育种技术
第二节 分子育种技术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绿色饲料添加剂及其使用技术
第一节 饲用益生菌制剂
第二节 饲用酸化剂
第三节 植物提取物
第四节 酶制剂
第五节 抗菌肽
第六节 生长育肥猪低蛋白日粮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饲养管理新技术
第一节 批次生产管理技术应用
第二节 公猪管理新技术
第三节 高温与母猪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仔猪肠道健康营养调控新技术
第一节 仔猪液体饲料(代乳粉)饲喂新技术
第二节 仔猪益生菌饲料应用技术
第三节 仔猪天然物添加剂应用技术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猪场规划与猪舍设计新技术-
第一节 猪场设计新技术应用
第二节 猪场设计新工艺应用
第三节 自动化干清粪工艺设计
第四节 粪污处理新技术

第七章 环境控制与监测技术
第一节 猪场通风新技术
第二节 猪舍降温技术
第三节 猪舍取暖新技术
第四节 生猪养殖节水新技术
第五节 猪舍环境监控

第八章 猪肉加工与流通
第一节 猪肉生产技术规范
第二节 新型低温肉制品加工技术
第三节 猪肉安全检测技术
第四节 猪肉流通质量控制技术
第五节 肉制品安全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猪繁殖新技术-
第一节 猪冷冻精液技术研究与应用
第二节 深部输精技术应用
第三节 定时输精技术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疫苗免疫与猪病监测技术
第一节 猪场免疫新技术
第二节 猪蓝耳病净化新技术
第三节 伪狂犬病净化新技术
第四节 猪脐带血检测新技术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清洁能源与低碳养猪
第一节 清洁能源改造
第二节 低碳养猪新技术

第十二章 “公司+农户”组织模式与生猪产业效率:来自温氏的例证
第一节 “公司+农户”组织模式概述
第二节 “公司+农户”组织模式与生猪良种繁育体系
第三节 “公司+农户”组织模式与生猪养殖效率
第四节 “公司+农户”组织模式进一步优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附录 养猪生产小窍门
附录1 仔猪针筒式断尾器
附录2 仔猪早期去势技术

精彩书摘

第一章我国养猪业概况

2016年已经过去,回忆起来,我们发现:①养猪人气很旺。除被拆迁猪场外,正在经营的猪场人气很旺,兴致高昂,信心饱满;②学习氛围好,积极性空前。由于盈利致使人们更加重视学习和充实;③对经营乐观满意。因为从2014年6月中旬开始猪价上涨至今日已经持续2��5年,养猪人的日子好起来了。2014年全年生猪平均价格在13��28元/千克,2015年全年生猪平均价格在15��22元/千克,2016年全年生猪平均价格在17��33元/千克(截至2016年11月),2016年与2015年相比环比上涨22��14%;2014年全年玉米平均价格2 480元/吨,2015年全年玉米平均价格2 320元/吨,2016年全年玉米平均价格1 956元/吨(截至2016年11月),2016年与2015年相比环比下降15��69%;2014年全年平均猪粮比5��35��1,2015年全年平均猪粮比6��73��1,2016年全年平均猪粮比9��57��1(截至2016年11月),2016年与2015年相比环比上涨50��23%。综合分析, 2015—2016年为什么会涨价?主要原因是:产能减少。由于过去十年行情变化,促进产能减少,还有由于环境污染,政府强制关掉猪场促进减少产能。

第一节总量分析

一、2014—2016年各月生猪存栏量变化

从图1-1可以看出,2014—2016年全年平均存栏量分别为43 799��43万头、38 897��75万头和37 413��55万头,2015年与2014年相比存栏下降11��19%,2016年与2015年相比下降3��85%。

图1-12014—2016年各月生猪存栏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政府网数据整理,2016年截至11月


二、2014—2016年各月繁殖母猪存栏量变化

从图1-2可以看出,2014—2016年全年平均存栏繁殖母猪分别为4 595��59万头、4 101��82万头和3 732��40万头。2015年与2014年相比存栏母猪下降10��74%,2016年与2015年相比下降9��01%。

图1-22014—2016年各月繁殖母猪存栏变化

资料来源:政府网数据整理,2016年截至11月


图1-32014—2016年存栏和繁殖母猪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政府网数据整理,2016年截至10月


三、2005—2016年全国生猪存栏量变化

从图1-4可以看出,2005年到2014年间,这10年除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10年外,2014年全年平均存栏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015年与2016年基本持平。

图1-42005—2016年全国生猪存栏量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国家统计公报,截至2016年10月

四、2005—2016年全国繁殖母猪存栏量变化

从图1-5可以看出,2005年到2014年这10年间,除2007年外,2014年全年母猪平均存栏为最低,预示生猪出栏产能会减少。2015年与2016年基本持平。

图1-52005—2016年全国繁殖母猪存栏量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国家统计公报,2016年截至10月



五、2005—2015年全国生猪出栏量变化

从图1-6可以看出,2005年到2014年这10年间,出栏逐渐升高,到了2014年达到出栏峰值。在消费和出口有限的前提下,出栏达到峰值,养猪效益会逐渐下降,直到达到谷底。

图1-62005—2015年生猪出栏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国家统计公报



六、进出口与消费分析

(一)中国猪肉生产

2014年全年肉类总产量8 707万吨,比上年增长334万吨,增长2��0%。其中,猪肉产量5 671万吨,较上年增加178万吨,增长3��2%。2015年5 487万吨。

从图1-7可以看出,2003—2014年这12年间全国猪肉产量不断攀升,其中,2005—2015年这11年平均猪肉产量达到4 964万吨,超过了我们消费需求。从2010年起猪肉产量都超过5 000万吨,尤其2014年猪肉产量达到5 671万吨。我们必须减少产能,努力把猪肉产量控制在5 000万吨以内。

图1-72003—2015年全国猪肉产量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国家统计公报整理


(二)猪肉消费量分析

从图1-8可以看出,猪肉人均消费量从2007年开始逐渐上升,到2014年达到41��68千克。因为现在替代品很多,如果猪肉人均消费量降至35千克比较适合。作为去产能要考虑这一点。相对于畜牧业的生产发展,其消费增长更快。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城乡居民家庭购买牛羊肉量为396��1万吨,与2000年的240��4万吨相比,年均消费增长3��9%,如果加上城乡居民户外餐饮消费,消费总量更大,增长速度还要快。供不应求带动价格连续上涨。从2001年开始,牛羊肉价格连续上涨了13年。其中,2007—2013年上涨势头较猛,牛肉价格从每千克18��54元上涨到58��81元,年均上涨17��9%;羊肉价格从18��63元上涨到61��88元,年平均上涨18��7%。2014年以来,牛羊肉价格没有延续往年的上涨态势,价格同比涨幅明显收窄,这是近几年没有过的。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生产增加了,另一方面也有消费疲软的影响。

图1-82003—2015年猪肉人均消费量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历年统计公报整理


前言/序言

前言

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成立于2009年,是北京市财政局和北京市农业局共同支持、组建的一支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养猪技术推广组织。团队设首席专家1人,负责统领团队。按照推动养猪生产、加工和流通各环节设立功能研究室,在北京市10个远郊区设立综合试验站和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团队成员约百人,覆盖全北京养猪产业各环节。团队宗旨是将现代、先进养猪技术扎根落地,促进北京市养猪业可持续发展,建立城市畜牧业典范,发展生态、环保和节水养猪业,生产安全、高效和首都品牌优质种猪和猪肉产品。

团队成立以来,在郊区县进行调研活动,摸清北京市养猪业家底,提出北京市养猪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根据新时期首都功能疏解、定位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分工、协作原则,开展新技术推广工作。本书分12章和附录部分,是团队8年来团队成员在各自岗位上成果集成。各章分别是:第一章:我国养猪业概况;第二章:育种新技术;第三章:绿色饲料添加剂及其使用技术;第四章:饲养管理新技术;第五章:仔猪肠道健康营养调控新技术;第六章:猪场规划与猪舍设计新技术;第七章:环境控制与监测技术;第八章:猪肉加工与流通;第九章:猪繁殖新技术;第十章:疫苗免疫与猪病监测技术;第十一章:清洁能源与低碳养猪;第十二章:“公司+农户”组织模式与生猪产业效率:来自温氏的例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北京市畜牧总站副站长云鹏研究员为本书主编,孙德林、魏荣贵、薛振华为副主编,并负责统稿和总篡工作。

本书不是一本教科书,也不是论文集。是8年来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在北京市养猪业生产、推广和流通领域总结和实施的养猪技术,是团队100位成员科技推广的结晶,是全体成员智慧的总结。

因时间仓促,很多内容还没有来得及纳入书中,我们将在适当时候编写续集,以飨读者。

《养猪业发展与新技术应用》编委会2017年4月1日



繁盛的绿野:生态农业的创新实践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代生态农业的前沿理论与实践,重点关注如何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创新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化。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关于未来农业发展的美好蓝图。 第一部分:生态农业的根基与理念 导论:重塑农业的绿色灵魂 在工业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我们不得不审视传统农业模式带来的环境压力与资源枯竭。本书将从宏观视角出发,剖析当前全球农业面临的挑战,包括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资源短缺、化学品滥用以及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生态农业”不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将追溯生态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梳理其核心理念:遵循自然、循环再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公平与社会责任。 强调生态农业并非简单的“有机”,而是建立在科学的生态学原理之上,旨在构建一个稳定、健康、富有活力的农业生态系统。它是一种全方位的生产哲学,关乎土壤健康、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繁荣以及社区福祉。 章节一:土壤健康的基石——活力的土壤,生命的源泉 土壤是农业的命脉。本章将详细阐述土壤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化学农业对土壤造成的长期损害,如有机质下降、团粒结构破坏、微生物群落失衡等。 我们将深入剖析土壤健康的关键指标: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活性、土壤结构、pH值、阳离子交换量(CEC)等,并介绍科学的检测方法。 重点介绍构建健康土壤的多种生态策略: 轮作与间作: 通过科学的作物搭配,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土地利用率。提供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组合的经典案例。 绿肥种植与翻压: 讲解各种绿肥作物(如豆科、禾本科)的特性及其在增加土壤有机质、固氮、疏松土壤等方面的作用,以及翻压的技术要点。 覆盖作物: 阐述覆盖作物在防止水土流失、抑制杂草生长、改善土壤结构、增加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优势,并介绍适应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覆盖作物选择。 免耕或少耕技术: 探讨免耕/少耕如何减少土壤扰动,保护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降低耕作能耗。 有机物料的循环利用: 详细介绍堆肥(好氧堆肥、厌氧堆肥)、蚯蚓堆肥、沼渣沼液等有机废弃物转化为优质肥料的过程,以及其在改良土壤、提供营养方面的显著效果。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不同生态农业实践者如何通过改善土壤健康,实现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双重提升。 章节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滴水不漏,循环生息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资源。本章将分析当前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以及农业生产中不合理用水造成的浪费和污染。 探讨生态农业在水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方面的理念和技术: 雨水收集与储存: 介绍各种雨水收集系统,如集雨墙、雨水花园、地下蓄水池等,以及如何在农田中进行雨水收集和管理,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水分。 节水灌溉技术: 详细介绍滴灌、微喷灌、渗灌等高效灌溉技术,分析其节水原理、设备构成、安装维护要点,并提供不同作物、不同地形下的应用指导。 水肥一体化: 结合节水灌溉,讲解如何将有机肥液、微生物菌剂等与灌溉水相结合,实现水肥同步供给,提高养分利用率,减少养分流失。 绿色过滤与湿地系统: 介绍利用植物和微生物构建的生态湿地系统,用于净化农田退水(如农药残留、养分过剩),实现水的再利用,同时为野生生物提供栖息地。 土壤保水能力的提升: 回顾第一章中关于土壤有机质、土壤结构改善的内容,强调其对提高土壤保水能力的关键作用。 通过实际案例,展示如何通过一系列节水措施,在保证作物生长需求的同时,大幅度降低农业用水量,缓解水资源压力。 章节三:生物多样性——农田生态的活力所在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产力的基石。本章将阐述农田生物多样性的构成(包括作物多样性、微生物多样性、昆虫多样性、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等),及其在病虫害自然控制、土壤肥力维持、授粉等方面的作用。 分析化学农业如何破坏农田生物多样性,如单作制度、杀虫剂和除草剂的滥用等。 介绍在生态农业中促进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策略: 多样化种植模式: 提倡间作套种、农林复合系统、混交种植等,增加作物种类,为不同生物提供生境和食源。 保留和建设生态廊道与栖息地: 鼓励保留农田边缘的草带、树篱、灌木丛,建设人工湿地、昆虫旅馆等,为有益生物提供庇护所和繁殖场所。 保护和吸引有益昆虫: 介绍种植吸引访花昆虫(传粉昆虫)和捕食性昆虫(天敌)的植物,如蜜源植物,以及减少对天敌有害的农药使用。 微生物菌剂的应用: 强调不同微生物菌剂(如固氮菌、解磷菌、促生菌)在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增强植物抗逆性方面的作用,它们是土壤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机农业认证标准中的生物多样性要求: 简要介绍一些国际和国内有机认证标准对农田生物多样性的具体要求。 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农田生态系统是如何自我调节,减少对外部投入的依赖,实现稳定生产的。 第二部分:创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章节四:智慧农场与精准农业——科技赋能绿色生产 本章聚焦现代信息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强调“科技赋能”而非“科技替代”。 物联网(IoT)与传感器技术: 介绍如何在农田部署传感器(土壤湿度、温度、光照、CO2浓度、作物长势等),实现对农田环境和作物生长的实时监测。 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 讲解如何利用收集到的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为作物管理(如灌溉、施肥、病虫害预警)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实现精准管理,避免浪费。 遥感技术与无人机应用: 介绍利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进行大范围作物健康监测、病虫害识别、长势评估、土壤肥力分析等,提高监测效率和精度。 变量施肥与灌溉技术: 结合前述传感器和数据分析,实现根据不同地块、不同作物生长阶段的实际需求,进行精准的变量施肥和灌溉,最大限度地提高养分和水分利用效率。 智能机器人与自动化设备: 探讨小型农业机器人(如除草机器人、采摘机器人)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方面的潜力,以及自动化灌溉、通风等设备的应用。 案例分析: 展示智慧农场如何整合各项技术,实现智能化、精细化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 章节五:生物防治与绿色植保——自然的卫士,健康的作物 本章将重点介绍如何运用生物学原理和技术,替代或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实现病虫害的绿色防控。 天敌昆虫的保护与利用: 详细介绍瓢虫、草蛉、寄生蜂、捕食螨等常见天敌昆虫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如何通过改善生境、合理施用生物农药来保护和增殖它们。 微生物农药的应用: 深入探讨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绿僵菌、核多角体病毒(NPV)等微生物农药的作用机理、使用方法、优势与局限性。 植物源农药的开发与应用: 介绍利用植物提取物(如印楝素、除虫菊素、鱼藤酮等)进行病虫害防治的原理,以及其环境友好性。 诱捕器与性信息素技术: 讲解如何利用昆虫的趋性(如趋光性、趋味性)和性信息素,开发高效、环保的诱捕器,用于监测和控制害虫种群。 抗病虫品种的选育与应用: 强调培育和推广具有抗病虫特性的作物品种,是实现绿色植保的根本途径。 综合病虫害管理(IPM)策略: 整合上述各项技术,建立一套科学的IPM体系,强调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将病虫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 通过具体案例,说明生物防治如何有效解决棘手的病虫害问题,同时保护环境和食品安全。 章节六:生物肥料与植物生长调节——生命力的激活与优化 本章将介绍如何利用生物技术,为作物提供安全、高效的营养,并优化其生长发育。 微生物肥料的种类与作用: 详细介绍固氮菌肥、解磷菌肥、解钾菌肥、复合菌肥、菌根肥料等,阐述它们如何通过提高养分有效性、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植物抗逆性来替代化肥。 有机-无机结合施肥模式: 探讨如何将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与少量优质化肥结合,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养分利用率,降低化肥用量。 海藻提取物、腐殖酸等生物刺激素: 介绍这些天然物质在促进作物生长、提高抗逆性(抗旱、抗寒、抗盐碱)、改善品质方面的作用。 植物生长调节剂(PGRs)的科学应用: 讨论天然或低毒合成的PGRs(如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等)在调控作物生长发育(如促进萌发、控制株型、促进坐果、延迟衰老)方面的应用,强调适量、适时、适用的原则。 发酵技术在生物肥料生产中的应用: 简要介绍发酵技术如何用于规模化生产高质量的微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料。 通过实验数据和种植实例,展示生物肥料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如何提升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并增强作物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 第三部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与展望 章节七:循环农业与废弃物资源化——变废为宝,生生不息 循环农业是生态农业的核心模式之一。本章将深入探讨如何构建集约高效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 农牧结合的循环模式: 详细阐述畜禽粪污如何通过发酵处理(如沼气工程、堆肥)转化为有机肥,用于农田施用,实现养分在农牧之间的良性循环。 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的再利用: 探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秸秆、果渣、麦麸等如何通过生物技术转化为饲料、肥料、食用菌培养基、生物能源等。 农村生活废弃物的整合利用: 介绍如何将农村生活污水、厨余垃圾等通过生态化处理后,用于农田灌溉或有机肥生产。 沼气工程的应用: 深入分析沼气工程在处理畜禽粪污、生产清洁能源(沼气)、产生优质沼液沼渣肥料方面的综合效益。 “种养结合”的生态效益: 论述不同形式的种养结合模式(如稻鱼共生、鸭稻共生、林下经济与养殖)如何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病虫害的自然控制、生态环境的改善。 通过对典型循环农业基地的考察分析,展示其在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显著成效。 章节八: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绿色增长,和谐共赢 本章旨在解答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生态农业是否经济可行?它对社会有什么益处? 经济效益分析: 降低投入成本: 通过减少化肥、农药、水资源等的使用,以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提升产品附加值: 生态农产品因其高品质、安全、健康等特点,通常能获得更高的市场价格。 增强市场竞争力: 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生态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增长。 获得政策支持: 各国政府普遍鼓励和支持生态农业发展,提供补贴、税收优惠等。 社会效益分析: 保障食品安全与健康: 减少农药、化肥残留,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食品。 保护环境与生态: 改善土壤、水源、空气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减缓气候变化。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 提升农业文化价值: 推广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理念,传承和发扬优秀的农业文明。 构建可持续的乡村社区: 生态农业的发展有助于 revitalise 乡村,促进城乡融合。 生态农业认证体系与市场营销: 介绍国内外主要的生态农业认证标准(如有机认证、绿色食品认证、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等),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将生态农产品的价值传递给消费者。 案例研究: 选取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实践案例,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展示其成功经验和面临的挑战。 章节九:面向未来的生态农业——挑战、机遇与展望 本章将对生态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展望。 面临的挑战: 技术瓶颈: 部分新兴的生物技术和生态调控技术仍需进一步研发和推广。 成本与效益的平衡: 在初期推广阶段,如何帮助农户克服成本压力,实现经济上的可持续性。 市场认可度与品牌建设: 如何进一步提升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的认知度,建立可靠的品牌信誉。 政策法规的完善: 如何建立更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和监管机制。 规模化生产的难题: 如何在保持生态特性的同时,实现一定程度的规模化生产,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未来的机遇: 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共识: 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农业的市场前景广阔。 科技的持续进步: 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突破将为生态农业提供更多创新动力。 消费者需求升级: 消费者对健康、安全、环保食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政策导向与社会支持: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对生态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发展趋势预测: 智慧生态农业的融合: 更加智能化、精细化的生态农业将成为主流。 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深度应用: 利用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技术,进一步优化作物和土壤健康。 “农业+旅游”、“农业+健康”等新业态的兴起: 拓展农业的多元功能,提升农业的附加值。 社群化与本地化农业的发展: 建立更紧密的生产者与消费者联系,形成可持续的社区农业模式。 结语: 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以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精神,推动生态农业迈向更加繁荣、可持续的未来,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本书旨在为农业生产者、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以及关心农业发展的读者提供一份全面、系统、实用的参考,共同探索和实践一条通往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农业发展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名对农业发展趋势比较关注的城市居民,平时很少接触到养殖业的一线信息,但“养猪”这个话题,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总是会引起我的注意。《养猪业发展与新技术应用》这本书,从书名上看,就非常直观地揭示了它所关注的核心——产业的进步和技术的革新。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详实的目录吸引了。里面不仅提到了“发展”,这显然会包含对行业现状的分析、市场潜力的解读,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是了解宏观经济和产业动态的重要窗口。更让我感兴趣的是“新技术应用”这一块,我一直觉得,任何一个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都离不开技术的突破。我很好奇书中会介绍哪些具体的新技术,比如在疾病防控方面有没有什么疫苗或者诊断的新方法?在饲料配方方面有没有什么更科学、更经济的手段?甚至在环保方面,有没有什么新技术可以解决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问题?这些都是我非常想了解的。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试图构建一个关于养猪业现代化发展的全景图,从产业的战略层面,到具体的生产技术层面,都做到了比较全面的覆盖,这对于一个想要快速了解这个行业的人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

评分

刚拿到这本《养猪业发展与新技术应用》,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个人非常喜欢,封面简洁大气,色彩搭配也很舒服,一看就觉得是那种有分量的干货。我一直对农村经济发展挺感兴趣的,尤其是那些能实实在在带动农民增收的产业,养猪业算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我平时也关注一些农业类的公众号和新闻,总能看到关于现代养猪的一些新报道,比如什么智能化猪舍、自动化饲喂系统等等,听起来都很高科技,但具体是怎么实现的,我一直没个概念。这本书的名字很吸引我,感觉它能系统地解答我的一些疑惑。我初步浏览了一下目录,发现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从行业现状分析到具体的养殖技术,再到市场营销和政策法规,几乎面面俱到。我最感兴趣的是里面关于“新技术应用”的部分,我猜想应该会讲到一些我之前只闻其名但不知其详的先进设备和方法,比如如何通过大数据优化养殖效率,如何运用生物技术提高猪的抗病能力等等。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了解现代养猪业全貌的窗户,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它,对这个产业有一个更深入、更系统的认识,同时也希望从中能学到一些能启发我思考的观点,即使不是直接的养殖技术,一些宏观的产业发展趋势分析也对我很有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简直就是给像我这样对现代农业充满好奇但又缺乏专业知识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农业的发展不仅仅是靠人力和经验,更需要科技的赋能,而养猪业作为中国重要的畜牧产业,其现代化转型更是迫在眉睫。拿到《养猪业发展与新技术应用》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新”和“实”。“新”体现在它紧跟时代步伐,介绍了许多我之前接触不到的前沿技术,比如物联网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听起来就非常酷炫,想象一下,通过手机就能实时监测猪舍的温度、湿度、氨气浓度,还能远程控制饲喂系统,这简直是颠覆了我对传统养猪的印象。而“实”则体现在它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书里不仅仅是概念的罗列,更多的是将这些新技术如何具体应用到养殖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甚至可能还会有相关的案例分析,这对于想要了解或者正在从事养猪业的朋友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我个人不太懂具体的养殖技术,但我对产业的整体发展方向非常感兴趣,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似乎能让我从宏观的行业发展趋势,逐步深入到微观的技术应用层面,这种由浅入深的学习方式,我非常喜欢,也觉得更容易理解和吸收。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养猪业发展与新技术应用》听起来就非常实用,让我觉得它不是那种纯粹的理论书籍,而是更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关于农业的书籍,但很多都写得比较枯燥,要么是太理论化,要么是太简单化,很难找到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兼顾宏观与微观的书。拿到这本《养猪业发展与新技术应用》后,我浏览了一下目录,发现它的内容安排得很有逻辑性。从行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分析,到具体的养殖模式、疫病防控,再到环保措施和市场营销,感觉覆盖面非常广。我特别关注的是“新技术应用”这部分,我很好奇书中会介绍哪些具体的、能够提升养殖效益的新技术,比如自动化、智能化方面的设备,或者是在饲料、兽药、生物技术方面有哪些新的突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操作方法,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新技术是如何在实际的养殖生产中发挥作用的。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是一本能够帮助养殖户、行业从业者,甚至是相关研究者,全面了解现代养猪业发展趋势,并掌握最新技术应用的书籍,我非常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学到一些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读者,《养猪业发展与新技术应用》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认为,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尤其是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效率、环保、健康是关键词,而养猪业作为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其现代化转型更是备受关注。这本书的章节设置,很明显是围绕着“发展”和“新技术”这两个核心展开的。我个人对“发展”的部分,更倾向于了解宏观的行业趋势、市场格局的演变,以及国家在政策层面对养猪业的支持方向。而“新技术应用”则是我更想深入挖掘的宝藏,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那些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养殖成本、改善动物福利、甚至减少环境污染的创新技术。比如,我很好奇书中会不会提到基因编辑技术在提高猪的抗病能力或生长性能上的应用,或者智能化饲养管理系统是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优化资源配置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试图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现代养猪业的蓝图,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是希望能够将先进的理念和实用的技术相结合,为行业的进步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