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传播疾病/中国性学会性传播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教材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性传播疾病/中国性学会性传播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教材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跃华,宋清华,郑占才 等 编
图书标签:
  • 性传播疾病
  • 性健康
  • 医学教材
  • 公共卫生
  • 传染病
  • 性医学
  • 中国性学会
  • 防治
  • 临床指南
  • 性病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ISBN:978756591568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819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性学会性传播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教材
外文名称: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5
字数:31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性病是目前流行广泛、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的传染病。性病不仅可造成严重的疾病负担,而且对艾滋病的蔓延起协同作用。规范性病的诊治是控制性病的重要手段。
  《性传播疾病/中国性学会性传播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教材》详细介绍了性病的临床诊疗过程、性病的预防服务、实验室检查方法及其意义,并重点介绍了梅毒、淋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阴道滴虫病、细菌性阴道病、生殖器念珠菌病和阴虱病的临床诊疗与防治方法。

目录

第一章 淋病
一、概述
二、流行病学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四、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检查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七、治疗

第二章 泌尿生殖道衣原体感染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检查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六、治疗
七、预防

第三章 梅毒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检查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六、治疗
七、预防

第四章 尖锐湿疣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检查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六、治疗
七、复发及随防预防
附录中国尖锐湿疣诊疗指南(2014)

第五章 生殖器疱疹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陆床表现
四、实验室检查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六、治疗
七、预防

第六章 软下疳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检查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六、治疗
七、预防

第七章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检查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六、治疗
七、预防

第八章 HOV感染和艾滋病
一、流行病学
二、HIV的生物学特性
三、艾滋病的发病机制
四、mV感染及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五、HIV感染的诊断
六、HIV感染的治疗
七、预防HIV在人群中流行的措施

第九章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一、概述
二、流行病学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四、危险因素
五、临床表现
六、实验室检查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八、治疗
九、预后及预防

第十章 细菌性阴道病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检查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六、治疗
七、预防

第十一章 毛滴虫病
一、概述
二、流行病学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四、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检查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七、治疗
八、预防
九、总结

第十二章 疥疮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检查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六、治疗
七、预防

第十三章 阴虱病
一、概述
二、流行病学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四、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检查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七、治疗
八、预防

第十四章 股癣
一、概述
二、流行病学
三、临床表现
四、发病机制
五、实验室检查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七、治疗
八、预防

第十五章 传染性软疣
一、概述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辅助检查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六、治疗
七、预防

第十六章 鲍温样丘疹病
一、概述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
四、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检查
六、治疗
七、预防

彩图

精彩书摘

  《性传播疾病/中国性学会性传播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教材》:
  梅毒(syphilis)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性传播疾病,对患者的健康有非常严重的影响。虽然梅毒的初期病变主要发生在外生殖器局部,但随着病情进展,全身多种组织器官可累及,导致神经、心血管等系统性病变,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导致自发性流产、死产或先天梅毒。梅毒还可以促进艾滋病的传播。梅毒的发病率在我国居性传播疾病的第四位。
  一、流行病学
  在20世纪40年代,梅毒在我国曾有非常严重的流行,当时,我国有三大慢性传染性疾病,它们是结核、麻风和梅毒。据资料记载,1937年,原北平供血者中梅毒血清反应阳性率高达22.2%。新中国建立以后,通过政府的大量工作,我国基本消灭了梅毒以及其他性传播疾病。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梅毒在我国重新出现。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全国梅毒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加,流行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根据我国性病控制中心统计,1991年,全国报告梅毒1892例,当年发病率为0.16例/10万,从此以后,每年报告的病例数逐渐增多,尤其是近几年来梅毒的发病率有较大幅度的升高,到1999年,报告的病例数已达到80406例,发病率约为6.5例/10万。1993年至2000年,梅毒发病率的年均增长为69.84%。2009年,报告的病例数为327433例,年发病率为24.66例/10万,发病率年增长14.3%。2009年,梅毒报告病例数在我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中居第三位。
  1997年,先天梅毒报告病例数为109例,报告的发病率为0.53例/10万活产儿。2009年,报告的先天梅毒病例数为10757例,报告的发病率为64.41例/10万活产儿,发病率年增长49.2%。
  高危人群梅毒感染率高,2009年,艾滋病监测哨点监测结果表明,暗娼人群中梅毒抗体阳性率最高达30.6%,平均为2.4010;男男性行为人群最高达31.2%,平均为9.1%;吸毒人群最高达27.9%,平均为3.4%;孕产妇人群平均为0.5%,在个别地区高达11.3%。
  目前,我国梅毒流行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防控任务依然艰巨。为此,原卫生部于2010年制定了《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明确了防控工作的总目标,即加强梅毒和艾滋病防治的有效结合,建立健全梅毒控制工作机制,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到2015年,有效遏制梅毒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到2020年,一期和二期梅毒年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先天梅毒年报告发病率在15例/10万活产儿以下。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原体
  梅毒的病原体为苍白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是一种小而纤细的密螺旋状微生物,因其透明且不易着色,故又称苍白螺旋体。梅毒从15世纪开始在欧洲流行,且很长时期内不知其病原体究竟是什么。直到1905年,德国医生Schaudinn和Hoffmann从梅毒患者的生殖器硬下疳的分泌物中发现了螺旋体,才确定了梅毒的病原体为苍白螺旋体,现在一般习惯称之为梅毒螺旋体。
  生物学上,梅毒螺旋体介于细菌和原虫之间,其特征比较接近细菌,分类学上归属于细菌的范畴。梅毒螺旋体有与细菌类似的细胞壁,对青霉素等抗生素敏感。梅毒螺旋体分为Nichols株和Reiter株。Nichols株为有毒株,Nichols株可通过接种在家兔睾丸中或眼前房内繁殖,能保持毒力。若将Nichols株转种至加有多种氨基酸的兔睾丸组织碎片中,在厌氧环境下能保持运动能力4-7d,此种菌株被称为Reiter株。Reiter株虽能生长繁殖,但已经失去致病能力。
  1.梅毒螺旋体的形态特点
  梅毒螺旋体菌体透明且不易染色,故称苍白螺旋体,在普通显微镜下很难看到,需用暗视野显微镜观察。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菌体被反白,可以看到它是一种纤细的、螺旋状弯曲的微生物。如果标本是新鲜的,还可以看到活的螺旋体,并且它们具有特征性的三种运动方式:旋转式、蛇行式和伸缩式。
  2.梅毒螺旋体的体外培养
  由于梅毒螺旋体具有高度寄生性,至今仍然很难准确模拟体内环境对其进行体外培养。对宿主的强烈依赖性是这种微生物难于培养的原因。长久以来,梅毒螺旋体的增殖、抗原制备和实验研究都是利用其在家兔睾丸中生长来进行的,即通过接种家兔来建立动物模型,将梅毒螺旋体接种到家兔的睾丸,使其发生梅毒性睾丸炎来保存菌株,实现菌株的增殖和传代,提取和制备梅毒螺旋体抗原,进行各种体外实验研究,包括药物疗效研究等。
  ……

前言/序言

  早先,“性病”是指通过性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包括梅毒、淋病、生殖器疱疹、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和腹股沟肉芽肿。后来,“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取代了“性病”这个术语。最近,提出的“性传播感染”(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TI)的概念,反映了对与感染者发生性接触后所引起的感染或疾病的重视。对于以非性传播途径感染为主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如阴道念珠菌病、细菌性阴道病、股癣、传染性软疣等,常常用“性传播感染”来定义。本书介绍了性传播疾病和性传播感染,此外,还对艾滋病进行了介绍,包括艾滋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致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检测、预防和治疗。
  由于编写者的水平有限,书中可能存在一些差错,望读者指正。最后,希望本书对广大读者了解性传播疾病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探索生命的奥秘,理解人体的智慧——一本关于健康与生殖的科普读物 这本书并非专业医学教材,不涉及具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而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关于生命起源、人体奥秘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探索之旅。它旨在为所有对生命科学、人体结构与功能,以及如何维持健康生活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 第一部分:生命的种子——从生殖到孕育的奇妙旅程 本部分将从最基础的生命起源谈起,深入浅出地介绍人类生殖系统的构成与运作。我们将一起认识男性和女性生殖器官的精妙结构,理解它们在繁衍后代过程中扮演的独特角色。从精子和卵子的形成,到受精过程的偶然与必然,再到胚胎发育的每一个关键阶段,我们将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图解,揭示生命从无到有的神奇过程。 揭秘人体密码: 深入了解细胞分裂、基因传承等基本生命科学概念,理解DNA如何承载着生命的蓝图,代代相传。 生殖系统的奥秘: 详细介绍男女生殖系统的构造、生理功能,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完成生命的延续。 孕育的奇迹: 描绘从受精卵到胎儿的整个孕育过程,关注孕期女性身体的变化,以及胎儿在母体内不断成长的感人细节。 第二部分:身体的智慧——人体的结构、功能与健康维护 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精密机器,拥有令人惊叹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本部分将带领读者认识构成我们身体的各个主要系统,了解它们各自的职责和相互间的协作关系。我们将探索血液如何循环,氧气如何被运输,食物如何被消化吸收,神经系统如何传递信号,以及免疫系统如何抵御外敌。同时,我们也将强调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充足睡眠和积极心态来维护身体的健康平衡。 器官与系统的协同: 细致解读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主要器官系统的功能,以及它们如何共同维持个体的生命活动。 感知与运动的协调: 了解感官如何接收外界信息,大脑如何处理,以及肌肉骨骼系统如何让我们自由行动。 免疫的力量: 认识我们身体内部强大的防御机制,理解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和消灭病原体,保护我们免受疾病的侵扰。 生活方式的抉择: 探讨饮食、运动、睡眠、压力管理等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生活习惯,提供科学的健康指导。 第三部分:拥抱健康——性健康与生殖健康的多维度解读 本部分将以开放的态度,探讨性健康与生殖健康这一重要议题。它将超越简单的生理层面,从社会、心理和文化等多个维度,全面阐述性健康的概念,以及它在个体完整幸福中的意义。我们将讨论青春期的生理与心理变化,了解性发育的过程;强调建立健康性观念的重要性,学习如何进行负责任的性行为,以及如何保护自己免受意外怀孕和生殖健康问题的困扰。同时,本部分也将关注生殖健康领域的最新发展和重要知识,帮助读者建立科学、积极的性与生殖健康观。 青春期的蜕变: 引导读者理解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生的显著变化,帮助青少年平稳度过这一特殊时期。 建立健康性观念: 鼓励读者以科学、理性、尊重的态度看待性,认识到性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健康、平等的性关系。 负责任的选择: 详细介绍避孕方法及其原理,强调计划生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避免意外怀孕。 生殖健康的全方位关注: 探讨男性和女性在不同生命阶段的生殖健康问题,包括相关的筛查、预防和常见困扰的应对,旨在提升读者的生殖健康意识和能力。 社会与心理的关照: 讨论性与心理健康、情感关系之间的联系,强调沟通、理解与尊重的价值,以及在面对性与生殖健康相关问题时,如何寻求恰当的支持与帮助。 这本书旨在成为一本值得信赖的健康伙伴,它用温暖而充满智慧的语言,陪伴您一起探索生命的奥秘,理解身体的智慧,并最终拥抱一个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无论您是渴望了解生命起源的学生,还是希望提升健康意识的成年人,亦或是关注家庭幸福的父母,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和收获。它将以严谨的态度,传播科学的知识,以人文的关怀,触及心灵的深处,最终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自己,关爱身体,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读到一本关于性健康的书,其中对性传播疾病的探讨,可以说让我大开眼界。书的叙事方式很独特,没有采用枯燥的知识点堆砌,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小故事,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融入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其中关于“沉默的入侵者”这一章节,它以一种戏剧化的笔触,描绘了某些性传播疾病在早期阶段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潜伏,如何给人体带来不易察觉的伤害。作者在解释症状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疾病对生理、心理乃至社会关系的影响。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让我们认识到,性传播疾病的危害远不止于生理上的不适,更可能触及到个人情感和社交网络。此外,书中对于不同类型性传播疾病的区分,也做得相当细致,并且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强调了积极面对、遵医嘱的重要性。它没有回避那些令人尴尬的问题,而是坦诚地提供解决方案。对于那些曾经因为信息不对称而感到困惑或害怕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它用理性、科学的态度,驱散了迷雾,带来了希望。它让我意识到,积极了解和正视这些健康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自我保护。

评分

作为一名对健康科普内容颇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最近翻阅了市面上的一些相关书籍,其中一本关于性传播疾病的书籍(暂且不提具体书名,以免引起误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直观且接地气的方式,向我展现了那些可能在我们生活中擦肩而过,甚至很多人羞于启齿的疾病。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堆医学名词和症状,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朋友,娓娓道来。书中的案例分析尤其引人入胜,那些看似遥远的故事,却可能发生在身边,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作者并没有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各种性传播疾病的传播途径、潜伏期、典型症状,以及一些容易被忽视的早期信号。我尤其欣赏它在预防和自我保护方面的详细指导,这部分内容非常实用,给了我很多关于如何健康生活的启示,例如强调了安全套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在不确定自己或伴侣健康状况时的沟通技巧。这本书让我觉得,了解性传播疾病并非是为了恐慌,而是为了更好地爱护自己和他人,拥抱更健康、更负责任的生活方式。它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过度渲染,而是以一种平和但坚定的态度,传递了重要的健康信息。

评分

近期我阅读了一本关于性传播疾病的读物,它以一种极为温和却又极其有力的方式,向读者传递了重要的健康信息。书中没有充斥着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平实的语言,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分享着宝贵的健康经验。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各种性传播疾病时,那种循序渐进的逻辑。从最基本的概念,到具体的症状表现,再到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每一步都讲解得非常到位,并且相互关联,让人能够清晰地理解整个疾病的脉络。书中提供的“自我检测”和“何时就医”的指导,对我来说非常实用,让我知道在某些情况下,自己可以如何初步判断,以及什么时候应该毫不犹豫地寻求专业帮助。而且,它并没有局限于疾病本身,而是延伸到了心理健康和情感支持的层面。它让我明白,面对性传播疾病,心理的调适和社会的关怀同样重要。这本书让我觉得,了解这些信息并不是为了增加焦虑,而是为了增强信心,拥有掌握自己健康的能力。

评分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最近接触到了一本关于性传播疾病的著作,它给我的感觉是既有深度又不失易读性。这本书在内容的编排上,非常有条理,它不是简单地把知识点罗列出来,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阐述某些疾病的传播风险时,作者会结合实际生活场景进行分析,让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些风险究竟意味着什么。我特别喜欢书中的“误区澄清”环节,它针对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些关于性传播疾病的错误认知,并用科学的证据进行逐一击破,这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对疾病的恐惧,源于信息的匮乏或误解。此外,这本书在强调预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已感染者的关怀和支持,它用一种充满理解和尊重的态度,为他们提供了应对策略和心理疏导的建议。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在传递一种积极、健康、负责任的生活态度,让我觉得,了解并正视这些问题,是成为一个成熟、有担当的社会公民的重要一步。

评分

我对一本探讨性健康问题的著作的印象最为深刻,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来理解性传播疾病。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医学指南,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际关系、情感沟通以及个人责任的社会观察报告。作者巧妙地将医学知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通过分析个体在面对性传播疾病时的心理变化,以及疾病对伴侣关系、家庭和谐可能造成的冲击,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书中对于“污名化”的讨论尤其触动我,它揭示了社会偏见如何成为阻碍人们寻求帮助和坦诚沟通的巨大障碍。作者用充满同理心的语言,鼓励读者打破沉默,勇于面对,并积极寻求科学的解决方案。我特别赞赏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重点仅仅放在疾病的治疗上,而是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探讨预防的重要性,特别是关于性教育、责任感以及如何建立健康的性观念。它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更是关于如何构建一种更加健康、安全、尊重的性文化。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性、对健康、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