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三种

乡愁三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阮义忠 著
图书标签:
  • 乡愁
  • 情感
  • 文学
  • 散文
  • 回忆
  • 中国文学
  • 文化
  • 人生
  • 游子
  • 思念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4766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9628
品牌:磨铁图书(Xiron)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90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乡愁三种”精装套盒是由“中国摄影教父”“台湾布列松”之称的阮义忠先生著名的摄影系列。书中照片年代跨度大,展现了台湾乡村正在逐渐消失的人情与风景。其中《人与土地》系列作品中有12幅被巴黎现代美术馆珍藏。

那时候没有任何旅游指南,阮义忠依靠一本台湾客运路线图,走遍岛上大大小小的角落,在都市的触须探达之前,记录下乡民朴素的日常生活。这是人与自然还亲密依存的年代,人们在土地上成长、劳作,视勤俭与坚韧为生活的信仰,又终将归宿于土地。


作者简介

阮义忠

摄影家、摄影评论家,阮义忠摄影人文奖创始人。1950年生于台湾宜兰县。1972年于英文《汉声ECHO》杂志社工作,开始拍照。四十年来先后出版《人与土地》、《失落的优雅》、《正方形的乡愁》等十本摄影集,并于世界多国个展。论著《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摄影美学七问》被视为华人世界摄影启蒙书。创办的《摄影家》杂志被誉为具人文精神的摄影刊物之一。1988年开始于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任教,2014年以教授资格退休。1999年台湾发生921大地震之后,成为台湾佛教慈济基金会的志工。近年来于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深圳商报、生活月刊等媒体撰写专栏,并在大陆各城市开设摄影工作坊。


精彩书评

中国大陆关注“世界摄影”,或我称之为“严肃摄影”的人士,若其年龄正在四十岁上下,那么,阮义忠的名字想必在他们心中无可替代——他是一位世界摄影之于中国的启蒙者与传道者,我甚至听说,好几位大陆摄影家把“摄影教父”这样的尊称给予阮义忠。

  ——陈丹青


目录

第一单元 一个时代的刻痕

一个时代的刻痕-8

俯瞰众生-12

家门-14

妈祖庙前的石狮子-18

跛脚七仔-20 二哥的兰花-24

迪化街的叮咚声-26

传递乡愁-30

乱弹戏干旦-32 马祖芹壁村的老人-36

安住身心于当下-38

记忆中的龟山岛-42

时间之舟-44 一个村落的伤口-48

悼念逝去的美好时光-50

家乡的水肥车-54 鲜明的刺青,模糊的脸-56

让光明雕出生命轮廓60

如梦似幻的那堵墙-62

第二单元 家园去来

等待的母子-68

开往淡水的末班车-72

家园去来-74

淡水线怀念之旅-78

有一个礼拜五-80

秋风中的行者-84

追风的小孩-86

男子与狗-90

梦境的窗口-92

也是启发-96

拴链和没拴链的-98

闲适的小日子-102

淡水码头忆老友-104

第三单元 难得的时光

不存在的画像铺-110

唱《劝世歌》的盲妇-114

观音山前的小女孩-116

补破网-120

士官长和他的狼狗-122

好山好水好埔里-126

一个美浓的早晨-128

下棋的老友-132

坪林茶农-134

没有意外的世界-138

石碇村的小孩们-140 坚持做自己的小孩-144

返乡途中-146

难得的时光-150

一个时代的典型-152 迷人的北埔老太太-156

明德水库吊桥-158

无言歌-162

珍贵而非凡的一瞬间-164 想起了大姐-168

菜园里的小姐弟-170

南澳村的假老头-174

故乡头城的海边-176 最深沉的乡愁-180

老传统与新潮流-182

撒娇的小女孩-186

第四单元 乡愁不再狭隘

精神折磨-190

盼望收工的牛头马面-194

乡愁不再狭隘-196

澎湖的收惊婆-200

梅山部落的“莫”-202

突兀的摄影经验-206

十字路口的按摩师-208

等野台戏开演的老妇-212

龟山岛的召唤-214

马祖地中海的纯朴笑容-218

南竿最美好的回忆-220

在福隆海水浴场留影-224

为难得的团聚留纪念-226

静悄悄的戏台-230

后台的假寐-232

庆安宫的王船祭-236

阵头团员-238

两个世界-242

时间、空间的线索-244

以心映景-248

代代相传便是不灭-250

误入禁区-254


精彩书摘

一个时代的刻痕

这种借店家走廊,在柱子旁摆摊营生,熬上大半辈子的事,在今天已经不 太可能发生了。在我还不会拍照时,这位刻印兼画像师傅就在台北万华龙山寺 的对面巷口干活了。当年这一带是台北印刷、装订业的集中区。高中毕业后, 我到《幼狮文艺》当编辑,举凡发稿、校对、督印都得往西昌街的永裕印刷厂跑。 这家业务鼎盛的活字排版印刷厂,拣字的都算童工,排版的才能领正薪,书报 杂志印好,还要把每颗铅字一一拣回字架。

老板后来干脆购置了铸字机,东西印完,字模盘往熔炉里一倒,无论哪种 字体、大小级别,重铸就是了,省时又省工。在《幼狮文艺》上班的那一年, 我足足有一半时间都耗在拣字间里,铅字的一笔一画,如同记忆的刺青,想抹 都抹不掉。

当时,我的午、晚餐多半在龙山寺附近的小吃摊解决,每次路过华西街,都会看到这位总是低头干活、从不出声的师傅。凳子是他的刻印台,座位是躺椅, 累了往后一仰就可休息。画像则是把顾客交付的小照片拿回家,夜里加工,用 炭笔画成一大幅。挂在柱子上的日本女明星与清末民初妇人肖像就是手艺证明。 傍晚收摊时,画像与刻印工具箱放进柜里,连同躺椅、板凳一起用加锁的铁链 拴在柱子上。

入伍服役三年后,我重返台北,在《汉声》杂志工作,发现这位师傅竟然 依旧坐在同一个位置做同样的事。学会拍照之前,我觉得他只是一位刻印匠 ; 但把相机对准他,低头注视对焦屏时,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刻痕。



《乡愁三种》 卷一:故园如梦 夜色如水,月光静静地洒在南方小镇的青石板路上,勾勒出一条条斑驳的光影。我独自一人,踩着熟悉的石板,一步步走向那座承载了我童年所有记忆的老屋。屋子的墙壁上爬满了青苔,瓦片上落满了时光的尘埃,一切都仿佛凝固在那个离家的清晨。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一股混合着樟脑丸、陈年旧书和淡淡烟草味道的气息扑面而来。堂屋里,一张褪色的太师椅静静地摆放在中央,椅背上还依稀可见母亲常年倚靠留下的痕迹。墙上的老照片,泛黄的纸张记录着一家人的欢声笑语,也封存着我对过去的深深眷恋。那时的阳光似乎格外耀眼,空气中弥漫着稻花的清香,耳边是祖母慈祥的叮嘱,还有父亲宽厚的笑声。 我缓缓走过儿时玩耍的院子,那棵老槐树依然枝繁叶茂,树下刻着我和小伙伴们歪歪扭扭的名字。我轻轻抚摸着粗糙的树干,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嬉戏追逐的活力。老屋的每一个角落都藏着故事,每一件旧物都诉说着过往。我贪婪地呼吸着这片土地特有的气息,试图将这份乡愁深深地烙印在心底。 站在窗前,望着屋外渐渐升起的炊烟,我回想起父亲总是会在这个时候准备晚饭,母亲则会在灶台边忙碌,空气中飘散着诱人的饭菜香。小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打闹,大人们则在门口闲聊家常,一幅多么温馨祥和的画面。而如今,一切都已物是人非,留下的只有我一颗漂泊的心,和对故园最深沉的思念。 我在这里找到了当年写下的日记本,字迹稚嫩,却记录着少年时期的所有烦恼与快乐。我看到了对未来的憧憬,对远方的向往,也看到了对离家后无数次的犹豫与不舍。原来,乡愁的种子,早在那个懵懂的年纪,就已悄悄埋下。 卷二:异乡孤旅 离开故乡,我来到了这座繁华的大都市。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川流不息的车海人潮,让这座城市充满了无尽的活力和机遇。我怀揣着梦想,渴望在这片土地上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是无处不在的孤独和疏离。 这里的语言熟悉,却少了故乡那股浓浓的乡音;这里的人们热情,却少了几分邻里间的熟悉与亲切。我租住的狭小公寓,与家乡那宽敞明亮的老屋相比,显得冰冷而陌生。夜深人静时,窗外的霓虹灯闪烁,映照出我脸上一丝落寞。我常常会想起故乡的夜晚,那静谧的星空,那虫鸣蛙叫,那弥漫在空气中的淡淡泥土芬芳。 我尝试着融入这座城市,结交新的朋友,学习新的技能。我努力让自己变得坚强,学会独立,学会一个人面对所有的困难和挑战。我告诉自己,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是为了未来更好的生活。然而,每当看到街边小贩贩卖着家乡特产,听到熟悉的方言,一股莫名的酸楚便涌上心头。 我会在工作的间隙,偷偷地拿出手机,翻看家人的照片,与他们视频通话,听他们讲述家乡的点滴变化。每一次通话,都像是在为我的心灵做一次SPA,也让我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无论我走到哪里,家永远是我最温暖的港湾。 我开始在异乡的街头巷尾寻找属于自己的慰藉。或许是一家藏在小巷里的川菜馆,或许是一家有着老式韵味的茶馆,或许是一个能够让我暂时忘却疲惫的公园。我用这些零碎的片段,拼凑着属于我的“故乡”,试图在这陌生的地方,寻觅一丝熟悉的温暖。 然而,乡愁并非只是对过去的回忆,它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种深藏在骨子里的情结。它会在我疲惫时提醒我,在迷茫时指引我,在失落时给予我力量。它让我明白,无论身处何方,我始终是一个有着故乡根脉的人。 卷三:心归之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乡愁的理解也愈发深刻。它不再仅仅是对故乡景物的眷恋,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情感连接、一种文化认同的追寻。我开始意识到,乡愁并非一种消极的情绪,而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它能够激励我们向前,也能让我们在迷失时找回方向。 我开始更加主动地去了解和传承家乡的文化。我学习家乡的民歌,品尝家乡的美食,阅读关于家乡历史的书籍。我希望能够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我也会将家乡的故事,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分享给更多的人。我希望通过我的笔,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家乡,了解那些承载着深厚情感的土地和人民。 即使身处异乡,我也努力在自己的生活中,重塑故乡的影子。我会学着种一些家乡特有的植物,做一些家乡的传统菜肴,邀请朋友们一起品尝。我希望通过这些点滴,让我的生活,也能沾染上故乡的芬芳。 我逐渐明白,乡愁并非一定要回到故乡才能得到缓解。心归之处,便是故乡。当我对家乡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当我对家乡的情感有了更深的连接,当我对家乡的未来有了更深的期望,我的心,就已经回到了故乡。 每一次回到故乡,我都会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和归属感。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都让我感到亲切和熟悉。在这里,我卸下了所有的伪装,可以肆意地哭泣,肆意地欢笑。 乡愁,是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羁绊,是一种镌刻在灵魂里的印记。它让我们在漂泊中不至于迷失,在浮躁中不至于遗忘。它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更加懂得感恩。 《乡愁三种》,记录的不仅是我对故乡的情感,更是对生命、对成长、对自我认知的一次深刻探索。它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情感,也是一种永恒的追寻。无论走到哪里,它都将是我心中最柔软的角落,最温暖的光。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此书,我带着一种审慎的期待,毕竟近些年探讨此类题材的作品不少,但真正能触及灵魂深处的却凤毛麟角。然而,这本书着实给了我一个惊喜。它没有采用那种常见的、直白的抒情方式来煽动情绪,而是选择了更为高明的“留白”艺术。作者似乎故意将某些关键情节的处理留给读者自己去填补空白,这种疏离感非但没有拉远读者的距离,反而激发了我们强烈的代入欲和探究欲。我发现自己常常在合上书页后,独自对着窗外发呆,脑海里不断回放着某段对话,反复揣摩其中人物的潜台词。文风极其克制,像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刻家,用最少的刀痕,勾勒出最复杂的纹理。这种简约而不简单的文字,反而蕴含了无穷的力量,它不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递给你一把钥匙,让你自己去开启通往真相的门。这是一次智力与情感的双重挑战,也是一场与作者心照不宣的精彩博弈。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鬼斧神工,像一座精心布局的迷宫,层层递进,引人入胜。它似乎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的框架,在不同时间轴之间自如跳跃,每一次穿越都像是在拼凑一块失落的记忆碎片。起初,这种非线性的叙述方式让人略感吃力,需要集中十二分的注意力去梳理脉络,但一旦适应了作者的节奏,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精妙的结构美学。那些看似分散的片段,实际上都在为最终的高潮积蓄能量,每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伏笔,都在后文得到了出乎意料的回收与印证。特别是其中关于记忆重构的那几章,作者对心理学和哲学的涉猎可见一斑,探讨了时间的主观性,以及历史在不同个体心中留下的扭曲印记。读到最后,恍然大悟,所有的线索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无比严密而又令人唏嘘的闭环。这是一部需要边读边做笔记,甚至需要回头重读才能完全领会其精妙之处的鸿篇巨制。

评分

我很少读到如此具有地域文化张力的作品。作者对特定地域风土人情的描摹,细致到几乎能闻到空气中的味道,听到远处传来的地方口音。这种强烈的在地感,为整个故事奠定了一种厚重而又真实的基调。他并未将地方特色作为简单的背景装饰,而是将其内化为人物性格形成和命运走向的关键驱动力。书中那些关于家族传承、土地情结的描绘,饱含着一种深沉的眷恋与无奈的割舍,那种根系深植于泥土却又渴望挣脱的矛盾,被描绘得淋漓尽致。阅读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感受着阳光如何缓慢地晒干墙壁上的苔藓,感受着一代代人如何在相似的困境中挣扎求生。这种对“地方性”的精妙捕捉和升华,让整部作品超越了单纯的故事叙述,上升到了一种对文化地理与人类境遇的哲学探讨。

评分

这本新书的文字功底扎实得让人惊叹,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驾驭着语言这艘巨轮,在历史与现实的波涛中自如穿梭。开篇便以一段极具画面感的场景描写抓住眼球,那种苍凉而又壮阔的意境,瞬间将我拉入一个久远的氛围之中。叙事节奏的把握堪称教科书级别,时而如春风拂面般细腻舒缓,细致入微地描摹人物的内心挣扎与情感波动;时而又陡然加快,如同疾风骤雨般推动情节发展,让人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转折。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处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交织时,展现出的那种洞察世事的深刻与悲悯情怀。他没有将人物脸谱化,每一个角色都拥有复杂的人性侧面,他们的选择、他们的痛苦,都根植于那个特定时代与环境的土壤之中,显得真实可信,充满了张力。读罢此书,我能感受到一种洗尽铅华后的宁静,那份对生命本质的叩问,久久萦绕在心头,让人回味无穷。这绝非一部可以轻易翻阅的作品,它需要读者投入心力,去咀嚼、去体悟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气质,非常独特,它不迎合大众的阅读习惯,反而带着一种近乎古典的仪式感和一种冷峻的现代疏离感,两者奇妙地融合在一起。我注意到作者偏爱使用一些罕见而精准的词汇,这些词汇的运用绝非炫技,而是精准地捕捉到了那种难以言喻的微妙心境。例如,描述某种集体无意识的沉寂时,他用的词汇,远比“安静”或“沉闷”来得更有重量和层次感。行文间,常常流露出一种对人性和命运的深刻反思,其笔下的世界是清醒的、甚至是近乎残酷的,但正是这种清醒,才使得书中那些关于希望与挣扎的篇章显得尤为珍贵和动人。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被故事推着走,不如说是被作者的思考深度所牵引着向前。它强迫你走出舒适区,去直面那些我们通常选择回避的道德困境与生存悖论。

评分

书很好,快递慢了两三天,能理解吧,总体好评。

评分

套装书系列 非常值得收藏

评分

全新正版,包装很好,京东越来越给力了!

评分

这个多次购买了送货服务好态度好啦啦啦啦啦啦啦

评分

不错,价格尚可,配送及时,推荐购买,最近活动少,买的不多,期待大力度活动。

评分

书很好,快递慢了两三天,能理解吧,总体好评。

评分

包装就很有感觉的三本书,里面的内容很棒!

评分

读书日减价,优惠多多,慢慢消化。

评分

6666666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