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人志:52位台湾顶尖手艺人的故事

职人志:52位台湾顶尖手艺人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靖懿,严芷婕 著
图书标签:
  • 台湾
  • 手工艺
  • 职人
  • 匠人精神
  • 文化
  • 访谈录
  • 人物传记
  • 传统技艺
  • 生活美学
  • 故事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8752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286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未读·艺术家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04
字数:134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戏仿民国老报,精工手绘,报道52位台湾老字号手艺人

全新阅读体验,青年设计师制作,内容更丰富有趣味

2014年30本台湾*美的书/2014年台北书展大奖/2013年新一代设计奖/2013年开卷好书奖


★ 新出版形式:以一年52天,每天一份周报的形式,报道了全台52位各个行业老字号的手工艺人。

★ 新视觉传达:戏仿民国旧报纸版式,精工手绘、真人照片、文字访谈融为一体,风格多元化,内容丰富,满足读图时代的需求。

★ 新编排体例:分为“职人故事”“工法步骤”“制作工具”“作品橱窗”等几个小栏目,有故事有情怀,也有技艺工法干货分享。

★ 新阅读乐趣:除正篇内容,更有模拟老报纸的“分类广告”,征婚启事、离婚声明、各类巡演、皮鞋广告等各种插科打诨,小细节好玩有趣。

★ 兼具实用:每篇均提供所探访职人小店的详细地址、地图、联系电话,可按图索骥,直接购买到书中所介绍到的工艺品。


内容简介

“职人(しょくにん)”一词来自日本,专指“传承守护着代代相传的传统技艺,并通过双手制造出良品”的生产者。职人对于制作有很执着的坚持,对自己的职业怀抱着极高的热情,不懈地投注心力于磨炼手艺,为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作品而努力,亦可称为“匠(たくみ)”。

即使在二十一世纪高科技、信息传播发达的年代里,依然坚守着职人传统,只做符合自己标准的良品——这样的职人在台湾仍可见其踪迹。

本书作者,两位对传统手工艺神往已久的90后设计系台湾女孩,毕业后没有忙就业,而是在老师鼓励下花一年时间寻访隐藏在台湾各地的老手艺人。选取52种代表性行业,52位老字号传承人,以民国旧报纸+手绘的新形式,记录下正在凋零的传统手工艺之美。

此外,她们对职人的工作场景、制作工序和工具都有相当细致的描绘,让读者除了欣赏作品之余,更可通过工具的形与象,细览职人的世界。


作者简介

黄靖懿,生于一九九一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应用美术系视觉传达组。在新竹女中就读时发现自己对设计的喜爱,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磨练,对设计的热情更加执着坚定。二○一三年初踏入设计职场,希望能够接触更多不同领域。


严芷婕,生于一九九一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应用美术系视觉传达设计组。喜欢设计,热爱插画,认为插画是对外输出内心小宇宙的一条途径。未来抱负为:一步步向平面设计师、插画工作者领域迈进;过着以旅行为充电的生活;努力让身边的人都幸福快乐。


精彩书评

好作品,不该只得新一代设计奖金奖,这本用传统设计风格介绍台湾职人的作品,应该通过出版让更多人认识、收藏。

——李明道(知名设计师、Akibo Works负责人)


  在文创大张旗鼓的年代里,《职人志》忠实地记录下为台湾传统造型之美传承而努力的职人之心、巧匠之艺,更显此书价值。

——林承纬(北艺大建筑与文化资产研究所副教授)


  作者用田野调查和设计的方式,重新呈现了传统匠师的敬业态度与情意;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首诗,说得真挚、动人且蕴含着丰富的美。

——官政能(实践大学副校长)


  他们两个是设计憨人,在他们身上,我看到对设计的执着、耐心及热血。

——陈永基(知名设计师、陈永基设计有限公司创意总监)


  通过这本《职人志》的出版,让现在及未来的职人看见,留下一份给下一代孩子的备忘录;也希望借由这本书,让台湾人记得什么是台湾精神──那就是职人精神!

——陈俊良(知名设计师、自由落体设计公司负责人)


目录

推荐序一
职人文化的 展现
— —林承纬
推荐序二
执着的坚持
— —陈俊良
后记
北部职人
剪纸职人 :李焕章
毛笔职人 :陈耀文
珊瑚雕刻职人 :黄忠山
制鼓职人 :王锡坤
树皮编刻职人 :李永谟
名刀职人 :谢锦钟
陶瓷职人 :许朝宗
糊纸职人 :林我福
灯笼职人 :张美美
刻唛头职人 :林柏占
门神职人 :刘家正
打铁职人 :谢次郎
风筝职人 :谢金鉴
铜锣职人 :林烈旗
竹具职人 :简添盛、简斈儒
刺绣职人 :李文河
春仔花职人 :陈惠美
木屐职人 :林文树
玻璃职人 :黄安福
中部职人
蛇窑职人 :林瑞华
竹编职人 :张宪平
蔺草职人 :卢来春
木鱼职人 :李隆彰
木鸭雕刻职人 :汤日耀
漆艺职人 :赖作明
造纸职人 :黄焕彰
蛋雕职人 :简长顺
狮头职人 :施竣雄
手工扇职人 :陈朝宗
家具修缮职人 :徐坤洁
土黏香职人 :徐智雄
立体绣职人 :许陈春
香包职人 :周月容
锡艺职人 :陈志升
神像雕刻职人 :吴翔宇
花窗职人 :陈辉煌
砚雕职人 :董坐
布袋戏偶职人 :徐俊文
纸制神像职人 :蔡尔容
南部职人
绣花鞋职人 :李东志
旗袍职人 :郑道莹
帆布职人 :许胜凯
银帽职人 :林盟修
佛像画职人 :赖俊荣
砖雕职人 :王郭挺芳
榻榻米职人 :李宗勋
竹雕职人 :李先明
蒸笼木桶职人 :王开弘、王炳文兄弟
玉雕职人:黄福寿
剪黏职人 :叶明吉
寺庙雕刻职人 :蔡德太
石壶雕刻职人 :卢志松


精彩书摘

  农历壬辰年 十二月廿四日 二〇一三年 二月四日 星期一
  “巧手编树皮 化腐朽为艺术” 树皮编刻职人:李永谟
  不因身障而气馁 灵巧双手做草编
  曾经连续三年获得台湾工艺奖及英国国际发明展双金设计奖的树皮编刻家——李永谟,他用灵巧的双手,将大自然的废弃物化腐朽为神奇,让树皮、枝叶以另一种形态再生,让它们以精致、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品形象,重新展现在大家面前。
  李永谟一九六一年出生于嘉义布袋乡下,出生大约十个月,便因为高烧不退,造成中枢神经受损,从此成了行动不便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但是他生性乐观,不向命运低头,虽然腿脚不方便,却不愿意成为家里的负担,反而积极地学习,分担家务事,像煮饭、洗衣服、养猪、喂鸡鸭、照顾弟妹等这些事全都难不倒他。后来就读高中美工科期间,因为家里经济拮据,一心想要独立,毅然休学离家找工作。
  李永谟求职的过程不甚顺利。先到宝石加工厂工作,但是因为水土不服而返家。后来又北上到台北珊瑚雕刻厂工作,但因为环保意识渐渐兴起,珊瑚市场萎缩,而再度失去工作。之后又陆续在电子厂、面包店、西装店等地工作。直到有一天到龙山寺附近看到有人在卖草编,生意似乎不错,让他想起小时候的绝活,于是开始尝试制作草编,并在万华西门町贩卖,结果生意出乎意料得好,甚至比以前上班收入还多。 不甘限于草编单调样式 努力收集尝试各种树皮
  但是一成不变的草编没有创意,只能是固定大小,也缺乏变化,再加上草编容易枯萎变形,寿命最长只能维持半年。这让李永谟开始思考:难道自己的作品只能卖钱,而不能被收藏吗?
  不甘局限于草编的李永谟,一直在想,还有什么素材既没有草叶的缺点,又可以保有自然美?左思右想,最后想到树皮有韧性,应该可以编刻。于是,李永谟便到木材行询问,但却只有木片,不符合创作需求。后来他又向台大森林系教授请教,但因为彼此的研究方向不一样,对方无法提供资源,最后只好靠自己摸索。
  李永谟提到,想要用树皮创作,树皮的韧性一定要够,才能随心所欲地编刻自己想要的东西;要是韧性不好,就会容易断裂。所以在遍寻不到理想的材料的情况下,他就学习神农氏尝百草的精神,自行上山收集各种植物,并且以不同种类的树皮试做,然后仔细观察记录它们的特性。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尝试了将近三百种植物之后,终于找到了理想中的材料。 树皮材料哪里找
  从平地找到中海拔、甚至高海拔的树种,李永谟至少尝试了三百多种植物,最后终于得到了满意的材料。
  他指出低海拔有比较好找的木槿、构树、雀榕等,也是制作昆虫系列作品的最佳材料。中海拔有青桐树,高海拔树种则以白桦树的韧性为最佳。
  海拔越高,树皮的韧性也越好,因此可用来编织较细致的作品,也是制作蚂蚁系列作品的最佳材料。
  (图)工作室里有一整柜的抽屉,拉开来是一格格分类处理好的种子与果实材料。
  树叶经过酵素处理 叶脉坚韧富有弹性
  喜欢创新的李永谟,除了树皮之外,也一直动脑筋寻找新素材,他从日常生活中随处可得的桂花、茶花、玉兰花、榕树、菩提树等植物中取得材料,根据各种树叶不同的酸碱值,涂上酵素,约十二天,叶肉被自然侵蚀而慢慢脱落,经过清洗和晒干,即剩下富有弹性的叶脉。 将这些美丽的叶脉,用植物染色的方式染色,就成了缤纷的素材。他再以巧思与创意,用这些简单自然的素材,呈现出叶脉的韧度,组合编织成美丽的玫瑰花、海芋、康乃馨等。他所编织的这些花,就算是被挤压变形,只要用水轻轻喷洒一下,变形萎缩的花瓣就会恢复原状,慢慢展开,仿佛真实的花开一般美丽,生命力依旧。 努力推广树艺理念 唤起对大自然的关怀
  从事树皮编刻二十几年来,李永谟深深体会到人类要学习如何与大自然共生存。一棵小树苗至少需要花三四十年才能长成,而我们可能只利用里面的木材,而把其他我们认为无用的树皮、枝干、气根、果实丢弃,这实在是非常浪费大自然的资源。所以李永谟说我们与大自然的各种生命应该是互相平等、互相依赖的,唯有这样才能永世长存。
  始终秉持着树艺推广理念的李永谟经常参与许多活动的示范表演,也积极与学校合作教学,希望将文化种子播入基层,让大家知道树皮可以成为艺术品,唤起人们对于自然的关爱和珍惜,更希望未来能利用台湾特有品种的树皮、草叶、果核、种子等,编织出台湾原生或濒临绝种的各种动植物,让全世界知道台湾是个具有丰富生态环境的宝岛。
  ◤树皮编刻工具◢ 剪刀 强力胶 白胶 镊子 黏胶 树皮 尖嘴钳 锉刀
  千变万化的树皮与果实应用 蚂蚁上树 拔河 凤凰 乐从山中来
  一群蜥蝪攀爬在红豆杉上弹奏古筝、二胡等八种乐器。
  朗读 蚂蚁坐览《自在》一书,连拿笔的蚂蚁都能变换姿势,而且树皮做的书本还能翻页。
  老鼠乐园 把缅茄的果实剖开做成乐器,铜线做成肢体,瓠瓜的籽做成老鼠的脚掌,鸡母珠做成眼睛,沙漠杜鹃的果实做成老鼠的手掌。
  【李永谟树皮编刻】 地址:新北市板桥区中山路二段四一六巷五十弄二号一楼 手机:〇九三六二七一二四五 时间:参观请先来电预约
  ……

前言/序言

  职人文化的展现
  林承纬 (民艺及民俗学者、日本国立大阪大学博士、台北艺术大学建筑与文化资产研究所副教授)
  近年来,”职人”一词从令人感到陌生的语汇,转而成为琅琅上口的热词,譬如职人精神、职人严选、某某职人,或是这本《职人志》。《职人》一词屡屡出现于媒体广告、商品文案,出现于你我生活之中,一时之间,成为目前最热门的流行用语。究竟什么是职人?记得日前某本职场刊物便以职人精神为主题,号召读者摆脱22K的魔咒,寻找职场生存之道。报道中更以“职人态度会让人努力超越限制,即便工作辛苦,也苦得有目标,成就自然跟着来”诠释职人文化。“职人(しょくにん)”一词来自日本,专指“传承守护着代代相传的传统技艺,并通过双手制造出良品”的生产者。职人对于制作有很执着的坚持,对自己的职业怀抱着极高的热情,不懈地投注心力于磨炼手艺,为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作品而努力,亦可称为”匠(たくみ)”。这一概念等同于中文的巧匠、工艺家,也就是英文的craftsman。“职人”一词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日本千年以前的平安时期,为所有拥有特殊技术者的统称。当时所谓的职人,除了今日理解的手工艺生产者之外,还包括海女、商人、赌徒、医师等职业。到了江户时期,“职人”成为手工艺生产者的代名词,日本各地出于安定政局与振兴产业的目的,纷纷运用各地孕育的良材结合当地技术,制作出各式各样的传统工艺品。譬如京都著名的西阵织、清水烧,金泽的九谷烧,或是南部的铁器有田的伊万里烧等,这些今日依旧名声响亮的日本传统工艺,皆出自民艺之父柳宗悦终生向往的这段民艺盛期。
  日本的职人传统,在江户时期营造的工艺沃土中蓬勃发展,纵使进入二十一世纪高科技、信息传播发达的年代里,一群固守传统并兼顾当代生活需求的职人,仍努力不懈为造物生产而努力。这样的巧匠、职人,不仅存在于日本列岛,在现今台湾各地,亦可见其踪迹。《职人志》一书,通过周报的形式,依序介绍五十二位岛内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工艺职人。特别是这本著作在以文字说明之余,两位年轻新锐的作者,更用巧手生动描绘出职人工作的场景、作品及工具,运用绘图的力量将生活造型之美展现。如此执着于专业,何尝不是一种职人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工具可谓职人五感的延伸、职人文化的超导体,本书对于工具有相当细致的描绘,让读者除了欣赏作品之余,更可通过工具的形与象,细览职人的世界,长年的田野调查,让我有不少机会与身怀绝技的职人往来请益。虽然从事的研究、教学常被质疑不事生产,也因此,期许有朝一日也能成为另类的职人。在崎岖颠簸的修业路上,所幸有这本汇聚全台职人巧匠的《职人志》,让人随手一读。其精美丰富的图文,清晰地体现出职人毕生实践的职人精神。在文创大张旗鼓的年代里,《职人志》忠实地记录下传承台湾传统造型之美的职人之心、巧匠之艺,更显此书价值。
  执着的坚持
  陈俊良(现任自由落体设计公司总经理、台北教育大学艺术与造型设计学系讲师、辅 仁大学应用美术系毕业制作专题指导老师之一)
  要坚持一件事,是多么不容易!二〇一三年新一代设计奖入围名单公布。由于这一届入围成绩不错,本想缓和下毕业制作带来的沉闷与竞争的压力,也顺便鼓舞士气——毕竟,这是我们并肩作战最荣耀的时刻——身为毕制指导老师的我,约好请同学们去吃大餐。毕联会主席,也是这一班的小班长告诉我,靖懿无法参与这次小聚,因此一直惦念着要打电话给她,除了打气,顺便关心下不能参加的原因。与靖懿通电话,她告诉我她已经回新竹老家画图。我正纳闷:“都快要展览了,这时回去不是与组员不和,就是在生老师的气。是否因为我多年带毕制专题课程,对四年级的同学太凶悍了?”没想到她的答复,让我的心情一下子跌入深渊。电话那头,她告诉我她的毕制作品做不完,留在台北的话她连去买便当的时间都没有,所以选择回新竹老家,有妈妈做饭,她可以省下买三餐的时间,也可以再多画一些插图,并将文字整理得更完善。其实在靖懿说话同时,我正擦拭着眼角的泪水,原来这个二十岁出头的孩子,血液中正流淌着一种台湾人身上的职人精神。挂上电话,我静默了一整夜,其实一开始,靖懿与芷婕告诉我要做这个类似“失落的百工”的系列时,我是反对的。因为在这几年新一代设计展的选题里,这个题材实在是太热门了,而我对之前那四个孩子骑两部摩托车驶遍全台湾,抢救、记录快要消失的台湾工艺的辛酸,还记忆犹新。而这一次她们的团队只有两个人,一方面怕她们把学长、学姐辛苦立下的汗马功劳给弄砸了,另一方面其实是不忍她们再去吃一次苦。但这两个勇敢的孩子态度是如此坚定,甚至带着些许央求的口吻,于是我选择支持她们放手一搏,还说只有辅大人可以传承辅大的坚毅精神。我万万没想到,她们两个人眼中竟然是满心欢喜的,那一刻的表情实在令人为之动容!整整半年,我们反复推敲着媒介与表现形式,从探访到摄影、插图到文章撰写,以及风格定调都一再地推翻再重建,总共记录了全台五十二位传统工艺领域的翘楚,人选虽然大部分还是分布在台湾的西岸,但每一个职人的故事,都足以拍成一部励志的传记电影。当然,最后被定调成周报的形式,是希望表现传统工艺在民间屹立不倒,另外也可以通过周报,一周报道一位,让职人的独立精神被看见。靖懿与芷婕总共画了超过两千张的插图,写了超过二十万字的采访稿,更有无以计数的影像资料,以及留在她们心中数不胜数的故事。瑰宝级大师李焕章用于解乡愁的剪纸;赋予毛笔新生命的职人陈耀文;制鼓职人王锡坤绷出鼓声完美的响仁和鼓;二水螺溪石砚职人董坐;创新手工灯笼职人张美美;一丝一线缠绕出美丽春仔花的陈惠美,以及叶明吉、陈志升、施竣雄、陈朝宗、卢来春……他或她时不我待的传艺精神,通过这本《职人志》的出版,让现在及未来的职人看见,也留下一份给下一代孩子的备忘录;也希望借由这本书,让台湾人记得什么是台湾精神——那就是职人精神!坚持当然是不易的,走下去还必须有一颗坚强的心。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我将为您撰写一份关于另一本书的详细图书简介。这本书的主题将与《职人志:52位台湾顶尖手艺人的故事》无关,且简介内容需详尽、自然,避免任何AI痕迹。 --- 图书名称:《时间的刻度:一趟穿越中世纪欧洲工艺复兴的探险》 作者: 艾伦·霍尔姆斯 出版社: 远帆文化 页数: 480页 装帧: 精装,附插图与手绘图集 --- 图书简介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世纪常被误解为一个停滞不前的黑暗时代。然而,恰恰是在那个看似被迷信和战乱笼罩的时代,一股强大的、对精湛技艺的执着与追求,如同暗涌的河流,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知的欧洲文明的基石。 《时间的刻度:一趟穿越中世纪欧洲工艺复兴的探险》并非一本枯燥的编年史,而是一次深入历史肌理的、充满感官体验的旅程。作者艾伦·霍尔姆斯,一位专注于欧洲手工艺史的独立研究者,用他深厚的学识和近乎考古学家的细致,带领读者重返公元1000年至1500年间,探索那群被后世遗忘的“时间工匠”——那些在修道院深处、新兴城市作坊以及贵族城堡阴影下,默默传承与革新技艺的大师们。 一、哥特之光的秘密:从石匠到建筑的对话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中世纪最具标志性的成就之一:宏伟的哥特式大教堂。霍尔姆斯巧妙地避开了传统的艺术史叙事,转而将镜头对准那些建造者本身。他通过对现存图纸、合同文书乃至工程日志的细致解读,重现了“石匠兄弟会”(Mason Guilds)的运作模式。我们得以窥见首席建筑师(Magister Operis)如何运用几何学和光学原理,设计出超越当时材料科学极限的飞扶壁和肋拱。 这不是关于“美学”的讨论,而是关于“知识的传递”:学徒如何花费数十年时间,才能掌握计算石材应力分布的秘密?雕刻师如何将《圣经》故事融入一处不起眼的门楣,使其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迥异的叙事效果?书中收录了大量关于“模板”和“圆规”的复原性插图,揭示了从北方法国到莱茵河流域,工艺知识如何在匠人之间通过口头传统和秘密符号传承的复杂路径。 二、炼金术与物质的哲学:玻璃、颜料与金属的转变 中世纪的工艺大师们,在某种意义上,是那个时代最务实的“科学家”。《时间的刻度》的第二部分深入探讨了材料科学的突破。 以威尼斯穆拉诺岛的玻璃吹制技艺为例,作者描述了工匠们如何通过对草木灰和二氧化硅比例的精确控制,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透明度。这些玻璃,不仅是建筑的组成部分,更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书中详细剖析了“圣洁之光”——那些彩绘玻璃窗背后的颜料制作过程。从采集昂贵的青金石制作群青色,到用铅锡混合物实现珐琅效果,读者将跟随匠人的视角,理解每一种颜料成本背后的复杂提炼与贸易网络。 此外,对金属工艺的探索,尤其引人入胜。从诺曼底的铠甲锻造,到圣殿骑士团的徽章铸造,本书不仅展示了铁匠如何通过反复锤打、热处理来提升金属韧性,更揭示了他们如何将炼金术的哲学——“提纯与升华”——应用到实践中,追求材料的完美形态。 三、作坊里的生活:纪律、创新与社会角力 工艺的进步并非空中楼阁,它植根于中世纪城市的生活结构之中。霍尔姆斯将目光投向了城市里的行会(Guilds)。行会制度既是保护伞,也是束缚创新的枷锁。作者细致描绘了从学徒(Apprentice)到熟练工(Journeyman)再到大师(Master)的晋升阶梯,强调了“师傅之作”(Masterpiece)的考核标准是如何不断提高的。 然而,工匠们的斗争也从未停止。本书不回避权力冲突:城市贵族对原材料的垄断,教会对图像表现形式的严格审查,以及新兴的私人赞助人对效率与成本的压力。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创新是如何悄然发生的?作者通过比对不同城市同一时期器物的细微差异,推断出工匠们在制度约束下进行的微妙技术迭代——例如,在羊皮纸短缺时,抄写员如何改进墨水配方以适应更粗糙的纸张。 四、超越功能:手工艺品中的“时间印记” 在《时间的刻度》的结尾,作者将视角从技术层面提升到哲学层面。中世纪的手工艺品,与现代大规模生产的物品截然不同,它们是时间、劳动与意图的凝结。每一个凿痕、每一道细微的笔触,都清晰地记录了制作时的环境和工匠的心态。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效率”与“持久性”的价值权衡。通过重构这些失落的制作流程,霍尔姆斯不仅是还原了历史细节,更是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一面镜子——审视我们是否在追求速度的过程中,丢失了对“精确耗费时间”的敬畏。 《时间的刻度》是一部献给所有对实体、对创造、对人类双手力量抱有好奇心的读者的杰作。它将带你回到那个充满磨砺、火花和信仰的时代,去倾听那些千年回响的敲击声。读完此书,你眼中的世界,将不再是冰冷的材料,而是无数代匠人智慧的结晶。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慢工出细活”这件事深信不疑的人,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精神的饕餮盛宴。它没有高屋建瓴地去谈论什么宏大的产业观,而是将镜头聚焦在了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身上。我最佩服的是作者挖掘这些故事的深度。她显然是花了很多时间去真正融入这些手艺人的生活圈子,而不是走马观花地采访。从他们如何面对市场变迁的焦虑,到他们如何坚守一方小天地的不易,这些侧面描写太真实了。读到其中一位制陶人提到“泥土是有脾气的,你得懂它才行”,我一下子就被触动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技艺,更是关于一种对待生活的哲学,那种对材质的敬畏和对过程的尊重,是现代快餐文化里最稀缺的品质。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触动是关于“传承”的议题。它没有回避手艺人面临的困境,比如后继乏人、体力不支、市场不理解等等。那些坦诚的自白,读起来让人心里酸酸的。但有趣的是,在这些困境的背后,总能看到一丝坚韧的光芒。比如那位做传统乐器的师傅,他谈论着如何将祖辈的图纸数字化,如何利用新的社交媒体平台展示作品,这让我看到传统与现代并非是水火不容的,关键在于掌舵者的智慧。这本书没有贩卖廉价的怀旧情绪,它非常务实地展示了“老手艺”如何在当今世界找到新的生存空间。它让我思考,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领域里,又能留下点什么给后来者呢?

评分

我喜欢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它那种内敛的、不张扬的美学恰好呼应了书中的主题。每一章的引言都像是为这位手艺人量身定制的诗歌,寥寥数语,意境悠远。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工具时所用的词汇,那些词语仿佛自带了历史的厚重感,让冰冷的铁器、木料瞬间充满了生命力。例如,描述一把用了几十年的刨子时,那种“被无数次手掌的温度熨帖过”的感觉,简直绝了。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了一批杰出的人,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一种更审慎、更值得尊重的观察世界的方式。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价值,往往藏在那些需要时间去打磨、去发现的角落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本身就很有吸引力,那种朴实中带着一丝匠心的感觉,一下子就能抓住眼球。拿到手里的时候,分量感刚刚好,能感觉到里面承载的厚重内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文字上的那种细腻,不是那种冷冰冰的记录,而是带着温度的叙述。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木屑的味道,听到工具敲击的声音,那种沉浸式的体验非常棒。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比如讲述手艺人工作台上的光影变化,或者他们专注时眼神中的那种光芒,都写得入木三分。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背后其实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几代人的传承。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口述历史,它保存了那些快要消失的技艺和手艺人的精神内核,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题材的书籍兴趣不大,总觉得会比较枯燥,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张弛有度。有时候是一段绵长而深情的个人回忆,像老友间的私语;有时候又是一段关于制作流程的精确描述,逻辑清晰,毫不含糊。这种穿插让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不会让人感到疲倦。而且,作者的提问方式很高明,她懂得如何引导手艺人敞开心扉,说出那些不常对外人道的艰辛与自豪。我感觉自己像个学徒一样,跟随着这些大师的脚步,从一个门外汉逐渐理解了“精湛”二字背后的重量。读完之后,我竟然有种想亲自去学点什么东西的冲动,这对于一个平时只爱“买买买”的人来说,是极大的改变。

评分

I like the advertisement about Nongfu Spring. The scene is about the splendid factory andthe beautiful nuture. They expressed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nnovation about drinking water, as well as human care. The whole advertisement is warm and creative. I like it very much.

评分

啦咯啦咯啦咯拒绝啦咯啦咯啦

评分

值得收藏书籍

评分

包装很完整快递员态度很好东西很好

评分

生动形象的小漫画~幽默有趣~

评分

匠人精神

评分

本书作者,两位对传统手工艺神往已久的90后设计系台湾女孩,毕业后没有忙就业,而是在老师鼓励下花一年时间寻访隐藏在台湾各地的老手艺人。选取52种代表性行业,52位老字号传承人,以民国旧报纸+手绘的新形式,记录下正在凋零的传统手工艺之美。

评分

在书店看上了这本书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果然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京东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 作业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能让本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 其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 最后好评一下京东客服服务态度好,这个也值得赞美下 希望京东这样保持下去

评分

这是一本很值得推荐的书!这是一本很值得推荐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