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DK图书公司授权中文版。
全球13种语言,销售超过30万册。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刘健、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徐芒耀、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及画家吴山明强力推荐。
一本基础的,教你如何用一种崭新方法来绘制人体的参考指南,富有视觉震撼力。
采用250幅特别委托拍摄的照片和100幅绘画作品来揭示并赞美人体。
绘画和照片互为补充,阐明人体体表的外貌和内部结构复杂性之间的关系。
实用的绘画课程传授如何审视与描绘人体的各个部位。
佳作赏析考察了十幅世界名画,探讨每位艺术大师对人体解剖的态度、知识水平和知识的应用。
对于在描绘人体方面想要有一种全面与当代性观照的人来说,《艺用人体解剖》正是一本理想的参考书
在《艺用人体解剖》一书中,备受称颂的艺术家和学者萨拉西蒙伯尔特揭示了人体非凡的构造并凸显了人体在当今西方艺坛经久不衰的地位。
《艺用人体解剖》采用一流的、特别委托拍摄的男女模特照片,与古今艺术名作和她自己所画的插图配合在一起,萨拉向读者展示了如何透视到内在的人的构架来精确绘制人体的肌肉群、骨骼力量、平衡、姿势及其优雅感。叠加于照片上的精绘线描图显示了人体外形与内在结构的迷人关系。
《艺用人体解剖》六个章节的人体写生课指导读者以新的目光去审视人体,对如何观察和画好人体骨骼、头部、胸廓、骨盆、双手和双脚,提供了独特的技巧和极具想象力的见解。
通过对十幅大师级艺术家名作的分析,从霍尔拜因的《坟墓中的基督》到爱德华·霍珀的《旅店房间》,作者彰显了超过时代局限的不同艺术家的知识水平和见解。每篇佳作赏析中都配备了与画作人物姿势相同的模特照片,以便能在解剖学上形成对照比较。
掌握解剖学知识常常是艺术家理解并诠释人体的关键。这本极具想象力的现代参考书适合于各个层次的艺术家,为他们素描和绘画的技巧指点迷津。
萨拉·西蒙伯尔特(SARAH SIMBLET),任教于牛津大学拉斯金工艺美术学院和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她曾在牛津、切尔滕海姆、海德堡和马德里学习和工作过,在布里斯托尔大学获博士学位,她的博士论文探讨了绘画和人体解剖之间关系的各个层面。她的多幅画作被国家和私人收藏,其中包括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和牛津的阿什莫里博物馆。她举行过三次巨幅画作的个人画展,其中有被日内瓦艺术历史博物馆收藏的《艺术与解剖人体写生》(1998)、伦敦韦尔考默信托基金会收藏的《新解剖学家》(1999)和德国威博斯道夫收藏的《美丽园》(1999)。萨拉曾接受英国广播公司4台""今日""栏目的采访,并担任钟表制造者频道和探索频道的艺术-科学纪录片顾问。
约翰·戴维斯(JOHN DAVIS),在澳大利亚做了多年的摄影师,因作品布光华美、影像视觉效果强烈而名扬澳洲大陆。他还为好评如湖的《亚特兰大之梦》一书提供过他拍摄的澳大利亚奥林匹克代表队队员富有特色的裸体人像照片。
从专业角度来看,这本书在处理人体不同部位的复杂性时,显示出了极高的编排水准。比如,在讲解手部和足部结构时,它没有简单地罗列骨骼名称,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部位在抓握、支撑和平衡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在视觉上是如何传递情绪的——例如,一个紧握的拳头所蕴含的张力,远比一个松弛的手掌要丰富得多。作者对“皮肤下的变化”也有独到的见解,讲解了脂肪、筋膜层如何影响表皮的平滑度或凹陷感,这对于刻画不同年龄、体型角色的质感至关重要。我曾尝试画一个年迈角色的侧脸,总觉得少了点“岁月感”,翻阅到这本书关于面部肌肉衰减和骨骼突出的那一节后,我立刻明白了问题所在。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结构图,更是一套“观察和理解”的工具箱。对于那些希望突破“画得像”的瓶颈,迈向“画得有深度”的艺术家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让我们的创作不再是盲目的模仿,而是基于对生命形态的深刻认知。
评分我是一个自学成才的插画师,平时工作主要依赖软件和参考图,传统解剖知识一直是我的一块心病,总觉得自己的作品缺乏“根基”。这本书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的短板。最令我欣赏的是,它非常注重“风格化”的表达。它清楚地指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对解剖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比如古典写实需要极致的精确性,而卡通或漫画风格则可以大胆地简化和重构。书中提供了一系列“解构练习”,指导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去除不必要的结构信息,保留最能体现人物特征和情绪的关键线条。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体块感”的讲解,它将复杂的人体分解成了几个基本的几何体,这极大地简化了我在快速构图阶段的难度。当我尝试用这种“体块优先”的思维去处理人物造型时,效率和准确度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这本书的实操性很强,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它非常接地气,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耳边细细指导,让你知道在实际创作中,哪些知识点是必须掌握的,哪些是可以灵活处理的。
评分坦白说,我刚开始翻阅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抱着怀疑态度的,毕竟市面上关于人体解剖的书籍多如牛毛,很多都流于表面,要么就是枯燥的医学术语堆砌。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巧妙,它没有直接把我扔进骨骼和肌腱的海洋,而是先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讨论“观察”的重要性。作者强调,绘画中的解剖不是为了复制医学图谱,而是为了理解形体的内在逻辑,从而更好地进行艺术化的表达和夸张。这种哲学层面的引导,对我这种经常陷入细节死胡同的画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书中的一些“动态解剖”章节尤其精彩,它没有停留在静态的肌肉挂图上,而是结合了运动学原理,展示了关节在不同姿态下的收缩和拉伸变化,比如奔跑、跳跃时躯干和四肢的协调作用。我发现自己过去在画动态人物时常出现的“僵硬感”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忽略了这些内在的力学关系。这本书提供的分析框架,让我学会了如何从“力”的角度去重塑形体,而不是仅仅描摹轮廓。对于追求更具生命力和表现力的艺术家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无可替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棒了,初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厚实的封面和优雅的字体吸引住了。纸张的选择也很有质感,印刷的色彩过渡非常自然,尤其是那些复杂的肌肉和骨骼结构图,即便是初学者也能清晰地分辨出每一个细节。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在艺术史角度对人体描绘的梳理,从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素描到现代主义的解构,这种跨越时代的对比,让我对人体艺术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艺术鉴赏的入门指南。作者在讲解透视和光影对人体形态影响时,采用了非常直观的图解方式,结合了实际绘画案例,这比单纯看医学解剖图谱要生动和实用得多。我试着用书中的一些光影技巧去描绘人物侧面,效果立竿见影,立刻感觉自己画的人体有了“重量感”和“空间感”。这本书的版式布局也十分合理,知识点的划分井井有条,即便是需要查阅特定部位时,也能很快定位,不会让人感到信息过载。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兼具学术深度和艺术美感的典范之作,值得所有艺术院校的学生和爱好者珍藏。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是真正从艺术家的使用习惯出发的。我注意到,它大量的插图都是以“半完成”或“逐步深入”的形式呈现的,而不是直接给出最终的完美图像。这种渐进式的教学法非常有效。例如,在展示脊柱弯曲的剖面时,它会先画出中轴线,然后叠加椎体,最后覆盖肌肉群,每一步的逻辑都清晰可见。这种可视化过程极大地帮助我建立了三维空间感,因为绘画本身就是将三维物体二维化的过程。此外,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的考究也令人称道,比如对头发根部与头皮的连接处、指甲边缘的微妙结构等“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都有专门的图例和文字说明,这体现了作者对艺术实践的尊重。很多教科书在这些边缘地带会草草带过,但正是这些细节,决定了一幅作品的最终完成度和真实感。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人体结构不再是碎片化的记忆,而是一个完整、可操作的系统,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在速写和精细描绘时的信心和准确度。
评分有助于提升造型能力
评分超好!很详细
评分好书好书值得一买
评分书纸张很好,内容丰富。挺实用的。
评分好好好好。。。。。。
评分照片结合绘画,虽然和自己想的不一样,但是这种方式也很有效。满意!
评分可以
评分总结:本书适合需要解剖知识的专业人员,但像我这样的蛋疼美术生还是买纯动作照片学姿势吧!
评分如果是研究绘画的人看还有不足,骨骼,肌肉分分界不明显,其运动功能也只是很简单的交代一下,纸质挺好。图片也清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