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艺用人体解剖百科

牛津:艺用人体解剖百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斯蒂芬·罗杰斯·佩克 著,王毅 译
图书标签:
  • 人体解剖学
  • 艺术解剖
  • 绘画
  • 人体结构
  • 牛津大学出版社
  • 医学
  • 解剖学图谱
  • 人体比例
  • 艺术参考
  • 人体姿势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229856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720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艺术专业学生,艺术工作者,绘画学习者



  ·英国牛津大学出版以来畅销65年,美亚五星艺术教程,被时间认证的经典。

  ·科学,严谨,深入细节,海量图例解析人体结构的每一个知识点。
  ·适合需要学习和提升人体绘画能力的艺术学生和艺术工作者。


主编推荐:







内容简介

  这本书不涉及素描的基础技巧知识,而是一本供学习人体结构的人群使用的手册,它将以科学的视角、严谨的解析告诉你人体的每一个部分是什么样的。骨骼的棱角、肌肉的纤维、皮脂组合的形状、血管延伸的脉络……是这些不可忽视的部分组成了比例有致的人体,而掌握正确的人体结构正是学会绘画人体的根基。
  本书作者史蒂芬·罗杰斯·佩克以客观的解剖学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人体的分寸之美,骨骼、肌肉、人体表面将在不同的章节中一一展开。此外,他对人体体型的不同类型,从出生到老年的解剖,不同人种的特点,不同面部表情的差异也有全面的解析。这些特色使得本书自面世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本集细致性、实用性于一体的指南手册。

作者简介

  斯蒂芬·罗杰斯·佩克,就读于锡拉丘兹大学艺术学院,在那里又参加了医学院解剖课程的学习。他曾做过医学图解画家,后来又在巴黎朱利安学院研究壁画。在担任了3年的定制肖像画家后,佩克成为锡拉丘兹大学艺术学院的素描讲师,后来转到帕森斯设计学院和普拉蒂学院讲授艺术人体解剖课程。

精彩书评

  “佩克成功地做到了让解剖学‘自我解说’,你翻开书就会发现这一点……全书遵循科学的编排,并用数百幅逼真的三维图示加以解说。”
  ——《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

  “艺术家和艺术学生们一定会珍爱这本书,并将其纳入他们的参考书收藏之中。”
  ——《威尔逊图书馆通报》(Wilson Library bulletin)

目录

前言 Vii
解剖学术语 xi
第一部分 骨头
骨骼(整体) 2
骨骼的各个组成部分 3
关节 4
颅骨 10
脊椎(脊骨) 22
胸(胸腔) 26
肩(肩胛骨) 34
上肢 40
臀 56
下肢 68
第二部分 肌肉
肌肉组织 88
头与颈 96
躯干肌肉 102
上肢肌肉 110
下肢肌肉 128
人体模特与肌肉显示的对比 144
第三部分 表面解剖
脂肪 150
静脉 156
皮肤 158
毛发 160
面部特征 162
表面标志 180
第四部分 比例
比例 192
各种体型 201
第五部分 平衡与运动
平衡 206
运动 210
第六部分 年龄、性别与种族的差异
年龄差异 214
两性差异 224
种族差异 236
第七部分 情感表达
情感表达 244
发音表 261
索引 265

前言/序言

  长期以来人体形态的塑造一直是对艺术家创造能力的挑战。那种无法抗拒的传达能力,使得它成为形象表现中最富魅力的一类。它无所不在的表现力,是那样激发人们的想象,以至于人体本身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表现主题。因此,很自然地,艺术家们要研究人体结构,以便更好地表现它。然而,进入这个解剖空间并不总是很容易,也并非总能让艺术家们获益。人体结构的种种情况需要解说,否则艺术家们就会迷失在解剖学的迷宫之中。我觉得这好比将结构设计与外观设计结合起来,前者需要了解,后者需要感知,而这也正是艺用人体解剖的本质。这样,艺用人体解剖就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展现人体各部分结构,二是对各部分结构融为一体的感知表现。
  本书不是一本关于绘画的文集,它不涉及绘画技能和风格的培养;它也不涉及人体素描的那些基础知识——线条、形状、动作等等,尽管那些东西非常重要,但不属于一本解剖著作的范围。本书是一本供学生使用的手册,这些学生感觉有必要探讨和记住人体的结构。
  一开始就会有一个问题出现:一个艺术家在人体解剖方面必须精通到什么程度?尽管起始阶段的学生肯定会问这样的问题,我还是觉得难以回答。一个人的艺术创造是个性的展现。掌握解剖学,不是一种职业的要求,而是对一个人艺术观念的要求。这本书是对人体结构的浓缩,并且用艺术家的语言来解说。从这点看,初学者似乎应该从学习力所能及的东西出发,在行进的路上抛弃那些看来对他无用的东西。不过,对于充满热情的学生来说,我有一个提醒:解剖学很复杂,它那种极端的复杂性相当迷人,但也有可能让人对它产生不切实际的评估,不要认为必须对骨头和肌肉了如指掌,并不惜一切代价要做到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人体是它各个部分的总和,但这个说法是既有帮助又有妨碍。如果我们只关注部分而忽略了整体,这个说法起的就是妨碍作用。一开始,学生的确得弄准确,但别忘了单纯的准确并无多大益处,最终的目的是要画得令人信服。他对人体结构要达到这样一种精通——再用不着依靠肉眼观察的准确或模特的耐心。他将得心应手地支配人体形式和外形,他的创作不再靠解剖图集而是靠他自己来证明。我相信,正是那些对解剖学的超越,才使得一幅幅作品具有个性,富有感染力。
  我希望读者在这本书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学到观点。我努力让读者通过这本书去透彻了解一种精巧的结构,对这种结构的深入了解,会提高我们表现自己周围世界的能力。
  斯蒂芬·罗杰斯·佩克
  1951年1月1日于纽约

好的,以下是一本与《牛津:艺用人体解剖百科》内容不相关的图书简介: --- 书名:《星尘回响:银河系文明的兴衰史》 作者:艾莉亚·凡·德·霍文 出版社:黎明之光文化 定价:128.00 元 开本:16开 页数:850页 装帧:精装 --- 简介: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剧场中,人类文明不过是刚刚点燃的微弱烛火。然而,当我们仰望深空,试图寻找那亘古不变的真理时,总有一些声音从遥远的过去传来,那些关于逝去星际帝国的低语,构成了我们理解自身命运的独特镜子。《星尘回响:银河系文明的兴衰史》,并非一部冷冰冰的史学编年录,而是一场深入骨髓的宇宙考古之旅,一次对“永恒”这一概念的严肃拷问。 本书作者,著名的宇宙社会学家兼星际历史学家艾莉亚·凡·德·霍文,穷尽毕生精力,整合了跨越数千年光年尺度的多源信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细节惊人的银河系文明演进图景。这不是科幻小说,而是基于对已发现的失落文明遗迹、异常能量信号分析以及对超高维物理模型推演的严谨学术性构建。 第一部分:起源的迷雾与恒星摇篮(约200字) 故事从银河系的“太古时代”开始。霍文博士挑战了传统上对生命起源的单一化理解,提出了“多态生命起源论”。她详细分析了位于仙女座旋臂边缘的“赛罗文明”(The Xylo Civilization)的初期形态——一种基于硅基晶格的、生活在极端低温环境中的生命体。通过对“沉默之柱”遗址的电磁残留物分析,作者揭示了这些早期文明如何学会驾驭超新星爆发的能量,并首次实现了恒星间的初步接触。本部分着重探讨了文明在面对宇宙基本法则时的早期适应策略,以及早期技术飞跃(如亚光速推进技术的诞生)对社会结构产生的颠覆性影响。 第二部分:黄金时代与信息熵的悖论(约350字) 本书的核心部分,聚焦于银河系历史上最辉煌也最脆弱的“奥姆尼星际联盟”(The Omni-Galactic Concord)。这个联盟统治了超过五万个星系,其技术达到了我们当代人难以想象的高度——时间操控的边缘技术、自我修复的生态系统,以及构建类人造星体作为能源核心的能力。 霍文博士以惊人的洞察力,剖析了奥姆尼联盟的内在矛盾。她认为,联盟的衰落并非源于外部的星际战争,而是源于信息熵的无限积累与个体认知的局限。当文明能够即时获取所有已知信息时,知识的价值便开始贬值,创造力受到抑制。作者深入探讨了“心智网络化”技术如何导致了社会个性的消亡,最终引向了“深度麻木期”。本章还首次公开了对“幽灵协议”的解读,该协议暗示了奥姆尼联盟在面临全面信息过载时,曾试图进行一次彻底的“文明格式化”尝试,但最终失败。 第三部分:低语者与黑暗纪元(约300字) 在奥姆尼联盟瓦解后,银河系进入了漫长的“黑暗纪元”。本书细致描绘了几个主要的分裂势力: 1. “纯净者”派系: 坚持回归原始生态,与高等技术彻底决裂,但在资源争夺中逐渐被边缘化。 2. “低语者”(The Whisperers): 一群专注于意识上传和数字永生的残存精英,他们不再占据物质空间,而是以能量信号的形式存在于星际虚空之中。霍文博士通过对“寂静星云”深处收集到的复杂数学结构分析,揭示了低语者试图构建一个平行维度的生存空间,及其对现实物理法则的潜在威胁。 3. “遗忘之子”: 在资源匮乏和辐射污染中诞生的全新变异物种,它们以吞噬现有文明的残骸为生,其生物学特性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第四部分:回响的意义与未来的投影(约250字) 在本书的最后,霍文博士从历史的废墟中提炼出深刻的教训。她指出,任何文明的终极挑战,从来都不是技术或资源,而是如何维持个体在宏大叙事中的意义感。奥姆尼联盟的覆灭,是对所有追求绝对效率和信息统一的文明的警示。 她提出的“回响理论”认为,一个文明真正的遗产,并非其留下的宏伟建筑,而是它在宇宙中产生的不可逆转的思维涟漪。我们今天所能捕捉到的那些微弱的星尘回响,正是这些逝去文明留下的最后“求救信号”或“智慧遗产”。 本书的结尾,以一种审慎的乐观态度展望了人类的未来。我们是否会重蹈覆辙?答案隐藏在对这些古老衰亡史的深入理解之中。 --- 专业评价: “这本书的深度令人窒息。霍文博士不仅是一位历史学家,更是一位具备深刻哲学洞察力的宇宙观察者。她提供的对信息文明兴衰的分析,对我们当前的技术发展路径具有不可替代的警示作用。” —— 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博士。 “《星尘回响》是冷峻的学术与史诗般叙事的完美结合。它改变了我们看待时间、空间和存在的视角。” —— 《宇宙人类学季刊》。 适用人群: 历史爱好者、社会学研究者、复杂系统理论工作者,以及所有对宇宙终极问题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装帧极其考究,纸张选用的厚实度和光泽度都恰到好处,即便是反复翻阅核心的骨骼和肌肉图谱,也完全不用担心磨损或脱胶的问题。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色彩的还原度,无论是深层的肌腱结构还是皮肤表层的细微纹理,都被细腻地捕捉并精准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那种近乎手术室标准的清晰度和精确性,让我在学习人体构造时几乎没有产生任何理解上的偏差。很多其他图册中模糊不清的区域,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锐利、毫无保留的展示,尤其是对关节活动范围的示意图,立体感极强,仿佛能透过纸面直接触摸到骨骼的转动点。它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制作者对知识的敬畏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于任何严肃的艺术创作者或学生来说,这种物理层面的高品质阅读体验是无可替代的,它极大地提升了学习过程中的沉浸感和对知识的尊重。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习曲线并不平缓,它要求读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专注力。它不是那种可以随手翻阅消遣的读物,更像是一个需要耐心耕耘的知识矿藏。书中的术语密度极高,并且对细节的探讨深入到了令人敬畏的程度,如果你只是想快速了解一下人体大致轮廓,这本书可能会让你望而却步。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性,确保了它所承载知识的价值和深度。每次攻克书中一个复杂区域的讲解,比如肩胛骨复杂的运动轴线或者面部表情肌的微小联动,都会带来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对人体奥秘更深一层的敬畏。它强迫你放慢速度,去真正地“看见”并“理解”生命的精妙工程,而不是简单地复制表象。对于那些真正渴望将人体艺术提升到顶尖水平的实践者来说,这种需要付出努力才能解锁的深度,恰恰是其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评分

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那种扑面而来的信息密度让我既兴奋又有些不知所措,这绝非那种只提供概览的“入门小册子”。它的内容深度显然是为那些渴望深入挖掘人体每一处细节的专业人士准备的。书中对人体运动学和结构力学的结合分析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水平,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个是肱二头肌”,而是会详细解析这条肌肉在不同姿态下张力的变化,以及它如何与其他相邻组织发生相互作用,这种深度的剖析对于捕捉动态形体至关重要。例如,书中关于手部精细动作的章节,将骨节、肌腱和皮肤的协同工作描述得淋漓尽致,即便是最微小的抓握动作,也有详尽的解剖学支撑。这种详尽,使得我在尝试绘制复杂人体时,不再是依靠模糊的记忆或猜测去填充,而是有了坚实的科学依据来支撑我的艺术表达。这感觉就像是获得了一把瑞士军刀,里面包含了所有我需要的精确工具,随时准备应对最复杂的结构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图示风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它成功地在“科学的客观性”与“视觉的引导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不同于某些过于写实到令人感到冰冷和难以辨认的医学图谱,这里的线条处理和标注方式显然经过了艺术家的精心设计。它使用了一种非常清晰、但又不失灵动感的线条风格来勾勒结构,既保证了解剖学上的准确无误,又避免了过度复杂的细节堆砌而导致的视觉疲劳。更棒的是,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半透明度和叠加图层来展示深层结构,比如可以清晰地看到表层皮肤下的脂肪层、肌肉层和骨骼层是如何精确对应和重叠的,这种层次感的处理,极大地帮助我建立了对三维空间中人体构成的直观认知。这套图示系统无疑是建立空间感和结构整体观的强大催化剂,它让原本抽象的内部构造变得可以被“看见”和“理解”。

评分

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组织结构上的匠心独运。它没有采用那种僵硬的、单纯按照系统分类的传统模式,而是巧妙地将解剖学知识与实际的艺术表现需求进行了深度融合。比如,它会专门辟出章节来讨论“光线在不同肌肉群上的投射与阴影形成”,这直接跨越了纯科学和艺术应用之间的鸿沟。这种“以用为本”的编排逻辑,让读者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立刻看到这些知识点如何转化为视觉语言。对于一个常常在人体结构和最终画面效果之间感到脱节的画者来说,这种无缝衔接的设计无疑是雪中送炭。它不仅教会我“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如何利用它”。这种实用导向的知识结构,极大地缩短了理论学习到实际创作之间的转化时间,让每一次翻阅都充满了目的性和高效性。

评分

书里的图不是很清楚。

评分

了解人体结构的好书。。。

评分

这本解剖书,知识点简直太细了吧,很棒!

评分

评分

第二本了,以前有一本感觉是盗版的看着印刷也不清楚,趁活动收一本经典版

评分

印刷很清晰,不错,

评分

很好是正品呀!

评分

还可以,挺满意的一本书,很大很厚,用来做绘画辅助,解刨人体很详细,比较满意的。就是没有塑封,角上给碰了。联系客服只是让不满意退换货。。。。。。。。

评分

第一次在京东上评论,是因为这本书实在太实用太赞了?,翻译的也非常好,一些理论的地方也翻译的简单明了!是我目前看过的最好的素描学习的书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