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和閻崇年教授結緣,是在二○○八年春。那年佛光山在揚州捐建的鑒真圖書館,開始定期舉辦“揚州講壇”,延請兩岸名傢共襄盛舉。閻教授也欣然應我們之邀,登壇講演。
閻教授是曆史大傢,他在《百傢講壇》的講座,事理圓融,影響可謂至巨。我不大看電視,有一次無意之間打開電視機,看到閻教授在講明朝一代名將袁崇煥,講得真是精彩。我不敢說有什麼大修行,但對世間事,明白說也不太容易讓我動心瞭,可是閻教授的講說能觸動我心裏的感情,油然對一代忠臣良將的冤死生起同情,對曆史興起感懷。這樣的因緣,讓我起心動念,有瞭邀請閻教授講學的想法。
那次閻教授揚州之行過後不久,我們在北京見麵,我邀請他到颱灣講學,擔任佛光大學曆史學係和曆史研究所的客座教授。承濛他首肯應允,赴颱三個月,讓佛光大學的學子獲益良多。
閻教授在颱講學期間,及至他返迴大陸之後,我到大陸參訪期間,我們有過多次會麵談話,在很多的看法、意見上,相互交流,無話不談,彼此相得。這本書,就是多次對話之後的整理結集。據說齣版以後,反響不俗,我甚感安慰。
在佛門裏,閤掌是將兩隻手掌閤起來,十根手指頭並攏,又稱“閤十”,錶“閤十法界於一心”。《華嚴經》雲:“閤掌以為華,身為供養具;善心真實香,贊嘆香雲布。”說再多的話,都不如雙手閤十錶達內心的歡喜、誠意、感謝。透過閤掌,人與人可以交心、互助、祝福。而悟到真理的人,禪心妙諦都在閤掌中,我就是宇宙、大眾,宇宙、大眾就是我,人我一如,法界平等。
美國前副總統高登曾跟我說過,他很喜歡佛教的閤掌,因為閤掌的意義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它象徵多元種族、多元信仰的融和,並且與美國立憲“和閤、平等、幸福”的精神相符閤。可見閤掌的意義,實在是無限。
我很同意閻教授對書名“閤掌”的解釋。我們的對談,一個史傢,一個佛傢,一個傳史,一個弘法,一個來自海峽此岸,一個來自海峽彼岸,因緣際會,彼此相契,這又何嘗不是一種“閤掌”?
我和閻教授都齣生農傢,早年都經曆戰亂貧睏,目睹瞭中華民族半個多世紀的悲喜分閤。坦白說,我的政治意識不強,但對於愛國愛教,希望人民幸福安樂的思想卻很濃烈。我對不同國籍、不同種族、不同信仰的大傢,持“和閤”的態度。我們佛傢把人稱為“眾生”,意思是“眾緣和閤而生”,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大小相融,一多不異。在一個地球之上,國與國之間也是彼此息息相關,互相依憑,互為關係。所以,我弘法一生,海峽兩岸和世界的和平,是我一直以來努力追求的願景。
在這裏,謹藉本書增訂齣版的機緣,重申我的這一祈願。是為序。
星雲
二○一六年十二月六日
緣 起
《閤掌錄——閻崇年對話星雲大師》的緣起,要從一個電話開始。二○○八年初春的一天,佛光山滿耕法師在北京打來電話,說國際佛光會會長星雲大師委托她送大師的傳記《雲水三韆》給我,並要親自送來。我們約定時間,滿耕法師到達寒捨,送來星雲大師親筆簽名的大書《雲水三韆》。我感謝星雲大師的深情厚誼。滿耕法師說,揚州有個鑒真圖書館,館裏舉辦“揚州講壇”,大師請您前去做演講。我欣然答應。滿耕法師又說:“演講的題目,大師建議講袁崇煥。”我說:“既然是大師的意思,那就照辦。”我們初步商定瞭演講的時間和題目。在簡短的談話中得知,滿耕法師在颱灣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在美國西來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在北京大學哲學係獲得博士學位。
星雲大師,心儀久仰。星雲大師是揚州人,負笈南下,整六十年,法高望眾,超凡脫俗,襟懷博大,慧識卓越,邀請我在春天到揚州,自然是件快樂的事情。
說起揚州,記憶美好。揚州地處長江、淮河交匯之地,京杭大運河樞紐之區,氣候溫和,景色優美,是中國曆史文化名城。自隋唐以來,許多名人雅士,喜歡聚集於此,吟詩作畫,以文會友。尤其在清朝康熙、乾隆鼎盛時,祖孫各六下江南,大量的蘇商、浙商、徽商雲集在此,車船交匯,富甲天下,揚州一時躍居世界十大最繁華的城市之列。所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水鄉揚州,氣韻清爽,垂楊綠柳,亭颱樓閣,文物名勝,自然風光之旖旎,人文景觀之優雅,尤其瘦西湖的園林與建築之美,個園與何園之幽,有“園林之盛,甲於天下”的美譽。
我學習和研究明清史,自然想考察京杭大運河,也想去揚州一睹她的風采。一九六六年,我騎自行車從北京齣發,沿京杭大運河考察,在揚州駐留,後到杭州,順達紹興,景仰禹陵。我在匆忙中領略瞭揚州的瑰麗風采,印象至深,記憶永銘。
揚州的春天,清麗而優美。白居易《憶江南》詩雲:“日齣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不光“誰不憶江南”,而且“誰不愛江南”!李白在《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絕唱:“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在“煙花三月”的美好季節,春暖花開,鶯飛草長,柳枝飛拂,文氣日盛,二○○八年四月五日,我到瞭揚州。當日,上午遊覽瘦西湖,中午在鑒真圖書館滴水坊用齋飯(午餐),下午做《崇煥精神?薪火永傳》的演講。演講之前,星雲大師從颱灣高雄佛光山親自給我打電話錶示禪意,我自然至為感謝。電話中,星雲大師希望我到颱灣講學,我敬示謝意,並說具體時間再商量。爾後,滿耕法師又傳達瞭星雲大師約我去颱灣講學的口頭邀請。
我曾於一九九二年、一九九七年、二○○三年和二○○七年,先後四次到颱灣進行學術與文化的交流,對星雲大師早有耳聞,但總沒有機會謀麵。二○○八年四月三十日下午,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人民大會堂接見星雲大師後,大師邀請我到國傢大劇院見麵,我很高興地錶示同意。陪同星雲大師的有國颱辦、統戰部的領導和國傢宗教局葉小文局長等。到瞭國傢大劇院門前,星雲大師派滿耕法師在門前接我。
星雲大師和我見麵後,他第一句話說:“你在《百傢講壇》講得好,我在學習。”又說:“我邀請你到颱灣講學。”星雲大師送我檀香佛像一尊、《佛光菜根譚》一冊並簽名,我迴贈拙作《正說清朝十二帝》和《明亡清興六十年》,也都簽名蓋章。星雲大師接書後說:“我要仔細拜讀!”隨後我同星雲大師、同葉小文局長等分彆閤影留念。
見麵時,星雲大師再次邀請我去颱灣講學,最好是一年。我錶示感謝,並說時間太緊;大師說那就半年,我又不好意思地錶示今年已有安排;大師再懇切地說那就三個月罷!我便答應下來。臨彆時,星雲大師又說:“歡迎你到佛光山,到佛光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我迴答說:“感謝星雲大師的盛情邀請。去颱的時間,我籌劃一下,再作聯絡。”接著就是在星雲大師的關切下,兩岸雙方辦理我到颱灣講學的相關手續。
二○○八年十一月二日,承濛颱灣佛光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兼曆史學係主任、曆史研究所所長李紀祥教授邀請,領受翁政義校長聘書,我來到瞭佛光大學,擔任曆史學係和曆史研究所的客座教授。佛光大學是怎麼迴事?
星雲大師提齣要辦一所佛光大學。辦大學,哪來錢?星雲大師是一介齣傢人,個人身無分文,他是一位“沒有抽屜、沒有鑰匙、沒有存款”的老和尚。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當年齣傢人有一句名偈:“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現在大部分的齣傢僧人,已經不是“日中一食”,而是一日三餐,不過佛門三餐有自己的稱謂,早點和午餐叫做“過堂”(或“齋飯”),晚飯稱作“藥石”。在佛光山,早、晚餐是三菜一湯和多樣主食,午餐是四菜一湯和多樣主食,並都配有水果;也已經不是“樹下一宿”,而是住進現代化城市的樓房。盡管這樣,一座寺院要建一所大學簡直是天方夜譚似的神話。但是,星雲大師滿懷信心,他要眾僧祈願信徒添油香(捐贈)。眾人拾柴火焰高。星雲大師說:辦大學、辦中學、辦小學、辦幼稚園,念佛的人不齣錢,不念佛的人齣錢——我這一生,都是這樣。每位信眾,自覺自願,每人每月添油香一百元新颱幣(約閤人民幣二十五元),三年為一期,多者不限。這樣,一位信徒每期添油香三韆六百元(約閤人民幣九百元)。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添油香的徒眾,超過百萬人,共捐款新颱幣三十六億元(約閤人民幣九億元)以上。短短幾年,佛光大學不僅成立,而且成為一所國際著名大學。
颱灣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大學有多所,如成功大學(鄭成功)、銘傳大學(劉銘傳)、逢甲大學(丘逢甲)、中山大學(孫中山)、中正大學(蔣中正)、義守大學(林義守)、長庚大學(王長庚)、元智大學(徐元智)、玄奘大學(唐玄奘)等。大學正式成立之後,佛光大學翁政義校長建議把校名佛光大學改叫“星雲大學”,星雲大師錶示不願意。他認為辦這所大學不是為瞭自己,學校也不是自己的,就連“星雲也是假名,是一時的”。這如道傢所雲:明道若昧,道隱無名。他感謝功德主們的贊助與支持,至於自己,可以若昧,可以無名,而不揚名。但是,為建校作齣貢獻的功德主是必需銘恩,且貞瑉留名的。
星雲大師心胸博大,感恩為懷。他提齣:凡是為佛光大學齣資、齣智、齣力的,都是功德主。十一月十五日,在佛光大學懷恩館,舉行“佛光山二○○八年功德主會議(北部)”。說也奇怪,開會之前幾天,天天下雨;開會這天,雲開霧散,晴空萬裏,陽光燦爛。白天的大會我沒有參加。會議組織者通知我去參加晚宴。我參加的國內外餐宴,可以說是數不勝數,這樣的晚宴卻從來沒有齣席過。餐桌像會議桌,左右分兩列,一排聯一排,中間為通道,主席桌在颱上。我榮幸地被排在颱上的主席桌就餐。每人一份精緻的便當,便當盒為漆盒,異常精美,如工藝品。整個餐宴,禪樂伴奏,氣氛肅穆。會後一天,我接到電話:星雲大師請我到佛光山。
二十日,我應星雲大師邀請到佛光山。我乘高速鐵路即高鐵火車,從颱北站上車,行程三百四十五公裏,九十分鍾,到達終點站左營。左營站距高雄市中心約三公裏,現屬於高雄市左營區。高雄是颱灣南部最大的城市,有幾個火車站,左營為其一,且成為颱北到高雄的終點站。火車站有人迎接,登車後前往佛光山,住在朝山會館。在佛光山期間,正好趕上“佛光山二○○八年萬緣水陸法會”,男女信眾,萬人上山,氣氛濃烈,秩序井然。整個活動期間,沒見一名警察、武警或保安。有兩件小事,令我很驚訝。萬人大會,露天會場,長達六小時,散會之後,廣場沒有一張紙片、一點垃圾、一個礦泉水瓶;會場的坐墊、椅子及雜物等,在三十分鍾之內全部清淨。萬人大會,來自五洲四海的僧俗信眾八方雲集,星雲大師格外忙碌,但他還是以齣傢人的祥和、親切、熱情、溫馨,多次接待我,並同我懇談。
此次在颱期間,我同星雲大師先後在佛光大學、在佛光山、在高雄、在颱南、在彰化、在颱中,六次會麵,並五次聆聽星雲大師講話(開示);在佛光大學懷恩館、佛光山傳燈樓法堂、如來殿大會堂暨貴賓室、惠中寺貴賓室、新營講堂貴賓室、彰化福山寺貴賓室、佛光山傳燈會集會堂、辦公室、麻竹園貴賓室等地,與大師進行瞭九次會麵談話。第一次和第二次是在佛光大學懷恩館,共兩次聽他講話,並兩次同他交談。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是在佛光山,談話共達八個小時。第六次是同他一起到颱中、彰化,整整一天,談話、參觀、共餐,十二個小時。第七次是在如來殿,第八次是在傳燈樓的法堂,第九次是在麻竹園貴賓室。星雲大師請我同他共餐六次。我們談話時斷時續地共計有二十五個小時。
其間,我應星雲大師之邀,在佛光山為叢林學院師生講授清史,分彆以興盛衰亡為題,做瞭四場講座。又應星雲大師之邀,分彆在高雄、颱南、嘉義、颱中、颱北、基隆、三重和宜蘭,進行八場演講,聽眾多時達韆餘人。
十二月三十一日早七點,我要離開佛光山,乘飛機迴北京。早六點,我接到大師侍者通知,大師在麻竹園請我共進早餐,並為我送行。我趕到麻竹園見瞭大師,大師說:過臘八,特請蕭師姑為你做臘八粥,給你送行。我很感謝,也很感動。大師說:“雖然我們談瞭多次,還是不夠。希望安排個時間,詳細談,深入談。談的時間、地點由你定。”後來我和大師商量,在二○○九年春暖花開的三月,在星雲大師的“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在大師祖籍揚州的鑒真圖書館,繼續對話。
二○○九年三月二十一日到二十三日在宜興大覺寺,二十四日到二十六日在南京雨花精捨和揚州鑒真圖書館,我和星雲大師繼續六次對話,兩次共餐。
以上十五次會見和八次共餐的談話錄音或記錄,經過整理、修訂、補充、編輯,匯為《閤掌錄——閻崇年對話星雲大師》一書。本書的簡體字本在北京齣版,繁體字本在颱灣齣版。
參加談話的先後有多人,其中插話的有:佛光山前教育院院長慈惠法師、佛光山教育院院長慈容法師、佛光山寺總住持兼宗委會主席心培和尚、佛光山都監院院長慧傳法師、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慧寬法師、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秘書長覺培法師、佛光山電視中心主任覺念法師、佛光山傳燈會執行長永融法師、佛光山司庫長蕭碧霞師姑、高雄市南颱彆院住持滿益法師、颱中惠中寺住持覺居法師、佛光山法堂書記室主任妙廣法師、香海文化事業公司蔡孟樺執行長、宜興大覺寺妙士法師和鑒真圖書館翁振進館長等。
本書名為《閤掌錄——閻崇年對話星雲大師》,“對話”好理解,就是兩個人的對談、交流;“閤掌”的含義有三:一是海峽的此岸與彼岸,二是文化的佛傢與史傢,三是社會的弘法與傳史,閤掌相聚,對談記錄。
佛光山法堂書記室妙廣法師、九州齣版社周春編輯校理錄音稿,佛光山教育院提供資料,有關朋友給予幫助,九州齣版社編輯齣版,謹錶謝意!
感謝為本書齣力的各位先生、女士和慈悲智者。
閻崇年
二〇〇九年四月五日於北京四閤書屋
對於任何一本被定位為“增訂版”的書籍,我都會本能地去思考其增補部分的價值和必要性。這不僅僅是內容量的簡單疊加,更關乎作者和編者是否對時代的變化和讀者的反饋進行瞭深刻的審視與迴應。增訂的內容應當是對原有核心思想的深化、拓展,或者是在新的曆史背景下進行的必要補充和修正,而不是一些無關痛癢的邊角料填充。我期待看到,新的篇章是否能進一步激活舊有的討論,使其觀點更具跨越時空的生命力。如果增訂部分能夠帶來全新的視角或者更具挑戰性的提問,那麼這個版本就完全超越瞭初版的意義,成為瞭一個更完備、更具時代印記的珍藏版本。這種“與時俱進”的修訂態度,體現瞭作者對作品生命力的持續關懷。
評分從閱讀的心理感受上來說,我非常看重一本書是否能在我心中激起“漣漪”。有些書讀完後,閤上書頁,那種強烈的震撼感和思考的衝動會持續很久,讓你不斷迴味其中的某個論斷或某個故事片段。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這樣的體驗,即它不僅僅提供知識,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種看待世界的全新視角或者解決睏境的內在力量。如果內容能觸及到生命本質的疑問,或者對人性有著深刻的洞察,那麼它就成功地跨越瞭普通讀物的範疇,成為瞭具有長期價值的精神食糧。這種“漣漪效應”,往往不是因為文字有多麼華麗,而是因為它精準地擊中瞭讀者內心深處那些尚未被言明的情緒或疑惑,讓人有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之感。這是一種對心靈滋養的深層期待。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決定其可讀性的關鍵因素之一。畢竟,即便是最深刻的哲學思考,如果錶達得過於晦澀或僵硬,也會讓普通讀者望而卻步。我傾嚮於那些能夠將復雜思想用清晰、流暢,甚至帶有一絲溫度的語言錶達齣來的作品。對話體的優勢就在於,它天然帶有口語化的親近感,可以避免學術論文的疏離感。我希望能夠在字裏行間感受到對話者人格的魅力,那種不加雕飾的真誠,能夠穿透紙麵,直達讀者心底。如果作者的筆觸能夠精準捕捉到不同人物的語態和節奏,讓閱讀過程如同聆聽一場高水平的現場演講,那無疑是極大的加分項。清晰易懂的錶達,絕不等於膚淺,而是智慧的最高體現——能夠將深邃轉化為可觸及的日常語言。
評分我嘗試用一種更側重結構和邏輯的角度來看待這類具有對話性質的文本。好的對話錄,絕不僅僅是問答的堆砌,它更像是兩位智者間思維的碰撞與交融,需要高超的引導技巧來確保對話的深度和廣度都能得到充分展現。我關注的是,作者是如何構建提問的脈絡,是否能層層遞進,將一個抽象的概念逐步落實到具體的場景或哲思中去。這種引導力的強弱,直接決定瞭讀者能否跟上兩位對話者的思想步伐,是否會在某個岔路口感到迷失。如果提問設置得當,它能像一座精妙的橋梁,連接起宏大的理論與日常的體驗,使得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道理,變得鮮活可感。成功的對話錄,必然是提問者與應答者之間達成瞭某種近乎默契的共振,讓讀者在旁觀這場思想交流時,也能獲得啓發性的洞察,而不是僅僅被動接收信息。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讓人眼前一亮,從封麵到內頁的排版,都透露著一種沉靜而莊重的美感。拿在手裏,就能感受到那種紙張的質感和墨香的韻味,與書名所蘊含的文化深度十分契閤。我特彆喜歡它在細節上的處理,比如字體選擇的古樸雅緻,以及章節之間的留白設計,讓閱讀過程本身變成瞭一種享受。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讓人願意反復摩挲品味。這種對物質層麵的用心,往往預示著內容也絕非等閑之輩,讓人對即將展開的閱讀充滿瞭期待,仿佛已經能嗅到字裏行間所承載的智慧光芒。每次將它從書架上取齣,都能感受到一種儀式感,讓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一個可以沉澱心神、迴歸本真的角落。整體而言,它在視覺和觸覺上帶來的愉悅感,已經為後續的深度閱讀打下瞭非常堅實的基礎,是那種值得收藏的佳作類型。
評分在此書中,兩位大師聯係自身經曆,談人生,探治學,講修養,論事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推心置腹,娓娓道來。有個人悲歡,有傢國情懷,可見世事盛衰,可感風雲變幻。
評分非常不錯的書,賣傢發貨速度很快。
評分本書第一次齣版時,我就買瞭,這次看到“增訂版”,又果斷下單。非常喜歡這本書。
評分輪迴不止
評分買書從來不是輸,是贏,趕上活動,很閤適。
評分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
評分非常不錯的書,賣傢發貨速度很快。
評分本書第一次齣版時,我就買瞭,這次看到“增訂版”,又果斷下單。非常喜歡這本書。
評分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