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7):共享发展

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7):共享发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卢汉龙,杨雄,周海旺 著
图书标签:
  • 上海
  • 社会发展
  • 共享发展
  • 报告
  • 2017
  • 社会问题
  • 城市研究
  • 中国
  • 经济发展
  • 政策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269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076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上海蓝皮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页数:332
字数:3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共享发展”为主题,深入分析了上海社会经济发展中共建共享的现状和问题,努力探索破解困难和问题的关键环节,提出精准化的对策建议,促进上海2020年全面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促进上海社会经济的中长期持续稳定发展。

作者简介

杨雄,男,1957年11月出生,汉族,籍贯浙江宁波。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上海社科院社会调查中心主任、研究员、社会学博士。上海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上海市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当代青年研究》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学术兼职: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上海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上海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国家市场民意与社会调查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主要研究青年社会学、社会调查与决策咨询、社会思潮与青年文化、独生子女与代际关系。曾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中央文明办、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国际奥委会等重要课题数十项。
周海旺,男,1967年3月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兼任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老年人口研究所所长、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首批社科创新智库“人口发展与公共政策”负责人。中国人口学会会员,上海人口学会理事,上海老年学会理事,上海人才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人口发展和人口政策、流动人口、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最近10年来完成近20项国家、省部级(含)以上招标课题,其中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多项,参与申请获得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多项,完成过数十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课题,主持完成过多项与国外研究机构合作的大型社会调查课题。
卢汉龙,男,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在现代化与社会结构转型、社会指标与生活质量、消费文化与时间分配、就业与社会阶层、都市化与社区理论研究方面均广有建树。先后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杜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康内尔大学、耶鲁大学、布朗大学和英国社会发展研究院等著名学府从事过讲学和客座研究工作。同时担任英国《社会学》(Sociology)杂志国际编委,香港《中国评论》(China Review)杂志编委,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顾问,中国城市国际研究网络理事等学术职务。2001年起,负责《上海社会发展报告》的研究编写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应用社会学理论和发展社会学。专长于社会统计与社会调查,并在将社会学实证研究方法推广于决策研究方面有积极贡献,在国内外社会学界和决策咨询方面均享有良好声誉。

目录

Ⅰ 总报告
1 坚持共享发展,构建特大城市社会治理新格局【杨 雄】/001

Ⅱ 专题篇
2 从2016年民生民意调查看上海的共享发展情况【杨 雄 刘 程】/017
3 落实市委“一号课题”,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陶希东】/038
4 探索人口调控长效机制,控制城市人口数量过快增长【周海旺 高 慧 杨 昕】/052
5 改进公共服务政策,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高 慧 周海旺】/070
6 调整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提高保障水平【乐 菡】/085
7 改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增强基金可持续性【张祖平】/097
8 探索医养结合的上海模式,提高养老服务质量【胡苏云】/113
9 改善老年就医环境,探讨“敬老文明号”创建标准【俞丽辉 等】/135
10 老年人口经济状况逐步改善,主观评价显著提高【袁 楠】/154
11 关注侨界空巢老人,完善养老服务制度——以黄浦区为例【高 慧】/175
12 健全困境儿童发现机制,提高困境儿童保障水平【殷志刚 曹 康 夏 卿】/199
13 上海市失独家庭的需求与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研究【胡 琪】/222

Ⅲ 案例篇
14 黄浦区“公益律师”进社区,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张婷婷 张 圆 奚 韬】/244
15 静安区宝山路街道基层社区自治的探索与实践【李永波 等】/257
16 普陀区探索完善社区协商议事机制【普陀区政协课题组】/269

Ⅳ 附 录
17 附录一 上海社会发展主要指标/289
18 附录二 全国直辖市主要社会指标/297
19 附录三 小康生活标准综合评价值/303
20 后 记/305

Abstract/307
Contents/309

精彩书摘

  《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7):共享发展》:
  (一)从政府支持看,对失DU家庭的刚性扶持仍然需要加强
  1.政府对失独人员的经济扶助力度有待提升
  一是上海市对失DU家庭的经济扶助标准并不高。上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高消费城市之一,但是上海的失独特扶金标准比深圳、陕西、福建、浙江等省都低。二是对于独生子女年满16周岁以上死亡的家庭,不能获得一次性补助,有待商榷。三是对失DU家庭强调父母再生育子女后不再享受经济扶助,有待商榷。四是由于信息系统反馈的滞后,申领“特扶金”存在年度滞后现象,新产生的失DU家庭,当年不能及时领到“特扶金”。
  2.多部门协同支持失DU家庭的细化配套政策不足
  失DU家庭扶助工作除了靠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外,还要调动民政、财政、人保、房管、妇联等各个部门的作用。总体说来,在市级政府层面,相关部门扶持失DU家庭还没有劲往一处使,有的甚至置身之外。《关于本市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作的通知》(16号文),基本上还停留在国家卫计委的41号文的原则性的调子上,至今没有出台与该文相对应的实施细则和办法,以致政府在失DU家庭的养老照料、大病治疗、住房等方面的扶助,没有具体的规定和实施措施。
  (二)从社会组织的作用看,对失DU家庭支持的规范性还不够
  社会力量的广泛介入和积极参与是关爱和帮扶失DU家庭的重要外部条件。然而,目前在对“失DU家庭”的社会支持中,非政府组织因为规范性建设不够,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强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水准的失独帮扶民非组织培育不够,专业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尚待提高
  据悉,全市范围内为妇女儿童和家庭服务的非盈利专业机构有近千家,但是专门从事失DU家庭服务或者计生服务的机构却极少,没能有效地集聚服务失DU家庭的专业社工人才,树立服务品牌。很多民非组织的成立时间短、经验少、公司规模过小、人员结构简单,专业力量缺乏。在岗的大部分社工年纪过轻,难以快速获得失独者的信任,工作方式缺乏主动和创新。部分民非组织缺少公益性,帮扶失DU家庭方面重形式,轻实效,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品质也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
聚焦民生福祉,共绘发展蓝图——《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7):共享发展》深度解读 《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7):共享发展》是一部系统梳理、深入分析上海在2017年社会发展领域取得成就、面临挑战,并以此为基础展望未来发展方向的权威性报告。本书紧扣“共享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旨在全面展现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将共享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努力提升全体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报告不仅是一份翔实的年度社会发展“体检报告”,更是一份凝聚智慧、指引方向的“行动纲领”。 一、 创新驱动,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报告深入剖析了上海在2017年如何通过深化创新驱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将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市民。 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 报告详细阐述了上海如何加速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如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这些新兴产业的崛起不仅为上海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创造了大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就业机会。同时,报告也关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例如在金融、贸易、航运等服务业领域,上海如何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提升效率和服务水平,从而巩固其作为国际经济中心的地位。报告通过翔实的数据和案例,展现了上海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和“含新量”的提升,以及这种提升如何转化为民生改善的基础。 营商环境优化与创业活力激发: 2017年,上海继续大力优化营商环境,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报告详细介绍了各项改革措施的成效,如“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平台的推广应用,极大地便利了企业和市民的办事体验。此外,报告也关注了创新创业生态的培育,包括对初创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支持政策,以及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创新领域的举措。这些努力激发了全社会的创业活力,形成了企业竞相发展、人才汇聚的良好局面,为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收入分配与共同富裕的探索: 报告特别关注了收入分配的公平性问题,探讨了上海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方面的努力。通过分析不同群体(如高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变化趋势,报告展现了上海在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等方面的政策实践。报告强调,共享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长,更是发展成果的普惠共享,以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持续追求。 二、 精细治理,共享社会服务品质 共享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体现在上海在社会治理领域的精耕细作,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均等性和质量。 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报告深入探讨了上海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举措。这包括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布局,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以及完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报告通过分析教育投入、师资力量、招生政策等多个维度,展现了上海如何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同时,报告也关注了教育理念的更新,如STEAM教育、素质教育的推广,以及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旨在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医疗卫生体系的完善与健康保障: 2017年,上海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成果丰硕。报告详细介绍了上海如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报告重点关注了重大疾病的防控、慢性病的管理、老年人医疗服务的提升,以及公共卫生体系的健全。通过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上海努力为全体市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 住房保障与居住环境改善: 住房是民生之本。报告详尽分析了上海在2017年如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通过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努力解决市民的住房困难。这包括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建设和分配,共有产权住房的探索,以及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同时,报告也关注了城市更新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如老旧小区改造、绿化覆盖率提升、公共空间建设等,致力于为市民营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 文化繁荣与精神生活丰富: 共享发展同样体现在文化领域的繁荣与发展。报告阐述了上海如何通过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的完善和升级,以及推动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让文化艺术更加贴近市民生活。同时,报告也关注了上海在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鼓励文化创新方面的努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产品,上海努力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 绿色发展,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可持续发展是共享发展的重要内涵。报告深刻阐释了上海在2017年如何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所做的努力。 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 报告详细介绍了上海在空气质量、水环境、土壤污染等方面的治理成效。通过实施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加大对重点行业的监管力度,推广清洁能源使用,以及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生态修复工程,上海的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报告通过具体数据和案例,展现了上海在蓝天保卫战、碧水行动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成效。 绿色生活方式的倡导与推广: 报告关注了如何引导市民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这包括推动垃圾分类的普及,倡导绿色出行,鼓励节能减排,以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报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每个市民的义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报告也触及了上海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长期战略。这包括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发展绿色经济,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以及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和发展决策之中。 四、 精准服务,共享社会治理现代化成果 现代化的社会治理体系是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保障。报告展现了上海在2017年如何通过科技赋能,提升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智慧城市建设与数字治理: 报告深入探讨了上海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城市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细化。这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安防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城市大脑”的建设,旨在提升城市运行效率,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并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生活体验。 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与社会组织作用发挥: 报告关注了如何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社区自治水平。这包括完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健全社区矛盾调解机制,以及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服务、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构建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上海努力将发展成果更有效地传递到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家庭。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诚信环境营造: 报告阐述了上海在构建社会信用体系方面的进展。通过对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记录进行规范管理,褒扬诚信行为,惩戒失信行为,上海致力于营造一个更加公平、透明、有序的市场和社会环境,为共享发展奠定坚实的信用基础。 结语 《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7):共享发展》不仅仅是对一年发展成就的记录,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宣言。报告所展现的,是一个更加注重民生福祉,更加追求发展公平,更加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更加高效、智慧的上海。报告中所提出的挑战与机遇,所描绘的图景与方向,为上海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指引。本书的出版,无疑将为社会各界深入了解上海社会发展现状,共同参与和推动上海的共享发展事业,提供一份不可或缺的重要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城市规划者或社会学家,进行了一次深度、细致的田野调查。作者的叙述语言极其精准,每一个术语的运用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学术上的严谨性,又不会让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感到难以理解。我发现它在分析具体案例时,往往能够迅速抓住问题的核心矛盾点,然后层层剥茧地展示出其背后的复杂成因,很少出现那种为了凑篇幅而进行的空泛论述。这种紧凑而富有逻辑的结构,使得阅读的节奏感非常强,让人忍不住想要一口气读完,去探究下一个章节将揭示怎样的社会动态。更难得的是,在处理一些敏感或极具争议性的社会现象时,作者保持了一种罕见的客观中立立场,提供了多维度的观察视角,这对于理解一个快速变迁中的大都市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照系。读完后,脑海中形成了一个清晰的、立体的上海社会脉络图景,远比以往零散的新闻报道所能给予的要深刻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分析视角令人耳目一新,它没有停留在对宏观经济数据的罗列上,而是非常巧妙地将宏观趋势与微观个体经验进行了有效的熔合。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不同社会群体在城市发展中所扮演角色的探讨,例如,那些隐藏在光鲜亮丽背后的劳动者群体的生活境遇,以及他们如何适应和参与到城市转型的过程中,这部分内容读来尤为触动人心。报告通过大量详实的一手资料,成功地描绘出了一种动态的、充满张力的社会现实,让人深刻体会到“发展”这个词语背后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和潜在的摩擦力。它没有给出简单的“是”或“否”的结论,而是呈现出一种“既如此,又那样”的复杂状态,这才是真实世界运作的写照。这种对复杂性的尊重,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政策解读,更像是一部具有社会诊断性质的深度研究文献,对于理解当代城市化进程中的人本关怀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独具匠心,色彩的搭配和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沉稳而又不失活力的现代气息,让人在书店里一眼就能被吸引住。拿到手里掂量了一下,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翻阅起来手感舒适,这样的细节处理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装帧的工艺也体现了专业水准,即便是经常翻阅,想必也不会轻易出现散页或者边角磨损的问题。整个视觉呈现给我的感觉是,这是一本严肃探讨社会议题的学术性著作,但同时又避免了传统报告文学可能带来的枯燥感。尤其是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实体书能够拥有如此精致的外观,本身就是一种态度的表达,让人对内里的内容更加抱有期待,觉得它绝非泛泛而谈的快餐读物,而是一份经过深思熟虑、精心打磨的成果展示。我尤其欣赏它没有过度使用花哨的装饰性图片,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清晰的结构展示上,这对于一本社会发展报告而言,无疑是更具专业性的体现。

评分

读完这本报告,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极具建设性的“他者”视角,仿佛有一双清晰的眼睛在审视着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它成功地将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时代背景和全球视野下来考察。报告中对未来趋势的预判和提出的策略建议,并非空中楼阁式的理想化口号,而是根植于当下数据的严谨推导,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促使我作为一个城市居民去重新审视自己与周遭环境、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这份报告不仅仅是对过去一年的回顾,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的行动指南,它清晰地指出了需要持续关注和投入精力的领域,这对于任何希望为城市未来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的人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指南针,让人在感到挑战的同时,也激发了积极参与和推动变革的热情。

评分

从排版和图表的呈现来看,这份报告的专业制作水平达到了国际一流的水准。数据可视化做得非常出色,那些信息图表设计简洁明了,关键数据的对比和趋势走向一目了然,有效地减轻了阅读长篇文字带来的认知负担。很多时候,一个精心制作的柱状图或分布饼图,所能传达的信息量是单纯文字描述的数倍。作者团队显然投入了大量精力在数据的清洗、整理和最优化展示上。即便是那些涉及复杂统计模型的图表,也配有清晰的注释和解释,使得即便是对统计学不太精通的读者也能迅速掌握其核心洞察。这种对清晰度和易读性的极致追求,使得这份报告不仅是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案头必备,也为关注城市治理的普通市民提供了一套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极大地提升了信息的获取效率和理解深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