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能源汽车

走进新能源汽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景平利 著
图书标签:
  • 新能源汽车
  • 电动汽车
  • 汽车技术
  • 汽车工程
  • 汽车行业
  • 绿色能源
  • 可持续交通
  • 汽车文化
  • 汽车科普
  • 未来汽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54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2524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十三五”职业教育新能源汽车专业“互联网+”创新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9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职业教育新能源汽车专业学生或者想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大众
  本书是新能源汽车专业一本入门级教材,采用了互联网+的创新编写模式,融合了一定的微课和视频,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观看

内容简介

  为了适应新时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我们组织教师和企业专家成立了课程研发小组,用“互联网+汽车专业”思维创新模式,编写了这套“十三五”职业教育新能源汽车专业“互联网+”创新教材,包括《走进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检查与维护》《电动汽车结构原理与检修》《电动汽车总装技术》以及相应的工作页。
  本书共十一个部分,64个知识点,重点介绍了有关新能源汽车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新能源汽车的特点、国家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和补贴、新能源汽车的种类和车型,并结合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从结构组成、工作原理、技术重点等全方位进行了介绍,并简要介绍了如何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本书融合了大量的漫画与图片,并整合了移动多媒体技术,在学习资料文本附近设置二维码,使用者用装有摄像机的手机进行扫描,便可在手机屏幕上显示和教学材料相关的多媒体内容,可以方便读者理解相关知识,以便更深入地学习。
  本书可作为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汽车维修等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还可以作为汽车企业的培训资料,也可作为想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大众群体的科普读物。

目录

前言
走进新能源汽车1
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史2
1 什么是新能源汽车2
2 “出道”早,成名晚4
3 家族脸谱10
4 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15
二、新能源汽车是不一样的烟火18
1 被催生出的新能源汽车19
2 新能源汽车——大自然的搬运工23
3 我用喇叭提醒你车来了24
4 给热岛降温25
5 省钱也能任性25
三、是谁在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28
1 发达国家制定优惠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28
2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的战略选择31
3 政策为新能源汽车发展保驾护航32
4 补贴:国家、地方一个都不能少35
四、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不是梦39
1 全球企业都在推出新能源汽车39
2 超乎想象的能量电池40
3 三足鼎立的驱动电机技术43
4 现在的明星——混合动力汽车46
5 燃料电池汽车才是真正的主角47
6 取之不尽的能源——太阳能汽车50
五、纯电动汽车跑起来54
1 结构简单灵活的成人玩具车54
2 心脏——电机及其控制系统58
3 神经中枢——电控系统60
4 速度控制其实比你想的要容易62
5 制动还能充电63
6 能量源——动力电池65
7 纯电动汽车的宠儿——锂电池66
8 能量收取自如的电池管理系统69
9 没发动机还需要冷却吗71
10 纯电动汽车能可靠驾驶吗74
11 纯电动汽车跑得快吗76
12 不一样的空调77
13 改变世界的特斯拉79
14 跨界车比亚迪e684
15 精品A0级轿车北汽EV20086
六、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在路上92
1 混合动力复杂吗92
2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输出方式95
3 混合动力汽车的典型结构100
4 动力系统如何协调103
5 如何掌控混合动力系统105
6 可靠吗?不开也知道107
7 销量之王丰田普锐斯108
8 新贵比亚迪唐116
七、燃料电池汽车的闪亮登场119
1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类型119
2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组成结构121
3 化学能转化为动能效率高124
4 随身携带“氢弹”的汽车125
5 全球首款燃料电池电动汽车Mirai127
八、购买新能源汽车132
1 去哪购买新能源汽车132
2 购买后的汽车怎么安装充电桩133
3 购买时关注哪些主要指标138
九、使用电动汽车141
1 没有变速杆的纯电动汽车怎么开141
2 满血复活:快充和慢充142
3 去哪里找公用充电桩145
4 智能化的中控信息娱乐系统146
5 电动汽车的日常维护149
6 电动车的售后服务150
十、电动汽车车联网和手机控制151
1 无处不在的车联网151
2 数据采集终端是什么152
3 数据采集终端有什么152
4 手机就能控制汽车153
十一、能看到的未来智能化新能源汽车156
1 180°旋转的电动轮156
2 无线充电——边跑边充157
3 无人驾驶不是事儿160
4 面对未来的汽车世界,你准备好了吗161
附录88个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城市名单163
参考文献170

前言/序言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加,汽车与能源、汽车与交通、汽车与环保、汽车与城市化等问题也日益突显,发展新能源汽车已刻不容缓。从新世纪初的“十五”“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主要政策开始,到2009年制定《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受到国家、企业的重点关注;同时,发展新能源汽车还承载着我国“弯道超车”的梦想,因此研发高效能、高环保的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主题。
  目前,我国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正高歌猛进,如北汽新能源、比亚迪等已经取得很优秀的成绩。尤其是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个人购买电动汽车的数量急剧增加,新能源汽车行业前、后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和企业专家成立了课程研发小组,主要结合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广泛借鉴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成果,形成以模块式课程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任务驱动教学为主要形式的专业课程开发思路,编写了本系列教材,包括《走进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检查与维护》《电动汽车结构原理与检修》《电动汽车总装技术》以及相应的工作页。
  本书重点介绍了有关新能源汽车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新能源汽车的特点、国家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和补贴、新能源汽车的种类和车型,并结合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从结构组成、工作原理、技术重点等全方位进行了介绍,并简要介绍了如何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书采用了“互联网+汽车专业”的思维创新模式,融合了大量的漫画与图片,并整合了移动多媒体技术,在学习资料文本附近设置二维码,使用者用装有摄像机的手机进行扫描,便可在手机屏幕上显示和教学材料相关的多媒体内容,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便于阅读和理解,提升读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兴趣,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技能打下良好基础。
  本书由北京汽车技师学院组织编写,北汽新能源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郝子明主审。本书由景平利、罗雪虎、高磊任主编,郑李、宫英伟任副主编。编写分工为:郑李参与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编写;宫英伟、罗雪虎参与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编写;陈荣梅参与第五部分、第六部分编写;薛菲参与第七部分编写;梁金娥、于海涛参与第八部分编写;景平利编写第九部分并参与所有部分的编写,罗雪虎、高磊对全书进行了统稿。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恳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交流探讨,以便再版时修改补充。
  编者

《智行天下:未来交通的脉搏》 内容简介 在信息爆炸、技术飞速迭代的当下,人类的出行方式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从蒸汽机的轰鸣到内燃机的咆哮,再到如今电力驱动的静谧与高效,交通工具的每一次进化都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跃升。《智行天下:未来交通的脉搏》将带您深入探索这场变革的核心,剖析驱动未来交通发展的关键技术、前瞻理念与无限可能。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新兴交通工具的参数,而是致力于揭示隐藏在其背后,驱动这一切发生的深层逻辑与演进轨迹。我们将从宏观视角出发,审视人类社会发展与交通需求的演变关系,梳理从工业革命至今,交通工具对城市形态、经济结构乃至生活方式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这场“智行”革命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一部分:动能之源——能源的革新与驱动的未来 驱动交通工具的核心在于能源。本书将深入剖析当前及未来交通所依赖的各类能源形态,并对其发展潜力、技术瓶颈及环境影响进行全面梳理。 电力驱动的黎明与曙光: 我们将详细解读电池技术,特别是锂离子电池的化学原理、性能提升路径、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的挑战,以及固态电池、锂硫电池等下一代电池技术的研发进展与商业化前景。此外,本书还会探讨电网的承载能力、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策略、智能充电技术以及V2G(Vehicle-to-Grid)技术如何赋能电网稳定与能源优化。 氢能的潜力与挑战: 氢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备受瞩目。我们将深入浅出地介绍氢的制备(绿氢、蓝氢、灰氢)、储存(高压气态、液态、固态储氢)与运输的技术难题,以及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效率与耐久性。本书还会分析氢能源在长途重载运输、商用车领域的独特优势,以及其规模化推广面临的成本、安全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挑战。 合成燃料的探索与展望: 随着对化石燃料依赖的审慎思考,电子燃料(e-fuels)等合成燃料的研发日益受到关注。本书将介绍电子燃料的生产原理,例如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再通过捕获二氧化碳合成甲醇、甲烷等燃料。我们将探讨其作为一种可能实现碳中和的过渡性或补充性能源,在航空、航海等难以电气化的领域的应用前景。 多元能源的协同与融合: 未来交通能源系统将是多元化、协同化的。本书将展望不同能源形式如何相互补充,形成更具韧性和效率的能源网络,以及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二部分:智能之脑——感知、决策与互联的智慧 从单纯的机械载具到具备感知、思考和交互能力的智能终端,交通工具的“智慧化”是其未来发展的另一条主线。 感知的眼睛与耳朵: 本部分将详细解读构成自动驾驶系统“感官”的各类传感器技术。包括激光雷达(LiDAR)的工作原理、精度与成本的权衡;摄像头(Camera)在环境识别、车道线检测、交通标志识别中的作用及其在复杂光照条件下的局限性;毫米波雷达(Radar)的全天候工作能力与测距优势;超声波传感器在近距离障碍物探测中的应用。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些传感器如何协同工作,构建车辆周围环境的3D模型。 决策的大脑与算法: 自动驾驶的核心在于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先进的算法。本书将介绍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在目标检测、路径规划、行为预测等方面的应用。我们将解析路径规划算法(如A算法、Dijkstra算法)的原理,以及决策规划算法如何根据实时交通信息、车辆状态和安全目标做出最优决策。此外,还会探讨仿真技术在算法验证与优化中的重要作用。 互联的神经网络: 车联网(V2X)是实现智能交通的关键。本书将深入探讨V2V(Vehicle-to-Vehicle)、V2I(Vehicle-to-Infrastructure)、V2P(Vehicle-to-Pedestrian)、V2N(Vehicle-to-Network)等通信模式,及其在提升交通安全、优化交通流、实现协同驾驶方面的巨大潜力。我们将分析5G、C-V2X等通信技术如何为车联网提供高速、低延迟的连接。 高精地图与定位技术: 精准的定位和高精地图是自动驾驶的基础。本书将介绍GPS、RTK、IMU等多种定位技术的融合应用,以及高精地图如何提供厘米级的道路信息,为车辆提供精确的导航和决策依据。 第三部分:出行之形——载具的演变与服务的创新 技术的进步不仅改变了交通工具的“芯”与“脑”,也深刻地重塑了我们“坐什么”以及“如何出行”的体验。 从私家车到共享出行: 汽车的定义正在被重新书写。本书将分析共享出行平台(如网约车、分时租赁)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并改变传统的汽车消费模式。我们将探讨自动驾驶技术与共享出行的深度融合,展望未来无人出租车、无人配送服务的可能性。 多式联运的融合: 未来交通不再是单一的出行方式,而是多种模式的无缝衔接。本书将探讨高铁、航空、城市轨道交通、自动驾驶车辆、微出行工具(如电动滑板车、自行车)等如何形成高效、便捷的多式联运体系。我们将分析智慧交通枢纽的设计理念,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跨模式的信息共享与预约。 个性化与场景化出行: 随着技术的成熟,出行将变得更加个性化和场景化。本书将展望未来能够根据乘客需求自动调整内部空间、提供个性化娱乐和办公服务的移动空间。我们将探讨垂直起降飞行器(VTOL)等新兴交通工具在缓解城市拥堵、拓展出行半径方面的潜力。 货运物流的智能化升级: 交通的未来不仅仅关乎乘客,也关乎货物的流动。本书将分析自动驾驶卡车、无人机配送、智能仓储等技术如何彻底改变物流行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并对全球供应链产生颠覆性影响。 第四部分:生态之责——可持续性、安全与伦理的考量 任何技术的进步都必须回归到其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本书将审视未来交通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挑战与重要议题。 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除了清洁能源,本书还将探讨智能交通系统如何通过优化路线、减少拥堵来降低整体能耗和碳排放。我们将审视材料科学在制造轻量化、高强度、可回收交通工具中的作用。 安全与韧性的基石: 尽管自动化和智能化旨在提升安全性,但新的风险也随之而来。本书将深入探讨网络安全威胁(如黑客攻击)、系统故障、以及极端天气等不可抗力对智能交通系统的影响,并分析构建高韧性交通体系的策略。 伦理与法规的边界: 自动驾驶的普及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困境,例如“电车难题”的算法选择。本书将探讨在法律法规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平衡技术发展与社会伦理,以及数据隐私保护在智能交通时代的重要性。 城市规划与交通的互动: 交通方式的变革必然反作用于城市形态。本书将展望未来智慧城市如何与智能交通系统深度融合,例如智能停车系统、动态交通信号控制、以及基于数据的城市规划优化。 《智行天下:未来交通的脉搏》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前瞻且深刻的未来交通图景。它不仅是对现有技术的梳理,更是对未来趋势的预判和对挑战的思考。通过阅读本书,您将能够洞察这场改变世界的力量,理解未来出行将如何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这本书是一次穿越未来的旅程,一次对人类智慧与创造力极限的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和创新的新能源汽车王国。作者的叙事风格,如同一位热情洋溢的导游,他带领我探索这个王国的每一个角落,让我惊叹于它的科技魅力。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能量管理系统的部分所吸引。作者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解释了能量管理系统是如何协调电池、电机、电控等各个部件的工作,从而实现能量的最大化利用。他将能量管理系统比喻成“汽车的大脑”,时刻监控着车辆的运行状态,做出最明智的能量分配决策。这种比喻,让我对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甚至能够想象出,在每一次加速、每一次减速的过程中,这个“大脑”是如何精密地运作,为我带来最舒适、最经济的驾驶体验。书中还提到了车联网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作者描绘了未来智能交通的蓝图,让我看到了新能源汽车与智能城市的融合,是如何将出行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和安全。这种对未来的憧憬,伴随着书中详实的分析,让我对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遐想。这本书让我觉得,新能源汽车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通往未来智能生活的一把钥匙,它正在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新能源汽车的世界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它充满了科学的魅力,也蕴含着人文的关怀。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是讲述了冰冷的技术数据,更是将一种对环境负责、对未来负责的生活态度融入其中。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部分所打动,它清晰地阐述了传统燃油车对环境造成的长远影响,同时也用数据和事实有力地证明了,新能源汽车是如何通过减少碳排放、降低能源消耗,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贡献一份力量。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讨论电池回收和再利用的时候,并没有回避其中的挑战和困难,而是坦诚地分析了现有的技术瓶颈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反而让我觉得这本书更加可信,也更加有深度。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负责任的科学研究者,在认真思考如何让科技的发展惠及人类,而不是仅仅追求短期的技术突破。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历程的生动故事,那些曾经的困难、那些不为人知的创新,都让我对这个行业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不再仅仅是把它当作一种交通工具,而是将其看作是人类智慧和勇气的结晶,是迈向更可持续未来的重要一步。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出行方式,也开始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环保的选择。这种启迪,远比单纯的技术介绍来得更为宝贵,它在我的心中播下了一颗关于绿色出行的种子,让我开始主动去了解、去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评分

这本书,犹如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广阔天地。作者的写作风格,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他带领我穿梭于复杂的技术细节之中,却始终保持着清晰的脉络和引人入胜的叙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电池材料学的讲解,作者并没有将它变成枯燥的化学公式堆砌,而是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案例,解释了不同材料的特性以及它们在电池性能中的关键作用。他将各种电池材料比作“建筑的砖石”,不同的砖石组合,能够搭建出不同性能的“能量大厦”。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方式,让我这个对化学专业知识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够轻松理解其中的奥妙。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讨论固态电池的发展前景时,不仅仅是描绘了其潜在的优势,更是客观地分析了其面临的技术挑战和商业化瓶颈。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让我对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持续的创新和不懈的努力。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电池安全性的探讨,作者用详实的数据和案例,解释了电池过热、短路等潜在风险,并介绍了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这让我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打消了我的一些顾虑。这本书让我觉得,新能源汽车的未来,是建立在扎实的科学研究和对安全的严格把控之上的。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以为它会是那种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但读完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我被它深深吸引了。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能够将那些晦涩的技术概念,用一种极其生动和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关于电池化学原理的讲解。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那些复杂的化学方程式,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比喻,将电池内部的能量转化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他将锂离子比作“勤劳的搬运工”,在电池的正负极之间来回穿梭,完成能量的储存和释放。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我这个化学“门外汉”,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奥妙,甚至开始对电池的内部构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甚至能够想象出,在手机、电动汽车里,这些微小的“搬运工”是如何日夜不息地工作,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书中还提到了电池的寿命和衰减问题,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现实的挑战,而是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导致电池衰减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延长电池寿命的方法。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更加信服,也让我对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觉得,新能源汽车的进步,是建立在对科学原理的深入理解和不断探索之上的。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活力的技术展览馆,每一页都充满了新奇和惊喜。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流畅,他将那些复杂的科学原理,巧妙地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和引人入胜的案例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电池技术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电池材料的成分和性能,更是通过细致的分析,揭示了不同材料是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寿命和安全性。作者用一种充满智慧的方式,将这些抽象的化学反应,描绘成一场场精妙绝伦的“化学舞蹈”,让我在惊叹之余,也对这些微观世界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甚至能够想象出,在那些微小的电池单元里,电子和离子是如何穿梭往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而且,书中对于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焦虑问题的探讨,也相当到位。作者没有简单地回避这个问题,而是从技术、基础设施、用户习惯等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了导致续航里程焦虑的原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感受到,作者不仅仅是一位技术专家,更是一位能够站在用户角度思考问题的观察者。他所提出的那些关于充电网络建设、电池技术升级以及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建议,都充满了建设性,也让我对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觉得,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整个社会协同努力的结果。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并没有那么高,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能够将那些复杂的技术原理,用一种极为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好像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一样。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能量回收系统的讲解,作者将其比喻成“变废为宝的魔法”,通过生动的例子,解释了刹车时损失的动能是如何被重新收集起来,转化为电能,从而提高续航里程的。这种“魔法”让我对新能源汽车的效率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对那些看似微小的技术进步所能带来的巨大改变感到惊叹。书中对电池管理系统(BMS)的描述也相当精彩,作者并没有深究那些复杂的算法,而是侧重于说明BMS是如何保障电池的安全运行,如何延长电池的寿命,以及如何为驾驶者提供准确的续航信息。他用一种拟人化的方式,将BMS描绘成新能源汽车的“大脑”,时刻监测着电池的健康状况,确保每一次出行都能安全无忧。这种描述方式,让我这个对汽车技术一窍不通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奥妙。而且,书中对于不同类型新能源汽车的对比分析,也非常客观和全面,它并没有一味地推崇某种技术,而是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这让我对不同类型的新能源汽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我未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车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评分

我一直对新能源汽车充满好奇,但总是觉得它离我太远,技术太复杂,难以理解。直到我读了这本书,这种隔阂才被彻底打破。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带领我一步步走进了新能源汽车的世界。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充电技术的介绍,它详细地解释了不同充电方式的原理,以及它们在效率、便利性上的差异。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快充和慢充分别比作“一口气喝饱水”和“细水长流”,生动地展现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这让我这个曾经对充电桩感到困惑的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区别,也让我对未来充电设施的布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还提到了无线充电技术,作者对其未来发展的展望,让我看到了更加便捷和智能的出行方式。除了技术层面的介绍,书中还深入探讨了新能源汽车对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它不仅仅是交通工具的革新,更是对能源结构、城市规划乃至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加清洁、更加智能的未来城市,而新能源汽车正是这个未来城市的关键组成部分。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前瞻性,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这让我对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也对自己的选择充满了肯定。这本书让我觉得,新能源汽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科技,而是正在发生的、触手可及的改变,它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也正在改变这个世界。

评分

我一直认为,科技的进步应该服务于人类的福祉,而新能源汽车的出现,正是科技服务于人类美好生活的一个绝佳范例。这本书,就是我看到这一点的最直观证明。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不仅仅是描绘了新能源汽车的“有什么”,更是深入探究了“为什么”以及“如何”。我特别被书中关于电机技术的部分所吸引。作者用一种非常有趣的方式,解释了不同类型电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效率、扭矩和静音性上的优势。他将不同的电机比喻成“不同性格的运动员”,有的强壮有力,有的灵活敏捷,有的则悄无声息。这种生动的比喻,让我这个对物理学概念并不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而且,书中对于能量管理系统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能量分配,更是一种智慧的决策过程,它能够根据路况、驾驶习惯以及电池状态,动态地调整能量的使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续航里程和驾驶效率。作者将能量管理系统比喻成新能源汽车的“总指挥”,时刻协调着各个部件的工作,确保车辆始终处于最佳运行状态。这种智慧的设计,让我对新能源汽车的科技含量有了更深的敬意。这本书让我觉得,新能源汽车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种智能化的生活方式,它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出行,也改变着我们对未来的想象。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仿佛它一直就在我的书架上等待着我。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力量,那流动的线条和醒目的色块,似乎在诉说着新能源汽车澎湃的未来。迫不及待地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精美的插图,它们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技术图解,而是富有艺术感的画面,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人眼前一亮。每一页的排版都恰到好处,文字疏密有度,阅读起来毫不费力,即使是像我这样平时不怎么接触技术类书籍的读者,也能感受到一种流畅的愉悦。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核心技术的解析,它没有直接抛出那些令人头晕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电池化学原理、电机工作方式以及能源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一一展现在我的脑海中。就拿那段关于锂电池能量密度的描述来说,作者竟然将其类比成了一个“能量小宇宙”,不同的化学物质就像是这个宇宙中的不同星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这个宇宙的能量存储能力。这种巧妙的比喻,瞬间就让我对这个看似高深的概念有了直观的理解,而且这种理解是深入骨髓的,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我甚至能想象出,在手机、电动汽车里,这些微小的“能量小宇宙”是如何日夜不息地工作的,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再比如,书中对于自动驾驶技术的介绍,也不是单纯的技术堆砌,而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描绘了未来出行场景的图景。它让我看到了,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或许可以彻底解放双手,在车厢里处理工作、陪伴家人,甚至是享受一段宁静的阅读时光。这种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伴随着书中详实的分析,让我对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产生了更深的兴趣,仿佛每一页都在为我揭示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对新能源汽车有些“敬而远之”,总觉得它高深莫测,离我的生活很遥远。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的语言非常亲切,他仿佛是在跟我娓娓道来,将那些复杂的汽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动力电池的分类和原理的讲解。作者用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将不同类型的动力电池,比如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比作“不同口味的冰淇淋”,有的口感香甜浓郁,有的则清爽健康,各有特色。这种接地气的比喻,让我瞬间就明白了不同电池技术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各自的适用场景。我甚至能够联想到,在寒冷的冬天,哪种“冰淇淋”能更好地为汽车提供动力。书中还对电动汽车的电驱动系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作者并没有深究那些复杂的工程学原理,而是侧重于解释电动机是如何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以及它在效率和响应速度上的优势。他将电动机比喻成“汽车的强劲心脏”,为每一次出行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种描述,让我对电动汽车的性能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对这种“心脏”的科技含量感到惊叹。这本书让我觉得,新能源汽车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充满智慧和活力的生命体,它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引领着我们的出行革命。

评分

不错

评分

服务非常好!!!

评分

服务非常好!!!

评分

入门书,还行

评分

服务非常好!!!

评分

ok oko ok ok ok ok ok ok

评分

ok oko ok ok ok ok ok ok

评分

满意

评分

入门书,还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