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通用机场飞行程序规划与设计》根据国际民航组织和中国民航的相关技术规范,结合通用机场PBN运行程序与安全评价(民航局MHRD201224)、低空飞行服务技术标准规范研究(空管委GKG201402002)、机场和终端区应用新航行技术研究(中南空管局)等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以及作者几十年的教学及飞行程序设计经验编写而成。内容包括通用航空与飞行程序概述、NDB和VOR/DME非精密进近程序设计、ILS精密进近程序设计、RNPAPCH进近程序设计、目视进近程序设计、进场航段和等待程序设计、离场程序设计、直升机飞行程序设计等。
《通用机场飞行程序规划与设计》主要为民航通用航空管理部门、通用机场规划建设单位和飞行程序设计单位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提供规章和设计方法参考。
作者简介
朱代武(1966-),男,教授、硕士生导师、民航中青年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教学名师。曾任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空中交通管理学院院长,现任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教务处处长。1986年在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任教以来,长期从事空管、飞行、航空情报等领域,特别是飞行程序设计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或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主持完成10余个民航机场基于性能的导航(PBN)飞行程序设计。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主编或参编公开出版教材和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30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通用航空与飞行程序
1.2 飞行程序的概念与分类
1.3 飞行程序设计的基本参数
第2章 NDB和VOR/DME非精密进近程序设计
2.1 起始进近采用直线航线或DME弧的各进近航段
2.2 反向和直角航线程序
2.3 复飞航段
第3章 ILS精密进近程序设计
3.1 仪表着陆系统(ILS)程序概述
3.2 起始和中间进近航段
3.3 推测(DR)航迹程序
3.4 精密航段
3.5 复飞最后航段
第4章 RNPAPCH进近程序设计
4.1 设计要求和参数
4.2 进近程序的结构与设计标准
4.3 RNPAPCH的直线保护区与超障高度
4.4 转弯保护区设计
4.5 APV/气压垂直导航(BARO-VNAV)
第5章 目视进近程序设计
5.1 目视盘旋进近
5.2 使用规定航迹的目视机动飞行
5.3 特殊区域导航目视飞行程序
5.4 目视航段面(VSS)
第6章 进场航段和等待程序设计
6.1 标准仪表进场
6.2 全向或扇区进场
6.3 目视进场和离场航线
6.4 等待航线
第7章 离场程序设计
7.1 离场程序概述
7.2 离场程序的基本概念
7.3 离场航线
7.4 全向离场
7.5 离场程序应公布的资料
第8章 直升机飞行程序设计
8.1 使用GNSS或SBAS接收机的直升机PBN离场程序
8.2 直升机下降至LNAV最低标准的空间点(PinS)RNP APCH进近程序
8.3 直升机下降至LPV最低标准的空间点(PinS)RNP APCH进近程序
第9章 机场运行最低标准
9.1 起飞最低标准
9.2 I类PA、APV、NPA和目视盘旋的最低标准
9.3 II/III类PA的最低标准
9.4 机场设备故障或降级对运行标准的影响
9.5 飞行运行的要求
附录 定义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通用航空和运输航空协调发展是我国当前民航发展的重大战略。目前,我国通航机场及起降点399个,仅为美国的2%。随着低空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通用航空和通航机场快速发展,未来我国的通航机场将超过2000个,这将为我国通航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通航机场的运行都需要设计相应目视和仪表飞行程序,虽然国际民航组织(ICAO)出台了《航空器运行——目视和仪表飞行程序设计》(DOC8168 OPS/611)等文件,但其侧重运输机场的内容和规章体系的编排,给通用机场飞行程序设计人员的使用带来一定的困难。于是,作者结合几十年的飞行程序设计教学和20个机场的飞行程序设计经验,认真分析通用机场的运行特点,紧扣通用航空器的性能和技术特性,梳理通用机场飞行程序设计的步骤方法,从传统导航、PBN导航和目视飞行3个方向人手,全面阐述了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的进近程序设计、进场程序和离场程序设计的全过程。
本书以国际民航组织和中国民航的最新版相关技术规范为核心,翻译吸收了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相关技术标准,结合通用机场PBN运行程序与安全评价(民航局 MHR D201224)、低空飞行服务技术标准规范研究(空管委GKG201402002)、机场和终端区应用新航行技术研究(中南空管局)等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参考《目视和仪表飞行程序设计》教材,由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空中交通管理学院的项目组成员编写而成。其内容包括通用航空与飞行程序概述、NDB和VOR/DME非精密进近程序设计、ILS精密进近程序设计、RNPAPCH进近程序设计、目视进近程序设计、进场航段和等待程序设计、离场程序设计、直升机飞行程序设计、机场运行最低标准等。
为适应我国直升机机场的高速发展,本书首次引入了应用PBN技术和目视飞行技术的直升机飞行程序设计标准。直升机空间点进近和离场程序标准,能够在不增添地面导航设备的情况下,使直升机在直升机场或起降点实施更加安全、精确、有效的仪表飞行程序,从而促进直升机在广大低空空域的飞行应用。另外,参照美国联邦航空局的“特殊的区域导航目视飞行程序”标准,代表了卫星导航与目视飞行程序结合的新技术发展方向,该类飞行程序的推广应用,将为通用航空飞行程序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民用航空目视和仪表飞行程序设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紧密跟踪和研究国内国际最新的航空器运行领域的技术规章和标准,准确把握通航机场飞行程序的特点和设计需求,期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我国通用机场设计出更加安全、经济、简便的飞行程序做出一定的贡献。
由于本书专业性强、涉及面广、数据量大,在规章翻译和指南编撰中难免会出现不足和疏漏之处,欢迎各位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通用机场飞行程序规划与设计:一份全面指南 《通用机场飞行程序规划与设计》是一本为航空爱好者、飞行学员、飞行员以及机场规划和管理专业人士量身打造的权威参考书。本书深度剖析了通用机场飞行程序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为读者提供了一套系统、详尽的学习框架。本书的宗旨在于提升通用机场运行的安全性和效率,促进航空业的健康发展。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内容的严谨性、实用性和前瞻性。 我们深入研究了国际民航组织(ICAO)及各国航空管理机构(如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 FAA)发布的最新标准和指南,并结合了丰富的实际案例,确保本书内容的时效性和权威性。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能够帮助读者理解飞行程序设计背后逻辑、掌握关键技术、并能灵活应用于实际工作的设计指南。 本书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层层递进,确保读者能够逐步掌握飞行程序规划与设计的精髓。 第一部分:通用机场飞行程序规划的基础理论 本部分将为读者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入理解通用机场飞行程序规划的重要性、基本概念以及相关法规要求。 第一章:引言与通用机场概览 通用航空的定义、特点与重要性。 通用机场的类型、功能与在航空体系中的地位。 飞行程序规划在通用机场运行中的核心作用:提升安全性、优化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通用机场飞行程序规划的基本原则:安全第一、效率至上、环境友好、适应性强。 影响飞行程序规划的关键因素:空域结构、地形地貌、气象条件、航空器性能、导航设施、目视参照物、周边社区。 本书的结构和阅读指南。 第二章:相关法规与标准解析 国际民航组织(ICAO)关于飞行程序设计的相关附件和手册(如附件14《机场》、Doc 8168《航空器运行规章》等)。 主要国家(如美国 FAA, 欧洲 EASA)在通用机场飞行程序规划方面的具体规定和要求。 通用机场分类标准及其对飞行程序设计的影响。 空中交通管理(ATM)的最新发展及其对飞行程序设计的要求。 安全管理体系(SMS)在飞行程序规划中的应用。 环境法规对飞行程序设计的影响(如噪音限制、航迹限制)。 本书将重点解读这些法规的关键条文,并说明其在通用机场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第三章:通用机场的物理环境与导航基础 通用机场的选址原则与场地选择。 跑道、滑行道、停机坪等机场设施的设计要素及其对飞行程序的影响。 地形地貌分析:山脉、丘陵、水域、建筑物对飞行航迹的影响与规避。 气象因素分析:风(主风向、风速、阵风、切变风)、能见度、云、低空风切变、冰雪天气对飞行程序设计的影响。 导航基础: 无线电导航设施(VOR, DME, NDB, ILS)的原理、布局与适用性。 基于卫星的导航(GNSS, GPS, GLONASS, Galileo)及其在通用机场飞行程序设计中的应用。 惯性导航系统(INS)与地面基准增强系统(GBAS)。 目视导航与目视参照物的识别。 第二部分:通用机场飞行程序设计的核心技术 本部分将深入讲解通用机场飞行程序设计的具体方法、技术和工具,涵盖进近、离场、低空航路等各个环节。 第四章:仪表进近程序设计(IAP) 仪表进近程序的基本概念:下降梯度、最低下降高度(MDA)、决断高度(DA)。 不同类型的仪表进近程序:ILS、VOR、RNAV(GPS/GNSS)进近。 进近程序设计的基本原则:安全性、可操纵性、精确性、经济性。 进近程序设计要素:航段、转弯半径、上升/下降段、保持航迹、障碍物评估。 垂直引导(PAPI/VASI)与水平引导(ILS/RNAV)的协调。 低能见度进近程序的特殊考虑。 通用机场常用仪表进近程序的实例分析。 第五章:仪表离场程序设计(SID) 仪表离场程序的基本概念与目的:安全离开机场区域,进入管制空域。 不同类型的仪表离场程序:标准离场程序(SID)、程序化离场(PDW)。 离场程序设计的基本原则:上升梯度、障碍物规避、空域协调、噪声控制。 离场程序设计要素:初始爬升、航向建立、转弯、到达导航点/空域。 IFR(仪表飞行规则)与VFR(目视飞行规则)离场程序的区别。 通用机场特定离场程序的优化设计。 第六章:低空航路与通用航空交通管理(GATM) 低空航路的概念、类型与规划。 VFR航路设计原则:利用目视参照物、考虑地形、避免复杂空域。 IFR低空航路设计:基于导航点、航段和最低飞行高度。 通用航空交通管理(GATM)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基于性能的导航(PBN)在低空航路设计中的应用。 通用机场周边区域的低空交通流量分析与管理。 与周边空域管制部门的协调。 第七章:目视飞行程序设计 目视飞行(VFR)的特点与优势。 VFR航路设计原则:安全性、导航便利性、效率。 利用地理特征、导航点进行VFR航路规划。 VFR目视进近与离场程序的建立。 特殊空域(如训练空域、禁区)的VFR飞行管理。 VFR飞行员的目视导航技巧与注意事项。 第八章:程序验证与性能评估 飞行程序设计的验证方法:模拟飞行、地面考察、专家评审。 飞行程序性能评估指标:安全性、效率、可操纵性、经济性。 障碍物评估工具与方法。 空域容量分析与优化。 噪声影响评估与缓解措施。 通用机场程序设计中的风险评估与管理。 第三部分:通用机场飞行程序设计的实践与进阶 本部分将进一步探讨通用机场飞行程序设计的实际应用、现代化技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九章:现代化飞行程序设计工具与技术 三维建模与仿真技术在飞行程序设计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地形分析、障碍物评估中的作用。 专业飞行程序设计软件的介绍与使用。 数据管理与共享平台在程序设计中的重要性。 基于数据的飞行程序优化与再设计。 第十章:通用机场的特殊飞行程序设计 直升机起降场(Heliport)的飞行程序设计。 水上飞机(Seaplane)基地的飞行程序规划。 滑翔机(Glider)和动力伞(Powered Parachute)的飞行活动区域规划。 通用航空飞行训练和表演活动的程序设计。 季节性或特殊事件(如航展)的临时飞行程序规划。 第十一章:与空中交通服务(ATS)的协同 飞行程序设计与空中交通管制(ATC)的紧密联系。 程序设计如何支持ATC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飞行员与ATC的有效沟通机制。 ADS-B等新技术在信息传递与态势感知中的应用。 协同决策(CDM)在通用机场运行中的重要性。 第十二章:通用机场飞行程序设计的未来展望 下一代空中交通管理(ATM)系统对飞行程序设计的影响。 无人驾驶航空器(UAS)的集成对通用机场飞行程序的影响。 智能化、自动化飞行程序设计的发展趋势。 绿色航空与可持续飞行程序设计的挑战与机遇。 通用航空业的发展趋势对飞行程序设计提出新需求。 附录 常用术语与缩略语表。 关键法规与标准的参考链接。 典型通用机场飞行程序设计案例分析。 《通用机场飞行程序规划与设计》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份实用指南,旨在赋能读者,使其能够 confidently and competently navigates the complexities of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safe and efficient flight procedures for general aviation airports. 无论您是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本书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知识和深入的见解,助力您在通用航空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