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長沙王陵齣土漆器輯錄

西漢長沙王陵齣土漆器輯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編
圖書標籤:
  • 西漢
  • 長沙王陵
  • 漆器
  • 考古
  • 文物
  • 曆史
  • 齣土文物
  • 湖南
  • 陵墓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嶽麓書社
ISBN:9787553805634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9252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297
字數:432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西漢長沙王陵齣土漆器輯錄》輯錄瞭湖南省長沙榖山西漢長沙王陵、風篷嶺漢墓、漁陽墓齣土漆器及漆膜等120餘件(組),主要器類為漆杯、漆盤、漆膜,還有漆匜、漆憑幾、漆築、漆瑟、漆骰子、漆奩蓋等。收錄的漆器除有一些紋飾精美的器物之外,尤為難得的是,還有約70件有錐刻或漆書的銘文,諸多較長的銘文有十幾個文字,較短的為一字。這些銘文是研究西漢漆器製作、工官製度及漢代長沙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寶貴材料。全書共有圖片約400幅,器物一般均有正、背麵圖及局部圖,銘文還附有綫描圖。書後還附錄有墓葬發掘簡報、漆器文字編等內容。

內頁插圖

目錄

壹 漁陽墓齣土漆器……………………………………………………………………001

貳 “12·29”案追繳漆器……………………………………………………………025

一、彩繪雲紋漆杯…………………………………………………………………026

二、彩繪花草紋漆杯………………………………………………………………032

三、素麵漆盤、杯…………………………………………………………………044

叁 風篷嶺漢墓齣土漆器………………………………………………………………143

西漢長沙王陵漆器齣土點分布示意圖…………………………………………………183

湖南長沙望城坡西漢漁陽墓發掘簡報…………………………………………………184

長沙“12·29”古墓葬被盜案移交文物報告…………………………………………217

湖南望城風篷嶺漢墓發掘簡報…………………………………………………………251

漢長沙王世係年錶………………………………………………………………………277

“12·29”案追繳漆器文字編

主要參考文獻……………………………………………………………………………295

後記………………………………………………………………………………………298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假設的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不涉及“西漢長沙王陵齣土漆器輯錄”: --- 圖書名稱: 《山海經異聞錄:古代中國的神獸、奇物與地理圖景》 作者: 顧長風 著 齣版社: 華夏文史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24年5月 開本: 16開 頁數: 680頁(含彩圖與附錄) 定價: 198.00 元 內容簡介 《山海經異聞錄:古代中國的神獸、奇物與地理圖景》是一部深度挖掘先秦古籍《山海經》文化內涵的學術專著。本書並非簡單地對《山海經》進行訓詁或注釋,而是以宏大的跨學科視角,係統梳理瞭這部奇書中記載的地理空間、神祇譜係、奇珍異獸及其背後所摺射齣的古代華夏世界的宇宙觀、民族交流史和早期地理認知。 本書的撰寫曆時十餘載,作者顧長風教授匯集瞭曆史學、考古學、民俗學、古典文獻學等多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構建一個立體、鮮活的“山海世界”。全書分為“海經之墟:地理框架的重構與辨析”、“山靈譜係:神祇信仰與祭祀文化研究”、“異獸圖鑒:自然觀察與文化想象的交織”以及“山海餘響:後世影響與文化傳承”四大核心闆塊。 一、地理框架的重構與辨析 《山海經》以“經”命名,實則記載瞭大量的地理信息,包括山川走嚮、物産分布乃至方國勢力範圍。《異聞錄》第一部分著重探討瞭如何利用考古發現、地名變遷和水文變動等旁證材料,對《山海經》中模糊的地理坐標進行精準或相對準確的定位。作者挑戰瞭傳統上將《山海經》完全視為神話地理的觀點,提齣瞭其蘊含早期區域地理勘察記錄的可能性。通過對《南山經》《西山經》中特定山脈走嚮的考辨,結閤新近發掘的古代交通網絡遺址,本書試圖還原齣一幅更為接近現實的先秦地理圖譜,探討古人如何認知並描繪他們所生存的世界的邊界。 二、神祇譜係與祭祀文化研究 《山海經》是研究上古宗教與神祇體係的重要文本。《異聞錄》深入剖析瞭書中各類山神、水神、以及如燭龍、西王母等核心神祇的形象演變與信仰內核。作者考察瞭這些神祇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祭祀儀式、圖騰崇拜的地域差異,並將其置於廣闊的古代宗教史中進行比較研究。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巫”的角色進行瞭細緻的分析,闡釋瞭巫師在溝通天地、解讀山川秘密中的中介作用,揭示瞭早期社會中宗教權力與地理認知是如何相互塑造的。 三、奇珍異獸與自然想象的交織 《山海經》中最引人入勝的部分無疑是那些光怪陸離的異獸。本書第三部分並未停留在簡單地列舉怪獸名稱,而是將這些“奇物”視為古代人類觀察自然、解釋未知現象的符號係統。作者分彆從生物學、礦物學和民族學角度對部分異獸(如九尾狐、鸌鳥、氐人國)的原型進行瞭審慎的探究。例如,書中探討瞭某些“奇獸”是否是遙遠部族或異域動物的誇張化描述,或是對特定礦物現象、地方病癥的擬人化錶達。這種分析方法使得原本飄忽的神話形象具有瞭堅實的文化土壤和現實參照。 四、山海餘響與文化傳承 《山海經》的影響力穿越數韆年,深刻地烙印在中國文學、藝術乃至民間信仰之中。《異聞錄》的最後一部分聚焦於“山海影響”的研究。它梳理瞭《山海經》元素在漢賦、魏晉誌怪小說、唐宋詩歌中的流變,分析瞭如誇父追日、精衛填海等神話母題在不同時代的文化意義重構。此外,本書還關注瞭現代考古發現(如楚簡、漢墓壁畫)中與《山海經》內容相印證的圖像學證據,展示瞭古籍記載與物質文化之間微妙的互動關係。 本書特色 1. 多維度的考證體係: 綜閤運用文獻比較、地理信息係統(GIS)輔助分析、考古實物對照等方法,力求為神話地誌提供堅實的學術支撐。 2. 詳盡的附錄與圖示: 包含《山海經》異獸、神祇、山川的摹繪圖譜(復原圖與現代考古圖對比),以及核心詞匯的跨文本對照錶,便於讀者參照理解。 3. 立足於現代視野: 作者對傳統研究成果進行瞭批判性繼承,尤其在論述自然觀和生態意識方麵,賦予瞭古籍新的時代解讀。 《山海經異聞錄》是獻給所有對中國古代地理、神話、宇宙觀抱有濃厚興趣的學者、研究人員以及普通讀者的重要參考讀物。它引導讀者超越簡單的神怪故事,去觸摸先民們試圖理解和描繪他們所處世界的最初努力與無盡想象。 ---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我最初對這類偏重於“輯錄”的專業書籍是抱有一絲疑慮的,擔心其內容會過於側重於圖錄的堆砌,缺乏必要的理論闡釋和貫穿始終的論述綫索。但這本書卻成功地在詳實的資料呈現與深入的學術探討之間找到瞭一個微妙的平衡點。它沒有強行灌輸某種單一的理論框架,而是以極其客觀和全麵的數據為基礎,構建瞭一個開放的研究平颱。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自由地從不同的角度去挖掘和解讀這些珍貴的資料。這種“工具書”與“研究著作”的完美結閤,使得它在學術價值之外,也具備瞭極高的使用彈性。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漢代物質文化史的人來說,這本書的地位無可替代。

評分

閱讀這部匯編的過程,簡直就像進行瞭一次跨越時空的考古現場考察。作者團隊顯然投入瞭巨大的心血去進行文獻梳理和實物比對工作,那種嚴謹到近乎偏執的考證精神,讓每一個學者都會心生佩服。書中對每件漆器的齣土位置、保存狀況、以及後續的處理過程都有著詳細的記錄,這些“考古背景資料”的重要性,在許多純粹的藝術鑒賞類書籍中往往是被忽略的。正是這些細節,構建起瞭一個堅實的學術地基,使得我們這些外行人也能感受到研究的重量。我特彆留意瞭關於某些銘文的釋讀和校勘部分,那種抽絲剝繭、反復推敲的論證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挑戰和樂趣,完全不是枯燥的學術陳述,而是一場精彩的智力博弈。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讀”書,不如說是在“摩挲”曆史的碎片。那些經由精細描摹和高清攝影呈現齣來的漆器錶麵,那些斑駁的色彩和依稀可見的剝落,無聲地訴說著兩韆年的滄桑。作者在文字描述上,避免瞭過多矯飾的文學腔調,而是選擇瞭精準、剋製且信息密度極高的敘述方式。這種風格的構建,使得每一句描述都像是在為文物建立一個精準的檔案卡片。當我閤上書本,閉上眼睛時,腦海中浮現的不再是抽象的朝代概念,而是長沙地區特定墓葬群中,那些精美而又脆弱的漆器是如何承載著彼時的生活美學與生死觀念的。這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曆史書。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中透著典雅的氣質,讓人一上手就感覺不同凡響。封麵采用的材質和字體選擇,都透露齣一種對曆史的敬畏和對學術的嚴謹。我尤其欣賞它在版式上的用心,每一頁的留白都恰到好處,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使得那些精美的器物圖片得以充分展現。特彆是那些高難度的彩色拓印和細節放大圖,色彩還原度極高,仿佛能觸摸到韆年時光的紋理。翻閱過程中,那種被精心對待的學術文獻的質感撲麵而來,讓人不禁感嘆,好的書籍設計本身就是對所載內容的一種最好的緻敬。對於研究者而言,這種精心的編排無疑大大提升瞭研究和參考的效率,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堆砌文字或圖片的錶麵功夫。

評分

作為一個對古代器物形製演變頗有興趣的愛好者,我原本隻是抱著“看個熱鬧”的心態開始接觸這部作品的。然而,書中對那些漆器在不同時代、不同墓葬中的細微差彆所做的詳盡對比和分類,卻牢牢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齣“齣土瞭什麼”,而是深入剖析瞭紋飾風格的地域性差異以及工藝技術的流變,這種層次感讓我對漢代長沙一帶的文化麵貌有瞭更立體、更鮮活的認知。特彆是關於那些漆器上動物形象和幾何紋樣的符號學解讀部分,寫得頗具啓發性,讓我意識到,這些器物遠不止是日常用品,更是當時社會信仰和審美取嚮的載體。閱讀體驗是那種從零散認知到係統構建的漸進過程,非常過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