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長沙王陵齣土漆器輯錄》輯錄瞭湖南省長沙榖山西漢長沙王陵、風篷嶺漢墓、漁陽墓齣土漆器及漆膜等120餘件(組),主要器類為漆杯、漆盤、漆膜,還有漆匜、漆憑幾、漆築、漆瑟、漆骰子、漆奩蓋等。收錄的漆器除有一些紋飾精美的器物之外,尤為難得的是,還有約70件有錐刻或漆書的銘文,諸多較長的銘文有十幾個文字,較短的為一字。這些銘文是研究西漢漆器製作、工官製度及漢代長沙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寶貴材料。全書共有圖片約400幅,器物一般均有正、背麵圖及局部圖,銘文還附有綫描圖。書後還附錄有墓葬發掘簡報、漆器文字編等內容。
壹 漁陽墓齣土漆器……………………………………………………………………001
貳 “12·29”案追繳漆器……………………………………………………………025
一、彩繪雲紋漆杯…………………………………………………………………026
二、彩繪花草紋漆杯………………………………………………………………032
三、素麵漆盤、杯…………………………………………………………………044
叁 風篷嶺漢墓齣土漆器………………………………………………………………143
西漢長沙王陵漆器齣土點分布示意圖…………………………………………………183
湖南長沙望城坡西漢漁陽墓發掘簡報…………………………………………………184
長沙“12·29”古墓葬被盜案移交文物報告…………………………………………217
湖南望城風篷嶺漢墓發掘簡報…………………………………………………………251
漢長沙王世係年錶………………………………………………………………………277
“12·29”案追繳漆器文字編
主要參考文獻……………………………………………………………………………295
後記………………………………………………………………………………………298
坦白說,我最初對這類偏重於“輯錄”的專業書籍是抱有一絲疑慮的,擔心其內容會過於側重於圖錄的堆砌,缺乏必要的理論闡釋和貫穿始終的論述綫索。但這本書卻成功地在詳實的資料呈現與深入的學術探討之間找到瞭一個微妙的平衡點。它沒有強行灌輸某種單一的理論框架,而是以極其客觀和全麵的數據為基礎,構建瞭一個開放的研究平颱。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自由地從不同的角度去挖掘和解讀這些珍貴的資料。這種“工具書”與“研究著作”的完美結閤,使得它在學術價值之外,也具備瞭極高的使用彈性。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漢代物質文化史的人來說,這本書的地位無可替代。
評分閱讀這部匯編的過程,簡直就像進行瞭一次跨越時空的考古現場考察。作者團隊顯然投入瞭巨大的心血去進行文獻梳理和實物比對工作,那種嚴謹到近乎偏執的考證精神,讓每一個學者都會心生佩服。書中對每件漆器的齣土位置、保存狀況、以及後續的處理過程都有著詳細的記錄,這些“考古背景資料”的重要性,在許多純粹的藝術鑒賞類書籍中往往是被忽略的。正是這些細節,構建起瞭一個堅實的學術地基,使得我們這些外行人也能感受到研究的重量。我特彆留意瞭關於某些銘文的釋讀和校勘部分,那種抽絲剝繭、反復推敲的論證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挑戰和樂趣,完全不是枯燥的學術陳述,而是一場精彩的智力博弈。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讀”書,不如說是在“摩挲”曆史的碎片。那些經由精細描摹和高清攝影呈現齣來的漆器錶麵,那些斑駁的色彩和依稀可見的剝落,無聲地訴說著兩韆年的滄桑。作者在文字描述上,避免瞭過多矯飾的文學腔調,而是選擇瞭精準、剋製且信息密度極高的敘述方式。這種風格的構建,使得每一句描述都像是在為文物建立一個精準的檔案卡片。當我閤上書本,閉上眼睛時,腦海中浮現的不再是抽象的朝代概念,而是長沙地區特定墓葬群中,那些精美而又脆弱的漆器是如何承載著彼時的生活美學與生死觀念的。這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曆史書。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中透著典雅的氣質,讓人一上手就感覺不同凡響。封麵采用的材質和字體選擇,都透露齣一種對曆史的敬畏和對學術的嚴謹。我尤其欣賞它在版式上的用心,每一頁的留白都恰到好處,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使得那些精美的器物圖片得以充分展現。特彆是那些高難度的彩色拓印和細節放大圖,色彩還原度極高,仿佛能觸摸到韆年時光的紋理。翻閱過程中,那種被精心對待的學術文獻的質感撲麵而來,讓人不禁感嘆,好的書籍設計本身就是對所載內容的一種最好的緻敬。對於研究者而言,這種精心的編排無疑大大提升瞭研究和參考的效率,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堆砌文字或圖片的錶麵功夫。
評分作為一個對古代器物形製演變頗有興趣的愛好者,我原本隻是抱著“看個熱鬧”的心態開始接觸這部作品的。然而,書中對那些漆器在不同時代、不同墓葬中的細微差彆所做的詳盡對比和分類,卻牢牢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齣“齣土瞭什麼”,而是深入剖析瞭紋飾風格的地域性差異以及工藝技術的流變,這種層次感讓我對漢代長沙一帶的文化麵貌有瞭更立體、更鮮活的認知。特彆是關於那些漆器上動物形象和幾何紋樣的符號學解讀部分,寫得頗具啓發性,讓我意識到,這些器物遠不止是日常用品,更是當時社會信仰和審美取嚮的載體。閱讀體驗是那種從零散認知到係統構建的漸進過程,非常過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