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长沙王陵出土漆器辑录

西汉长沙王陵出土漆器辑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编
图书标签:
  • 西汉
  • 长沙王陵
  • 漆器
  • 考古
  • 文物
  • 历史
  • 出土文物
  • 湖南
  • 陵墓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55380563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925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97
字数:43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汉长沙王陵出土漆器辑录》辑录了湖南省长沙谷山西汉长沙王陵、风篷岭汉墓、渔阳墓出土漆器及漆膜等120余件(组),主要器类为漆杯、漆盘、漆膜,还有漆匜、漆凭几、漆筑、漆瑟、漆骰子、漆奁盖等。收录的漆器除有一些纹饰精美的器物之外,尤为难得的是,还有约70件有锥刻或漆书的铭文,诸多较长的铭文有十几个文字,较短的为一字。这些铭文是研究西汉漆器制作、工官制度及汉代长沙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宝贵材料。全书共有图片约400幅,器物一般均有正、背面图及局部图,铭文还附有线描图。书后还附录有墓葬发掘简报、漆器文字编等内容。

内页插图

目录

壹 渔阳墓出土漆器……………………………………………………………………001

贰 “12·29”案追缴漆器……………………………………………………………025

一、彩绘云纹漆杯…………………………………………………………………026

二、彩绘花草纹漆杯………………………………………………………………032

三、素面漆盘、杯…………………………………………………………………044

叁 风篷岭汉墓出土漆器………………………………………………………………143

西汉长沙王陵漆器出土点分布示意图…………………………………………………183

湖南长沙望城坡西汉渔阳墓发掘简报…………………………………………………184

长沙“12·29”古墓葬被盗案移交文物报告…………………………………………217

湖南望城风篷岭汉墓发掘简报…………………………………………………………251

汉长沙王世系年表………………………………………………………………………277

“12·29”案追缴漆器文字编

主要参考文献……………………………………………………………………………295

后记………………………………………………………………………………………298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西汉长沙王陵出土漆器辑录”: --- 图书名称: 《山海经异闻录:古代中国的神兽、奇物与地理图景》 作者: 顾长风 著 出版社: 华夏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5月 开本: 16开 页数: 680页(含彩图与附录) 定价: 198.00 元 内容简介 《山海经异闻录:古代中国的神兽、奇物与地理图景》是一部深度挖掘先秦古籍《山海经》文化内涵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简单地对《山海经》进行训诂或注释,而是以宏大的跨学科视角,系统梳理了这部奇书中记载的地理空间、神祇谱系、奇珍异兽及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古代华夏世界的宇宙观、民族交流史和早期地理认知。 本书的撰写历时十余载,作者顾长风教授汇集了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古典文献学等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构建一个立体、鲜活的“山海世界”。全书分为“海经之墟:地理框架的重构与辨析”、“山灵谱系:神祇信仰与祭祀文化研究”、“异兽图鉴:自然观察与文化想象的交织”以及“山海余响:后世影响与文化传承”四大核心板块。 一、地理框架的重构与辨析 《山海经》以“经”命名,实则记载了大量的地理信息,包括山川走向、物产分布乃至方国势力范围。《异闻录》第一部分着重探讨了如何利用考古发现、地名变迁和水文变动等旁证材料,对《山海经》中模糊的地理坐标进行精准或相对准确的定位。作者挑战了传统上将《山海经》完全视为神话地理的观点,提出了其蕴含早期区域地理勘察记录的可能性。通过对《南山经》《西山经》中特定山脉走向的考辨,结合新近发掘的古代交通网络遗址,本书试图还原出一幅更为接近现实的先秦地理图谱,探讨古人如何认知并描绘他们所生存的世界的边界。 二、神祇谱系与祭祀文化研究 《山海经》是研究上古宗教与神祇体系的重要文本。《异闻录》深入剖析了书中各类山神、水神、以及如烛龙、西王母等核心神祇的形象演变与信仰内核。作者考察了这些神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祭祀仪式、图腾崇拜的地域差异,并将其置于广阔的古代宗教史中进行比较研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巫”的角色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阐释了巫师在沟通天地、解读山川秘密中的中介作用,揭示了早期社会中宗教权力与地理认知是如何相互塑造的。 三、奇珍异兽与自然想象的交织 《山海经》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无疑是那些光怪陆离的异兽。本书第三部分并未停留在简单地列举怪兽名称,而是将这些“奇物”视为古代人类观察自然、解释未知现象的符号系统。作者分别从生物学、矿物学和民族学角度对部分异兽(如九尾狐、鸌鸟、氐人国)的原型进行了审慎的探究。例如,书中探讨了某些“奇兽”是否是遥远部族或异域动物的夸张化描述,或是对特定矿物现象、地方病症的拟人化表达。这种分析方法使得原本飘忽的神话形象具有了坚实的文化土壤和现实参照。 四、山海余响与文化传承 《山海经》的影响力穿越数千年,深刻地烙印在中国文学、艺术乃至民间信仰之中。《异闻录》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山海影响”的研究。它梳理了《山海经》元素在汉赋、魏晋志怪小说、唐宋诗歌中的流变,分析了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神话母题在不同时代的文化意义重构。此外,本书还关注了现代考古发现(如楚简、汉墓壁画)中与《山海经》内容相印证的图像学证据,展示了古籍记载与物质文化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 本书特色 1. 多维度的考证体系: 综合运用文献比较、地理信息系统(GIS)辅助分析、考古实物对照等方法,力求为神话地志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2. 详尽的附录与图示: 包含《山海经》异兽、神祇、山川的摹绘图谱(复原图与现代考古图对比),以及核心词汇的跨文本对照表,便于读者参照理解。 3. 立足于现代视野: 作者对传统研究成果进行了批判性继承,尤其在论述自然观和生态意识方面,赋予了古籍新的时代解读。 《山海经异闻录》是献给所有对中国古代地理、神话、宇宙观抱有浓厚兴趣的学者、研究人员以及普通读者的重要参考读物。它引导读者超越简单的神怪故事,去触摸先民们试图理解和描绘他们所处世界的最初努力与无尽想象。 ---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古代器物形制演变颇有兴趣的爱好者,我原本只是抱着“看个热闹”的心态开始接触这部作品的。然而,书中对那些漆器在不同时代、不同墓葬中的细微差别所做的详尽对比和分类,却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出“出土了什么”,而是深入剖析了纹饰风格的地域性差异以及工艺技术的流变,这种层次感让我对汉代长沙一带的文化面貌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知。特别是关于那些漆器上动物形象和几何纹样的符号学解读部分,写得颇具启发性,让我意识到,这些器物远不止是日常用品,更是当时社会信仰和审美取向的载体。阅读体验是那种从零散认知到系统构建的渐进过程,非常过瘾。

评分

阅读这部汇编的过程,简直就像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考古现场考察。作者团队显然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去进行文献梳理和实物比对工作,那种严谨到近乎偏执的考证精神,让每一个学者都会心生佩服。书中对每件漆器的出土位置、保存状况、以及后续的处理过程都有着详细的记录,这些“考古背景资料”的重要性,在许多纯粹的艺术鉴赏类书籍中往往是被忽略的。正是这些细节,构建起了一个坚实的学术地基,使得我们这些外行人也能感受到研究的重量。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某些铭文的释读和校勘部分,那种抽丝剥茧、反复推敲的论证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乐趣,完全不是枯燥的学术陈述,而是一场精彩的智力博弈。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对这类偏重于“辑录”的专业书籍是抱有一丝疑虑的,担心其内容会过于侧重于图录的堆砌,缺乏必要的理论阐释和贯穿始终的论述线索。但这本书却成功地在详实的资料呈现与深入的学术探讨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它没有强行灌输某种单一的理论框架,而是以极其客观和全面的数据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开放的研究平台。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自由地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和解读这些珍贵的资料。这种“工具书”与“研究著作”的完美结合,使得它在学术价值之外,也具备了极高的使用弹性。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汉代物质文化史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地位无可替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着典雅的气质,让人一上手就感觉不同凡响。封面采用的材质和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学术的严谨。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上的用心,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使得那些精美的器物图片得以充分展现。特别是那些高难度的彩色拓印和细节放大图,色彩还原度极高,仿佛能触摸到千年时光的纹理。翻阅过程中,那种被精心对待的学术文献的质感扑面而来,让人不禁感叹,好的书籍设计本身就是对所载内容的一种最好的致敬。对于研究者而言,这种精心的编排无疑大大提升了研究和参考的效率,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堆砌文字或图片的表面功夫。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摩挲”历史的碎片。那些经由精细描摹和高清摄影呈现出来的漆器表面,那些斑驳的色彩和依稀可见的剥落,无声地诉说着两千年的沧桑。作者在文字描述上,避免了过多矫饰的文学腔调,而是选择了精准、克制且信息密度极高的叙述方式。这种风格的构建,使得每一句描述都像是在为文物建立一个精准的档案卡片。当我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时,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抽象的朝代概念,而是长沙地区特定墓葬群中,那些精美而又脆弱的漆器是如何承载着彼时的生活美学与生死观念的。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