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芭蕉百句 港台原版 松尾芭蕉著 鄭清茂譯 台灣聯經出版公司 日本文學

【中商原版】芭蕉百句 港台原版 松尾芭蕉著 鄭清茂譯 台灣聯經出版公司 日本文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松尾芭蕉 著
图书标签:
  • 日本文学
  • 诗歌
  • 俳句
  • 松尾芭蕉
  • 郑清茂
  • 台湾联经
  • 港台原版
  • 经典
  • 文学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聯經出版公司
ISBN:9789570849028
商品编码:12171057351
出版时间:2017-03-24

具体描述

《芭蕉百句》


出版地:台灣  作者:松尾芭蕉  譯者:鄭清茂/譯注  繪者:莊因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7/03/24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0849028

規格:平裝 / 192頁/ 25k正/ 14.8 x 21 cm /普通級/全彩印刷/初版

內容簡介

《奧之細道》後,日本「俳聖」松尾芭蕉經典名作
──《芭蕉百句》,中文世界首度譯出
三大名家jue佳組合


作者:松尾芭蕉 日本俳諧大師、世界聞名俳句大家,享有「俳聖」之譽。是「元祿文化」的旗手。在日本文學史上的地位,媲美中國「詩聖」杜甫。

譯注:鄭清茂 美國麻州大學、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日本文學研究專家。

繪圖:莊因 知名作家、書畫家、史丹福大學退休教授

俳句是日本特有的文類,
松尾芭蕉是把俳諧推展到
zui高峰的中心人物,
在日本文學史上有「俳聖」之稱。
貴族氣的「雅」趣,加上庶民性的「俗」味,
創造了一種雅俗共創共賞的藝術形式。

俳句興起於16世紀中葉的室町時代末期,盛行於17、18世紀的江戶時代;流傳至今,歷久不衰。甚至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所謂漢俳或歐美haiku的出現。

現在所謂俳句,原稱發句,指俳諧連句之首句,基本上沿襲了和歌連歌的體式。但是在素材、表現理念、審美意識各方面,產生了明顯的質變。就是在不完全放棄貴族氣的「雅」趣之下,積極吸收了庶民性的「俗」味,創造了一種雅俗共創共賞的藝術形式。

俳句的原形為日文「五.七.五」三行,共十七音節,稱上五.中七.下五。由鄭清茂先生譯注的《芭蕉百句》則一律以漢字「四.六.四」十四言譯之;文白不拘,希望能夠表達俳句特有的詼諧輕妙之趣。

松尾芭蕉在日本古典「幽玄」的美學基礎上,廣泛採用漢詩漢文的典故與詞句表現、傳統和歌所不詠的諸多素材、民間生活的俗語俗藝俗習等,而且提出了所謂「佗わび」、「濕しほり」、「寂さび」、「細ほそみ」、「輕かるみ」的俳諧理念,並展開俳諧風雅「不易流傳」之說。而且身體力行,傳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

《芭蕉百句》按年代先後編排,譯成漢語,並附簡單注釋、原文及其漢字漢詞假名注音,以為鑑賞之一助。

  

作者簡介

松尾芭蕉(1644-1694)


日本德川時代的俳諧大師,有日本「俳聖」之譽。是日本德川時代燦爛的「元祿文化」的旗手之一。

俳諧是一種
zui具日本特色、極為重要的文學類型。芭蕉在日本俳諧史上,遠承日本和歌與中國詩文的古典傳統,提出枯淡、閒寂、輕妙等美學概念,融匯人生即旅、諸行無常的存在哲學。所創蕉門蕉風,影響深遠,不僅在日本歷久不衰,至今依然,而且遍及世界各地,仍在擴大中。

芭蕉(Basho)的名字幾乎變成了俳句的同義詞。現在有所謂英俳、漢俳之作,追本溯源,也應與芭蕉的典範不無關係。

譯注者簡介

鄭清茂


台灣嘉義縣人。1933年生。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學博士。歷任台灣大學、加州大學、麻州大學、東華大學等校教授。現為東華大學榮譽教授。著有《中國文學在日本》等書。譯有日本漢學著作多種,包括吉川幸次郎《元雜劇研究》、《宋詩概說》、《元明詩概說》,小西甚一《日本文學史》,以及《平家物語》、芭蕉《奧之細道》等日本古典名著。

繪者簡介

莊因


知名作家、書畫家、史丹福大學退休教授    

目......錄

導言 鄭清茂
1 〔無題〕
2 〔無題〕
3 於佐夜中山
4 〔無題〕
5 〔無題〕
6 〔無題〕
7 〔無題〕
8 困居鬧市,九度春秋,今移居深川河畔。因憶古人「長安古來名利地,空手無錢行路難」之句,慚惶無似,蓋此生貧寒故也
9 〔無題〕
10 茅舍有感
...


導言(節錄)

俳句是日本特有的文類,可能是世界上
zui短的詩體。俳句原稱「發句」,指「俳諧連句」的首句。而連句則沿襲了「和歌連歌」的體式,不過在所詠素材、表現理念或審美意識等各方面,都產生了明顯的質變。簡言之,在不完全放棄貴族氣的「雅」趣之下,積極吸收了庶民性的「俗」味,而朝向「雅俗並存」的境界發展。連歌盛行於室町時代(一三三六─一五七三);而後經由「俳諧連歌」過渡到「俳諧連句」;又經江戶初期松永貞德(一五七一─一六五三)貞門派與西山宗因(一六○五─一六八二)談林派的推波助瀾,而蔚然成風,廣為流行,但是仍然擺脫不了「第二藝術」的偏見。到了松尾芭蕉(一六四四─一六九四)的出現,俳諧才在日本文學史上攀上了頂feng,終於能夠與其他傳統文類如和歌平起平坐,變成了雅俗共賞的「第1藝術」。

芭蕉,正保元年(一六四四)生於伊賀國上野(今三重縣上野市),為松尾與左衛門之次男。本名宗房,幼名金作,通稱甚七郎、忠右衛門。上野松尾家屬於所謂「無足人」的地方務農武士,可以算是地主階級,或稱「鄉士」。芭蕉在十九歲前後,出仕伊賀武士大將藤堂家,為其嗣子良忠宗正(俳號蟬吟)之隨從伴讀。蟬吟大芭蕉二歲。主僕兩人都愛俳諧,偕同師事貞門派俳人北村季吟(一六二四|一七○四)。但在芭蕉二十三歲那一年,因蟬吟病故而離職。此後數年好像一直住在長兄半左衛門家,偶爾往返京都遊學或以文會友。在這期間,芭蕉不但未嘗放棄反而更致力於俳諧的修練,而且以「松尾宗房」或「伊賀上野宗房」為俳號,參加連句會的次數愈來愈繁,入選俳諧集子的句數也與日俱增。

寬文十二年(一六七二)仲春,芭蕉二十九歲,有意以俳諧立身揚名,毅然離開故鄉伊賀國上野,前往東都江戶發展。當時的俳壇,古典趣味的貞門俳諧逐漸式微,而清新詼諧的談林派繼之而起,一片繁榮盛況。芭蕉躬逢其盛,不免隨風就俗,積極參與其中。在兩三年之內,快速顯露頭角,於是改號「桃青」,不但取得了所謂「宗匠」的資格,成為指導或批點俳諧的專業俳諧師,而且開始自立門戶,收羅徒弟、接受贊助,奠立了蕉門俳風的基礎。

俳人芭蕉雖然前後受過貞門與談林兩派的洗禮而成名,但藝術家芭蕉對俳諧所懷抱的使命感,尤其是對提升俳諧的藝術高度的熱切願望,卻使他極度不滿於俳壇的現狀,他甚至懷疑自己身為俳諧宗匠的生活方式或存在意義。乃於延保八年(一六八○)三十七歲時,在門生的贊助下,離開了喧囂的江戶市區,移居深川區的一間草庵。草庵面臨隅田川畔,芭蕉聯想到杜甫〈絕句四首〉之三的「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海萬里船」之句(按:「東海」為原詩「東吳」之誤),因而取名泊船堂(〈乞食翁〉),並自稱「泊船堂主華桃青」。翌年春,有門人送來芭蕉苗一株,隨興種在庭中,居然繁茂蓬勃;於是人人開始稱泊船堂為芭蕉庵。從此以後,泊船堂主人的俳號也從「桃青」順理成章地變成「芭蕉(ばせう、自署ばせを、今讀ばしょう)」了。除了俳號之外,芭蕉一生中還用過釣月軒、風羅坊、坐興庵、素宣、夭夭軒、栩栩齋、華桃園等許多不同的雅號。

移居深川之後,芭蕉過的是形同隱士的生活,然而並不完全與世隔絕。他還是繼續接納弟子入門,經常出席同道的俳諧連句會,而且愈來愈頻繁,作品也愈來愈多。不過在同時,他卻更注重修身養性的功夫,諸如拜師學禪、優游於中國的莊子、陶潛、杜甫、白居易、日本的歌人西行、能因、連歌師宗祇、畫僧雪舟、茶人千利休等先賢的世界,寢饋其中。而在現實的生活上,則甘於窮困,自稱「桑門乞食巡禮之徒」(《奧之細道》),但作為藝術家,他的精神卻超然物外,寄情於俳諧更高藝術境界的追求。

天和二年(一六八二)冬,芭蕉三十九歲,江戶大火,芭蕉庵也不幸遭到延燒。雖然翌年就由門生捐資重建完成,但這次火災卻喚醒了芭蕉懷之既久、雲遊四方的夙願。所以在遷入新庵後的第二年,從四十一歲起,約六年期間,芭蕉經常在外旅遊。或尋訪歌枕勝地,懷古探幽,品評山水;或聚會地方俳友,談古說今,宣導蕉風。儘管健康一直欠佳,卻為了追求「風雅」(喻俳諧)之故,寧願居無定所,故意浪跡江湖。甚至贏得了「風狂」(風雅狂夫)之名。他後來回顧這一段行腳歲月說:

這六年來,嚮往旅遊,乃捨棄深川草屋,以無庵為庵、無住為住。僅有斗笠一頂、草鞋一雙,常在身上。(〈幻住菴記〉草稿斷簡)

就在這段雲遊過程中,芭蕉精益求精,俳風隨時而變,而且每有遊歷,除了發句與連句之外,必有紀行或日記之作,前後有:《野曝紀行》、《鹿島紀行》、《笈之小文》、《更科紀行》、《奧之細道》、《嵯峨日記》等。這些所謂「俳諧紀行文」,加上一百多篇短小精緻的「俳文」,構成了芭蕉文學極為重要的部分,在日本文學史上大放異彩。

芭蕉到了晚年,在旅遊、創作、授徒之餘,對於俳諧的本質與表現理念也提出過他的看法,就是有名的「不易流行」說。他自己雖然並未留下任何成篇的相關論述,但從幾個門生所傳的受教語錄,也足以鉤出這個理論的輪廓。其中如土芳(一六五七─一七三○)所記較為詳細,摘引部分如下:

師之風雅有萬代不易者,有一時變化者。究此二者,其本一也。所謂一者風雅之誠也。不知不易則不知誠。不易者不因新古,無關變化流行,是立足於誠之姿也。觀代代歌人之歌,代代有其變化。又無論新古,今所見與昔所見者無不同,多能感動人心。須知此即不易。又千變萬化者,自然之理也。不依變化而移之,則風不新。……故責之以誠者,不屑駐足原地,必能前進一步,自是理所當然。……無論如何,不可拾古人牙慧。四時推移,萬物隨之而變。〔俳諧〕亦當如斯。(《三冊子.赤雙紙》)

簡言之,俳諧感動人心的本質是「誠」,是其萬世「不易」的基礎;而其表現理念與風格,則須因時而變,才能創出新意,即所謂「流行」。他如去來(一六五一─一七○四)也轉錄所聞說:

俳諧有千載不易之姿,有一時流行之姿。吾師分兩端以教之。然二者血脈貫通,其元一也。一者指風雅之誠也。不知不易之句,則難立其本;不學流行之句,則其風不改。善解不易之人,往往不發不移之言。(《去來抄.修行》)

兩人所言大致相同。

元祿二年(一六八九)九月初,芭蕉四十六歲,在大垣(今岐阜縣大垣市)結束了歷時五個月、長達六百日里(約二三四○公里)的「奧之細道」之旅。之後,又馬不停蹄趕往京都、奈良、大津等關西各地盤桓了數月,直至元祿五年才返抵江戶新建的芭蕉庵。如今,蕉風俳諧風靡全國,芭蕉儼然已被奉為一代大宗師。但他並不高高在上,而為了指導門徒、接待俳友、參與連句之會,協編連句集子,夜以繼日,反而更加忙碌;同時,也開始《奧之細道》紀行文的撰寫與推敲,倡導「不易流行」之說與「輕」之俳趣。

翌年仲夏,芭蕉又離開江戶,路經名古屋、伊勢等地回到故鄉伊賀上野;然後,再度雲遊關西一帶,抱病奔走,無非為了會晤門生、列席俳會。同年重陽到了大坂。十月中旬,宿疾發作,藥石罔效;留下一句〈病中吟〉:「病纏羈旅,夢中夢遊荒原到處奔走。」一代俳聖溘然長逝。享年虛歲五十一。

芭蕉生前,在「奧之細道」之旅後的翌年,還在關西逗留期間,從晚春到初夏,寄寓大津國分山幻住庵,「夜坐則靜待月出以伴身影,掌燈則凝眸罔兩而辯是非」;憶往事、思當今,夫子自道,在〈幻住庵記〉裡不無感慨地說:

身負微恙,彷彿厭世之人。歲月推移,憶我拙劣一生,則心懷愧怍。或豔羨仕宦受領之地,亦曾一窺佛籬祖室之門;而竟托身於飄泊不定之浮雲,勞神於花鳥,以為暫時生涯之計,終成無能無才之人,只顧寄情於唯此〔俳諧〕一途。樂天詩役五臟神,而老杜為之消瘦也。(按:白居易〈思舊〉:「詩役五臟神,酒汩三丹田。」李白〈戲贈杜甫〉:「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這是一種為藝術而藝術的心態與生活方式,也可說是生活的藝術化或藝術的生活化,顯然帶有中華文人憂道不憂貧的清高孤傲之氣。芭蕉有志於超yue向來偏重文字遊戲或放縱恣肆的俳壇,而且一直不以自己當前的進境為已足,不斷向前向上開拓境界。他率領著一群志同道合的弟子,登高望遠,沿途風貌氣象隨時而變:從隱居深川初期的「佗」(わび──清冷晦澀)、經過「濕」(しほり──浸潤幽深)、「寂」(さび──枯淡閒寂)、「細」(ほそみ──纖細幽眇)、到「輕」(かるみ、かろみ──輕巧簡明)等審美理念,終於把所謂「蕉風」帶到了俳諧的
zui高境界。(按:上面所舉俳風理念諸詞之漢譯,不可能十分精確。蓋原詞含意模糊,不但可作多種解釋,而各詞之間又互有重疊現象,且依其文脈與用法,專家之間常有不同理解,故難於單一界定。在此所譯,只取其一端而已。)

俳諧連句以「發句」(五.七.五音,稱長句)起頭,繼由別人附之以「脇句」(七.七音,稱短句)〔長短兩句共三十一音節,即同和歌一首的體式〕。然後由兩人或以上輪番重複附之以長句與短句,依序稱之為第三句、第四句、第五句。句數可多可少。有歌仙(三十六句)、世吉(四十四句)、五十韻(五十句)、米字(八十八句)、百韻(百句)、千句(百韻十卷)或更長,而以歌仙體zui為常見。連句會的出席者合稱「一座」或「連眾」,每人斟酌發句或前句之題材、旨趣或氛圍,輪流和之以短句或長句,謂之「附和」。蕉風連句以歌仙為主。然而連句畢竟是一種團體的創作行為,必須前後兼顧、互相照應,比較難於發揮獨立的個性或自主的風格。大概有鑑於此,芭蕉自己及其門下,除了連句之外,也開始偏重於發句的單獨吟詠,所產句數也愈來愈多。但是非得等到明治時代,由於俳人兼歌人正岡子規(一八六七─一九○二)的倡導,發句才脫離廣義的俳諧範疇,依「俳諧之句」而略稱「俳句」,正式成為日本文學中的獨特文類。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中商原版】芭蕉百句的图书简介,但内容将完全不涉及原著的任何具体诗句或主题,而是聚焦于作者松尾芭蕉的生平、时代背景、俳句的历史地位,以及翻译家郑清茂的贡献,力求详实且自然流畅。 --- 《俳圣足迹:探寻松尾芭蕉的时代与艺术》 一部关于江户时代文化巨擘的深度解读 本书并非直接呈现松尾芭蕉的俳句作品集,而是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理解这位“俳圣”及其创作背景的宏大框架。通过对日本江户时代前期社会、文化、宗教与美学思潮的细致梳理,我们得以更立体地审视松尾芭蕉——这位将短小的“俳谐”提升至文学殿堂的文化偶像——其人生轨迹及其艺术哲学的形成过程。 江户:一个新兴的文化熔炉 要理解松尾芭蕉,必须先深入剖析他所生活的时代——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江户时代(1603-1868年)。这是一个表面上维持着严格的封建秩序,内在却孕育着空前市民文化崛起的时期。在锁国政策的背景下,国内的文化资源得以深度沉淀与发展。商业的繁荣催生了新兴的町人阶层(市民阶层),他们对艺术、娱乐和日常审美的需求空前高涨,这为俳谐这一原本由文人雅士间流传的文字游戏提供了广阔的受众基础。 本书详细探讨了在这一时期,文学创作如何从贵族阶层的附庸,逐渐转变为一种更具社会性和大众性的表达方式。我们追溯了俳谐的发展脉络,从最初的滑稽打趣(俄罗西卡)到后期的融入深刻哲思的转变,这种转变的驱动力,正是芭蕉所代表的一股强劲的审美革新力量。理解了町人文化对世俗生活细微之处的捕捉与赞颂,才能明白芭蕉如何将“闲寂”、“侘寂”等古典美学融入到对寻常景物的描绘之中。 松尾芭蕉:从武士到游吟诗人 松尾芭蕉(1644-1694年),原名松尾金作,后更名松尾忠右卫门信行,其人生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本书首先梳理了他早年的身份背景——作为伊贺上野一个武士家庭的次子,他接受了传统的武士教育。然而,与许多同时代的人不同,他并未将全部生命投入到军事或行政事务中,而是展现出对文学,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连歌(一种集体创作的诗歌形式)的浓厚兴趣。 我们细致描绘了芭蕉早期在江户的奋斗历程,以及他如何通过与当时文坛领袖的交往,逐渐确立自己的地位。更关键的是,本书将重点放在了芭蕉人生后期“漂泊”的意义上。在他生命中那几次著名的长途跋涉——穿越东北的奥州,远赴西国的山阳——这些旅程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移动,更是他精神世界不断拓展与净化的过程。这些旅途的记录,如《野貂纪行》等作品的背景,被置于当时的交通、气候与地方风土人情中进行考察,揭示了这些游记如何反过来塑造了他的诗歌观。 俳谐的革新与“幽玄”的再发现 松尾芭蕉对日本文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重新定义了俳谐的审美高度。在芭蕉之前,俳谐更多地被视为一种轻松的消遣。他引入了古典和歌(Waka)中“幽玄”、“寂寥”等概念,并结合禅宗思想,赋予俳谐以更深邃的内涵和更广阔的意境。 本书深入探讨了芭蕉是如何在其创作理论中确立“物哀”(Mono no aware)与“闲寂”(Sabi)的核心地位的。他不再满足于仅仅记录表面的景象,而是致力于捕捉事物本质的微妙变化,以及时间流逝带来的永恒感。这种对“瞬间即永恒”的追求,使得他笔下的景物,无论多么平凡——一片落叶、一声蛙鸣、一弯新月——都承载了超越时空的哲理重量。我们分析了这一美学革新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日本艺术,包括茶道、花道乃至绘画等领域。 郑清茂译者的视角:跨越时空的文化桥梁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介绍本次译本的译者——郑清茂教授的学术贡献。作为一位深耕日本古典文学领域的权威学者,郑清茂教授的译介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一次深入的文化阐释。 我们探讨了将江户时代的古日语转化为现代汉语时所面临的挑战:如何精确传达词语背后的季节感(季语的精妙)、如何处理古典诗歌的节奏与音韵,以及如何平衡“信、达、雅”的翻译原则。郑清茂教授的译文被学界誉为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著的“气韵”,这得益于他对日本传统美学——尤其是禅宗与道家思想——的深刻理解。本书将此作为案例,分析了优秀的文学翻译如何充当不同文化间不可或缺的沟通桥梁,使遥远的日本文学精髓得以在中国读者面前重焕光彩。 总而言之,本书提供了一幅关于松尾芭蕉及其时代背景的全面画像,旨在帮助读者在接触到其作品核心之前,先行理解其艺术哲学是如何在江户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最终成为影响东亚美学思潮的永恒经典。它是一份通往理解“俳圣”精神世界的索引,而非最终的诗集本身。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就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触感细腻的纸张,淡雅的封面设计,无不让人联想到日本传统美学的精致与内敛。初翻开,那些看似稀疏却又意蕴无穷的俳句,仿佛从字缝里溢出禅意。郑清茂先生的译本,我一直很信赖,他对于古典诗歌的驾驭能力,总能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既保留了原著的风骨,又让中文读者能够体会到其中微妙的情感。松尾芭蕉,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山野清风的气息,他的俳句,从来不是简单的写景,而是将刹那的感悟,凝练成永恒的瞬间。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自然景致的篇章,寥寥数语,却能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水墨画,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那份空寂与宁静。无论是初春的樱吹雪,还是秋日的红叶,亦或是冬日的残雪,芭蕉都能捕捉到最动人的那一刻,并赋予其深刻的哲学思考。读他的诗,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就像在品一杯上好的清茶,初入口微苦,回味却甘醇悠长。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诗集,不如说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见一个充满东方智慧的精神世界,涤荡心灵,获得片刻的安宁。

评分

我一直对“幽玄”这个词很着迷,松尾芭蕉的俳句,便是“幽玄”美学的最佳载体。这本书的港台原版,让我在阅读时,多了一份对文化原貌的尊重和想象。那些被誉为“百句”的精选,每一首都像一颗打磨过的珍珠,散发着内敛的光芒。我反复阅读,试图去理解那份言外之意,那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郑清茂先生的译文,我感觉到他花了大量心思去揣摩芭蕉的意境,试图用中文最精炼的语言去还原那种“少少许,胜却许多”的东方情趣。读到那些关于旅途的俳句,我更能体会到芭蕉作为一个旅行者的孤独与坚韧,他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思考,都融入在了那看似简短的诗句中。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它教会我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如何在平凡中寻找不凡,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我常常在读完几句之后,会放下书本,走到窗边,静静地感受当下的气息,仿佛芭蕉的灵魂就在身边低语。这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仿佛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与一位伟大的灵魂进行着无声的交流。

评分

我收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它的精致所吸引。纸张的质感,排版的疏朗,都体现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松尾芭蕉,这个名字对我来说,一直代表着一种隐逸、一种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一种将短暂瞬间升华为永恒意境的非凡才能。郑清茂先生的译文,我一直很欣赏,他能够将芭蕉诗句中的那种“侘寂”之美,那种不完美中的完美,用中文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那些“百句”俳句,每一句都仿佛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宝石,散发着温润的光泽。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四季变化的诗句,它们不仅仅是写景,更是对生命流转的深刻体悟。读着这些诗句,我仿佛能看到芭蕉独自一人,漫步在山野之间,感受着风的呼唤,雨的低语,雪的沉寂。他的诗,有一种治愈的力量,能够抚平内心的焦躁,带来一种久违的平静。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少即是多”的艺术原则,以及在简单中发现深邃智慧的可能性。

评分

作为一名对日本古典文学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触及松尾芭蕉灵魂的作品,而这本【中商原版】《芭蕉百句》似乎做到了。台湾联经出版公司,一直以其严谨的出版态度和对经典的推崇而闻名,这次的选择果然没有让我失望。郑清茂先生的翻译,我一直认为是非常优秀的,他能很好地把握古典诗歌的韵律感和意境,使得芭蕉的俳句在中文里同样充满了生命力。读着这些“百句”,我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芭蕉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最深刻的人生哲理。他笔下的自然,不是僵死的景物,而是充满了灵性的生命体,与人的情感相互呼应。我喜欢他那种在短暂中窥见永恒的视角,那种从细微之处洞察万物的智慧。这本书,不适合快速翻阅,它需要你慢慢咀嚼,细细品味。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一种灵魂上的洗礼。它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更加热爱生活,更加懂得欣赏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评分

这是一本能够让你在喧嚣的生活中找到片刻宁静的宝藏。松尾芭蕉的俳句,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征服了无数读者。而这一次,台湾联经出版公司带来的【中商原版】《芭蕉百句》,更是让这份经典焕发了新的生命。郑清茂先生的翻译,我一直认为是非常出色,他不仅准确地传达了芭蕉诗句的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他成功地捕捉到了那种特有的东方哲学和审美情趣。读着这些“百句”,你会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对人生短暂的感叹,但同时,你也会从中汲取到一种积极的力量,一种对自然的热爱,一种对生命的敬畏。芭蕉的诗,就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过你的心田,洗涤掉尘世的浮躁,让你回归内心的平静。我特别喜欢他将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每一句诗都充满了多层次的解读空间。这本书,不仅仅是读诗,更是一种与古人对话,与自我对话的体验。它是一份礼物,一份送给所有渴望心灵滋养的读者的礼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