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夏天当“三峡工程公共关系传播效果研究”项目启动并交由我负责时,我正在复旦大学的“中外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与方法2009年暑期学校”学习,适逢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传播艺术系的潘忠党教授在复旦大学访问研究。于是我在强化学习暑期班上各位资深传播学研究者如李金铨教授、陈韬文教授等系统推介的传播学前沿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同时,得到了潘忠党教授对本项目整体研究设计的指导与建议。潘忠党教授向我推荐了美国zui经典的运用媒介效果理论为基础的研究报告“National Television Violence Study”(国家电视暴力研究)Santa Barbara,etc.National Television Violence Study[M].New York:Sage Publications Inc,1998.,该报告研究了电视中的暴力内容对受众认知与态度的影响,这与我们将要研究的三峡专属媒体的公共关系传播活动对受众认知与态度影响的研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都是以媒介能够影响受众的认知这一假设为理论前提的。 本研究旨在对三峡公司的专属媒体运用媒介与其他公共关系传播手段所做的关于三峡工程形象建构的传播活动的效果进行实证考察,它的理论贡献在于验证传播学的媒介效果理论,主要是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效果理论在中国三峡工程这一由政府主导的巨型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在政府形象、企业形象的建构中的作用过程,是这两种媒介效果理论内涵在特定背景下的适用性拓展。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和受众调查的定量研究方法验证了三峡专属媒体的报道活动和其他公共关系传播活动设定的国内权wei媒介的议程,而国内权wei媒介则利用其强大的影响力设定了国内受众的认知议程和海外媒体的传播议程,以及对三峡工程认知的基本框架。同时运用大量的受众深度访谈以及对网络舆论的内容分析和个案研究揭示三峡专属媒体在下一步的公共关系传播活动中改善传播效果、促进受众认同度的传播技巧,如双面信息的提供、精神文化内容的丰富、积极设定网络舆论的议程等。 在研究设计与执行的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了香港城市大学媒介与传播学系的祝建华教授的指导。他对问卷设计的科学性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他的无限耐心和永远的在场给了我非常大的激励,我知道只要有任何的疑惑和难题,他都会及时回复我的邮件,无论他在哪里,忙或不忙。 我要特别感谢张昆教授对我所主持的系列“传播学高级研究方法”学术沙龙活动的热情鼓励与支持。正是借助长时间的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深入探讨和学习,我才有幸在项目启动时招募到我的研究团队成员,他们也是学术沙龙的长期固定会员,我们在学习和研讨中度过了无数充实而愉悦的时光。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确定在整体研究设计和问卷设计以及写作过程中,都完全按照规范的科学研究范式来进行。每一个细节都按“claim�瞖vidence”(观点�仓ぞ�)的模式展开,保证对支持观点的证据具备可靠性和有效性的六个特点Booth W C.The Craft of Research[M].Chicago &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8:98��102.:准确性(accuracy),精确性(precision),充分(sufficiency),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权wei性(authority),清楚明白(perspicuity)。小到每一个受众态度的问题都包括了观点和证据两个部分,如关于受众对三峡工程对环境影响的问题:“通过长江shou次全面‘体检’,监控水质污染情况,为大江截流前后控制水质污染提供了依据”(意在请受众评价三峡项目的水质污染控制状况,理由是对水质污染提供了监控和检查措施)。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包含了大量的准备和资料收集,才能将证明观点的证据浓缩在一个句子中。大到每一章都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设计,遵循着严格的实证研究规范,以尽量保证研究结论的信度与效度。 研究是一门艺术,艺术活动的过程总是充满了创新的艰难和创造的欢乐。我在本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得到的zui大快乐来自与团队成员们共同学习讨论。我第yi次发帖征集研究助手的志愿者时,正如我所期待的,梅珍、李晓娥、吴星、王琦马上给予了积极的回应。不知道是否巧合,当研究进入尾声时,她们全部获得了免试保送研究生的资格。研究生曾循、王利婷、胡光峻、刘猛,特优生方甜、司秀云,湖北日报社的记者陈会君,广告2007级的全班同学,都一起分享过这项研究过程中的巨大乐趣,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坚持到zui后的同学,我要特别感谢他们长时间的辛勤劳动和坚持。他们的主要贡献分别体现在:第二章(曾循),第三、八章(王琦),第四章(吴星),第五章(李晓娥),第六章(梅珍、司秀云),第八章(方甜、王利婷、陈会君)。他们都经历了完整的研究的执行过程: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处理与分析(内容分析中包含数万条媒体报道记录和数百条受众调查记录),访谈材料的整理与分析,研究结果的报告与理论讨论,等等。 在经过数年的修改,不断补充数据,深化理论分析之后,现在终于迎来了本书的出版。 陈先红教授自始至终都指导着本项研究的基本方向,她的政府公共关系传播以及公共关系生态学的理论也是本研究的学理基础之一。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的张鹏程博士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方法和软件使用的指导。陈少华教授在研究过程中提供了数据技术支持平台和全面的后勤保障。本研究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和责任则全部由我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