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版本 精准还原
汇聚极具代表性的名家名碑。优选各大机构馆藏珍品。首辑收入宋拓12种。原色、原大、原貌呈现。完整保留序、跋、题签。
欣赏 指导 精编 精校
组织高校书法专家进行书法欣赏与临习指导。标点释文,精审精校,帮助读者结合文本品味书法。
《孔子庙堂碑》又名“夫子庙堂碑”,唐贞观四年(六三○)刻立于长安孔庙,虞世南撰文并楷书。三十五行,行六十四字。有额篆书二行六字。碑文记叙武德九年(六二六),唐高祖下诏以隋朝故“绍圣侯”孔嗣哲之子孔德伦为“褒圣公”,及修缮孔庙之事。贞观原石不久即毁佚,唐长安三年(七○三)武则天曾命相王李旦重刻一石,此石在唐末亦遭毁佚。
今传世重刻碑还有二种:一在陕西西安(俗称“西庙堂碑”);一在山东城武(俗称“东庙堂碑”)。西庙堂碑,北宋建隆、干德年间(九六○-九六八)王彦超重摹于陕西西安,三十四行本,字口较肥。碑阴刻宋《勃兴颂》。明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地震,石断为三,缺一百七十余字。此石原在文庙,后移至西安碑林。
本次出版选用上海图书馆藏西庙堂碑,系明代断后初拓本。缺首开,碑字从“观预闻”起。经邹方锷、达受、姚觐元、庞泽銮递藏。册后有嘉靖四十一年(一五六二)岳西道人华复初、乾隆三十四年(一七六九)西神道人邹方锷、宣统二年(一九一○)庞泽銮等人题跋。邹方锷、庞泽銮均审定为“宋拓本”。此本与西安碑林博物馆藏翁方纲跋本同属明代断后初拓本,未见此刻有更早拓本,故弥足珍贵。
碑帖是“碑”与“帖”的合称。“碑”包括庙碑、墓志、造像、摩崖等数十种,是记述历史人物事件的石刻文字之总称。中国碑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仪礼`聘礼》中便有“东面,北上,上当碑,南陈”的记载。从古至今,碑由最初宗庙祭祀时拴系牲口等单一功用,发展为“凡事皆可立碑”的繁盛局面。“帖”原指前人书写在纸、绢上的墨迹,后范围逐渐扩大,凡是古人所写包括诗文、简札、书信等墨迹,以及被后人刻于石、木之上,以便欣赏、临习和传播者,皆可视为“帖”之属。随着石刻传拓技术的发明普及,用纸、墨和传拓工具将碑帖上的文字与图画拓印下来所得“拓本”,谓之“碑帖拓片”,简称“碑帖”。
从秦篆《峰山碑》到唐楷《多宝塔碑》,碑帖直观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演化轨迹和内在神韵。碑帖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宗教等方面信息,具有证史、考史和补史之价值。碑帖这种特殊的文献,历来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有鉴于此,中华书局联手北京载道文化,从国家级馆藏碑帖宝库中遴选碑帖经典进行原貌呈现,秉承名家书写、历史名碑、经典藏本的收罗标准,突出碑帖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兼顾版本价值,组织专家进行文字导释,辑为《中国古代书法名家名碑名本》(简称《三名碑帖》)丛书隆重面世。首次出版品种如下:
《九成宫醴泉铭》(李祺旧藏北宋拓本)、《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张应召旧藏北宋拓本)、《神策军碑》(北宋拓孤本)、《大智禅师碑》(国家图书馆藏宋拓宋装割裱本)、《皇甫诞碑》(故宫藏北宋拓本)、《伊阙佛麄碑》(何良俊旧藏宋拓本)、《李思训碑》(北宋精拓本)、《大字麻姑山仙坛记》(沈树锈旧藏宋拓本)、《十七帖》(张伯英藏宋拓本)、《争座位帖》(李国松旧藏宋拓本)、《智永真草千字文》(牛鉴旧藏南宋拓本)、《苏轼醉翁亭记残字》(龚心钊旧藏宋拓本)/《茶录》(潘景郑旧藏宋拓本)、《道德经》(章釭旧藏元拓本)、《孔子庙堂碑》(明代断后初拓本)、《洛神赋十三行》(国家图书馆藏明拓本)、《雁塔圣教序》(梁启超旧藏明拓本)、《多宝塔碑》(端方旧藏明末清初整拓)、《颜氏家庙碑》(龚心钊旧藏明拓本)、《玄秘塔碑》(明拓本)、《峰山碑》(国家图书馆藏整拓)。
金石永寿,纸墨流芳。这套既能满足专业人士考订鉴赏之需,又可为热爱书法的广大读者带来全新阅读体验的《三名碑帖》,希望能发挥碑帖古籍保护与弘扬之双重功能,传续汉字书法文化,无愧先祖前贤遗珍。
我对这套丛书中收录的历代“墨迹”精品卷十分着迷。这里的“墨迹”强调的是原稿的质感和书写时的随机性,与刻帖的工整规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本书的影印技术显然是采用了高精度的彩色扫描,不仅能看到墨色的浓淡变化,甚至连纸张纤维的纹理都依稀可见,仿佛真迹就在眼前。我尤其喜欢其中收录的几篇尺牍(信札)范本,它们是书家最放松、最真实的记录,字里行间透露出人情往来中的烟火气。相比于工整的楷书或庄重的碑刻,这些墨迹更具亲和力和学习价值,它们教会我如何在日常书写中保持个性和活力。阅读这些墨迹,就像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私密对话,体会到他们书写时的心境起伏,这对于我校正自身过于拘谨的笔法,注入一些灵动的生命力,起到了关键性的引导作用。
评分对于一个痴迷于行草书变体的爱好者而言,这套丛书中的另一册,专注于唐代草书大家的作品集,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自由表达的大门。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不仅仅是罗列作品,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对“气韵生动”这一抽象概念的具象化解析。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草书稿本,你能清晰地看到书家如何从早期的法度森严,逐步过渡到晚期的奔放不羁,那种情感的喷薄而出是任何文字描述都无法替代的。纸张的选择非常“识货”,它能最大程度地还原出飞白处墨色的枯润变化,以及连带处笔势的迅疾,这对学习者捕捉笔法的内在节奏感至关重要。我发现,当我专注于临摹那些牵丝的笔触时,自身的呼吸和心跳似乎都与笔下的线条产生了共鸣。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书法不只是写字,更是写心”的理解,是提升个人艺术境界的绝佳参考。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魏晋时期的隶书,所以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这本关于汉碑精选的字帖。首先,这本书的影印质量堪称一流,那股苍劲古拙的隶书风貌,即便隔着纸面,也能感受到碑刻的肌理和历史的沉淀。它收录的几方著名汉隶,如《乙瑛碑》和《曹全碑》的精要部分,对比展示得非常到位,有助于初学者分辨两者在蚕头燕尾上的细微差别。我特别喜欢它在版式上的处理,没有采用那种密密麻麻的排版,而是留出了充足的空白,让人在观察字形结构时,注意力能完全集中在字本身,不被多余的图文信息干扰。另外,随书附带的导读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切中肯璣,简明扼要地指出了这些隶书碑刻的艺术特色和历史地位,对于我这种需要快速把握核心要点的学习者来说,效率极高。这本书与其说是字帖,不如说是一部浓缩的汉代碑刻博物馆,值得反复品味和摩挲。
评分这本宋代书法家的作品集,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福音。我特别欣赏其中对“意境”的追求,每一笔的起承转合,都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文人情怀。它不像某些刻意追求“骨力”的书帖,显得僵硬晦涩,反而流淌着一种温润、内敛的美感。特别是那些小楷作品,那种精微之处的提按顿挫,简直让人看得手心出汗,恨不得立刻拿起笔来临摹一番。作者在选材上非常用心,不仅有成熟期的代表作,连早期那些略显稚嫩却又充满灵气的墨迹也被收录其中,这对于我们研究其风格演变路径提供了极佳的参照。装帧设计也颇为考究,纸张的质感恰到好处,既能清晰展现墨色的层次感,又不会产生廉价的反光。如果非要说有什么遗憾,可能就是某些篇章的释文校勘可以再精细一些,但瑕不掩瑜,作为一本深入学习宋人书风的范本,它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我把它放在案头,时不时翻阅,总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养分,对我的日常练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
评分我购买的这本侧重于明清之际的“台阁体”与“吴门书派”的对比研究册,内容编排极具学术价值。它打破了以往字帖的单一性,将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书风并置对比,使得读者能清晰地看到“正统”与“创新”之间的张力。关于“台阁体”的摹写,其精细度令人赞叹,每一个横平竖直都像是经过了精密计算,体现了那个时代对规范的极致追求;而转到“吴门书派”,那种士人的洒脱和率性便扑面而来,让人感受到文人书法的真正魅力所在。书中的注解部分也做得非常扎实,对一些关键的用笔技法都有专门的图解说明,比如“悬针垂露”的差异,配图直观易懂。这本书的装帧偏向于精装学术用书的风格,更加耐用,适合长期在图书馆或书房中查阅和研习,对于系统学习明代书风的演变历程,无疑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评分印刷质量不错!!!
评分很好的图书,值得拥有!
评分本子略弱一点,但印得好,用作对比,再好没有了
评分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评分好好好好学习
评分好好好好学习
评分印刷质量不错!!!
评分很好的图书,值得拥有!
评分很好的图书,值得拥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