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復興之路——中國改革開放40年迴顧與展望》叢書的一部,旨在紀念我國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成就,同時,嚮黨獻禮。中國改革開放的40年同時也是中國對外開放的40年,本書從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引進外資、對外投資、金融領域的對外開放、對外開放的區域推薦、特殊經濟區等方麵迴顧瞭我國對外開放的曆程,總結瞭40年來取得的輝煌成就,並對未來進行展望,認為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係,製定對外開放新戰略,提升我國在全球經濟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隆國強,1966年生,湖南邵陽人。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黨組成員,研究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長期從事中國對外經濟政策的研究,在對外貿易、跨國投資、經濟閤作、特殊經濟區、區域經濟閤作等領域完成多項重大政策研究報告。
目錄
第一章 中國對外開放的迴顧與展望
第一節 中國對外開放的曆程
第二節 中國對外開放的經驗
第三節 中國對外開放的展望
第二章 貨物貿易領域的開放發展
第一節 “入世”前外貿體製市場化改革不斷釋放外貿企業活力
第二節 “入世”後貨物貿易領域對外開放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節 40年改革開放在貨物貿易領域中成績顯著
第四節 中國貨物貿易的未來
第三章 服務貿易
第一節 世界服務貿易:發展曆程、動因與未來走勢
第二節 中國服務業的開放與發展
第三節 中國服務貿易政策體係
第四節 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現狀
第五節 中國服務貿易的未來
第四章 中國利用外資
第一節 中國引進外資的規模增長與結構特徵
第二節 中國引進外資的成效與問題
第三節 中國引進外資麵臨的新形勢與新任務
第五章 中國對外投資
第一節 中國對外投資的規模增長與結構變化
第二節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成效與展望
第六章 金融領域的對外開放
第一節 金融業市場準入的對外開放
第二節 中國金融機構國際化
第三節 跨境資金流動開放
第四節 人民幣國際化
第五節 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未來
第七章 對外開放的區域推進
第一節 重點突破:設立經濟特區
第二節 從點到綫:開放沿海經濟帶
第三節 從綫到麵: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
第四節 總結與展望
第八章 特殊經濟區
第一節 國傢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第二節 其他特殊經濟區
第三節 自由貿易試驗區
第九章 中國製度性開放:深度融入全球經濟
第一節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打開中國對外開放新篇章
第二節 實施自貿區戰略:加快融入區域經濟一體化
第三節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引領對外開放新格局
第四節 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提升國際影響力和製度性話語權
第五節 開展先行先試探索:以主動開放,迎接高水平國際競爭
第六節 對外開放麵臨前所未有的新形勢、新挑戰
第七節 新形勢下對外開放的戰略選擇
參考文獻
第三節
中國對外開放的展望
展望未來,國際環境發生深刻變化,蘊含新機遇和新挑戰;國內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對開放提齣新要求;對外經濟關係加速調整,參與國際競爭有瞭新條件。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中國將與時俱進地調整對外開放戰略。
一、對外開放處於新的戰略機遇期
2008 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世界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市場需求不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際貿易增長速度連續幾年低於世界經濟增長速度。國際經濟格局深刻調整,發達經濟體經濟復蘇步伐緩慢。受大宗商品價格大幅迴落的影響,部分嚴重依賴大宗商品齣口的新興市場經濟體麵臨齣口下降、資金外流、匯率貶值的壓力,有的甚至齣現瞭經濟負增長,金融風險上升。與此同時,全球經濟治理處於變革期,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傢在國際經濟組織中的份額上升、話語權增強,二十國集團作為全球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新平颱的作用日益凸顯。區域閤作加快發展,成為構建國際經貿新規則的重要平颱,新的國際經貿規則呼之欲齣。
國際環境新變化蘊含著新機遇與新挑戰。對我國而言,機遇大於挑戰,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第一,以信息技術為代錶的新技術革命方興未艾,不僅催生大量新興産業,而且將深度改造提升傳統産業,打破原有産業格局,為我國實現“彎道超車”帶來機遇。第二,跨國公司加速對華轉移高端産業活動。 中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多年位居世界前三位,是跨國公司最重要的投資目的國之一。跨國公司對華投資結構不斷升級,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占比逐年上升。第三,高端人纔加速嚮我國匯聚。2004年我國留學歸國人員僅有2萬多人,2015年達到40.5萬人。還有越來越多的外籍科學傢、工程師和企業管理人員來中國工作。第四,全球性基礎設施建設熱潮帶動我國的齣口結構升級。我國企業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具備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全球性基礎設施建設熱潮不僅為我國企業提供工程承包的市場機遇,而且將帶動我國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産品齣口,顯著提升我國的齣口結構。第五,世界經濟低迷為我國企業提供瞭海外並購的機遇。我國的對外投資快速增長,已成為居世界前三位的對外投資大國。我國企業開展對外投資並購,可以獲取海外先進技術、研發能力、知名品牌、銷售渠道和能源資源,大幅提升整閤全球資源與市場的能力,有力促進我國的産業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
二、我國對外經濟關係的新變化
中國對外經濟關係的新變化具有兩重含義。一個層麵是結構性變化,即中國比較優勢的重大變化,另一個層麵是中國經濟規模帶來的新變化,即中國作為一個新興大國麵臨新的國際經濟關係。
1.中國比較優勢的新變化
在改革開放後的30年間,低成本的勞動力是中國參與全球分工與競爭的基礎支撐因素,中國之所以成為勞動密集型製成品最大的齣口國,主要得益於此。改革開放之初,我國人均GDP隻有254美元,目前已經上升到近8000美元。我國齣口部門工資成本與其他發展中國傢比價關係發生瞭逆轉,一些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産業已經失去國際競爭力,麵臨對外轉移的壓力。由於工資、土地、能源成本的持續上升和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我國製造業綜閤低成本優勢受到大幅削弱,美國波士頓谘詢集團2015年8月發布的報告《全球製造業的經濟大挪移》認為,中國製造業成本僅比美國低5%不到。
在傳統比較優勢持續削弱的同時,我國參與國際分工的新優勢正在湧現:每年有700多萬名高校畢業生,為創新與産業結構升級提供人力質量紅利;擁有全球最多的研發人員和全球第二的研發投入;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産業配套能力,為産業升級提供基礎;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消費結構與産業結構加速升級、綠色發展轉型等吸引創新資源、高端産業加速匯聚。如果說過去的低成本優勢有利於我國參與全球競爭的規模性擴張,未來的新優勢則有利於我國提升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比較優勢轉換是發展階段演進的必然結果。迴顧“二戰”結束後追趕型經濟發展的曆程,不難發現,凡是不能實現競爭優勢升級的國傢,大多落入瞭中等收入陷阱。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在101個中等收入經濟體中,隻有13個經濟體能夠適應比較優勢轉換而動態地實現競爭優勢升級,跨越瞭中等收入階段,進入高收入經濟體的行列。“十三五”時期,是我國比較優勢轉換的關鍵期,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進一步提升,我國麵臨著國際競爭優勢從勞動密集型産業嚮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産業升級的迫切壓力。隻有順利實現競爭力的升級,我國纔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新興大國和平發展麵臨復雜的對外經濟關係
中國的崛起將是21世紀影響世界格局的最大的曆史事件。作為一個新興大國,中國在國際分工價值鏈中的升級,必然伴隨著中國在全球經濟格局中影響力的迅速提升。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就要求我們及時把握經貿大國參與國際分工的新優勢,用全新的視角來看待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以往我們把國際經濟環境作為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外生變量,今天,中國經濟本身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的自變量,中國的發展將越來越多地影響世界經濟,而世界經濟變化也將越來越深地影響中國經濟。因此,新形勢下,要從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互動中看待二者的關係。
中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帶來參與全球分工閤作的新優勢與新要求。第一,巨大的國內市場。市場尋求型投資將取代成本尋求型投資成為外商對華直接投資的主要動機,為抓住中國市場需求不斷升級的機遇,外商投資企業將加速對華轉移現代服務業、現代製造業,加強在華的研發活動。國內大市場也有利於分攤研發新産品的成本,促進創新。巨大的市場還有利於我國與其他國傢開展自由貿易區談判。第二,雄厚的資金實力。我國擁有全球最多的外匯儲備,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不斷上升。我國對外投資能力與潛力巨大,已經成為世界上位列前三的對外投資大國,對外投資閤作在我國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從宏觀上看,強大的資金實力和對外投資能力成為我國發展對外經濟關係的有力工具;從微觀上看,我國企業可以通過對外投資整閤全球資源與市場,成長為世界級的跨國公司。第三,對初級産品的巨大需求。隨著我國經濟規模的擴張,對農産品、資源、能源的需求迅速上升,我國對外部初級産品的依賴將日益加劇。一方麵,巨大的進口需求是我國與資源富集國傢深化閤作的有利條件;另一方麵,這也迫切要求我國提高利用全球市場保障我國資源安全的能力。
中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帶來的對外經濟關係的新變化,有利有弊。一方麵,很多國傢看好中國雄厚的經濟實力和發展前景,希望利用中國的市場、技術、資金,搭上中國發展的快車,對發展對華經貿關係空前重視。我國國際影響力增大後,如果我們能夠善用這種影響力,就可以“創造”國際機遇。這與以往作為小國隻能捕捉機遇是不同的。另一方麵,國際社會對新興大國的態度是十分復雜的,守成大國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一些國傢擔心中國強大後會對國際規則、國際格局進行挑戰,因此采取經濟上利用中國機遇、安全上防範中國的兩手政策。期待、羨慕、擔心、防範等各種情緒相互交織,“中國機遇論”“中國威脅論”此起彼伏,令中國的外部環境變得異常復雜。
三、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對新時期對外開放的新要求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大階段性變化。與以往相比,經濟新常態有三個基本變化:一是增速換擋,從超高速轉為中高速;二是結構升級,經濟結構邁嚮中高端;三是動力轉換,增長動力從主要依靠要素數量型投入轉變為主要依靠創新和由此帶動的結構升級。
中國經濟新常態對開放戰略提齣瞭新要求。在我國工業化快速推進階段,對外開放戰略的主要任務是解決製約工業化的外匯缺口,利用外部資源和市場實現工業化快速發展的目標,因此齣口創匯是以往開放戰略的主要目標。在經濟新常態下,開放戰略要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和市場,與國內資源和市場有機整閤,促進創新、結構升級與價值鏈提升。在供給側,要充分利用全球的高端生産要素,包括人纔、技術、管理等,促進國內企業的創新,提升我國産品的質量、技術、品牌,不斷提升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工地位。同時,要通過以開放促改革,推進體製機製創新,激發創新活力,釋放發展潛力,促進資本技術密集型産業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在需求側,要不斷提升我國高附加價值産品與服務的國際市場份額,充分利用國際市場,支撐我國企業的創新,加速齣口結構升級,促進國內産業結構升級。
這本書如同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娓娓道來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間的跌宕起伏。它沒有迴避那些曾經的挑戰與睏難,而是以一種深刻而坦誠的態度,剖析瞭中國經濟在轉型過程中所經曆的陣痛與突破。尤其是關於“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製”的章節,讓我對中國如何在保持自身特色和主權的同時,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與閤作有瞭全新的理解。書中對不同時期政策調整的分析,既有宏觀的戰略高度,又不乏微觀的細節洞察,使得整個敘述既宏大又細膩。我仿佛看到瞭無數次在關鍵時刻的抉擇,那些智慧的閃光點,以及由此帶來的深遠影響。讀完這本書,我對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充滿瞭信心,因為我知道,這份開放的基因,已經深深地融入瞭中國經濟的血脈之中,並將繼續引領它走嚮更廣闊的舞颱。
評分這本書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洗禮,它讓我重新審視瞭“中國對外開放”這一宏大命題。在“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製”的框架下,作者深入淺齣地闡釋瞭中國如何從一個相對封閉的國傢,一步步走嚮世界,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調整和完善自己的開放戰略。書中對於中國在全球經濟格局中角色的演變,以及對國際規則的影響與貢獻的分析,都令人耳目一新。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議題時的辯證思維,既看到瞭開放帶來的巨大機遇,也認識到瞭隨之而來的挑戰。這本書讓我明白,開放並非單嚮的接受,而是一個雙嚮互動的過程,中國在學習世界的同時,也在為世界貢獻自己的力量。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變革的時代,感受著中國經濟騰飛的強大力量。
評分這本書是一部關於中國經濟發展史的生動百科全書,尤其是對“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製”的深入解讀,讓我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曆程有瞭更立體、更全麵的認識。作者沒有停留在泛泛的論述,而是通過大量的史實和數據,將中國對外開放的每一個重要節點都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尤其贊賞書中對於中國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既保持戰略定力,又抓住發展機遇的分析。它不僅僅是迴顧,更是對未來發展方嚮的深刻思考。這本書讓我對中國經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有瞭更清晰的認知,也對中國在世界經濟舞颱上扮演的角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是一本能夠啓發思考、增長見識的優秀讀物。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中國經濟開放的脈絡與邏輯。在“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製”這一核心主題下,作者以史為鑒,以人為本,將四十年來的改革開放故事娓娓道來。我被書中那些關於中國如何從“引進來”到“走齣去”,從學習者到貢獻者的轉變過程深深吸引。它讓我理解瞭開放不僅僅是經濟層麵的互通,更是思想觀念、製度體係的深刻變革。書中對於中國如何應對外部風險,如何在開放中尋求自主與發展的論述,尤其發人深省。閱讀這本書,讓我對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充滿瞭期待,因為它展現瞭一個更加自信、更加包容、更加強大、也更加負責任的中國形象。
評分這本書仿佛是一場穿越時空的盛宴,帶領我重溫瞭中國對外開放四十載的波瀾壯闊。從最初的摸索前行,到如今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體係,每一個篇章都充滿瞭力量與智慧。它不僅僅是政策的羅列,更是對無數決策者、實踐者心血的凝練。書中關於“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製”的論述,讓我深刻理解瞭改革開放的核心邏輯,以及如何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為中國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我尤其被那些生動的案例所吸引,它們如同鮮活的脈絡,勾勒齣中國經濟改革的真實圖景,讓我對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潛力有瞭更深的認識。閱讀這本書,就如同站在一個製高點,俯瞰中國經濟發展的曆史長河,感受那份 परिवर्तन 的脈動,以及對未來的無限憧憬。它讓我思考,在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開放的意義究竟有多深遠,以及中國如何在這個開放的框架下,不斷實現自我超越與發展。
評分非常好的書籍
評分非常好的書籍
評分非常好的書籍
評分非常好的書籍
評分非常好的書籍
評分非常好的書籍
評分非常好的書籍
評分非常好的書籍
評分非常好的書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