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20世紀上半葉,日本在對華擴張中,以滿州鐵道株式會社為依托開展對中國農村的大規模調查,持續時間長達四十多年,形成著名的“滿鐵調查”。本叢書選擇瞭與農村相關的材料進行整理,計劃齣版50捲,每捲不超過100萬字。此書由華中師範大學外語學院日語係教師主持翻譯。這套書齣版能夠推動中國的農村調查和農村研究,也有助於中國的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的研究。
作者簡介
主編徐勇鄧大纔
主譯李俄憲
編輯委員會成員(以姓氏筆畫為序)
丁文鄧大纔石挺馮春鳳劉義強劉金海劉筱紅李俄憲李海金任路肖盼睛陸漢文陳軍亞楊嬛張晶晶郝亞光徐勇徐劍徐增陽黃振華熊彩雲趙劍英
翻譯委員會成員(以姓氏筆畫為序)
王霞尹仙花石橋一紀漢娜呂衛清李俄憲李瑩
李雪芬金英丹娜仁圖雅
翻譯顧問石橋一紀
本捲譯者尹仙花娜仁圖雅
本捲校訂鄧大纔張晶晶
目錄
目錄
總序…………………………………………………徐勇(1)
導讀…………………………………………………鄧大纔(1)
慣行與治理:曆城縣冷水溝莊的調查——滿鐵慣行調查第四捲導讀之一(1)
慣行與治理:曆城縣路傢莊的調查——滿鐵慣行調查第四捲導讀之二(82)
慣行與治理:恩縣後夏寨的調查——滿鐵慣行調查第四捲導讀之三(90)
原書序…………………………………………………仁井田陞(1)
書評…………………………古島敏雄(1)
調查資料目錄(僅包括本捲收錄內容)……………………(1)
山東省曆城縣冷水溝莊概況………………………………(1)
山東省恩縣後夏寨概況………………………………(3)
凡例…………………………………(1)
調查正文
曆城縣
村落篇………………………………(1)
傢族篇………………………………(101)
租佃篇………………………………(297)
土地買賣篇…………………………(387)
農村金融及貿易篇………………………………………………(443)
賦稅篇………………………………(543)
概況篇………………………………(715)
冷水溝莊地畝劄錶…………………………………………………(785)
山東省曆城縣張馬區冷水溝莊的寺廟碑文…………………(792)
恩縣
村落篇………………………………(807)
傢族篇………………………………(881)
租佃篇………………………………(939)
土地買賣篇…………………………(975)
賦稅篇………………………………(1055)
山東省恩縣後夏寨分戶調查錶………………………………………(1159)
山東省恩縣詳細地域圖……………………………………………(1172)
恩縣詳細地域圖…………………………………………………(1173)
譯者後記………………………………(1174)
編者後記………………………………(1176)
本書目錄
曆城縣
村落篇
1940年11—12月(村落篇第3號)…………………………(3)
11月18日……………………………(3)
村名村子起源麵積村界本村人密居製位置氣候土地種類交通狀況農作物肥料貿易外齣打工寄居信仰傳統節日財主長工、短工地主自耕、租佃役畜副業長工、短工商人手藝人教員官員乞丐外齣打工人員、徒弟人口和土地編村莊長的稱謂選任任期、卸任資格報酬職務
12月9日……………………………(13)
莊長的權限助手地保、雜工副鄉長、副莊長段、首事有權有勢之人糾紛仲裁莊長的報酬莊公所、鄉公所集會佃農集會集會場所和時間地保集會齣席人員會議管理議事內容決議通知民眾大會保甲
11月20日……………………………(18)
保甲製保甲自衛團保甲長保甲閤作、連帶保甲費紅槍會愛路青年團自衛組織聯莊會防衛設施糾紛犯罪的種類村規調停自救報仇訴訟財政賬簿村費分攤基準支齣拖欠徵收
11月21日……………………………(25)
村內財産獲得方法管理農耕用具和設施耕種順序勞動力協同指導新民會貸款土木工程學校沿革教員、學生數教員校僕畢業生教材上課齣勤率入學率識字讀書日語錶彰政府教育方針義橋、義地救濟廟及祭神
11月22日……………………………(31)
傳統節日婚喪與其他村子的閤作編村縣裏命令傳達路徑區傢和戶竈戶同族傢長同族集會
12月6日……………………………(34)
土地糾紛外莊地新民會
12月7日……………………………(35)
寄居
12月11日……………………………(35)
集會攤款支齣項目閭編村裏、區原住民的姓氏李傢的墓不在
地主二厘五毛乞丐商人、飯館娛樂照相館糧食買賣堿地
1941年11—12月(村落篇第6號)…………………………(39)
11月21日……………………………(39)
村莊麵積村界本村土地外莊地田賦攤款歸屬寄莊戶本村人入村手續寄莊戶寄莊戶的負擔本村人的資格離村者歸村者世居裏閔孝冷水溝鄉鄉公所莊長
11月23日……………………………(43)
莊長選舉投票縣任命書想當莊長的人土豪、無賴保甲製閭鄰製
首事換工藉閤具、閤夥閤具解散閤具對象閤具人間的相互幫助
11月24日……………………………(47)
閤具、閤夥持續年數閤具對象保甲製保長的工作保長的資格甲長的工作保甲製度的評價首事的工作會首首事任免八段集會首事調解莊長的酬勞莊長的職責看坡看坡的資格看坡的任期看坡的選任看坡人的工作看坡的報酬偷盜作物義坡
11月28日……………………………(53)
求雨的榜示管理內賬房修錶請神修理玉轎升炮打水、燒水抱升水瓶隨駕燒紙壇上燒紙跪壇打傘跪壇隨駕跪壇管理鑾駕下轉牌法師隨駕管理銅器管理旗章管理外賬房聽差
11月29日……………………………(56)
求雨的商量求雨的準備儀式準備隊伍順序遊行路綫祈願儀式謝神
的規定收錢糧去
11月30日……………………………(59)
求雨求雨費用女性除外外村參加聯莊會保衛團首事、會首、社主首事的資格首事的工作攤款看坡的看坡人的負責區域看坡人的酬勞受害的責任看坡人的人品連坡義坡
12月1日……………………………(63)
地方打更值班安排雇用打更人保甲自衛團村與村之間的糾紛
12月2日……………………………(65)
族長保甲製廟集會求雨廟祭當會的、宿願的打更義坡大坡村界村土地
攤款壕掘齣夫短工市場相互扶助藉錢會女會
12月4日……………………………(70)
相互扶助救濟乞丐水災義倉錢會亡社會、喜社會火災土木工
程井植樹廟香火地
[資料]………………………………(76)
村落間紛爭和調停的相關參考資料
(文書第1—14)
1941年11—12月(村落篇第7號)…………………………(85)
11月30日……………………………(85)
廟祭看廟莊公所段的起源看坡的看坡區域村界土地買賣的限製
蝗害旱災泉公共設施相互扶助甲長
12月1日……………………………(89)
校長和村民仲裁段的首事段仲裁人處罰罪惡火災糾紛原因
12月2日……………………………(92)
自衛團打更分配標準打更時期打更的住所打更錶攤款打更閤作社
12月4日……………………………(95)點名冊值班分配標準打更時期辦公室代工齣勤調查打更時間保甲自衛團、青年團少年團新民會員閤作社員看鐵路齣夫費用貧民救助仲裁訴訟處罰
精彩書摘
《滿鐵農村調查(總第4捲 慣行類第4捲)》:
總序
我們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院是專門從事農村問題研究的機構, 並以調查為基本方法。我們將滿鐵農村調查資料翻譯成中文齣版的設想已有10 多年。
滿鐵農村調查資料是指20 世紀上半期由日本“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 支持的對中國調查形成的資料。由“滿鐵”支持的中國調查長達40 多年, 形成瞭內容極其龐大的調查資料。“滿鐵調查”的目的齣於長期侵占中國的需要, 但由這一調查形成的資料對於瞭解當時的中國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其調查方法也有其獨特性。
中國是世界農業文明古國, 也是世界農村大國, 但從學理上對中國農村進行專門和係統的研究時間不長, 有影響的論著還不多。10 多年前, 一係列由美國籍學者撰寫的關於中國農村研究的專著被翻譯成中文, 並在學界引起很大反響, 成為專業領域研究的必讀書。如黃宗智的《長江三角洲的小農傢庭與鄉村發展》、《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 杜贊奇的《文化、權力與國傢: 1900—1942 年的華北農村》, 馬若孟的《中國農民經濟:1890—1949: 河北和山東的農民發展》等。這些書的共同特點是在利用日本滿鐵調查資料基礎上寫成的。日本滿鐵調查也因此廣泛進入當今中國學界的視野。一時間甚至有人錶示: “中國農村在中國, 中國農村調查在日本; 中國農村在中國, 中國農村研究在美國。”無論這一說法是否成立, 但滿鐵農村調查的影響卻是不可忽視的。隻是美國學者運用的滿鐵資料都是日文的, 中國學者在閱讀和瞭解日文資料方麵有睏難。盡管有國內齣版社齣版瞭部分滿鐵調查資料, 也主要是日文的影印版, 仍然難以讓更多學者使用。為此, 我們有瞭將滿鐵農村調查資料翻譯成中文, 讓更多學者充分閱讀和使用這一資料的念頭。
與此同時, 我們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在整閤過往的農村調查基礎上, 於2006年開啓瞭“百村觀察計劃”, 對中國農村進行大規模調查和持續不斷的跟蹤觀察。為瞭實施這一調查計劃, 我們邀請瞭國內外學者進行有關方法論的訓練, 同時也希望藉鑒更多的調查資料和方法。日本滿鐵調查資料的翻譯齣版進一步進入我們的視野。在2006 年啓動“百村觀察計劃”時, 我們甚至提齣在農村調查方麵要“達到滿鐵, 超越滿鐵”的雄心勃勃的目標。翻譯滿鐵調查資料的想法更加明晰。當本人將這一想法告知時任華中師範大學社會科學處處長的石挺先生時, 得到他積極贊同。但這項工程的重點是日漢翻譯, 需要一個高水平的強有力的翻譯團隊, 於是他引薦瞭華中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日語係主任李俄憲教授, 同時還給瞭一定的經費支持。此事得到專門從事日本語教學和研究的李俄憲教授的積極響應, 並同意率領其團隊參與這項工作。受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的委托, 時任副教授的劉義強負責聯係保存有滿鐵日文資料的國內相關機構, 並得到支持,正式翻譯工作得以啓動。由於原文資料識彆睏難, 最初的翻譯進展較為緩慢, 幾經比對審核。進入齣版程序之後, 得到瞭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社長趙劍英先生的鼎力支持, 該齣版社的編輯室主任馮春鳳女士特彆用心, 還專門請專傢校訂和核實。2013 年底, 負責編輯翻譯資料的劉義強教授齣國訪學。2014 年, 時任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執行院長的鄧大纔教授具體負責推進翻譯齣版聯係工作。在各方麵努力下, 由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和黑龍江檔案館聯閤編譯的《滿鐵調查》一書, 於2015 年1 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正式齣版。
100 多萬字的《滿鐵調查》齣版後, 中國學者得以從較大範圍一睹滿鐵調查資料的真容, 這在中國學界也是一件大事。2015 年1 月23 日, 由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共同主辦的《滿鐵調查》中文版齣版發行學術研討及新聞發布會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非常重要。來自中國農業博物館、南開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滿鐵調查”研究專傢參加瞭會議, 並提瞭很好的建議。其中, 南開大學的張思先生長期利用滿鐵調查資料從事研究, 並有豐碩成果。特彆是在中國農業博物館工作的曹幸穂先生, 長期從事滿鐵資料的整理和研究, 並專門著有以滿鐵調查資料為基礎撰寫的《舊中國蘇南農傢經濟》一書。在他看來, “滿鐵對農戶的調查項目之翔盡, 可以說是舊中國的眾多調查中絕無僅有的”。此次會議的重大收獲是, 曹幸穂先生建議我們主要翻譯滿鐵農村調查方麵的資料。
曹先生的建議引起我們高度重視。2015 年1 月26 日,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專門召開瞭滿鐵調查翻譯齣版推進會, 調整和重新確立瞭翻譯的主要方嚮和順序, 形成瞭新的翻譯計劃。新的計劃定位為“滿鐵農村調查”, 主要翻譯“滿鐵調查”中有關農村方麵的內容, 並從著名的中國農村慣行調查資料翻譯開始。這之後, 我們又先後邀請曹幸穂和張思先生到華中師範大學講學, 他們對新的翻譯計劃提齣瞭進一步的建議。曹先生還多次無私地嚮我們提供瞭相關資料目錄和綫索, 供我們翻譯齣版使用。同時, 我們也從整體上充實和加強瞭資料收集和翻譯編輯的力量。
《滿鐵農村調查》翻譯齣版計劃是在已齣版的《滿鐵調查》一書基礎上形成的, 但已是全新的設計, 資料來源更為廣泛和直接, 翻譯齣版的進展也大大加快。同時, 它也是與由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主持的2015 版大型中國農村調查工程相輔助的翻譯計劃。我們希望能夠通過《滿鐵農村調查》的翻譯為我們正在實施的中國農村調查及其學界提供有益的藉鑒。
《滿鐵農村調查》的翻譯齣版是一個龐大的計劃, 付諸實施難度很大, 特彆是沒有固定的經費支持。但我們認為, 中國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 理應有相應的文化工程。好在主持與參與《滿鐵農村調查》翻譯齣版的人都有些許明知有難而為之的理想主義精神, 願意為此事作齣貢獻。特彆是由華中師範大學日語係主任李俄憲教授擔任主譯的翻譯團隊在翻譯方麵作齣瞭巨大貢獻。李教授團隊可以說是舉全係師生之力, 包括日籍教授, 來從事這一工作。他們不是簡單的翻譯, 而是將其作為一項事業。在翻譯過程中, 他們遇到瞭《滿鐵調查》中使用的語言、專業詞匯、地名等大量難題, 但本著對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認真校核, 精心推敲, 力求準確。這項事業的推進凝聚瞭翻譯團隊的大量心血。目前, 這一得到多方麵支持和多人參與其中的浩大工程已步入快車道, 現已翻譯兩韆萬字, 計劃為1 億字左右。
我們嚮參加這一工程的人員錶示真誠的謝意和敬意! 為這一工程作齣任何貢獻的人士都將鎸刻在這一工程史冊之中!
徐 勇
2015年7月15日
…… 前言/序言
總序
我們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院是專門從事農村問題研究的機構,並以調查為基本方法。我們將滿鐵農村調查資料翻譯成中文齣版的設想已有10多年。
滿鐵農村調查資料是指20世紀上半期由日本“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支持的對中國調查形成的資料。由“滿鐵”支持的中國調查長達40多年,形成瞭內容極其龐大的調查資料。“滿鐵調查”的目的齣於長期侵占中國的需要,但由這一調查形成的資料對於瞭解當時的中國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其調查方法也有其獨特性。
中國是世界農業文明古國,也是世界農村大國,但從學理上對中國農村進行專門和係統的研究時間不長,有影響的論著還不多。10多年前,一係列由美國籍學者撰寫的關於中國農村研究的專著被翻譯成中文,並在學界引起很大反響,成為專業領域研究的必讀書。如黃宗智的《長江三角洲的小農傢庭與鄉村發展》、《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杜贊奇的《文化、權力與國傢: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馬若孟的《中國農民經濟——1890—1949:河北和山東的農民發展》等。這些書的共同特點是在利用日本滿鐵調查資料基礎上寫成的。日本滿鐵調查也因此廣泛進入當今中國學界的視野。一時間甚至有人錶示:“中國農村在中國,中國農村調查在日本;中國農村在中國,中國農村研究在美國。”無論這一說法是否成立,但滿鐵農村調查的影響卻是不可忽視的。隻是美國學者運用的滿鐵資料都是日文的,中國學者在閱讀和瞭解日文資料方麵有睏難。盡管有國內齣版社齣版瞭部分滿鐵調查資料,也主要是日文的影印版,仍然難以讓更多學者使用。為此,我們有瞭將滿鐵農村調查資料翻譯成中文,讓更多學者充分閱讀和使用這一資料的念頭。
與此同時,我們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在整閤過往的農村調查基礎上,於2006年開啓瞭“百村觀察計劃”,對中國農村進行大規模調查和持續不斷的跟蹤觀察。為瞭實施這一調查計劃,我們邀請瞭國內外學者進行有關方法論的訓練,同時也希望藉鑒更多的調查資料和方法。日本滿鐵調查資料的翻譯齣版進一步進入我們的視野。在2006年啓動“百村觀察計劃”時,我們甚至提齣在農村調查方麵要“達到滿鐵,超越滿鐵”的雄心勃勃的目標。翻譯滿鐵調查資料的想法更加明晰。當本人將這一想法告知時任華中師範大學社會科學處處長的石挺先生時,得到他積極贊同。但這項工程的重點是日漢翻譯,需要一個高水平的強有力的翻譯團隊,於是他引薦瞭華中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日語係主任李俄憲教授,同時還給瞭一定的經費支持。此事得到專門從事日本語教學和研究的李俄憲教授的積極響應,並同意率領其團隊參與這項工作。受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的委托,時任副教授的劉義強負責聯係保存有滿鐵日文資料的國內相關機構,並得到支持,正式翻譯工作得以啓動。由於原文資料識彆睏難,最初的翻譯進展較為緩慢,幾經比對審核。進入齣版程序之後,得到瞭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社長趙劍英先生的鼎力支持,該齣版社的編輯室主任馮春鳳女士特彆用心,還專門請專傢校訂和核實。2013年底,負責編輯翻譯資料的劉義強教授齣國訪學。2014年,時任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執行院長的鄧大纔教授具體負責推進翻譯齣版聯係工作。在各方麵努力下,由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和黑龍江檔案館聯閤編譯的《滿鐵調查》一書,於2015年1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正式齣版。
100多萬字的《滿鐵調查》齣版後,中國學者得以從較大範圍一睹滿鐵調查資料的真容,這在中國學界也是一件大事。2015年1月23日,由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共同主辦的《滿鐵調查》中文版齣版發行學術研討及新聞發布會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非常重要。來自中國農業博物館、南開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滿鐵調查”研究專傢參加瞭會議,並提瞭很好的建議。其中,南開大學的張思先生長期利用滿鐵調查資料從事研究,並有豐碩成果。特彆是在中國農業博物館工作的曹幸穂先生,長期從事滿鐵資料的整理和研究,並專門著有以滿鐵調查資料為基礎撰寫的《舊中國蘇南農傢經濟》一書。在他看來,“滿鐵對農戶的調查項目之翔盡,可以說是舊中國的眾多調查中絕無僅有的”。此次會議的重大收獲是,曹幸穂先生建議我們主要翻譯滿鐵農村調查方麵的資料。
曹先生的建議引起我們高度重視。2015年1月26日,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專門召開瞭滿鐵調查翻譯齣版推進會,調整和重新確立瞭翻譯的主要方嚮和順序,形成瞭新的翻譯計劃。新的計劃定位為“滿鐵農村調查”,主要翻譯“滿鐵調查”中有關農村方麵的內容,並從著名的中國農村慣行調查資料翻譯開始。這之後,我們又先後邀請曹幸穂和張思先生到華中師範大學講學,他們對新的翻譯計劃提齣瞭進一步的建議。曹先生還多次無私地嚮我們提供瞭相關資料目錄和綫索,供我們翻譯齣版使用。同時,我們也從整體上充實和加強瞭資料收集和翻譯編輯的力量。
《滿鐵農村調查》翻譯齣版計劃是在已齣版的《滿鐵調查》一書基礎上形成的,但已是全新的設計,資料來源更為廣泛和直接,翻譯齣版的進展也大大加快。同時,它也是與由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主持的2015版大型中國農村調查工程相輔助的翻譯計劃。我們希望能夠通過《滿鐵農村調查》的翻譯為我們正在實施的中國農村調查及其學界提供有益的藉鑒。
《滿鐵農村調查》的翻譯齣版是一個龐大的計劃,付諸實施難度很大,特彆是沒有固定的經費支持。但我們認為,中國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理應有相應的文化工程。好在主持與參與《滿鐵農村調查》翻譯齣版的人都有些許明知有難而為之的理想主義精神,願意為此事作齣貢獻。特彆是由華中師範大學日語係主任李俄憲教授擔任主譯的翻譯團隊在翻譯方麵作齣瞭巨大貢獻。李教授團隊可以說是舉全係師生之力,包括日籍教授,來從事這一工作。他們不是簡單的翻譯,而是將其作為一項事業。在翻譯過程中,他們遇到瞭《滿鐵調查》中使用的語言、專業詞匯、地名等大量難題,但本著對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認真校核,精心推敲,力求準確。這項事業的推進凝聚瞭翻譯團隊的大量心血。目前,這一得到多方麵支持和多人參與其中的浩大工程已步入快車道,現已翻譯兩韆萬字,計劃為1億字左右。
我們嚮參加這一工程的人員錶示真誠的謝意和敬意!為這一工程作齣任何貢獻的人士都將鎸刻在這一工程史冊之中!
徐勇
2015年7月15日
滿鐵農村調查(總第4捲 慣行類第4捲):一部時代的迴響與社會的縮影 在曆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文獻,如同琥珀般凝固瞭特定時代的風貌,為後人窺探過往提供瞭珍貴的窗口。《滿鐵農村調查》係列,正是這樣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著。其中,《總第4捲 慣行類第4捲》更是係列中的精華部分,它以驚人的細緻與廣度,深入描繪瞭二十世紀初期在中國東北農村廣泛存在的各種“慣行”。這並非一本孤立的學術著作,而是承載著一個帝國擴張野心下的細緻觀察,一個社會轉型期的生動寫照,以及無數普通人生活軌跡的真實記錄。 捲帙浩繁的《滿鐵農村調查》係列,旨在係統性地梳理和研究其占領區內的社會經濟狀況,以期更好地推行其統治與經濟政策。而《總第4捲 慣行類第4捲》,則將焦點置於那些根深蒂固、影響日常生活的習慣性行為、社會規範和經濟習俗之上。這些“慣行”可能關乎農業生産的年歲節令、勞作方式的傳承;可能涉及傢庭內部的權力結構、婚姻習俗的變遷;也可能觸及鄉村社區的互助機製、祭祀風俗的演變;甚至包括地方性的商業交易模式、民間信貸的運作方式。 本捲的價值,首先體現在其嚴謹的調查方法。作者們並非憑空想象,而是深入田野,通過實地走訪、問捲調查、訪談記錄等多種方式, painstaking地收集第一手資料。他們深入到農戶傢中,與農民、地主、商販、基層官員進行細緻的交流,力求捕捉最真實、最細微的信息。這種“親曆親見”的精神,使得本捲的論述具有極高的可信度和說服力。 其次,本捲的內容極其豐富且極具地方特色。東北廣袤的土地上,自古以來就孕育瞭多樣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本捲詳細記錄瞭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群體在生産、生活、社會交往中所遵循的各種“慣行”。例如,在農業生産方麵,可能詳細描述瞭不同土地類型下的耕作技術、農具的使用習慣、播種與收獲的節令安排、對自然災害的應對策略。對於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細節,也可能有著詳盡的記錄。這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展示,更是農業社會生存智慧的結晶。 在傢庭與社會組織層麵,本捲深入剖析瞭傳統的傢族製度及其在農村社會中的具體體現。這可能包括父權製的具體運作、長幼尊卑的等級秩序、祭祖掃墓的儀式及其意義、遺産繼承的慣例、嫁娶聘娶的流程與規矩。同時,對鄰裏關係、村社互助的描寫也必不可少。在缺乏現代社會保障體係的年代,鄰裏之間的互助閤作是維持鄉村社會運轉的重要基石。無論是集體勞作、農具共享,還是在遭遇睏難時的相互扶持,這些“慣行”構成瞭農村社會溫暖而堅韌的肌體。 經濟方麵,本捲對農村的商業交易和金融活動進行瞭細緻的考察。這可能包括地方性的集市貿易規則、商品的價格形成機製、大米、豆類等主要農産品的流通渠道、以及各種形式的民間藉貸、典當、互助儲蓄等。這些內容為理解當時的農村經濟結構、商品流通、資本運作提供瞭寶貴的綫索。作者們或許會關注到不同地區在交易習慣上的差異,以及這些交易慣行如何受到地域、物産、人口等因素的影響。 此外,本捲還可能涉及民間信仰、習俗、節慶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産。農耕文明與自然息息相關,因此,與祭祀、占蔔、祈福相關的習俗常常滲透在農村生活的方方麵麵。春耕祭祀、夏收祈雨、鞦收感恩,以及與婚喪嫁娶、生老病死相關的各類儀式,都可能在本捲中得到細緻的記錄。這些習俗不僅是宗教信仰的體現,更是社會凝聚力、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滿鐵農村調查(總第4捲 慣行類第4捲)》之所以彌足珍貴,還在於它揭示瞭時代變遷中的“慣行”。二十世紀初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特殊時期,各種外來勢力湧入,舊有的社會結構麵臨衝擊,新的思想觀念逐漸傳播。在本捲的字裏行間,我們或許可以看到,一些傳統的“慣行”正在經曆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例如,一些傳統的婚姻習俗可能開始受到現代教育和新思潮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傳統的經濟模式可能在商品經濟的衝擊下顯露齣疲態;甚至一些長期以來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社會規範,也可能因為新的社會力量的崛起而發生鬆動。這種“慣行”的變遷,摺射齣的是一個龐大社會體在劇烈變革時期的內在張力與復雜性。 閱讀本捲,並非僅僅是迴顧曆史的陳跡,更是理解一個時代群體的生存狀態和精神世界。那些被記錄下來的“慣行”,不僅僅是抽象的社會現象,更是構成無數普通人生活軌跡的細枝末節。它們是農民們日齣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勞,是傢庭成員之間微妙的互動,是鄉鄰之間的守望相助,是麵對未知命運時的祈求與寄托。通過對這些“慣行”的深入瞭解,我們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艱辛、智慧與韌性,以及他們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努力生存、繁衍。 總而言之,《滿鐵農村調查(總第4捲 慣行類第4捲)》是一部極其詳實、內容豐富、具有重要史料價值和社會學意義的著作。它以其近乎百科全書式的記錄,為我們展現瞭二十世紀初期中國東北農村生動的社會畫捲,揭示瞭隱藏在日常生活之下的深層結構與文化密碼。它不僅是曆史研究者的寶貴財富,也是任何希望深入瞭解中國近代社會變遷、關注普通人生活軌跡的讀者,不容錯過的經典之作。它讓我們看到,即使是最平凡的“慣行”,也蘊含著深刻的曆史信息,閃爍著人性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