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學本科高年級以及研究生 這是目前體例*完備的教育人類學教材,體現瞭當前該學科的發展現狀,適閤用為大學本科高年級以及研究生入門用。
內容簡介
作為教科書,本書全麵而簡潔概括瞭教育人類學學科。全書分為五篇:第一篇的主題為學科本體論與學科發展史,闡釋教育人類學學科發展的基礎性概念和認知;第二篇為理論和方法,闡述學科基礎理論、學科流派、學科研究方法和學科研究成果;第三篇為文化和教育,涉及人的發展與教育、社會文化變遷與教育、多民族學校中的文化適應問題、地方性知識與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問題;第四篇為族群與教育,涉及社會分層、族群流動、族群差異、認同、學業成就、原住民教育和流動人口教育等主題;第五篇為教育人類學的實踐,主要涉及教育領域中的人類學知識普及。
作者簡介
滕星,浙江紹興人,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富布賴特(Fulbright)高級訪問學者。*早將教育人類學理論引入中國的大陸學者之一,多年來緻力於教育人類學理論在中國的推廣、發展和本土化實踐,研究成果為“教育人類學研究係列叢書”(共四輯,近50部)。曆任中央民族大學民族教育研究所所長,《民族教育研究》主編;曾受聘於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英國海外發展部、美國福特基金會、日本文部省等國際組織,擔任項目負責人、專傢或顧問;主持10餘項國內外教育人類學重要課題;曾獲霍英東高校青年教師研究基金;曾任美國加州伯剋力大學人類學係客座教授。現為中央民族大學鄉土教材收藏與研究中心負責人。中央民族大學“985工程”中國少數民族教育研究創新基地教育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教育人類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國際教師教育協會(WFATE)常務理事,香港苗圃基金會顧問。
精彩書評
NULL
目錄
前言
第一篇 學科本體論與學科發展史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教育人類學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社會文化人類學與教育研究
第三節 教育人類學的學科諸要素
第二章 教育人類學的産生與發展
第一節 教育人類學的學科淵源
第二節 英美文化教育人類學的産生與發展
第三節 歐洲哲學教育人類學的産生和發展
第四節 中國教育人類學的産生和發展
第二篇 理論與方法
第三章 教育人類學的理論淵源
第一節 進化論學派
第二節 文化傳播論學派
第三節 結構功能學派
第四節 文化相對論學派
第五節 文化與人格學派
第四章 教育人類學理論流派
第一節 哲學教育人類學學派
第二節 文化教育人類學理論學派
第三節 多元文化教育理論學派
第五章 教育人類學研究方法
第一節 進入田野點之前的準備
第二節 田野調查
第三節 民族誌撰寫
第四節 教育人類學理論建構
第六章 國內外學校教育的民族誌研究
第一節 國外學校教育的微觀民族誌研究
第二節 國外學校教育的宏觀民族誌研究
第三節 國外學校教育民族誌新趨勢
第四節 國內學校教育民族誌研究
第三篇 文化與教育
第七章 人的發展與教育
第一節 人的本質與教育
第二節 人類進化與教育的起源
第三節 人的全麵發展與教育
第八章 社會文化變遷與教育
第一節 社會文化變遷及相關理論
第二節 社會文化變遷中教育及其轉變
第九章 多民族學校中的文化適應
第一節 文化適應
第二節 多民族學校教育中的文化適應
第十章 儀式與教育
第一節 儀式概述
第二節 學校教育中的儀式
第三節 教育儀式的承載維度
第十一章 經濟文化類型、地方性知識與教育
第一節 經濟文化類型與教育
第二節 地方性知識與學校課程
第三節 學校教育的生態學研究
第十二章 多民族國傢的雙語教育:人類學的視角
第一節 雙語教育的定義與模式
第二節 雙語教育的宏觀視角:同化主義與多元主義
第三節 雙語教育的微觀視角:民族誌的研究
第十三章 多元文化教育
第一節 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目標及曆史發展
第二節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觀點
第三節 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實踐案例
第四節 多元文化教育的展望
第十四章 現代性與民族教育
第一節 現代性的概念與維度
第二節 教育在現代性中的位置與功能
第三節 現代性與民族教育的內在矛盾
第四節 意識三態觀的基本主張
第五節 現代性與民族教育關係的重構
第四篇 族群與教育
第十五章 學校教育、社會分層與族群的社會流動
第一節 “卡斯特”和“類卡斯特社會”
第二節 教育與族群的社會流動
第三節 學校教育與社會邊緣群體——中國本土的研究
第十六章 學校教育領域中的族群差異與教育公平
第一節 族群偏見與歧視
第二節 中國學校教育中的少數民族優惠政策與教育公平
第三節 美國學校教育中的少數民族優惠政策與教育公平
第十七章 學校教育中的族群、身分與認同
第一節 社會化與身分認同
第二節 學校教育與族群認同
第三節 學校教育與地域認同
第四節 學校教育與國傢認同
第十八章 西方少數族群低學業成就理論與中國個案研究
第一節 美國少數族群學業成就歸因理論
第二節 中國少數民族學生學業成就個案研究
第十九章 國外原住民教育
第一節 原住民概述
第二節 北美印第安人的教育
第三節 大洋洲原住民教育
第二十章 流動人口與移民的教育
第一節 人口的流動和移民
第二節 西方國傢的移民教育
第三節 中國流動人口的教育
第四節 跨地域、跨文化人口流動和移民與教育的未來
第五篇 教育人類學的實踐
第二十一章 教育領域中的人類學知識普及
第一節 教育領域中為什麼要普及人類學知識
第二節 美國教育中的人類學知識普及
第三節 中國的人類學知識普及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教育人類學通論》:
教育人類學(AnthropologyofEducation)是由教育學和人類學相互交叉而形成的開放性綜閤學科。作為一門新興的綜閤學科,教育人類學吸收瞭哲學、人類學、教育學、語言學、心理學、生物學、社會學、政治學、曆史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
教育人類學又細分為德奧的哲學教育人類學和英美的文化教育人類學。德奧的哲學教育人類學淵源有二:一是德國特有的抽象思辨哲學;二是二戰後,德國國民對教育和人性的反思。可以說,哲學教育人類學是在文化哲學的高度對人性與教育進行的分析與思考。英美的文化教育人類學起源於文化人類學對文化傳承的研究與思考。文化人類學曆史上産生各個理論流派對文化傳承即教育都有不同的理解和闡釋。另外,哲學教育人類學和文化教育人類學在研究方法上也大不相同:前者主要繼承瞭德國傳統的哲學思辨範式,後者主要繼承瞭文化人類學的三個學科看傢法寶——田野工作、民族誌撰寫與理論闡釋的範式。
我1990年代初期曾作為富布賴特高訪學者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剋利校區人類學係與國際著名的教育人類學傢奧格布(John U.Ogbu)教授在一個研究室工作,發現他那裏也沒有專門的教育人類學的學科教材。他的教育人類學的碩士、博士研究生的教學,主要用的是他自己編寫的內部閱讀材料;我那時也去斯坦福大學人類學係去拜訪瞭美國教育人類學之父斯賓得勒(George D.Spindler)教授,並受其夫婦邀請去納帕溪榖(Napa Valley)的傢中餐敘。後來,我將我在美國收集的四箱英文資料托人運迴中國,這些資料為我二十多年來科研與教學提供瞭重要的保障。據我的瞭解,美國教育人類學經過六十餘年的發展,也沒有編寫專門供特定教學使用的教材。
中國的教育人類學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先後齣版瞭一些以“教育人類學”冠名的著作。人類學傢莊孑L韶教授對教育人類學的研究做瞭開創性的工作,其專著《教育人類學》(1989)開創瞭國內人類學研究教育的先河。稍後,教育學圈也開始瞭教育人類學的研究工作,齣版瞭《教育人類學》(馮增俊,1991)一書。這一時期的教育人類學研究主要是介紹國外的研究成果。
從哲學視角來審視教育人類學的編著和專著主要有:詹棟梁教授撰寫的《教育人類學》(1986)、李其龍翻譯的博爾諾夫的《教育人類學》(1999)和茨達齊爾的《教育人類學原理》(2001)、張誌坤翻譯的伍爾夫的《教育人類學》(2009)。這幾《教育人類學通論》是國內目前瞭解教育人類學哲學研究取嚮最主要的參考書。
從文化視角來審視教育人類學的編著和專著中,具有基礎性、並具一些教參性質的編著主要有:Anthropologies of Education:a Global Guide to Ethnographic Studies of Learning and Schooling(《教育人類學:學習與學校教育民族誌研究全球指南》,K.M.Anderson-Levitt,2012)、《教育人類學》(奧格布主編,石中英等譯,2011)和周德禎教授撰寫的《教育人類學導論——文化觀點》(1999)。馮增俊主編的《教育人類學教程》(2005)和李政濤撰寫的《教育人類學引論》(2009)兩《教育人類學通論》主要從教育學的視角來解讀教育人類學。袁同凱教授的《教育人類學簡論》(2013)為教育人類學抹上瞭更多的人類學的色彩。
隨著中國教育人類學與國際閤作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學科建設的推進、學術共同體的形成、本土化實踐的深入和研究成果的增多,特彆是在近20年來的中國教育人類學的本土化研究中,湧現齣一大批優秀的學術著作,這就需要一本集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於一體,並按照教材體例來編寫的教育人類學教科書,來將學科的知識傳授給人類學、教育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高年級的本科生和碩士、博士研究生,以及願意瞭解這門學科的人。
……
導論:教育的社會文化基因探秘 教育,作為人類社會得以延續與發展的基石,其形式與內涵隨著曆史的演進、文化的變遷以及社會結構的變化而不斷演化。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化過程,是將個體融入特定文化群體、塑造其價值觀、行為規範與思維模式的復雜互動。理解教育的本質,需要我們超越單一學科的視角,深入探究其根植於人類社會文化土壤的獨特基因。 本書旨在勾勒一幅廣闊而深入的教育人類學圖景,它不拘泥於具體的教學方法或課程設置,而是將教育置於人類社會文化的宏大背景下進行考察。我們將目光投嚮世界各地,從不同的文化社群中汲取靈感,去揭示教育在不同社會情境下所扮演的角色、所承載的意義以及所衍生的樣貌。這趟探索之旅,將引領我們理解教育如何成為文化得以傳遞、社會得以維係的命脈,以及個體如何在教育的熔爐中被塑造,最終成為具有特定文化印記的社會成員。 第一章:教育的文化根基——從血緣到地緣的傳承密碼 人類社會的早期,教育的功能主要由傢庭和氏族承擔,其核心在於通過模仿、口傳和實踐,將生存技能、部落習俗、神話傳說以及道德準則代代相傳。這種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教育模式,強調親密互動與集體認同,個體在群體中學習,並在群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們將考察不同原始社會中,長者如何通過講述創世神話、演示狩獵技巧、傳授部落法規來完成對年輕一代的“賦能”,使其能夠適應環境,遵循社會秩序。 隨著社會的發展,村落、部落的形成,教育的範圍開始擴展,鄰裏之間的互助與協作也成為一種重要的學習途徑。農耕文明的興起,更是對教育提齣瞭新的要求,農業生産技術的世代傳承、農時節氣的掌握、耕作經驗的積纍,都成為重要的教育內容。此時,教育開始與地理環境、生産方式緊密聯係,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教育模式。例如,沿海漁民社群會教授孩子們辨認潮汐、識彆魚群的知識,而山區遊牧民族則會傳授辨彆草場、預測天氣的技能。 第二章:儀式化教育——成人禮、彌月禮中的社會角色訓導 在許多文化中,生命曆程中的關鍵節點往往伴隨著莊重而意義深遠的教育儀式。成人禮便是其中最具代錶性的例子。這些儀式不僅標誌著個體生理上的成熟,更是社會文化意義上的“重生”。在儀式中,青少年被賦予新的社會身份,接受長輩的教誨,學習成年人應有的責任、義務與行為規範。例如,某些部落的成人禮會包含艱苦的考驗,以磨練意誌、培養勇氣;另一些文化則側重於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如製作工具、采集草藥等。這些儀式,是社會將個體轉化為閤格的社會成員的重要“催化劑”。 除瞭成人禮,彌月禮、婚禮等也承載著重要的教育功能。彌月禮中,對新生命健康成長的祝福伴隨著對新生兒父母育兒知識與責任的強調。婚禮則不僅是兩個個體結閤的慶典,更是兩個傢庭、兩個社群之間關係的重塑,新人在此過程中學習如何處理傢庭關係、承擔傢庭責任,以及如何在新的社群中扮演自己的角色。這些儀式,通過象徵性的行為和具象化的過程,將抽象的社會期待轉化為個體可理解、可實踐的內容。 第三章:口述傳統與敘事的力量——史詩、寓言中的價值傳遞 在文字尚未普及的時代,口述傳統是知識、曆史、價值觀得以傳承的主要載體。史詩、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等,都扮演著重要的教育角色。它們不僅僅是消遣的讀物,更是承載著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道德觀念、宇宙觀以及人生哲學的寶庫。 史詩,如古希臘的《奧德賽》和《伊利亞特》,或中國的《格薩爾王傳》,通過英雄人物的傳奇經曆,塑造著理想的公民形象,教授勇敢、智慧、忠誠等美德,並探討人與神、人與命運的關係。神話,則解釋世界的起源、自然現象的産生,以及人類社會的基本秩序,為人們提供精神慰藉和價值認同。寓言故事,如伊索寓言,則以生動形象的比喻,傳遞著深刻的人生道理和道德教訓,教導人們如何處世、如何辨彆善惡。 這些口述形式,由於其易於記憶和傳播的特點,能夠觸及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將深刻的文化內涵悄無聲息地滲透進人們的心靈。它們是文化基因在代際傳遞中的重要“載體”,是塑造個體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養料”。 第四章:隱性課程的滲透——社群規範與日常實踐中的學習 除瞭顯性的知識傳授,教育的很大一部分是通過“隱性課程”在日常生活中悄然進行的。社群的非正式規範、群體成員的日常行為、傢庭環境的氛圍,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個體的學習與成長。 例如,在一個注重集體閤作的社群中,孩子們從小就會觀察和模仿長輩們如何協作完成農活、如何共同解決社區事務。在餐桌上,長輩對晚輩的禮儀指導,對社會等級的強調,都會在不經意間傳遞給下一代。傢庭中關於勤儉持傢、尊老愛幼的言傳身教,更是比任何教科書都來得生動。 社群的娛樂方式,如節日慶典、民間遊戲,也往往蘊含著教育意義。在這些活動中,參與者學習到群體互動規則、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如何錶達情感、維係社群聯係。這些隱性課程,構成瞭教育的“背景音”,雖然不被直接教授,但卻在日常的互動和觀察中,深刻地塑造著個體的行為模式、價值觀和對世界的認知。 第五章:跨文化視角下的教育比較——從“我們”到“他們”的理解 將教育置於全球的文化視野中進行考察,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教育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從西方以個體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到東方以集體為導嚮的教育理念;從強調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到注重和諧統一的價值塑造,不同的文化對“理想的教育”有著截然不同的理解。 通過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教育並非是普適的、一成不變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其目標、內容、方法都受到該文化價值體係、社會結構、曆史經驗的深刻影響。例如,一些重視等級森嚴的社會,教育往往強調對權威的尊重和對規則的遵守;而一些追求平等的社會,則更側重於培養個體的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 這種跨文化比較,不僅能夠增進我們對其他文化的理解,更能促使我們反思自身的教育模式。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教育方式視為“正常”或“最優”,而忽略瞭其他文化中可能存在的智慧與優勢。通過“他者”的視角,我們得以跳齣“舒適區”,重新審視教育的本質,發現其更廣闊的可能性。 第六章:教育的權力與社會分層——知識的分配與地位的固化 教育並非一個純粹的知識傳遞過程,它往往與社會權力結構緊密相連,成為社會分層的重要機製。知識的獲取權、教育資源的分配,往往是不平等的,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固化甚至加劇社會的不平等。 在一些社會中,少數精英群體掌握著高質量的教育資源,而普通民眾則隻能接受有限的教育。這種教育上的“門檻”,使得知識和特權得以在特定群體內部代代相傳。教育文憑的獲得,常常被視為進入高層社會、獲得高薪職位的“敲門磚”,教育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著個體的社會流動性。 此外,教育內容的選擇和呈現方式,也可能帶有意識形態的偏見,服務於特定的社會階級或政治利益。例如,曆史教科書中對某些事件的解讀,可能更側重於維護當權者的形象;學校課程的設置,也可能反映齣社會主流價值觀,而忽略瞭邊緣群體的聲音。 理解教育與權力、社會分層之間的關係,有助於我們認識到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以及推動教育改革以實現更廣泛社會正義的必要性。 第七章:教育與身份認同——民族、性彆、階級構建的交織 教育在個體身份的形成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關於“我是誰”的文化構建過程。通過教育,個體被納入特定的民族、性彆、階級群體,並被賦予相應的社會角色與期望。 民族教育,例如通過教授國傢曆史、民族語言、傳統文化,來培養個體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性彆教育,則通過引導個體理解並認同與自己性彆相關的社會規範、行為模式,從而塑造其性彆身份。階級教育,雖然不直接教授“階級”的概念,但學校的文化氛圍、課程設置、教師的期望,都可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學生的自我認知和發展軌跡。 當這些身份建構的維度發生交織時,個體的身份認同將變得更加復雜。例如,一個來自少數民族的女性,她既要麵對民族身份的構建,也要應對性彆角色的塑造,同時還要處理可能存在的階級差異帶來的影響。教育在這些復雜的身份構建過程中,既可以成為促進包容與理解的平颱,也可能成為強化刻闆印象和歧視的場所。 第八章:教育的未來趨勢——全球化、技術化與個體化 步入二十一世紀,教育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全球化浪潮、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對個體化需求的日益重視,都在深刻地重塑著教育的麵貌。 全球化使得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閤日益頻繁,教育也麵臨著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個體的挑戰。信息技術的進步,如在綫教育、人工智能輔助學習,為教育的普及和個性化提供瞭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同時也帶來瞭關於技術倫理、數字鴻溝等新的問題。 與此同時,人們對個體化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長。教育不再是“一刀切”的模式,而是更加注重發掘個體的潛能、尊重個體的差異、滿足個體的學習偏好。這種趨勢推動著教育從標準化走嚮多元化、從統一走嚮個性化。 理解這些未來趨勢,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應對教育發展中的挑戰,把握其機遇,並為構建更加公平、包容、高效的教育體係貢獻力量。 結語:教育人類學——理解人與社會的永恒命題 教育人類學,以其獨特的視角,為我們提供瞭一把鑰匙,去解鎖教育背後隱藏的深刻的社會文化密碼。它讓我們認識到,教育並非孤立的現象,而是與人類社會緊密相連的有機整體。通過對教育的社會文化根基的探尋,對不同文化教育模式的審視,對隱性課程與權力關係的分析,以及對身份構建與未來趨勢的洞察,我們可以更全麵、更深刻地理解人類自身以及我們所處的社會。 這門學科的價值,不僅在於揭示教育的“是什麼”,更在於啓示我們“應該怎樣”去理解和實踐教育。它鼓勵我們以開放的心態擁抱多樣性,以批判的精神反思不平等,以人文的關懷促進個體的全麵發展。最終,教育人類學將引導我們認識到,理解教育,就是理解人,就是理解社會,就是理解人類文明得以延續與繁榮的永恒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