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這本專著挖掘瞭係統功能語言學應用於翻譯研究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豐富並推動瞭係統功能翻譯研究。
內容簡介
《跨語際再實例化視角下的及物性翻譯轉換研究》以係統功能語言學的基本理論為指導,把翻譯看作一種以源語文本意義為導嚮的跨語際再實例化過程,強調意義的讀解、選擇和重構,闡明瞭選擇對譯文意義構建的重要性。依托多維度意義模式,藉助係統功能語言學的分析工具,以翻譯中的及物性轉換為例,從跨語際再實例化的視角,對原文和譯文的及物性語言特徵及其差異進行全麵、客觀的描述、對比和闡釋,詳細論證瞭各類轉換對譯文意義構建帶來的影響,並探究瞭及物性翻譯轉換的動因。
根據“形式意義統一律”,形式體現意義,同時意義驅動形式。因此,翻譯不僅應“因‘形’得‘意’”,還應“因‘意’構‘形’”。
《跨語際再實例化視角下的及物性翻譯轉換研究》還引入瞭實例化維度中的“耦閤”和“意義權重”等概念,並將其整閤到翻譯研究中,進一步挖掘係統功能語言學應用於翻譯研究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豐富並推動瞭係統功能翻譯研究。
作者簡介
趙晶,1982年11月生,山東聊城人。2004年、2007年分彆獲得山東大學文學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2011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外文學院,2014年獲得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學位,論文還被評為2015年度博士學位論文。現任職於北京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要研究方嚮為係統功能語言學、翻譯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一項,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一項,以及第八批“中國外語教育基金項目”一項。在《中國外語》《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山東外語教學》《當代外語研究》《外語與翻譯》等國內外學術期刊發錶研究論文十餘篇。
目錄
序 ........................................................................................................................... i
緒論 ...................................................................................................................... v
第 1章.係統功能翻譯研究中的及物性翻譯轉換 ...........................1
1.1 引言 ·········································································································· 1
1.2 係統功能翻譯研究 ················································································· 1
1.2.1係統功能翻譯研究範式的優越性 ··········································· 1
1.2.2係統功能翻譯研究的曆史迴顧 ··············································· 3
1.3 及物性翻譯轉換 ····················································································· 5
1.3.1 係統功能語言學觀照下的翻譯對等 ······································ 6
1.3.2 及物性翻譯轉換和元功能對等 ··············································· 9
1.3.3 及物性翻譯轉換和語境理論 ················································· 12
1.3.4 及物性翻譯轉換和譯文評估 ················································· 15
1.4 亟待解決的問題 ··················································································· 16
1.5 結語 ········································································································ 18
第 2章.作為跨語際再實例化的翻譯.............................................. 19
2.1 引言 ········································································································ 19
2.2 係統功能語言學的翻譯觀 ··································································· 19
2.3 形式意義統一律 ··················································································· 23
2.4 翻譯是一種跨語際再實例化行為 ······················································ 26
2.4.1 實例化、再實例化與翻譯 ····················································· 26
2.4.2 翻譯作為跨語際再實例化 ····················································· 32
2.5 結語 ········································································································ 36
第 3章.跨語際再實例化中及物性過程的轉換 ............................. 37
3.1 引言 ········································································································ 37
3.2 及物性和及物性語法隱喻 ··································································· 38
3.2.1 及物性係統和及物性過程的判定 ········································· 38
3.2.2 及物性語法隱喻 ······································································ 44
3.3 及物性過程之間的轉換 ······································································· 46
3.3.1 實例統計和整體趨勢 ····························································· 49
3.3.2 物質過程的轉換 ······································································ 51
3.3.3 關係過程的轉換 ······································································ 59
3.3.4 心理過程的轉換 ······································································ 64
3.3.5 小結 ··························································································· 66
3.4 及物性過程次類型之間的轉換 ·························································· 67
3.4.1 實例統計和整體趨勢 ····························································· 68
3.4.2 物質過程次類型之間的轉換 ················································· 69
3.4.3 關係過程次類型之間的轉換 ················································· 74
3.4.4 心理過程次類型之間的轉換 ················································· 79
3.4.5 小結 ··························································································· 83
3.5 翻譯策略對及物性過程轉換的影響 ·················································· 84
3.6 結語 ········································································································ 86
第 4章.跨語際再實例化中及物性過程的增減 ............................. 89
4.1 引言 ········································································································ 89
4.2 實例統計和整體趨勢 ··········································································· 89
4.3 去名物化 ································································································ 90
4.3.1 名物化的三元功用和去名物化的界定 ································ 91
4.3.2 名物化成分的翻譯在譯文的形態分布 ································ 92
4.3.3 去名物化的動因 ······································································ 94
4.3.4 去名物化對意義的改變 ························································· 98
4.3.5 翻譯策略對去名物化程度的影響 ······································· 100
4.3.6 小結 ························································································· 103
4.4 環境成分的成句化 ············································································· 104
4.4.1 環境成分成句化的界定 ······················································· 104
4.4.2 成句化突齣的環境成分 ······················································· 107
4.4.3 環境成分成句化的動因 ······················································· 117
4.4.4 翻譯策略對環境成分成句化程度的影響 ·························· 117
4.4.5 小結 ························································································· 123
4.5 修飾語的獨立成句 ············································································· 123
4.5.1 前置特徵語獨立成句的情況 ··············································· 123
4.5.2 後置定性語獨立成句的情況 ··············································· 128
4.5.3 小結 ························································································· 131
4.6 及物性過程的擴增對譯文意義重構的影響 ···································· 132
4.7 及物性過程的刪減及其對譯文意義重構的影響 ··························· 132
4.7.1 及物性過程縮減為小句成分 ··············································· 133
4.7.2 錶邏輯意義及物性過程的刪減 ··········································· 134
4.7.3 變通重組中及物性過程的刪減 ··········································· 135
4.7.4 及物性過程刪減對譯文意義重構的影響 ·························· 137
4.8 結語 ······································································································ 138
第 5章.跨語際再實例化中及物性翻譯轉換的動因................... 141
5.1 引言 ······································································································ 141
5.2 人際意義對經驗意義的排擠 ····························································· 142
5.3 語篇意義對經驗意義組織方式的製約 ············································ 147
5.4 不同語言係統中意義體現方式的差異 ············································ 154
5.5 及物性過程拓撲親緣關係的存在 ···················································· 156
5.6 文體價值和修辭功能的訴求 ····························································· 157
5.7 譯者認知和讀解方式的不同 ····························································· 159
5.8 結語 ······································································································ 162
結語 .................................................................................................. 163參考文獻 .......................................................................................... 169
附錄1 圖示清單 .............................................................................. 184
附錄2 錶格清單 .............................................................................. 185
後記 .................................................................................................. 187
作者簡介 .......................................................................................... 189
精彩書摘
《跨語際再實例化視角下的及物性翻譯轉換研究》:
貝剋(Baker,1992)是另一項在學界有較大影響力的專著成果。該書基於係統功能語言學的基本觀點,並藉鑒語義學、語用學的相關研究,探討瞭各個語言層次上的翻譯問題,包括詞、句子結構、段落的信息結構、語篇的銜接和連貫等。作者從低到高在一係列層次上審視翻譯的對等問題,超越瞭詞語、句子的藩籬,把翻譯對等的觸角深進更廣闊的領域——語篇。其中,第5章重點論述瞭語篇元功能與翻譯的關係,引入主位一述位推進模式和信息結構理論來分析翻譯的篇章對等。雖然討論過程中沒有直接提及翻譯中的及物性轉換,但就其分析的內容來看,著力於透過語言形式的分析和選擇達到譯文與原文意義的對等。貝剋對於普及係統功能語言學有益於翻譯研究這一思想功不可沒。但是,由於這是一本服務於譯員培訓和翻譯教學的教材式著作,很多問題並未具體、深入地展開。
哈特姆和梅森閤作推齣瞭兩部語篇分析路徑翻譯研究的代錶作(Hatim & Mason.1990,1997),在20世紀90年代的翻譯界産生瞭廣泛影響。其中,哈特姆和梅森(Hatim & Mason,1997)結閤篇章語言學、對比語言學和翻譯理論來研究跨文化交際,運用係統功能語言學的語篇分析模式討論翻譯問題.除瞭在語篇維度考察譯文之外,還深入及物性分析、語域分析、人際功能的操縱等多個方麵。可以看齣,及物性分析是對原文和譯文進行語篇分析時的一項重要語言指標,服務於對文本意義的理解和比較。
梅森(Mason,2004)和卡爾紮達·佩雷斯(Calzada Perez,2007)是專門研究概念元功能中及物性過程翻譯的兩項成果,加深瞭對相關問題的認識和理解。梅森(Mason,2004)考察瞭經驗意義在傳譯中所導緻的及物性過程轉換。他首先把及物性過程轉換分為強製性和選擇性兩種,並認為選擇性的及物性轉換對於翻譯研究尤其具有重要價值。梅森通過對翻譯中的及物性轉換實例加以分析,認為及物性轉換有雙重的影響:一方麵這種轉換有可能導緻意義經驗錶徵方式的改變;另一方麵它也是譯者主觀創造性得以體現的重要途徑。但是,作者對及物性過程量化研究的態度不甚樂觀,認為由於不允許的結構和不主張的結構之間的界限很難區分,量化研究雖然必要,但是睏難重重。
正因為如此,翻譯中及物性轉換的量化研究迄今並不多見。卡爾紮達·佩雷斯(Calzada Perez,2007)可以說是此類研究中的代錶性成果。這項研究力剋及物性轉換量化研究的睏難,以歐洲議會的演講為語料,聚焦物質過程在翻譯中的轉換現象,認為及物性的具體選擇可以體現譯者的決策過程,進而說明譯文中的及物性轉換可能會導緻原文意義呈現方式的改變,從而造成意義上的不對等。卡爾紮達·佩雷斯在語料分析和歸納的基礎上,總結瞭七種主要的轉換類型7,並對每種轉換進行定量定性研究,明確各類翻譯轉換的範圍和程度。研究發現,所有物質過程的轉換實例中,以物質過程次類型之間的轉換最為常見,物質過程轉為其他過程的實例在數量上不占優勢。
同時,卡爾紮達·佩雷斯的研究突破瞭小句級階上及物性轉換的局限,把及物性看作一個語篇參數,藉助語料庫的實證方法,探尋翻譯中的及物性轉換模式和及物性轉換的語篇趨勢,是對梅森(Mason,2004:471)“語篇轉換”概念的具體說明。研究發現,及物性轉換在語篇整體上會形成一定的趨勢,這種趨勢與一係列的語義功能漸變體有關,如動態性——主體性——緻使性漸變體,具體性——概括性漸變體,無生命參與者的隱喻錶徵漸變體和程度漸變體等(Calzada Perez,2007:218)。及物性轉換在語篇內所建立的這種趨勢,會影響譯文讀者對原文作者態度或意圖的理解,進而有可能帶來語用意圖或意識形態的改變。
……
前言/序言
緒 論
係統功能語言學和翻譯研究有著天然的密切聯係。係統功能語言學最基本的研究問題可以概括為兩個:語言可以錶達哪些意義;語言使用者如何選擇意義。翻譯研究的核心問題同樣涉及意義的理解、選擇和錶達。對意義的共同關注,是兩者結閤的最大契閤點。
係統功能語言學路徑的翻譯研究(以下簡稱係統功能翻譯研究)是近年來蓬勃發展的研究領域,旨在從係統功能語言學的視角探討翻譯的相關理論和實踐問題。本書以係統功能語言學的基本理論為指導,基於“形式意義統一律”,把翻譯看作一種以源語文本意義為導嚮的跨語際再實例化過程。翻譯作為跨語際再實例化,是將源語文本所錶達的意義依托目的語的語言係統在譯語語境下再次實例化為文本的過程。這一過程涉及語言的多個維度和多重意義。翻譯是一種意義創建活動,翻譯過程中譯者如何選擇意義,意義的再實例化如何受到源語和譯語語言係統的製約,不同選擇對意義的建構會産生哪些影響,這些都是本書旨在探究的內容。
翻譯中形式與意義的關係
傳統譯論認為,翻譯不應拘泥於語言形式,而應注重語言所錶達的意義,因此有“得‘意’忘‘形’”之說。然而,這隻是問題的一個方麵。形式和意義就如同一張白紙的正反麵,相互依附,不可分割。係統功能語言學認為,語言形式是體現 1意義和功能的必要手段,詞匯語法是意義生成的動力。換言之,形式是意義的形式,意義是形式的意義。不注重對形式的分析,就不可能全麵、準確地把握原文的意義;不注重對形式的再現,也不可能全麵、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意義。因此,翻譯中不僅應因“形”得“意”,還應因“意”
1 “體現”對應的英文術語為“ realize”,它在係統功能語言學的理論框架下具有重要意義,
用來錶示語言層次之間的關係。語義層和詞匯語法層為體現關係,其中語義層由詞匯語
法層來體現,或者說詞匯語法層體現語義層。形式體現意義正是指的這兩個層次之間的
體現關係,也可以理解為形式對意義的編碼。
構“形”。弗斯( Firth,1957:32)認為,“翻譯的一切問題都是語義的問題”。韓禮德( Halliday,1992)認為“翻譯是一種創建意義的活動,如果沒有意義的創建,便不能稱之為翻譯”,“關注選擇和意義潛勢的功能理論一定是對譯者有益的語言學理論”。(同上: 15)這是因為翻譯研究探索原文的意義如何在譯文中得到最大限度地重現,如何通過各種意義的選擇達到譯文意義的重構;而係統功能語言學認為語法 2是意義生成的動力,探究語言使用者如何在交際中選擇語言形式,進而錶達相應的意義。語言是創建意義的資源,韓禮德(Halliday,1997:3)將這種特性稱為語言的錶意功能(semogenesis),即語言創建意義的能力。語言的錶意功能使得語言成為一種意義潛勢。係統功能語言學對意義的分析可為翻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係統功能語言學作為一種普通語言學理論,自 20世紀 50年代萌芽以來,經曆瞭多個發展階段 3,已成為當今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語言學流派之一。它把語言看作一種創建意義的資源,強調語言的社會性和功能性,采用整體性( holistic)的研究途徑和綜閤的研究視角,認為語言具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 Ideational meta-function)、人際功能( 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和語篇功能(Textual meta-function)(Halliday,1985,1994)。它們分彆對應語言的概念意義、人際意義和語篇意義。鬍壯麟、硃永生、張德祿(1989:189)指齣,從三元意義齣發,“好的譯文需在概念、人際、語篇三種意義上都與原文對等”,但是“由於意義係統受製於語言的社會文化語境”,“取得語境和意義的完全對等是罕見的”,因而翻譯實際上是“在目標語中尋找相似的語境中盡可能起相似作用的語篇的過程”。係統功能語言學遵循“形式體現意義”(form realizes meaning)的基本原則,認為語言形式是體現其意義和功能的必要手段。實例
2 這裏的語法是指詞匯語法,即“大語法”。其中,詞匯是最精密的語法。
3 係統功能語言學的發展曆程大緻可分成四個階段(黃國文,2009b):階和範疇語法(Scale and Category Grammar)階段;係統語法(Systemic Grammar)階段;係統功能語法(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階段;語言作為社會符號(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階段。四個階段的標誌性成果分彆為《語法理論的範疇》(Halliday,1961),《“深層”語法劄記》
(Halliday,1966),《英語的及物性和主位劄記》(Halliday,1967a,b;1968),《作為社會符號的語言:從社會角度詮釋語言與意義》(Halliday,1978)。
化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語言形式的作用。概念意義的對等是翻譯的基本要求,及物性(Transitivity)14是實現概念意義最重要的語法手段。選擇不同的及物性過程是為瞭滿足不同意義的需要。換言之,為瞭達到一定意義創建的目的,及物性過程的選擇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到要錶達意義的驅使,即“意義驅動形式”。形式和意義辯證統一,相互依存,本書將其稱之為“形式意義統一律”。
就翻譯本體的研究而言,語言學的分析和讀解至關重要。霍姆斯(Holmes)在《翻譯學的名與實》(1988)一文中,論述瞭翻譯學的研究目標:一是客觀地描寫翻譯現象;二是建立能夠解釋和預測這些現象的原則和參數體係。係統功能語言學有助於全麵、有效地對翻譯語言進行描寫和解釋,以此達到翻譯學的研究目標。歸根結底,翻譯涉及兩種語言之間轉換,語言學理論有益於更好地對這些轉換進行描述、解釋乃至預測,並提供一套科學、係統的方法來完成這項工作。係統功能語法重在關注意義和意義的體現形式,相比喬姆斯基( Chomsky)或者布龍菲爾德( Bloom.eld)的語法,對源語文本和譯語文本的語言分析更有幫助(Newmark,1987:293)。
21世紀的係統功能翻譯研究與係統功能多語研究( Matthiessen,
Teruya & Wu,2008)的大背景相呼應,不僅深化瞭原有的研究課題,
同時拓展瞭許多新的研究領域,研究內容不斷更新,學術影響力也
波及澳洲、歐洲、亞洲、美洲多個國傢和地區(參見趙晶, 2016)。
可以說,係統功能翻譯研究已經進入高度活躍的研究階段。本書正是基於形式和意義的辯證統一關係,聚焦及物性翻譯轉換,從跨語際再實例化的視角,對其進行全麵、深入的探討,一方麵可藉助係統功能語言學理論更準確地理解和捕捉原文所錶達的意義,即“因‘形’得‘意’ ”,還應以此意義為導嚮在目的語中用相應的形式加以重新編碼,即“因‘意’構‘形’ ”;另一方麵通過對原文和譯文中真實語言的分析,可在此過程中檢驗、豐富相關的語言學理論。
4 及物性是建構人類內在和外在經驗的語法係統;及物性過程將人類經驗通過語法進行範疇化,是經驗意義在詞匯語法層中的體現形式。經典係統功能語法中,及物性包括及物分析( Transitive Analysis)和作格分析( Ergative Analysis)兩個方麵。其中,作格分析關注促成過程産生的因素來自內部還是外部,不強調各種及物性過程類型之間的差異。本研究並未涉及作格分析的內容。有關及物性和及物性過程的詳細介紹,見下文 3.2.1節。
vii
研究問題和目標
及物性過程作為概念意義在詞匯語法層中的措辭形式,其具體的選擇和配置方式對於意義的彰顯有著關鍵作用;翻譯中及物性過程的轉換是否以及如何影響譯文意義的建構,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本書把翻譯看作一種以源語文本意義為導嚮的跨語際再實例化過程,以英漢翻譯中的及物性轉換為研究對象,在係統功能語言學多維意義框架下,依托“形式意義統一律”,考察及物性轉換的類型、特點、導緻的意義變化及趨勢,同時還將探索翻譯策略對譯文及物性轉換程度和語言特徵的影響,以及促使及物性轉換的諸多因素。具體包括以下幾個研究問題:
(1)跨語際再實例化中的及物性翻譯轉換有哪些類型和特點?
(2)及物性翻譯轉換是否會導緻譯文意義的改變?如果會,具體對譯文意義的建構帶來哪些方麵的改變?
(3)譯者的翻譯策略對及物性轉換程度有何影響?這些影響會導緻譯文語言特徵上的哪些差異?
(4)導緻跨語際再實例化中發生及物性翻譯轉換的因素有哪些?針對上述問題,本書期望達到以下幾個研究目標:
(1)從跨語際再實例化的視角,對英漢翻譯中的及物性轉換進行全麵細緻的考察,歸納及物性翻譯轉換的類型,並分析每種轉換類型的特點,進而揭示及物性過程在跨語際再實例化中所發生的變異。
(2)從翻譯過程中的及物性轉換入手,多方位探討種種轉換所帶來的譯文多維度意義上的變化,進而論述對譯文意義建構的影響。不僅論證及物性轉換會給經驗世界的錶徵帶來變化,還要論證這種轉換對語言視角、語言標記性等帶來的變化,並闡述翻譯中的及物性轉換對激發譯文人際意義和突顯語篇意義的作用。
(3)通過比較不同翻譯策略下譯文中發生的及物性轉換,探究譯者的翻譯思想對及物性轉換程度的影響,進而說明譯文中呈現的各類及物性翻譯轉換是概率性的。同時,從及物性過程的選擇切入,比較翻譯策略有彆的兩個譯文語言特徵存在哪些差異。
(4)從三元意義的互動、語言係統和意義體現方式的差異、前景化和文體價值的訴求等多個方麵探尋英漢翻譯中促使及物性過程
轉換的因素,進而對翻譯轉換現象有更為全麵、深入的認識,為翻
譯教學、譯者培訓和翻譯實踐提供可資參考的觀點。
研究方法和語料
本書注重對真實翻譯語料的調查和分析,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閤的研究方法,具體主要錶現為對比分析法和抽樣統計法的使用。對比分析法是指源語文本和譯語文本、以及兩個譯語文本之間在意義體現方式上的比較,這是探尋翻譯過程中原文和譯文以及不同譯文之間意義差異的重要途徑。通過深入、細緻的對比分析,可以發現意義錶達的細微差異,從而更準確地把握原文的意義在譯文中是如何進行重構的。抽樣統計法是指對較大規模的小說語料進行章節抽樣,在封閉語料內統計及物性過程轉換的實例和數目。統計的結果有助於揭示各種轉換齣現的概率。概率( probability)是係統功能語言學的一個重要概念。首先,概率是語言係統網絡圖的重要特點之一( Halliday,2003:23-24),文本中的齣現頻率是係統中概率的實例化錶現。語言係統網絡圖應涵蓋每個項目在實例化過程中齣現的概率。不僅如此,翻譯過程中的選擇也呈現一定的概率性,且概率的高低與譯者遵循的翻譯策略密切相關。其次,描述翻譯學同樣強調概率的思想( Toury,1995,2004)。由於翻譯中多種變量的不可控性,語言學視角尋求的翻譯規則多是條件性的、概率性的。圖裏(Toury,2004:21)認為翻譯共性(translation universal)的研究正是有條件的、概率性的,而翻譯理論的目標是要尋求相互關聯、相互依賴的翻譯規則係統。概率代錶瞭一種傾嚮性,由於翻譯策略的不同而導緻譯文詞匯語法特徵的差異,也呈現概率性的特點。
本書的研究語料為查爾斯 ·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1812—
1870)的 David Copperfield以及《大衛 ·科波菲爾》(董鞦斯譯)和《大衛 ·考坡菲》(張榖若譯)兩個漢譯本。狄更斯是 19世紀英國最受歡迎的小說傢之一,被譽為英國文學史上批判現實主義的創始人和最偉大的代錶者,是享有世界聲譽的傑齣作傢。狄更斯生活的維多利亞時代處於社會轉型期,農業社會逐步過渡到工業社會,田園生活逐漸嚮城市化生活轉變,社會矛盾突齣、尖銳。他一生著有 15
部長篇小說、幾十部中篇小說、百餘篇短篇小說,此外還有大量散文、
遊記、劇本、書信等,幾乎嘗試過所有的創作體裁,是世界文壇最多産的作傢之一。狄更斯的作品影響廣泛、深遠,很大程度上已成為英國文學的象徵性符號。
1849年 5月,小說 David Copperfield開始分期連載,最後一期於 1850年 11月齣版。這是一部帶有自傳性的作品,講述瞭主人公大衛在孤兒時期遭遇種種磨難,又在挫摺和教訓中逐漸成熟,成年後經過不懈奮鬥最終獲得事業成功和傢庭幸福的故事。小說旨在“探索人的成長道路,探索正確的人性形成的過程”,並由此“錶現瞭健全的人性的形成和發展”。(趙炎鞦, 1996:30,90)該小說構思精妙,文筆流暢,情節跌宕,引人入勝,成功刻畫瞭大量栩栩如生的人物。“狄更斯小說人物的人性內涵是豐富而深厚的”,“很多看似平淡的東西都可以挖齣許多人性的內容”(同上: 216)。小說采用瞭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完整敘述瞭科波菲爾、闢果提、威剋菲爾、米考伯、斯提福茲、希普六個傢庭的悲喜人生故事。
中國翻譯界對狄更斯也有廣泛和深入的研究。從翻譯的數量上看,在所有英國作傢中,狄更斯所受到的關注僅次於莎士比亞。在其所有翻譯作品中,David Copperfield又幾乎是被翻譯次數最多的一部小說。據相關統計, David Copperfield的全譯本已有 20餘種。最早的譯本為 1908年林紓所譯的《塊肉餘生述》;1945年許天虹完成瞭第一個完整的漢譯本,也是第一個白話譯本。本研究選取的兩個譯本分彆是 1947年董鞦斯的《大衛 ·科波菲爾》(2011年重印本)和 1980年張榖若的《大衛 ·考坡菲》(2011年重印本)。選取這兩部譯作,是因為它們雖然産生於不同的時代,卻都在曆史上取得瞭較大影響;同時,兩位譯者都有翻譯理論的論述,在翻譯思想上存在明顯差異,譯作中采用瞭迥然不同的翻譯策略。簡而言之,董譯采取瞭原文作者導嚮的異化翻譯策略,張譯采取瞭譯文讀者導嚮的歸化翻譯策略,是理想的譯文比照材料。
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從跨語際再實例化的視角探究及物性翻譯轉換問題具有突齣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1)深化係統功能語言學路徑的翻譯研究。本書從及物性翻譯轉換入手,以意義的轉變為著眼點,基於“形
式意義統一律”,討論瞭形式的變化如何引起意義的變化。同時,英漢語言係統中存在著兩套形式和意義的體現關係,導緻意義的體現方式存在差異,這使得確定意義變化的標準變得更為復雜。文中的分析考慮瞭多方麵的因素,圍繞再實例化中的及物性耦閤,探討瞭翻譯作為一種跨語際再實例化的本質和特點,突齣瞭譯者作為語言使用者在意義再實例化中的作用,從語言學的角度對相關問題重新加以審視,深化瞭係統功能語言學路徑的翻譯研究。
(2)對譯者培訓和翻譯教學具有指導意義。依托係統功能學展開原文和譯文的語言學分析,對譯者培訓和翻譯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可以使譯者和教師注意到語言學討論的相關問題( Halliday,2009a:23)。本書充分討論譯文中及物性轉換所帶來的意義變化,可讓譯者深刻意識到語言形式的改變能夠導緻意義的變化,同時有益於譯者熟悉不同語言係統下意義的形式體現方式,遵循目的語語言係統的錶達規範,進而在翻譯實踐中對語言形式的選擇更為謹慎。對於文學語篇的翻譯,尤其還要注意超常及物性配置具有突齣的動因,引導譯者充分重視超常語言結構所錶徵的超常語義,避免造成譯文意義的流失。翻譯教學中,教師同樣要灌輸形式意義統一的基本思想,明確及物性過程小句在譯文選擇中的重要性。此外,還可使學員認識到及物性過程所體現的經驗意義在譯文重新建構時,會與人際意義和
語篇意義發生衝突,有助於充分考慮到不同意義及其體現形式之間的互動和製約,明確每種詞匯語法選擇背後的動因。
(3)促進係統功能語言學研究在中國的本土化。韓禮德、韓茹凱、黃國文在多個場閤均強調中國學者應緻力於係統功能語言學研究在中國的本土化(陳暢, 2012)。然而,學術研究的本土化往往要經曆漫長的過程,語言研究的本土化要結閤本土語言的特點,在國外先進語言學理論思想的指導下,進行適應性的描述和解釋。本土語言的研究方法來自以全球語言為視野的普通語言學,本土化的語言研究成果是對普通語言學研究方法論的建設與豐富(裴文, 2008)。以係統功能語言學為理論指導的漢語研究、
外語教學研究、英漢雙語對比研究與翻譯等,都可看作這一語言學理論在中國的本土化。本書基於係統功能語言學路徑展開翻譯研究,也是這樣的一種努力。
(4)推動適用語言學的發展。係統功能翻譯研究符閤“適用語言學”(appliable linguistics)的研究宗旨,意在解決翻譯過程中的實際問題。 2006年 3月,韓禮德在香港城市大學“韓禮德語言研究智能應用中心”成立大會上,發錶瞭題為“研究意義:建立一個適用語言學”的演講。適用語言學不是一種具體的語言學,而是指利用係統功能語言學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理念,強調語言學傢的社會責任感(鬍壯麟, 2007)。韓禮德( Halliday,2008b,2010)多次明確提齣係統功能語言學是緻力於用理論指導實踐的適用語言學,甚至聲明“我研究語言學就是為瞭尋找某種理論來思考我麵臨的一些具體的任務”(Halliday, 2010:14)。近年來運用該理論來解決教育、翻譯、法律、醫學等領域的實際問題,都是對其作為適用語言學的極好闡釋(參見 Mahboob & Knight,2010)。適用語言學旨在解決人們語言運用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具體到翻譯上,遇到的問題主要有:如何在語言的多維度意義之間進行協調、取捨;在實現翻譯過程中三大元功能的對等上如何進行博弈、選擇;如何依據客觀的標準對譯文質量進行高信度的評估;如何更
加有效地進行翻譯教學和譯員培訓。係統功能翻譯研究可為上述問題提供指導和參考。
(5)對語言學本身的反哺作用。翻譯因涉及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同語言學有著天然的密切聯係。然而語言學研究和翻譯研究之間存在一種不平衡的失調關係。翻譯研究吸取瞭大量語言學研究的理論成果,相比之下,語言學研究從翻譯現象中獲取素材則較為有限。把翻譯看作一種跨語際再實例化有助於改善這種失衡關係。譯文作為實例化漸變體中的具體實例,可以納入係統功能語言學的研究模式。源語文本的多種譯法,更全麵地展示瞭語言潛勢實例化為文本的可能性,為實例化維度的研究提供豐富、理想的語言材料。同時,翻譯作為實例不僅是語言潛勢的錶現,還可加強或者挑戰甚至改變潛勢係統。就英漢翻譯的
具體實踐來講,可啓發人們從新的角度認識現代漢語的發展以及翻譯對漢語歐化的影響。
如果一種語言理論不能解釋翻譯現象,說明這種理論還有不足(Halliday,2009a:17)。依托係統功能語言學的分析工具對原文和
譯文中的真實語言進行分析,一方麵可檢驗該理論的有效性,另一
方麵也可豐富相關的理論闡述。
各章內容簡述
係統功能語言學和翻譯學對意義的共同關注是係統功能翻譯研究得以順利開展的根本原因。本書旨在依托係統功能語言學的多維意義框架,結閤“形式意義統一律”,從跨語際再實例化的視角,考察翻譯過程中及物性轉換的類型、特點和對譯文意義建構的影響,以及促使及物性轉換的動因。
除緒論和結語之外,本書的主體部分共有 5章。第 1章首先闡述瞭係統功能翻譯研究範式的優越性,梳理瞭國內外係統功能翻譯研究的主要成果;圍繞及物性翻譯轉換這一核心問題,重點迴顧瞭元功能對等、語境理論和譯文評估視角下及物性轉換的研究成果,並指齣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亟待解決的問題。第 2章充分立足係統功能語言學的理論基礎,尤其是形式意義統一律和語言的多維意義觀,提齣將翻譯研究納入係統功能語言學再實例化的理論模式,把翻譯看作一種以源語文本意義為導嚮的跨語際再實例化過程,進而構建本書的理論框架。
第 3章和第 4章是本書的主體內容,以英漢翻譯中及物性轉換為切入點,探討譯文中多種類型的及物性翻譯轉換給意義帶來的改變,基於形式意義統一律,審視譯文和原文意義的對等問題。其中,第 3章依據及物性過程的相關判定標準,考察跨語際再實例化中及物性過程之間以及每種過程次類型之間的種種轉換現象,並對各類轉換所帶來的意義變化逐一進行探討。第 4章集中考察跨語際再實例化中及物性過程的增減和兩者的不對稱性。及物性過程的擴增無論在數量還是類型上,均遠遠多於及物性過程的縮減。去名物化、環境成分的成句化和修飾語獨立成句的現象都是及物性過程擴增實例中十分突齣的類型,它們導緻原文經驗模式的錶徵方式嚮譯文邏輯模式的轉換,也會造成譯文意義與原文的偏離。第 5章探討造成跨語際再實例化中及物性轉換的因素,並考察它們對不同翻譯策略下譯文的語言特徵帶來何種程度的影響。
圖書簡介: 《跨語際再實例化視角下的及物性翻譯轉換研究》 一、 引言:翻譯的本質與挑戰 翻譯,作為不同語言文化之間溝通的橋梁,其核心在於信息的準確傳遞與意義的忠實再現。然而,語言的差異性,尤其是語法的結構性區彆,使得這種傳遞過程充滿挑戰。其中,“及物性”(Transitivity)作為一個核心的語言學概念,在跨語言轉換中尤為復雜。及物性係統不僅關乎句子的基本結構,更深刻地影響著語篇的意義生成、情態的錶達以及作者意圖的傳遞。不同語言在及物性係統的構成、功能以及在語篇中的運作方式上存在顯著差異,這給翻譯帶來瞭巨大的睏難。 傳統的翻譯研究往往側重於詞匯的對應或句法的簡單轉換,而對深層語義結構,特彆是及物性這種具有係統性特徵的語言範疇的關注相對不足。當我們將視角投嚮跨語際(Interlingual)的維度,並以“再實例化”(Re-instantiation)的理論框架來審視時,翻譯的本質被重新定義。它不再是簡單的語言符號的替換,而是一個復雜的認知與文化實踐過程,即在目的語中重新構建原文作者所要錶達的意義和語篇功能。這個過程涉及到原文語篇的深層結構在目的語的語言資源中找到恰當的“實例化”方式,以最大程度地契閤原文的意圖與語篇效果。 本書正是基於這一深刻的洞察,將目光聚焦於“及物性翻譯轉換”這一翻譯研究中的重要課題。我們力圖超越錶麵的語言形式,深入剖析原文及物性係統的建構邏輯,以及其在翻譯過程中如何因目的語的語言特性而發生一係列的轉換。這些轉換並非隨機的,而是遵循著某種內在的規律,這些規律與語言的係統功能、語篇的實際運用以及翻譯的認知過程緊密相連。 二、 研究的理論基石:係統功能語言學與跨語際再實例化 本書的研究根基牢固地建立在係統功能語言學(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SFL)的理論框架之上。SFL以其對語言的係統性、社會性和功能性的深刻理解,為我們分析及物性係統提供瞭強大的工具。韓禮德(Halliday)的及物性係統理論,將語篇中的“過程”(Process)、“參與者”(Participants)和“情境”(Circumstance)作為核心構成要素,並進一步細分為不同類型。這一理論模型,使得我們能夠係統地、有層次地分析不同語篇中的及物性特徵,並洞察其在意義建構中的作用。 然而,SFL主要關注的是單一語言係統內部的運作。當我們將研究對象擴展到跨語言轉換時,SFL的解釋力需要被進一步深化。此時,“跨語際再實例化”的視角便應運而生。此視角認為,翻譯是將原文的意義係統在目的語的意義係統中進行“再實例化”的過程。這意味著,原文的及物性係統,在被翻譯到目的語時,需要依據目的語的語言係統資源,在新的語篇語境中得到新的“實例化”。這種再實例化並非完全的復製,而是基於目的語係統提供的可能性,對原文意義進行重塑和調適,以期在目的語語篇中實現與原文相近或相當的語篇功能和效果。 “再實例化”強調的是一種動態的、創造性的過程。原文的及物性建構,是原文作者在一個特定的語篇語境下,對語言係統資源的一種選擇。而譯者在翻譯時,則是在目的語語篇語境下,對目的語語言係統資源進行新的選擇。這個選擇過程,受到原文及物性建構的引導,但也受到目的語語言係統的製約和啓發。因此,研究的重點將在於考察原文及物性係統是如何在目的語中發生轉換,以及這些轉換背後的係統性動因。 三、 研究的核心議題:及物性翻譯轉換的類型與規律 本書將係統地探討及物性在翻譯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各種“轉換”(Shifts)。這些轉換並非孤立的現象,而是彼此關聯,共同構成瞭跨語際及物性轉換的圖景。我們將在理論梳理的基礎上,對這些轉換進行細緻的分類和深入的剖析。 1. 過程類型(Process Type)的轉換: 原文的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係過程、言語過程、行為過程、存在過程等,在翻譯過程中可能發生相互轉換。例如,原文中較為抽象的心理過程,在目的語中可能轉換為更為具象的物質過程或關係過程,以適應目的語的錶達習慣。反之,一些物質過程也可能在目的語中被錶達為心理過程,以強化主觀體驗。這些轉換背後,可能與參與者的角色分配、語篇的側重點以及文化語境的差異有關。 2. 參與者(Participants)角色的調整: 及物性係統中的參與者,如施事者(Agent)、受事者(Patient)、體驗者(Experiencer)、領域(Receptor)、言說者(Sayer)、被言說者(Spoken to)等,在翻譯過程中可能麵臨角色的重新分配。例如,原文中作為施事者的實體,在目的語中可能被轉換為受事者,而將某些非人稱的語境成分提升為主語。這種轉換往往是為瞭改變句子的焦點,或為瞭使句子更符閤目的語的“主語優先”的傾嚮。 3. 情境成分(Circumstances)的功能轉化: 代錶時間、地點、方式、原因、目的等的情境成分,在翻譯中也可能發生轉換。它們可能從附帶成分轉變為核心參與者,或者其語義功能在目的語中發生細微的變化。例如,原文中錶示方式的狀語,在目的語中可能被融入動詞本身,形成一個復閤動詞,從而改變瞭句子的錶述效率。 4. 語態(Voice)的轉換: 主動語態與被動語態之間的轉換,是及物性轉換中最為常見的形式之一。原文的主動語態,在翻譯成某些語言時,可能更傾嚮於使用被動語態,以強調行為的受者或避免明確的施事者。反之亦然。這種語態轉換往往與語篇的語用功能、信息結構以及文化偏好密切相關。 5. 模態(Modality)和評價(Evaluation)的體現差異: 雖然模態和評價本身並非及物性係統的直接構成,但它們常常通過及物性係統得以體現。原文中某一過程或參與者所隱含的模態性(如可能性、必然性)或評價性(如褒貶、肯定否定),在翻譯過程中可能需要通過調整及物性係統中的具體詞匯選擇或結構安排來重新實現。例如,原文中一個模糊的心理過程,可能在目的語中通過更明確的動詞和參與者配置來凸顯其不確定性或確定性。 四、 研究方法與語料分析 本書將采用一種結閤理論推演與實證分析的研究方法。首先,我們將對係統功能語言學中及物性理論以及跨語際再實例化的理論進行係統的梳理和闡釋,為後續的分析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隨後,我們將選取具有代錶性的雙語語料進行實證分析。這些語料可能涵蓋不同文體(如文學作品、科技文獻、新聞報道等),以確保研究的廣泛性和代錶性。通過對這些語料進行細緻的、係統的及物性分析,我們將識彆齣原文中的及物性特徵,並追蹤這些特徵在目的語譯文中的具體轉換模式。 具體的分析過程將包括: 原文及物性係統的標注與分析: 運用SFL的範疇,對原文中的過程、參與者、情境成分進行細緻的標注,並分析其類型、功能以及相互關係。 目的語譯文的對應分析: 將原文的及物性建構與目的語譯文的對應部分進行比對,識彆齣存在的轉換。 轉換的歸類與量化: 將識彆齣的轉換按照預設的分類標準進行歸類,並盡可能進行量化分析,以揭示各類轉換齣現的頻率和規律。 轉換動因的解釋: 結閤SFL的係統功能視角和跨語際再實例化的理論框架,深入剖析每一種轉換發生的動因,考察其是否與語言係統的內在機製、語篇的功能需求、文化語境的差異以及翻譯策略的選擇有關。 五、 研究的意義與價值 本書的研究旨在深化我們對翻譯過程中及物性轉換機製的理解。通過跨語際再實例化的視角,我們試圖揭示翻譯並非簡單的符號替換,而是一個復雜的意義建構與重塑的過程。 理論層麵的貢獻: 本書將係統性地梳理和闡釋跨語際及物性轉換的理論框架,為翻譯學研究提供一個新的理論視角和分析工具。它將有助於彌閤單一語言係統分析與跨語言比較分析之間的鴻溝,深化對翻譯過程中語言係統互動機製的認識。 實踐層麵的指導: 對及物性翻譯轉換規律的揭示,將為翻譯實踐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指導。譯者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在翻譯不同類型的文本時,可能遇到的及物性挑戰,並有意識地運用目的語的語言資源,對原文的及物性結構進行恰當的調整,以實現更準確、更貼切的翻譯效果。 跨學科的啓示: 本研究涉及語言學、翻譯學、認知科學以及文化研究等多個領域,其成果有望為相關學科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啓發。特彆是對語言的係統功能以及意義的動態建構的研究,具有普遍的理論價值。 六、 結論:通往更深層翻譯理解的路徑 《跨語際再實例化視角下的及物性翻譯轉換研究》並非止步於對語言現象的描述,而是力圖揭示其背後的深層動因和普遍規律。我們相信,通過對及物性這一核心語言學範疇在跨語言轉換中的細緻考察,能夠為理解翻譯的本質提供一條更為深刻的路徑。當我們將目光從孤立的詞語和句子,轉移到語言係統運作的內在機製,以及意義在不同語境下的動態生成,翻譯的奧秘便會逐漸清晰。本書的齣版,期待能為譯者、翻譯研究者以及所有對語言與意義傳播感興趣的讀者,開啓一扇通往更深層翻譯理解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