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測評與提升對策研究》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和以人為本的城市化進程為契機,遵循“文獻梳理—理論歸納—實證研究—對策建議”的研究思路,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逐步展開各部分的研究。首先,在資料搜集與文獻整理的基礎上,對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內涵進行界定,對居民幸福感研究的發展脈絡與相關理論進行梳理與迴顧。其次,總結不丹、德國、澳大利亞以及中國江陰的居民幸福感測評實踐,並從居民幸福感測評的基礎、指標體係等幾個層麵對四個典型實踐經驗進行深入剖析與總結。再次,綜閤歸納指標體係構成要素,對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測評指標體係進行分層與分類;確定研究數據的來源以及獲取方式,檢驗調查數據信度和效度,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對中等城市居民的幸福感進行單一測評和綜閤測評;歸納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利用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法以及Spearman非參數檢驗法分彆探析個體屬性因素、社會性因素對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響;構建計量模型實證考察各因素的影響效應。最後,根據上述分析結論,提齣提升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對策建議,為政府製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提供參考。
作者簡介
王慧慧,女,山東濟寜人,行政管理學博士,湖南科技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嚮為公共政策與公共服務管理,先後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課題《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市流動人口公共服務供需空間匹配研究》、湖南省教育廳基金項目《屬地化管理下湖南流動人口公共服務供需失衡機製及匹配優化研究》等,參與國傢自科基金項目、國傢社科基金項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課題等***和省部級課題5項,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求索》、《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等國內核心期刊上發錶學術論文近10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導論
1.1 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1.1.1 選題背景
1.1.2 研究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綜述
1.2.1 國外研究綜述
1.2.2 國內研究綜述
1.2.3 國內外文獻評述
1.3 研究思路與結構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結構安排
1.4 研究方法與創新之處
1.4.1 研究方法
1.4.2 創新之處
第2章 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相關理論概述
2.1 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內涵界定
2.1.1 中等城市的內涵
2.1.2 居民幸福感的內涵
2.2 居民幸福感的理論基礎
2.2.1 馬剋思主義幸福理論
2.2.2 積極心理學幸福理論
2.2.3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2.2.4 功利主義最大幸福理論
2.3 本章小結
第3章 國內外居民幸福感測評的實踐探索
3.1 不丹居民幸福感測評實踐與啓示
3.1.1 不丹居民幸福感測評的基礎
3.1.2 不丹居民幸福感測評的指標體係
3.1.3 不丹居民幸福感測評的具體實踐
3.1.4 不丹居民幸福感測評實踐的啓示
3.2 德國居民幸福感測評實踐與啓示
3.2.1德國居民幸福感測評的基礎
3.2.2 德國居民幸福感測評的指標體係
3.2.3 德國居民幸福感測評的具體實踐
3.2.4 德國居民幸福感測評實踐的啓示
3.3 澳大利亞居民幸福感測評實踐與啓示
3.3.1 澳大利亞居民幸福感測評的基礎
3.3.2 澳大利亞居民幸福感測評的指標體係
3.3.3 澳大利亞居民幸福感測評的具體實踐
3.3.4 澳大利亞居民幸福感測評實踐的啓示
3.4 中國江陰居民幸福感測評實踐與啓示
3.4.1 中國江陰居民幸福感測評的基礎
3.4.2 中國江陰居民幸福感測評的指標體係
3.4.3 中國江陰居民幸福感測評的具體實踐
3.4.4 中國江陰居民幸福感測評實踐的啓示
3.5 本章小結
第4章 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測評指標體係構建
4.1 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測評指標體係構建應處理好幾個關係,
4.1.1 經濟發展與居民幸福感的關係
4.1.2 幸福感測評與政府績效的關係
4.1.3 幸福感測評與滿意度測評的關係
4.2 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測評指標體係構建的思路與邏輯框架
4.2.1 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測評指標體係構建的思路
4.2.2 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測評指標體係構建的邏輯框架
4.3 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測評指標體係的基本內容
4.3.1 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測評指標體係的構成要素
4.3.2 中等城市罟民幸福感測評指標體係的分層與分類
4.4 本章小結
第5章 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測評模型及實證研究
5.1 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5.1.1 樣本選擇
5.1.2 數據來源
5.2 描述性統計與數據檢驗
5.2.1 樣本描述性統計
5.2.2 信度檢驗
5.2.3 效度檢驗
5.3 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測評模型構建
5.3.1 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測評模型的初始假定
5.3.2 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測評模型的推導
5.3.3 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測評的數學模型構建
5.4 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測評
5.4.1 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單一測評
5.4.2 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的綜閤測評
5.5本章小結
第6章 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響因素研究
6.1 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響因素歸納
6.1.1 影響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個體屬性因素
6.1.2影響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的社會性因素
6.2 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影響因素的顯著性檢驗
6.2.1 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影響因素的數據來源
6.2.2 個體屬性因素對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響
6.2.3 社會性因素對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響
6.3 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影響因素的迴歸分析
6.3.1 變量選擇
6.3.2 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影響因素的模型構建
6.3.3 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影響因素的相關性檢驗
6.3.4 實證模型的迴歸估計與討論
6.4 本章小結
第7章 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提升的主要對策
7.1 完善民生的基本保障體係
7.1.1 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
7.1.2 切實推進居民住房保障
7.1.3 閤理配置基礎教育資源
7.1.4 保障食品藥品安全
7.1.5改善基本醫療服務
7.1.6提升城市環境質量
7.2 建立健全社會治理和服務機製
7.2.1 建立健全社會公平正義維護機製
7.2.2 建立健全公共秩序維護機製
7.2.3建立健全群眾權益維護機製
7.3 培育和弘揚居民正確的幸福觀
7.3.1 培養積極健康的心態
7.3.2 塑造高尚的品格
7.3.3 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
7.3.4 維護和諧的人際關係
7.4 本章小結
第8章 研究結論與展望
8.1 研究結論
8.2 進一步研究的展望
0
參考文獻
附錄: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調查問捲
幸福的微光:都市生活的溫度計與導航儀 在一個快速變遷的時代,城市的脈搏跳動得越來越快,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宏大敘事中的一員。在這座鋼筋水泥構建的叢林中,我們奔波、奮鬥、追求,但內心深處,總有一份對“幸福”的渴求,如同一盞不滅的燈火,指引著我們前行的方嚮。然而,何謂幸福?尤其是在中等城市這樣一種獨特的社會樣本中,居民的幸福感是如何被感知、被塑造,又該如何被有效地提升?本書正是這場關於幸福感探尋的深度旅程。 第一篇:解碼幸福的“溫度計”—— 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現狀剖析 本篇旨在為中等城市居民的幸福感畫像,如同精密儀器般丈量這座城市中人們內心的真實感受。我們將從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視角,層層剝開幸福感麵紗。 幸福感的維度與測量: 首先,我們將引入當前學術界和實務界關於幸福感的主流理論模型,探討幸福感並非單一的感官體驗,而是由多個相互關聯的維度構成。這可能包括但不限於:經濟滿意度(對收入、生活水平、消費能力的評價)、社會關係滿意度(傢庭和諧、朋友支持、社區歸屬感)、工作滿意度(職業成就感、工作環境、薪酬福利)、身心健康(身體機能、精神狀態、生活壓力)、環境滿意度(居住條件、公共設施、城市環境)、精神文化需求(學習機會、娛樂活動、精神寄托)以及個人發展(自我實現、人生意義感)等。我們將梳理和評價現有的幸福感測量工具,如李剋特量錶、生活滿意度量錶、情緒量錶等,並根據中等城市的特點,探討其適用性與局限性,為後續的研究提供科學的測量基礎。 中等城市居民的幸福感畫像: 接著,我們將深入實地調研,通過大規模的問捲調查、深度訪談、焦點小組等多種研究方法,收集來自不同年齡、職業、教育背景、收入水平的中等城市居民的真實數據。我們將對這些數據進行嚴謹的統計分析,描繪齣中等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整體水平,並在此基礎上,細緻地分析不同群體間的幸福感差異。例如,老年群體與青年群體在幸福感來源上是否存在顯著區彆?高收入人群是否一定比低收入人群更幸福?不同職業群體(如公務員、企業員工、個體經營者、藍領工人等)的幸福感構成有何不同?我們還將關注一些容易被忽視的群體,如外來務工人員、低收入傢庭等,探究其麵臨的特殊挑戰對幸福感的影響。 影響幸福感的關鍵因素探究: 在描繪瞭居民幸福感的現狀之後,本篇將重點揭示影響這些幸福感的深層驅動因素。我們將運用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如迴歸分析、路徑分析等,識彆齣對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具有最顯著影響的變量。這些因素可能涵蓋: 宏觀層麵: 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産業結構、公共服務(醫療、教育、交通、養老)的供給與質量、社會保障體係的健全程度、城市管理水平、環境治理成效、文化氛圍的營造等。 中觀層麵: 社區建設的完善度、鄰裏關係、社區活動參與度、社會資本的積纍、社會公平感、公共政策的感知等。 微觀層麵: 個人收入水平、工作穩定性、傢庭關係質量、健康狀況、個人價值觀、生活方式、心理韌性、休閑娛樂機會等。 交互作用: 我們還將關注不同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例如,高收入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傢庭關係不和帶來的不幸福感?良好的社區環境是否能緩解工作壓力帶來的負麵情緒? 比較視角下的中等城市: 為瞭更清晰地認識中等城市的獨特性,本篇還將引入比較研究的視角。我們將選取不同類型的中等城市(如經濟發達型、資源型、旅遊型等)進行對比分析,考察地理位置、曆史文化、城市規模、發展階段等因素對居民幸福感的塑造作用。同時,我們也會將中等城市的居民幸福感與大城市、小城鎮居民的幸福感進行比較,找齣中等城市在幸福感體驗上的獨特優勢與劣勢,為理解和提升其幸福感提供更廣闊的視野。 第二篇:點亮幸福的“導航儀”—— 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提升對策研究 在清晰地認識到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的現狀與影響因素後,本篇將聚焦於如何“嚮上”生長,如何為居民幸福感的提升提供切實可行的“導航”。我們將從多個層麵設計和提齣具體的策略與建議。 經濟發展的溫度與廣度: 經濟發展是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基石,但並非“越多越好”。本篇將探討如何在中等城市實現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的經濟發展,使之成為幸福感的“催化劑”而非“壓迫器”。 優化産業結構,創造優質就業: 鼓勵發展新興産業,培育具有競爭力的優勢産業,創造更多高附加值、穩定且待遇良好的就業機會。關注“慢就業”和“彈性就業”的需求,為不同人群提供多元化的就業選擇。 促進收入公平分配,縮小貧富差距: 完善稅收製度,加強對非法收入的打擊,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保障勞動者閤法權益,努力實現全體居民共同富裕,讓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生。 提升消費便利性與品質: 優化商品和服務供給,規範市場秩序,鼓勵發展社區商業,滿足居民多元化、品質化的消費需求,提升生活便利度和幸福感。 社會關係的溫度與連接: 人是社會性動物,良好的社會關係是幸福感的重要來源。本篇將探索如何在城市中構建更加和諧、包容、充滿活力的社會關係網絡。 加強社區建設,激活鄰裏關係: 推動以居民需求為導嚮的社區服務,建設集便民、休閑、文化、健身等功能於一體的社區綜閤服務中心。鼓勵社區組織發展,支持居民自治,營造守望相助的社區氛圍。 促進傢庭和諧,強化親情支持: 關注傢庭教育、婚姻關係、老年人照料等問題,提供傢庭谘詢、親子活動、老年人日間照料等服務,減輕居民傢庭負擔,增進傢庭成員間的親密度。 構建多元化社會支持係統: 鼓勵誌願服務,發展社會工作,建立互助小組,為有需要的群體提供情感支持、信息幫助和實際援助,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愛、互幫互助的良好局麵。 身心健康的溫度與嗬護: 健康是幸福的基石,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健康,都至關重要。本篇將聚焦於如何全麵提升居民的身心健康水平。 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係: 加強基層醫療機構建設,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和可及性,普及健康知識,倡導健康生活方式。關注心理健康問題,推廣心理谘詢服務,減少社會汙名化,構建心理健康友好型城市。 打造綠色宜居的生態環境: 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治理空氣、水、土壤汙染,增加城市綠化麵積,建設綠色空間,為居民提供健康舒適的居住和休閑環境。 普及體育健身設施與活動: 增加公園、健身廣場、體育場館等公共體育設施的供給,鼓勵各類體育組織和活動開展,引導居民積極參與體育鍛煉,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精神文化的溫度與滋養: 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維度。本篇將探討如何豐富城市文化生活,滿足居民的精神寄托。 豐富公共文化供給: 鼓勵建設和開放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設施,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藝術活動,滿足居民的學習、欣賞和參與需求。 發展特色文化産業,激發文化創造力: 挖掘城市曆史文化資源,支持發展地方特色文化産業,鼓勵文化創新,為居民提供更豐富、更具個性的文化産品和服務。 倡導積極價值觀,營造嚮上氛圍: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鼓勵嚮上嚮善的社會風尚,通過媒體宣傳、榜樣引領等方式,營造積極樂觀、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 城市治理的溫度與智慧: 城市治理的現代化水平直接影響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本篇將探討如何通過精細化、人性化的城市治理,為居民的幸福感保駕護航。 提升公共服務效率與質量: 優化政府服務流程,推行“一網通辦”,提高辦事效率,減少群眾跑腿次數。加強對教育、交通、住房、養老等民生領域的投入和監管,確保公共服務公平可及。 加強城市安全與風險防範: 完善城市應急管理體係,提高城市抗風險能力,保障居民生命財産安全。加強社會治安綜閤治理,營造安全有序的社會環境。 鼓勵公眾參與,共建幸福城市: 建立健全公眾參與城市治理的渠道和機製,鼓勵居民對城市發展建言獻策,提升居民的參與感和歸屬感,共同打造更加美好的城市傢園。 本書不僅是對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現狀的深度描摹,更是對未來美好生活圖景的積極探索。我們希望通過本書的研究成果,能夠為各級政府部門、城市規劃者、社會組織以及每一位關注城市與幸福的讀者,提供一份有價值的參考,共同點亮城市居民心中那份對幸福的期盼,讓幸福的微光在中等城市中溫暖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