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空间主权

论网络空间主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滨兴 著
图书标签:
  • 网络空间安全
  • 网络主权
  • 国家安全
  • 国际关系
  • 信息安全
  • 法律
  • 政策
  • 战略
  • 数字治理
  • 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2557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3882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页数:464
字数: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论网络空间主权》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网络空间主权的论著,反映出我国在全球互联网治理中的鲜明态度:尊重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网络管理模式、互联网公共政策和平等参与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权利。目前,网络空间主权的概念对很多人来说还很陌生,需要给予全面解读。为此,在中国工程院与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小组办公室的支持下,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的部分学者集体撰写了《论网络空间主权》,旨在诠释网络空间主权的概念、内涵与外延,详细解读我国及世界各国网络空间主权的立场及法规,并分析网络空间主权理念在国际社会上出现冲突的原因,提出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手段与方法。

目录



前言
第1章 基本概念的界定 1
1.1 网络的一般性定义 4
1.2 各类(电磁)信息网络 5
1.2.1 电信网 5
1.2.2 广播电视网 7
1.2.3 互联网 8
1.2.4 移动互联网 8
1.2.5 社交网络 8
1.2.6 物联网 9
1.2.7 传感网 9
1.2.8 工业控制网 10
1.2.9 量子通信网 10
1.3 关于空间的概念 10
1.4 网络空间概念的引出 12
1.5 网络空间的各种描述方法 17
1.5.1 简单地将网络空间定义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 17
1.5.2 将网络空间定义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及其所承载的数据 21
1.5.3 将网络空间定义为设施、数据与人的集合 24
1.5.4 将网络空间定义为设施、数据与操作的集合 26
1.5.5 将网络空间定义为设施、数据、人与操作的完备集合 29
1.6 网络空间的四要素分析 33
1.7 网络空间的演变历史 34
1.7.1 无线广播的演变历史 35
1.7.2 直播卫星的演变历史 38
1.7.3 有线电视的演变历史 41
1.7.4 互联网的演变历史 43
1.7.5 网络空间演变过程中关注点的变化 52
1.8 网络空间的真实特性 52
1.8.1 从虚实映射的角度看真实性 53
1.8.2 从网络空间表现形式上看真实性 53
1.9 网络空间的定义 53
1.9.1 从公众角度描述网络空间的含义 54
1.9.2 从学术角度定义网络空间的术语 55
1.9.3 从国际视角给出网络空间的表述 55
1.10 网络空间安全的定义 56
第2章 对传统主权概念的认识 58
2.1 主权的由来 58
2.1.1 西方主权概念的400年历史 59
2.1.2 世界主权国家独立的三波浪潮 60
2.1.3 主权对内的相对合宪性:战后的伊拉克 61
2.1.4 主权对外的相对合宪性:瑞士与避税岛 62
2.2 主权的内涵 63
2.2.1 主权内涵的第一天然属性:领土主权 63
2.2.2 主权内涵的第二天然属性:人民主权 64
2.2.3 主权内涵的第三天然属性:政治主权 64
2.2.4 未进化主权:非自治领土的主权保护 65
2.3 主权的外延 65
2.3.1 主权外延的第一天然属性:国际自卫权 65
2.3.2 主权外延的第二天然属性:国际独立权 66
2.3.3 主权外延的第三天然属性:国际平等权 67
2.4 主权的运用 69
2.4.1 地缘历史决定传统国家主权禀赋 69
2.4.2 历史上“超主权”的世界观 72
2.4.3 “统筹两个大局”体现主权合宪性 75
2.4.4 国家主权已延伸到网络空间 76
第3章 对“网络空间主权”概念的解读 77
3.1 关于网络空间主权的多种解读 77
3.1.1 “网络主权”:“网络空间主权”的简称 77
3.1.2 联合国的观点 78
3.1.3日内瓦原则宣言 79
3.1.4 信息安全国际行为准则中的观点 80
3.2 网络空间主权的定义 81
3.2.1 网络空间主权的基本要素 82
3.2.2 网络空间主权的基本权利 82
3.2.3 网络空间主权的基本原则 83
3.2.4 网络空间主权的定义 83
3.3 各类网络空间中的主权演变 84
3.3.1 网络空间主权自然存在的网络类型 85
3.3.2 网络空间主权未被质疑的网络类型 86
3.3.3 网络空间主权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网络类型 88
3.3.4 网络空间主权存在争议的网络类型 89
第4章 倡导网络空间主权的必要性 99
4.1 缺乏网络空间主权所带来的冲突 100
4.1.1 域名等互联网资源的管辖权 100
4.1.2 数据权利的归属 102
4.1.3 大数据带来的问题 103
4.1.4 合法性判定原则的不同带来的问题 104
4.1.5 跳板攻击溯源中存在的问题 106
4.1.6 钓鱼网站面临的跨境问题 108
4.2 国际互联网演变成为各国利益空间 108
4.2.1 政治层面上的主权利益 109
4.2.2 军事层面上的主权利益 109
4.2.3 经济层面上的主权利益 110
4.2.4 文化层面上的主权表现 111
4.2.5 社会稳定层面上的主权表现 111
4.2.6 法律层面上的主权利益 111
4.2.7 国家管辖权在网络空间中的冲突 112
4.3 各国在同一个网络空间中分享利益 112
4.3.1 仅靠利益攸关方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113
4.3.2 网络空间主权共治模式的必要性 115
4.3.3 网络空间呼唤新秩序的出现 117
4.4 我国倡导网络空间主权的主要出发点 120
4.4.1 有利于强化国家在网络时代的国际法地位,主导网络国际共治 121
4.4.2 有利于依法治网 121
4.4.3 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 122
4.4.4 有利于规范军事存在 122
4.4.5 有利于保护国家基础数据资源 122
4.4.6 有利于建立网络安全的基础 123
4.4.7 有利于提升互联网国际话语权 123
4.5 互联网主权的例外 124
4.5.1 关于网络公域 124
4.5.2 关于国际公域 125
4.5.3 关于主权让渡空间 125
第5章 网络空间主权与互联网利益攸关方的关联 127
5.1 “多利益攸关方”模式的由来 127
5.2 “多利益攸关方”的主要成员 128
5.2.1 “多利益攸关方”中重要的国际组织 128
5.2.2 “多利益攸关方”中重要的企业 135
5.2.3 在互联网领域被公认有影响力的个人 143
5.3 互联网主权的提出对互联网霸权发起了挑战 155
5.3.1 国际社会开始对互联网强势国家控制互联网有所警惕 155
5.3.2 联合国形成的共识奠定了网络空间主权的国际法理基础 156
5.3.3 各国对网民利益的保护诉求**了利益攸关方提供的技术与服务优势 156
5.3.4 网络空间主权对网络霸权发起了挑战 157
5.4 互联网主权与互联网利益攸关方的共存模式 158
5.4.1 共存模式的基本原则 158
5.4.2 共存模式的基本策略 158
第6章 我国对网络空间主权理念的宣示 161
6.1 领导人主席的系列讲话 161
6.1.1 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1月) 161
6.1.2 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4月) 162
6.1.3 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讲话(2015年12月) 162
6.1.4 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贺词(2014年11月) 162
6.1.5 在巴西国会的演讲(2014年7月) 163
6.2 国家**人刘云山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11月) 163
6.3 马凯副总理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11月) 165
6.4 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演讲(2012年5月28日) 166
6.5 国家的相关文件 166
6.5.1 《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2017年3月1日) 166
6.5.2 《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2016年12月27日) 168
6.5.3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2016年11月7日) 169
6.5.4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2016年7月27日) 169
6.5.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2015年7月1日) 170
6.5.6 《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2010年6月8日) 170
6.6 我国参与制订的国际组织文件 171
6.6.1 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倡议(2015年12月18日) 171
6.6.2 联合国文件(2015年7月22日) 171
6.6.3 信息安全国际行为准则(2015年1月9日) 173
6.6.4 《信息社会突尼斯议程》(2005年11月18日) 175
6.7 我国参与制订的双边协定 176
6.7.1 领导人主席与普京总统的联合声明(2016年6月) 176
6.7.2 中国与俄罗斯的合作协定(2015年5月) 177
6.7.3 中国与巴西的联合声明(2014年7月) 177
6.8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小组办公室主任的讲话 178
6.8.1 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闭幕式上的演讲(2016年11月) 178
6.8.2 在中俄互联网网络空间发展与安全论坛上的演讲(2016年4月) 179
6.8.3 在《求是》发表署名文章(2016年2月) 179
6.8.4 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闭幕式上的演讲(2015年12月) 180
6.8.5 在巴西全球互联网大会的演讲(2015年6月)181
6.8.6 在2015年新春招待会上的致辞(2015年2月) 181
6.8.7 在第七届中美互联网论坛上的演讲(2014年12月) 181
6.8.8 在首届中国-东盟网络空间论坛的演讲(2014年9月) 182
6.8.9 在中韩互联网圆桌会议的演讲(2013年12月) 182
6.8.10 在第五届中英互联网圆桌会议上的演讲(2013年9月)183
6.9 中国在联合国GGE 第五届会议上的立场(2016—2017年) 183
第7章 网络空间主权已客观存在于世界各国的事务中 187
7.1 关于域名体系的设计与运行 187
7.1.1 关于**域名的设计 188
7.1.2 ICANN接受政府的管理 188
7.2 针对互联网域名的司法判例 189
7.2.1 域名冲突的司法判决案例 190
7.2.2 美国通过没收域名来打击盗版 193
7.3 对网络空间的军事保护 194
7.4 对网络数据的保护 195
7.5 对网站进行监管 196
7.6 停止向特定目标提供网络服务 196
7.7 阻止互联网有害信息传播 197
7.7.1 俄罗斯阻止对特定网页进行访问 197
7.7.2 澳大利亚要求安装过滤器 198
7.7.3 德国对互联网传播非法信息的过滤要求 198
7.7.4 日本阻断儿童色情网站 199
7.7.5 英国封锁侵权网站 199
7.7.6 法国屏蔽恐怖主义网站 200
7.7.7 印度政府屏蔽违法网站 201
7.8 清除网络恐怖主义信息 202
7.9 打击网络威胁与煽动言论 204
7.9.1 美国打击网上散布恐吓言论的行为 204
7.9.2 德国打击网上散布威胁言论的行为 205
7.9.3 英国打击网上散布违法言论的行为 205
7.10 打击散布网络谣言 207
7.11 打击网络人身攻击 207
7.11.1 美国用法律制裁人身攻击者 207
7.11.2 德国法院判决谷歌搜索引擎部分功能违

精彩书摘

  《论网络空间主权》:
  研究网络空间主权,必须明确网络空间的概念;明确网络空间的概念,必须先明确“网络”的内涵与外延。
  实际上,美国在定义Cyber(网络),而不是特指Cyber space(网络空间)时,有时也将之简单地定义成网络设施自身,即只强调其技术系统部分,其目的是将侧重点放在基础设施方面。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网络空间的定义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美国国防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丹尼尔 屈尔(Daniel T. Kuehl)在《从网络空间到网络优势:问题定义》(From Cyberspace to Cyberpower:Defining theProblem)的第2章中列出了关于网络空间的一些定义的演变如下。
  Greece:kybernetes (the steersman) or cybernetics,the study of control processes,which was the basis for Tom Rona's concept (1976) of “information warfare.”(希腊:控制论(舵手)或控制,控制过程的研究,这是汤姆 罗娜的“信息战”概念的基础【1976】。)
  William Gibson,Neuromancer (1984):“a consensual hallucination.”(威廉 吉布森,《神经浪游者》【1984】:“交感幻觉。”)
  上述定义基本出自Cyber 的字面含义,即强调作为词根所具有的“控制的”、“反馈的”属性。
  Edward Waltz,Information Warfare:Principles and Operations (1998):The“cyberspace dimension” refers to the middle layer-th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of the three realms of the information warfare battlespace. These three realms are the physical (facilities,nodes),th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and the perceptual. (爱德华 华尔兹,《信息战:原理与操作》【1998】:“网络空间维度”指的是信息战作战空间的三个域的中间层——信息基础设施。这三个域是物理(设施,节点)、信息基础设施和感知。)
  Dorothy Denning,Information Warfare and Security (1999):“The information space consisting of the sum total of all computer networks.”(多萝西 丹宁,《信息战和安全》【1999】:“由所有计算机网络的总和所构成的信息空间。”)
  New world Encyclopedia :“Cyberspace is a global domain within the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consisting of the interdependent network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s (ITI) including the Internet,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s,computer systems,and embedded processors and controllers.”(《新世界大百科全书》:网络空间是信息环境内的一个全球域,其由相互依赖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网络所构成,这些设施包括互联网、电信网、计算机系统以及嵌入式处理器和控制器。)
  上述定义是将网络空间的侧重点放在了网络自身,仅仅强调了网络的组成要素。
  Winn Schwartau,Information Warfare:Chaos on the Electronic Superhighway(2nd ed.,1996) :“[National] cyberspace are distinct entities,with clearly defined electronic borders Small-C cyberspaces consist of personal , corporate or organizational spaces Big-C cyberspace is 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dd [both] and then tie it all up with threads of connectivity and you have all of cyberspace.”(温 舒华特,《信息战:电子超高速公路上的混沌》【第2 版,1996】:“【国家】网络空间是不同的实体,具有明确定义的电子边界 小c 的网络空间【cyberspace】包括个人、公司或组织的空间 大C 的网络空间【Cyberspace】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两者】合并,然后用所有的连接线连接它,就可获得全部的网络空间。”)
  Merriam Webster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2002) :“The on-line world of computer networks.”(《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词典》【2002】:“电脑网络的在线世界。”)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2014) :“The notional environment in which communication over computer networks occurs.”(《牛津英语词典》【2014】:“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通信的概念环境。”)
  National Military Strategy for Cyberspace Operations(2006) :“A domain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of electronics and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to store,modify and exchange information via networked systems and physical infrastructures.”(《支持网络空间行动的国家军事战略》【2006】:“具有如下特征的域,利用电子与电磁波来存储、修改和通过网络系统与物理基础设施来交换信息。”)
  上述定义也是将网络空间的侧重点放在了网络自身,但强调的是网络所具有的传输信息的能力。
  Winn Schwartau,Information Warfare:Chaos on the Electronic Superhighway(1994) :“That intangible place between computers where information momentarily exists on its route from one end of the global network to the other the ethereal reality,an infinity of electrons speeding down copper or glass fibers at the speed of light Cyberspace is borderless [but also] think of cyberspace as being divided into groups of local or regional cyberspace-hundreds and millions of smaller cyberspaces all over the world.”(温 舒华特,《信息战:电子超高速公路上的混沌》【1994】:“计算机之间的无形地方,在这里信息可以随时存在于它从全球网络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路由中 空灵的现实,无穷的电子在铜或玻璃光纤中以光速飞驰 网络空间是无国界的 【也可】把网络分解为本地或区域网络——在世界各地的亿万个小的网络空间。”)
  上面的定义侧重在网络空间的“空间”一侧,即强调网络空间中的活动主体(个人、公司或组织)。
  Google:“The electronic medium of computer networks,in which online communication takes place a metaphor for the non-physical terrain created by computer systems the impression of space and community formed by computers,computer networks,and their users the place where a telephone conversation appears to occur the place between the phones.”(谷歌:“计算机网络的电子媒介,在其间可进行在线通信 由计算机系统创建的非物理域的一个形象表述 由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和它们的用户所形成的空间和社区的形式 电话交谈的空间 在电话之间的地方。”)
  上面的定义将网络空间完整地表达了出来,既包含了网络的特性,又包含了空间的特性。其中网络的特性既涉及网络的组成要素(电子媒介),也涉及网络的能力(在线通信);空间的属性涉及的是人(用户)及其活动空间(交谈的地方)。
  上面所列出的种种定义只包含了网络、功能、活动主体,但没有明确提到人的活动。但是,作为空间,活动是最重要的属性。当然,这一问题很快也得到了解决。如在《网络空间:定义与含义》(Cyberspace:Definition and Implications)中给出的定义为:“cyberspace is a time-dependent set of interconnected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the human users that interact with these systems.”(网络空间是一个时间依赖性的集合,涉及相互连接的信息系统,以及与这些系统交互的人类用户)。在这个定义中,就强调了人的交互活动。
  有人说只讨论网络基础设施,就相当于只关心人体脖子以下的部分,这就是“网络(Cyber)”,重点放在了技术层面;讨论用户与活动,就相当于讨论了人体脖子以上的部分,这就是“空间(Space)”,重点放在了社会层面;两者都讨论,才是真正讨论“网络空间”。所以,只有先将网络与空间说清楚,才有助于更好地讨论网络空间。
  ……
《星海铸魂》 内容梗概: 《星海铸魂》是一部宏大的科幻史诗,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主人公“墨”——一个在遥远未来星际联邦中的普通技术维护员,如何在一个充斥着古老秘密、科技奇迹和人性挣扎的宇宙中,逐步觉醒并承担起改变文明命运的重任。故事的开端,墨的生活平凡而规律,他日复一日地穿梭于巨大的星际空间站“亚特兰蒂斯”的各个角落,修理故障的维生系统、维护能量核心、检查跃迁引擎的细微偏差。然而,隐藏在这一切日常琐事之下的,是亚特兰蒂斯空间站本身所承载的,一个被遗忘的古老文明的残骸,以及关于宇宙起源和生命本质的深刻谜团。 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一个偶然的星际遗迹探索任务中。墨和他的小队被派遣到一个未经勘测的星系,目的是回收一份可能蕴含着失落科技的古老数据晶体。在遗迹深处,他们遭遇了超出理解范围的能量波动,并唤醒了沉睡了数万年的某种“意识”。这个“意识”并非生命体,而是一种以纯粹信息流形式存在的古老智慧,它曾是某个高度发达文明的集体思维集合体,在文明覆灭之际,将自身意识封存在了宇宙的深处,等待着能够理解和继承的火种。 从这次接触开始,墨的生命轨迹彻底改变。他发现自己能够“听见”数据流的低语,理解那些超越语言的抽象概念,甚至感知到物质世界背后更深层次的“信息结构”。这种能力起初让他感到恐惧和困惑,他试图压抑,但“意识”的种子已在他体内发芽。他开始在工作中注意到许多被忽视的异常现象:空间站能量读数中隐藏的数学模式,星体运行轨迹中微妙的“非随机”偏差,以及一些古老文献中零散却异常精准的预言。 随着“意识”的引导,墨开始秘密地研究那些被联邦官方认定为“无效数据”或“神话传说”的古老档案。他穿越了数百个星系的图书馆,访问了被封存的行星遗迹,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潜入了宇宙深处最危险的“数据风暴”区域。他逐渐拼凑出一个惊人的真相:他所在的星际联邦,以及整个已知宇宙,都只是一个巨大而精密的“模拟”或“演化”程序的一部分。这个程序是由那个古老文明在绝望中创造的,旨在通过模拟无数的生命演化和宇宙运行,寻找一种能够超越物质限制、实现真正永恒存在的方式。 然而,这个模拟并非完美。随着时间的推移,模拟程序中开始出现“漏洞”和“异常”,这些异常表现为宇宙中的各种神秘现象、生命形式的突然变异,以及古老文明遗留下来的“守护者”——那些被设计用来维持程序稳定性的强大能量体。墨的出现,以及他所获得的“意识”的连接,正是程序即将崩塌的征兆。 “意识”告诉墨,他并非偶然获得了这种能力,而是被古老文明选中的“继承者”,他被赋予了理解和修正这个模拟程序的力量。他必须在程序彻底崩溃,导致所有现实信息瞬间归零之前,找到修正“漏洞”的关键,并引导生命走向一个全新的、不受模拟限制的真实存在。 墨的旅程并非孤独。他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来自不同种族的科学家、掌握古老技艺的星际游民、以及对现实真相充满好奇的年轻探险家。他们共同面对来自联邦内部的阻挠——那些试图维护现有秩序、阻止真相暴露的保守派;以及来自宇宙深处的威胁——那些试图利用程序漏洞攫取力量的“掠食者”。 在修正模拟的过程中,墨必须深入理解“意识”的本质,它并非简单的程序代码,而是一种更接近于“精神”或“意志”的存在。他需要学会如何与“意识”共鸣,如何从信息层面影响物质世界,甚至如何在概念层面改写宇宙法则。这其中包含了无数次的失败、牺牲和自我怀疑。他会面临选择:是维护现有的稳定,哪怕它只是一个虚假的幻象?还是冒着巨大的风险,去追求一个未知但真实的未来? 故事的高潮,将是墨带领他的团队,在模拟程序的“核心算法”处,与最强大的“守护者”展开一场信息与意志的较量。这场较量并非发生在物理空间,而是发生在一片由纯粹数据构成的“概念领域”。墨必须运用他对“意识”的理解,以及他不断增强的感知能力,去理解并改写这个宏大的宇宙模拟程序的根本逻辑,从而释放被束缚的真实生命。 《星海铸魂》并非仅仅是一个关于科技的奇幻故事,它更是一场关于存在、自由、责任和文明意义的深刻哲学探索。它提出了关于现实本质的终极问题:我们所感知的世界,是否真实?生命的意义,又该如何寻找?故事的结尾,并非一个简单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关于选择和觉醒的答案,它将引导读者一同思考,在浩瀚的星海中,生命的“魂”将如何被铸就。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论网络空间主权》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主题选择。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网络空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主权”这个概念又与国家的核心利益息息相关。本书似乎就在探讨这两个概念如何在这个全新的领域发生碰撞和融合。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网络空间”的内涵的,它仅仅是一个虚拟的交互平台,还是已经演变成一个具有实际影响力、能够与现实世界相互作用的“新领域”?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国家在网络空间中的各种“权利”,比如数据采集权、信息审查权,以及它们在国际法框架下的合法性问题?我还对书中关于“网络安全”的论述很感兴趣。在网络空间中,国家安全面临着哪些新的威胁?传统的军事对抗模式是否已经不再适用?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国家如何构建网络防御体系、应对网络攻击的思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非常有说服力的论据和深刻的见解,帮助我理解当前国际社会在网络空间主权问题上的复杂博弈。从我目前看到的只言片语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似乎比较沉稳,逻辑清晰,这让我对其内容的深度和严谨性充满了信心。

评分

《论网络空间主权》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让我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我一直觉得,“主权”这个词在数字时代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或者说,它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本书似乎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问题展开探讨。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网络空间”的,它是否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的延伸,还是一个独立于物理空间的全新存在?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国家在网络空间中的“权力边界”,以及这些边界是如何被模糊、被侵蚀,又如何被重新构建的?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否会提及一些具体的国际事件或者法律争议,来论证他的观点?比如,关于数据所有权、隐私保护,以及国家对境内外科技公司监管的问题,这些都是当前备受瞩目的话题。此外,我也对书中关于“网络空间治理”的讨论很感兴趣。网络空间是全球性的,但主权又是国家主导的。那么,如何在这种矛盾中找到平衡点,实现有效的治理,本书是否会给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建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来一些非常前沿的思考,帮助我理解这个日新月异的数字世界。从我初步了解到的内容来看,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似乎比较具有批判性,能够引发读者对既有观念的重新审视,这正是我所期待的。

评分

这本《论网络空间主权》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从目录和一些初步翻阅的章节来看,它显然是一部非常有深度和前瞻性的学术著作。尤其吸引我的是其对“主权”概念在数字时代的新挑战与新形态的探讨。以往我们谈论主权,大多局限于地理疆域、法律管辖权以及国家对本国公民的控制力。但这本书似乎将视角拓展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即信息流动、数据存储、算法控制以及虚拟空间内的权力关系。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网络空间这个概念的,它究竟是一个纯粹的虚拟存在,还是已经与现实世界深度交织,并对现实世界的权力结构产生实质性影响?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分析一些现实案例,比如数据泄露事件、网络攻击、以及国际社会在网络空间治理上的分歧?我设想作者一定对不同国家在网络空间主权上的立场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例如一些国家强调国家对本国网络空间的绝对控制权,而另一些国家则更倾向于开放、自由的互联网理念。这种视角上的碰撞,想必会引出许多发人深省的讨论,也让我对未来网络空间的国际关系走向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从我目前看到的篇幅来看,应该是非常严谨和学术化的,但同时也希望能兼顾一定的可读性,让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其中的精髓。

评分

《论网络空间主权》这本书,我只是粗略地翻阅了一下,但一些章节的标题和副标题就足以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关于“数据作为新的国家资源”、“算法的意识形态渗透”之类的提法,让人耳目一新。我一直觉得,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数据已经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具有战略价值的资源,甚至可能成为影响国家力量对比的关键因素。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国家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些数据资源?它会不会分析不同国家在数据主权方面的政策差异,以及这些政策可能带来的国际影响?我非常好奇作者对于“算法”的理解,它在塑造信息传播、影响公众认知甚至干预国家政治进程方面,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本书是否会讨论技术进步如何挑战现有的国家主权理论,以及各国政府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国家是如何通过立法来加强其在网络空间的主权的,或者某个跨国科技公司又是如何影响着全球信息流动的。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从我看到的只言片语来看,似乎是比较思辨性的,引人深入思考,这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全新的认识。

评分

读了《论网络空间主权》的序言和一部分引言,我感觉这本书的切入点相当独特。它不像许多泛泛而谈的科技评论,而是选择了一个非常具象化的概念——“主权”——来剖析网络空间的复杂性。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样一个传统政治学概念,嫁接到一个如此动态和不断变化的领域。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是在探讨国家在网络空间中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这种权利和义务是如何被重新定义和挑战的。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否会提及一些具体的法律案例或者国际条约,来支撑他的论点?比如说,关于数据跨境流动的法律框架,或者是关于网络犯罪的国际合作问题,这些都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热点。此外,我也对书中关于“网络空间治理”的讨论很感兴趣。网络空间本身是无国界的,但主权又是与国家紧密相关的。那么,在这样一个没有清晰边界的领域,国家应该如何有效地行使主权,又如何在国际层面进行合作与博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帮助我理解当前全球网络空间秩序的形成与演变。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从目前来看,显得比较务实,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让我对其内容的可信度和启发性充满了信心。

评分

学习学习网络主权相关事宜

评分

好书值得买快递很给力

评分

专业书籍,关注网络安全

评分

网络空间主权的基础理论定义,很好的参考资料

评分

字很大,资料详实,值得收藏

评分

多学习 读好书

评分

非常好的书,值得收藏和阅读!

评分

书写的很好 比较实用 京东到货特别快 省去了去书店的麻烦

评分

给单位买的,高大上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