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民歌 西方视角:德国钢琴家改编的中国民歌

东方民歌 西方视角:德国钢琴家改编的中国民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亚历山大·碧乐岛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民歌
  • 德国
  • 钢琴
  • 改编
  • 音乐
  • 文化交流
  • 东方音乐
  • 西方视角
  • 音乐史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18994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3143
包装:平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1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曲集共包括10首作品,每首都是根据独具中国地域特色的经典民歌改编而成,分别为河北民歌《小白菜》、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新疆塔塔尔族民歌《在那银色月光下》等。在对这10首钢琴曲的创作过程中,作者只是依赖音乐旋律本身,而不是底层歌词,所以每一首作品,依然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且每首作品在创作中都遵循了一个理念,即尽可能地为所改编的每首中国歌曲赋予一个西方元素,即它或者是西方某著名作品的一个简短的主题,或者是一个一般的文体特征,以此创造一个怀旧的音乐万花筒。如当你听到江苏民歌《茉莉花》时,首先入耳的音乐会是爵士风格,再仔细聆听会知晓原来是乔治?格什温的音乐风格;又如在欣赏新疆哈萨克族民歌《塔里木》是,会让你有种置身于茫茫的戈壁沙漠之中,随着后起的皮亚佐拉的探戈一起舞蹈。这样也实现了作者开始想要改编这些民歌的两点初衷。首先是,一位不熟悉西方音乐的中国人,因与这些歌曲有着非同寻常的感情,听到这些旋律会有一种“旧瓶装新酒”的惊喜,因为这些旋律离开了他所熟悉的音乐语境。其次是,一位不熟悉中国音乐的西方人,听到这些旋律也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惊喜,因为这些中国音乐的旋律根本就不像“地道”的中国音乐。这样的作品教学性极强,能给专业作曲学者一种引导,一种思维拓展,同样具有相当的演奏性,让更多钢琴演奏技法能在自己熟悉的旋律中得到训练。
  为方便更多读者,作品前有一页特殊页面,单面是由作品核心织体写就的简短且优美的诗歌;双面上有一截作者创作音乐中的罕见手稿,及用中文、英文、德文解读的作品核心概要与技巧运用的注释文本。更值得一提的是,为让本书更具有教学性、研读性和收藏性,书内有视频演奏二维码,同时还附赠了高质量的DVD光盘。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碧乐岛,出生于德国曼因兹,5岁开始学习钢琴。曾就读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和德国科隆音乐学院,师从欧洲著名钢琴演奏家AloysKontarsky、EduardodelPueyo和Jean-ClaudeVanden-Eynden。为学习斯克里亚宾的音乐,也曾专门跟随比利时的BernardLemmens进行私人学习。

  参加过多个著名音乐节,如Bodensee音乐节、MusicaBayreuth音乐节及俄罗斯作曲家协会音乐节。受俄罗斯圣彼得堡国家演出公司邀请,在包括圣彼得堡著名的格林卡等音乐厅,举办了一个季节六场不同曲目的巡回演出活动。并于2000年应邀参加弹奏柴科夫斯基生前所用钢琴的音乐会。他对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都能给予完美的诠释,被欧洲各大音乐报章赞誉为“富有弹性的钢铁”。

  1998年首次来中国至今,已在济南、青岛、天津、呼和浩特、包头、广州、温州、香港等地举办过多场个人钢琴演奏会,并在曲阜师范大学、星海音乐学院、韶关大学等院校担任钢琴教学工作,现就职于温州大学音乐学院。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东方民歌 西方视角:德国钢琴家改编的中国民歌》的图书简介,专注于描绘其内容、研究价值和时代背景,旨在提供一份详尽而富有洞察力的介绍: 图书简介:穿越文化边界的音乐对话 《东方民歌 西方视角:德国钢琴家改编的中国民歌》 是一部深入探讨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德国钢琴家如何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视野和精湛的演奏技巧,对中国传统民歌进行再创造与演绎的学术专著。本书不仅仅是对音乐作品的简单汇编或评论,更是一次跨越文化、地理与时代鸿沟的深度田野调查与艺术史梳理。它聚焦于一种特殊的音乐“翻译”过程:当东方古老、质朴的民间旋律,被置于西方古典音乐的语境——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钢琴传统——中时,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本书的核心议题在于“视角”的转换与重塑。它旨在揭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西方艺术家如何“观看”和“理解”异域文化的声音,以及这种理解如何反过来塑造了我们对“中国民歌”这一概念的认知。 第一部分:历史的交汇点与文化移植的土壤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中德两国在音乐文化交流史上的关键节点。从十九世纪末期传教士和早期外交官带回的零星乐谱,到二十世纪上半叶,随着政治格局变动和留学热潮的兴起,中国音乐元素如何开始渗透入欧洲,特别是德国的音乐学院和音乐沙龙。 重点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音乐界对“异域”主题的偏好与焦虑。在民族主义思潮高涨与国际主义思潮暗流涌动的背景下,中国民歌提供了一种既“新奇”又可被“规范化”的素材。本书详尽考证了首批将中国民歌引入钢琴文献的德国作曲家和钢琴家,他们往往是受过严格的学院派训练的音乐家,他们的改编动机,是出于对东方神秘主义的向往,还是基于对音乐语言普世性的探索? 第二部分:改编的技法与风格的重构 本书的“中核”部分,是对具体改编作品的精细剖析。不同于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侧重于田野记录与保留原貌,本书关注的是“再创造”(Re-creation)。德国钢琴家们的改编,通常植根于德语艺术歌曲(Lied)的传统、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叙事风格,以及二十世纪初期的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和声手法。 通过对具体曲目的分析,例如对《茉莉花》、《在那遥远的地方》或不同地域的戏曲选段的改编,本书揭示了以下几种核心技法: 1. 和声的“西方化”: 原本基于五声音阶或特定调式的民歌旋律,如何被赋予复杂的三、七和弦,或被置于变幻莫测的调性中心。这种处理如何既保留了原曲的“辨识度”,又使其融入了德奥古典音乐的审美体系? 2. 织体的“钢琴化”: 原始的单声部或简单的伴奏结构,如何被扩展为饱满的、多层次的钢琴织体,以满足大型音乐会独奏曲的要求。这种处理是否牺牲了民歌的朴素性,以换取技术上的炫技空间? 3. 叙事框架的植入: 很多改编作品并非简单的旋律呈现,而是被置入了特定的叙事或情感框架中,比如将一首劳动歌处理成一首带引子和尾声的浪漫曲。这种对“情境”的添加,是否构成了对原意的“误读”或“升华”? 本书的重点并非简单地评判改编的好坏,而是清晰地描摹出这些改编如何成为连接两种截然不同音乐哲学的桥梁。 第三部分:诠释与接受——听众的再发现 第三部分将视角转向听众和评论界。在德国的音乐厅里,这些改编作品是如何被接纳的?它们是作为新奇的“异域风情”被欣赏,还是作为严肃的艺术作品被认真对待? 本书深入挖掘了当时的音乐评论,分析了德语乐评人如何使用诸如“异国情调”(Exotismus)、“东方的哀婉”(Oriental Melancholie)等词汇来描述这些作品。同时,本书也考察了中国留学生和早期归国音乐家对这些改编版本的反应,他们是将其视为一种对母体音乐的“亵渎”,还是一种获得国际认可的“荣耀”? 第四部分:遗产与当代的对话 最后,本书探讨了这些改编在中国音乐史和世界音乐史中的持久遗产。尽管许多改编作品在特定时期被冷落,但它们为后来的中国作曲家(如二十世纪下半叶的音乐家)提供了宝贵的范例:如何将民族素材融入现代作曲技法,而不完全脱离西方成熟的音乐语汇。 《东方民歌 西方视角》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分析框架,让读者得以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音乐分析的交叉点上,审视一次成功的(或至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对话。它提醒我们,音乐的“原创性”往往是流动的,而艺术家的“视角”,正是我们理解世界声音多样性的重要钥匙。本书适合音乐学、文化研究、中德文化交流史的学者及所有对跨文化音乐实践感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古典音乐爱好者,我对任何形式的音乐改编都保持着一份审慎而期待的态度。当我知道有一位德国钢琴家将目光投向中国民歌时,我的好奇心便被彻底点燃了。德国钢琴家以其深厚的古典功底和对音乐细节的极致追求而闻名,他们对作品的解读往往深刻而富有逻辑。我非常好奇,当这种严谨的音乐训练与中国民歌那种更为自由、更具叙事性的旋律相遇时,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我猜测,德国钢琴家不会简单地将民歌的旋律搬到钢琴上,而是会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情感和故事,用钢琴的丰富表现力去重新诠释。也许我们会听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和声处理,一些充满力量或细腻的情感爆发,甚至是对原作旋律进行的巧妙拓展和变奏。这就像是在古老的丝绸上,绣上了精致的哥特式花纹,既保留了原有的韵味,又增添了别样的风采。我期待着这种碰撞,期待着在熟悉的旋律中发现全新的层次和惊喜,也期待着通过音乐,了解这位德国艺术家眼中,他所感受到的中国民歌的灵魂。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一种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艺术手法巧妙融合的感觉,让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充满历史厚重感的中国民歌,它们如同古老的山川河流,承载着无数代人的记忆与情感。而“德国钢琴家改编”这一信息,则像是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投下了一束来自远方的光。我很好奇,在严谨、细腻、充满逻辑感的德国音乐传统下,会如何去“解读”和“重塑”那些婉转悠扬、充满故事性的中国民歌?我设想,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旋律搬演,更可能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对话。德国钢琴家可能会从中国民歌的原始情感出发,用钢琴这一极具表现力的乐器,去挖掘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情感内核,并用他精湛的技艺和独到的视角,将这些情感以一种全新的、具有西方古典韵味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就像是将一坛陈年的老酒,用精致的琉璃瓶盛装,再配以优雅的品鉴方式,让它散发出更加醇厚迷人的芬芳。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听到那些熟悉又陌生的旋律,感受到一种既有根植于东方土壤的深情,又有西方艺术的精巧与浪漫交织在一起的独特魅力,为我的音乐体验带来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东方韵味与西方艺术的交织感扑面而来。我一直对跨文化艺术的融合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音乐领域。中国的民歌,那种朴实无华、饱含深情的旋律,在经过一位来自遥远国度的艺术家之手,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德国钢琴家的细腻与严谨,是否能为这些耳熟能详的旋律注入新的生命力?我脑海中已经开始构想,那些古老的歌谣,在黑白键上流淌,会带给我怎样的惊喜。是更加精致的编排,还是更深沉的情感表达?我特别期待那些在中国不同地区流传的、风格迥异的民歌,它们各自承载着一方水土的风情,不知道在德国钢琴家的演绎下,它们会呈现出何种独特的面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张专辑,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自己的文化瑰宝,也借此去理解和欣赏一位外国艺术家对中国音乐的理解与热爱。这种文化间的对话,本身就充满了迷人的魅力,让人忍不住想要深入探索。

评分

我一直认为,音乐是跨越语言和文化的最佳载体,而当不同的文化元素在这个载体中交汇时,总能激荡出令人惊艳的火花。《东方民歌 西方视角》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想象空间。想象一下,那些在中国大地上传唱了无数个世纪的民歌,它们承载着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记录着历史的变迁,如今却在一位德国钢琴家的指尖下焕发出新的光彩。我猜想,这位钢琴家在改编这些民歌时,必然会注入自己独特的音乐理解和审美情趣。他可能会运用一些西方古典音乐的作曲技法,比如精妙的和声、复杂的对位,甚至是对旋律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发展,从而赋予这些古老的旋律全新的生命。而我,作为一个听众,将有机会通过这扇“西方视角”的窗口,重新审视和感受那些我们可能已经习以为常的中国民歌。这就像是在欣赏一幅熟悉的中国画卷,但画家却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笔触和色彩,呈现出意想不到的东方韵味,又融合了西方的浪漫与理性。我期待着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期待着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份源远流长的东方情怀与现代西方艺术的完美契合。

评分

“东方民歌,西方视角”——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张力。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一幅画面:一位来自远方的音乐家,怀着对中国民歌的好奇与敬意,用他深厚的钢琴功底,去触摸、去理解、去再创作那些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情感和文化记忆的旋律。德国钢琴家,这个标签本身就自带一种严谨、细腻、富有逻辑的联想。我很好奇,他们会如何处理中国民歌中那种质朴、悠扬、充满叙事性的特点?是会保留其原有的韵味,然后在和声、配器上做一些巧妙的点缀,让它们更加丰满?还是会大胆地进行解构与重塑,用西方古典音乐的结构和技巧,赋予它们全新的生命,使其在钢琴上绽放出别样的光彩?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听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深刻体验。我想象着,那些在中国土地上孕育出的朴实旋律,在德国钢琴家细腻而富有张力的演绎下,可能会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细腻情感和宏大叙事,既有东方独有的婉约与深情,又有西方音乐的理性与力量。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扇窗口,让我得以窥见中国民歌在异域文化土壤中,所激荡出的动人回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