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清华大学历史系赵平安教授的历年来发表论文的自选集,收入论文共45篇,内容涵盖古文字、古文献、先秦秦汉史、汉语史等多个领域。
我是在1999年10月到威海参加李文放女士召集的复建秦刻石论证会上,头一次见到赵平安教授的,那时他还只有三十多岁,却已经是教授了。记得当时他签名送我一本新出版的《〈说文〉小篆研究》,拜读之後,受益匪浅。留下很深的印象。但後来见面的机会不多。只是他调到清华大学工作後,我到清华参加学术活动时,才见面次数多了一些。
这次他要出一个自选集,竟找我要写一个序。其实,我虽因个人经历,先钻研东北考古和历史,又攻读甲骨金文,由甲骨金文而又从事古史研究,後来因工作需要又时而搞考古,时而搞古文字,杂七杂八,面铺得挺广,然而赵平安教授最初出版的专着都着重在汉代的隶书和小篆,後来的研究又集中在战国的简帛,都非我所长。只是赵教授盛情难却,又正好有机会集中拜读赵教授学术研究的精华之作,便斗胆以一半是门外汉的身份,谈几点读後感吧。
头一点感触,便是要正确识读古文字,必须对汉字从甲骨文直到汉代的小篆和隶书的字形有一个通盘的了解。吾师于省吾先生早就説过,商周古文字是“本”,小篆是“末”,研究文字“须本末兼晐。本固重矣,而其所以演变以至於末者,迹必相衔,方可徵信。”不过,像我这一代的古文字研究者,大都是从金文、甲骨文入手,当时战国简牍出土无多,汉代篆隶也尚无专门的研究。所以在研究“迹必相衔”时,难免头重脚轻。赵平安则不然,从攻读博士时便研究“隶变”这一汉字演进史上的重要关键变化,博士後又专门研究汉代小篆的实际字形,从汉字演进序列的观点来考察小篆字形的讹误和篡改,使他在“末”这一头有了坚实的基础。而又在不断新出土的战国简牍文字上有很扎实的功夫。所以反过来考察金文、甲骨文,便会有不同於前人的创见。例如,他发现了甲骨文中的 ,从字形演变的规律可以和战国文字的 所从的 联系起来,从而把这个甲骨文释爲逸失的失,现在已经得到甲骨学界一致的认可。这种用不断新出土的战国文字爲出发点去释读过去聚讼纷纭的甲骨文的办法,赵平安是先行者之一,现在已经蔚然成风了。又如,他注意到秦隶中的鞫字有由 变 的现象,从而认定甲骨文中的 、 就是隶书中偏旁 的原始象形字。并就字形推定有“械系”、“拘禁”,引申爲“审讯定罪”之义,是很有説服力的。这种用古隶爲出发点识读先秦古文字的研究方法,应该还有潜力,是应该继续发扬的。
第二个感触,是研究战国简帛材料,不但要有文字学的修养,一定要熟读古书。例如郭店简《穷达以时》第九号简上的“初 酭,後名扬,非其德加。子胥前多功,後戮死,非其智衰也。”後一句裘锡圭引《韩诗外传》卷七:“伍子胥前功多,後戮死,非知有盛衰也,前遇阖闾,後遇夫差也。”説明是指伍子胥。但前一句一直不得其解,池田知久以爲是指向楚庄王举荐叔孙敖爲相的虞丘,却并不能很好的解释这句话。赵平安首先从正确识字着手,把“ 酭”前一字改释爲 ,又按孙诒让《周礼正义》把“醓酭”解释爲用牲肉做成的肉酱。然後从《楚辞·九章·涉江》有“比干菹醢”,再推定前一句的主语应该是比干。爲了论证是比干,又引了《荀子》的《宥坐》、《臣道》、《大略》,《鶡冠子》的《备知》,《吕氏春秋》的《不苟》,《盐铁论》的《非鞅》、《散不足》,《韩诗外传》卷一,《论衡》的《死僞》,《新序》的《杂事》、《节士》,《中论》的《夭寿》等十多种文献,证明战国秦汉时多将比干和伍子胥并提。所以就相当有説服力。一般説来,像我这样1949年後还在读小学的人,古书底子都是差的。赵平安比我还要小很多,能有这样的古书功底,我是很佩服的。实际上,现在很多更年轻的战国简牍研究者,都认识到要正确识读战国简牍文字,必不可少的一门功夫是要熟知古书,能找到简牍文句和传世古籍的对应关系,这在正确释读文句中的关键文字时,有时能起很大的帮助。赵平安在这方面也是开风气之先的。
第三个感触,赵平安并不是单纯的古文字学家。因爲,他在河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苦读三年,写出的硕士论文《汉字形体结构围绕字音字义的表现而进行的改造》一文,就是纵观整个汉字发展史,从甲金篆隶及近世俗字材料中归纳出历代汉字在表音和表义两个方面的改造法,是在汉字发展史上很有创新意义的力作。所以,他早已立志於以汉字发展史爲己任。他也不是单纯的出土文献专家,因爲,他在综合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文字资料中还不时对所涉时代的经济、政治、思想等历史问题有崭新的认识,所以,他也是研究先秦乃至秦汉时代的历史学家。总之,匆匆读完赵平安教授的自选集,虽然未必每一篇都能深入思索,但对他治学的全貌有了一个较爲全面的了解。便深深感到我们俩虽然年龄相差约四分之一个世纪,在学术取向上却是志同道合的。我一向认爲,中华文化能传承几千年不断,汉字是一大功臣。古文字研究者理应以研究整个汉字发展史爲更高的目标。出土文献的研究,应爲所涉年代的历史研究提供第一手的新资料,不断爲验证和更新我们对历史的认知而服务。因此,我欣喜地愿以步入暮年之躯同正当壮年的赵平安一起,爲共同的目标而继续努力多做新的贡献。也希望正在飞快发展而风华正茂的研究古文字学和出土文献的队伍中,出现更多的志同道合者,一起来实现我们的共同目标!
是爲序。
2017年4月21日
於长春剑桥园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从宏观的背景介绍到微观的具体分析,作者的导引非常自然流畅,读者几乎没有感到任何阅读上的阻碍。每一章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平滑,仿佛是浑然天成的一条河流,自然而然地将读者的注意力从一个主题引导向下一个主题。这种精妙的结构设计,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组织能力。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总结和展望,既帮助读者巩固了本章的知识点,又为下一章节的内容埋下了伏笔,使得整个阅读体验一气呵成,充满了期待感。这本书的整体布局设计,简直可以作为学术著作编排的范本。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充满了学者的风范,却又不失文人的雅致。作者的遣词造句极其精准,寥寥数语便能描绘出一个生动的场景或一个复杂的概念。我尤其喜欢他那些富有节奏感的长句,读起来抑扬顿挫,犹如听一场精心编排的音乐会,充满了韵律感和美感。有时候读到一些精彩的段落,我甚至会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品味其中精妙的措辞。这种文学性的表达,使得原本可能比较晦涩的学术内容变得悦人耳目,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这种将学术的深度与文学的魅力完美融合的写作手法,实在令人赞叹,让我在阅读中享受到了双重的满足感。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阐述,而是深入到了问题的根源进行挖掘。作者在整合不同学科知识方面的能力非常突出,能够将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整个论述体系显得格外立体和坚实。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为了打磨这些观点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其中蕴含的艰辛和智慧是显而易见的。每一次深入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仿佛打开了一个又一个宝藏,这让我对作者的学术造诣充满了敬意。这本书无疑是一部经得起反复推敲的力作,它为我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和重要的参考方向。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感触颇深,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细致的知识体系,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说教式写作,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剖析,将复杂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的逻辑链条,每一步推导都环环相扣,让人不得不信服。书中对一些经典观点的重新审视和独到见解,更是让人豁然开朗,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它不仅仅是在讲述知识,更是在引导读者进行独立思考,培养一种批判性的阅读习惯。这种深度的启发性,是许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它让我对所研究的领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色调配上精致的烫金字体,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纸张的质地也很考究,摸起来光滑细腻,装订得十分牢固,翻阅起来非常舒服,完全没有那种廉价感。尤其是封面上的那幅抽象的图腾设计,很有韵味,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其中蕴含的深意。从这本书的外部包装就能看出作者或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这对于阅读体验来说绝对是一个加分项。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设计上的处理,内文排版疏密得当,字号大小适中,阅读起来眼睛一点都不累。很多学术著作往往只注重内容,而忽略了阅读的舒适度,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人愿意沉下心来,慢慢品味每一个章节。这本书的整体设计风格,可以说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艺术的美感。
评分试说“虞叔宝剑”——兼及早期铁器应用的一个现象 《古兵雕虫:钟少异自选集》收录了作者钟少异有关中国古代兵器史和军事技术史的主要论文,大体分为三组文章。第一组,是关于中国古代军事技术史的综论性文章;第二组,是关于中国古代冷兵器、军事机械和甲胄的文章;第三组,是关于中国古代火器的文章。这些文章的研究下限基本上是1840年前后。
评分军事技术史综论
评分京东的快递特别好,又快服务又好。书是正版的,包装不错,非常满意。
评分近观中古史:侯旭东自选集。
评分作者有水平,写的不错。
评分感谢快递师傅小程,大热天按时将货送到顾客手中,向京东的全体快递师傅说一声:“您辛苦了“。
评分这些东西也有多爱这个话题是
评分上篇
评分东西不错 很好的 加油 棒棒的啊 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