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一出闹剧,各路军阀便是这闹剧中最活跃的角色。当西方文明挟坚船利炮之利,呼啸而来,传统国家在睡梦中纷纷惊醒,匆匆走上前程未卜的现代化之路。
传统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在各个层面的展开是有先有后的。张之洞提出了“中体西用”,以中国文化为体,以西方技术为用。就传统国家而言,军事技术属于较容易学习的内容,又是最为急迫的内容。在清末民初的中国,军队现代化往往走在其他现代化之先。这种现代化不仅仅是武器装备,也是军队组织体系的现代化。新的组织体系、新的领导方式,使得掌握军事力量的军人,有条件、有能力越过传统政治对军人干政的约束藩篱,于是他们或入主中枢,或逐鹿中原,或雄霸一方,或祸害乡闾。今天回过头看,一部中国近代政治史就是一部武夫史。武夫干政,这并不是近代中国特有的现象:在日本,四强藩以武力倒幕,进而明治维新;在土耳其,凯末尔借军功推行改革而名扬四海。在各自国家中,诸多武夫因军事而走上政坛。而彼时的中国,外有强邻作祟,内有军阀并起,而北洋时代争雄的诸多武夫,逐鹿中原,一统中国的梦想,却告失败。
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围绕北洋时期的史学论著越来越多,北洋也渐成显学,渐成杂唱之势。虽有正歌雅乐,不免有荒腔野板,以至于野史之类也混迹其中。为求严实,本书遵守学术规范,运用了当日的史料和后世文史资料,解读史实与北洋军政人物。本书又是一本通俗历史读物,所以在写作中,择取了较多生动有趣的史料。这些史料,在今人看来,可能是不可思议,抑或滑稽不堪,但真实的历史,就是这么生动多彩。
辛亥革命后,中国走向共和。对这个新兴的共和国,人们充满兴奋、充满期待,但这个新生儿,它在方方面面留着旧时代的烙印。对帝王的梦想、皇权的留恋,竟然使得北洋时期出现了两次倒退——袁世凯的称帝以及张勋复辟。面对此种倒退,为了再造共和,枪声弥漫,烽火四起。而袁世凯的去世,使得北洋一系失去核心人物,此后各派军阀,纷纷争雄。硝烟炮火之下,更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场人际关系之战。
要而论之,北洋时代烽火弥漫五色旗。在这样的时代,军人决定政治,武力主宰时局,从内政到外交,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枪炮。由枪炮开创了北洋时代,也由枪炮而终结了北洋时代。离开枪炮,摒弃武夫,走向独立富强的中国,尚有待于以后的历史发展。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便是其对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作者似乎拥有庞大的知识体系,在论述某个历史事件时,总能旁征博引,引用大量的原始文献、官方档案以及当时的报刊杂志,并且还会对比不同史料的观点,找出其中的异同和可疑之处。他不仅关注宏观的历史进程,更对微观的细节有着惊人的捕捉能力。例如,在讲述一次战役时,他会细致地分析当时的粮草供应情况、士兵的装备型号、甚至是后勤运输的效率,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因素,却往往是决定战役胜负的关键。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历史问题时的客观态度。他不会简单地褒贬某个人物或事件,而是试图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去还原历史真相,即使面对一些令人不适的史实,也毫不回避,力求真实。在某些段落,他会引用一些已经被遗忘的民间歌谣或地方史志,这些非常规的史料来源,为他的论述增添了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色彩,让我看到了历史更为鲜活的一面。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现有历史研究领域的一次有力补充,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真是别出心裁,作者似乎没有遵循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更加跳跃和片段化的手法。我感觉作者更像是在捕捉历史的碎片,然后巧妙地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拼贴画效果。有时候,我会觉得故事在某个点戛然而止,然后又突然跳到另一个完全不相关的事件,这种感觉有点像在看一部蒙太奇电影,需要读者主动去思考和连接。不过,也正是这种非线性的叙事,反而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好奇心,不断猜测下一个“碎片”会带来什么信息。作者在描述某个事件时,语言风格又会突然变得非常情绪化,充满了个人感悟和强烈的色彩,仿佛是一位亲历者在低语,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而下一秒,他又会切换到一种冷静、客观的分析模式,用数据和史料来支撑观点,严谨得如同法医解剖一般。这种风格的巨大反差,让我在阅读时情绪也跟着起伏不定,时而激动,时而沉思,充满了戏剧性。我不得不承认,这种叙事方式极具挑战性,但同时也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它迫使我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历史,去感受那些被遮蔽的细节和复杂的情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我真是太喜欢了!封皮采用了一种复古的暗纹纸,摸起来很有质感,触感温润。书名“北洋战史”几个字采用烫金工艺,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古朴而又不失庄重。翻开书页,纸张的厚度适中,略带米黄的色调,看起来非常舒服,即使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历史图片,比如一些珍贵的战地照片、人物肖像以及当时的地图。这些图片不仅为文字提供了生动的注脚,更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临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排版也十分用心,字体大小适宜,行距合理,阅读起来流畅无比。最让我惊喜的是,每章节的开头都有一首精美的古诗词,意境悠远,与章节内容相得益彰,为整本书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书的背面还有作者的简介,寥寥数语却勾勒出一位深耕历史研究的学者形象,让人对其学识和态度充满期待。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出版质量非常高,无论是从视觉还是触觉上,都给人一种沉甸甸的满足感,是一部值得珍藏的佳作。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其所展现出的磅礴气势和深沉的时代洪流。作者在描述战役时,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堆砌,而是将宏大的历史背景、复杂的政治博弈、以及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巨大的叙事力量。他能够将一个看似孤立的战役,放置在整个历史大背景下进行解读,分析其产生的深层原因和深远影响。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低沉的号角声,感受到炮火硝烟弥漫的战场,更看到无数鲜活的生命在历史的洪流中沉浮。作者在描写人物时,也并非将他们简单地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他们在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挣扎、选择与无奈。无论是英勇无畏的战士,还是深谋远虑的谋士,亦或是身处政治漩涡中的决策者,他们都被赋予了复杂的人性,他们的行为背后有着多重动机和考量。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历史并非冷冰冰的文字记录,而是一部由无数个鲜活个体共同书写的宏大史诗。我被卷入其中,感受着那个时代的激情与悲壮,思考着历史的走向和人性的光辉与暗淡。这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仔细斟酌作者的每一个遣词造句。我发现作者在描述战役场面时,尤其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文字充满了画面感和动感。比如,他会把炮火比作“咆哮的巨兽”,把硝烟描绘成“吞噬一切的幽灵”,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战场上惊心动魄的景象。而当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作者又会采用一种极其细腻、婉约的笔触,深入到人物最深处的隐秘情感,仿佛能洞察人心一般。他笔下的人物,即使是叱咤风云的将领,也并非铁血无情,而是有着普通人的挣扎、无奈和痛苦,这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刻画一些细节上的功力,比如对一位士兵战前眼神的描写,或是对一份被雨水打湿的信件的描绘,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能瞬间抓住我的注意力,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光辉。有时候,他也会突然冒出一两句极富哲理的话,像是点醒梦中人,让我对事件的本质有了更深的思考。这种精雕细琢的文字,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仿佛在欣赏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又在聆听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评分内容符合预期,是一本不错的书,值得认真品读
评分东西相当的不错,值得购买。推荐哦。
评分不错。内容不错。挺好的。赞
评分很一般,完全不详尽,对不起北洋战史四个字的名头,有的地方太细节,有的地方又过于简略,作者史料搜集的根本不够,勉强凑数形式出的一本书,不推荐有一定了解的人购买。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值得一看,推荐一下。
评分东西相当的不错,值得购买。推荐哦。
评分北洋军是个影响中国,承上启下的组织,值得一看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值得一看,推荐一下。
评分不错的东西,价格合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