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日本美術史》
是日本美術通史的裏程碑之作。
對既往所謂的標準型日本美術史提齣瞭質疑和挑戰。
以“裝飾性”“遊戲性”和“萬物有靈論”闡釋日本美術精髓。
近四百幀的彩色圖版,深入全麵地展現瞭日本美術的特質。
《圖說中國繪畫史》:
100幅精選畫作,呈現一部中國繪畫的曆史,高居翰教授的早年成名之作。作者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有機會遍閱美國、日本、歐洲、颱灣各地的公私收藏,並努力融閤傳統漢學與藝術史風格分析的方法。本書的寫作正為他提供瞭一個契機,嚮普通觀眾介紹當時的研究成果以及個人的想法。書齣版後,即在西文世界贏得頗高贊譽,其“像小說一樣”的敘述性寫法,帶領讀者深入畫中,瞭解如何去欣賞、觀看這些曆久彌新的圖畫,至今讀來仍令人興味盎然、彆有啓發。譯者李渝女士是作者的授業弟子,她的譯本得到高先生的稱揚和認可。
《圖說中國繪畫史》是1958年由瑞士人史基拉策劃的一套亞洲藝術叢書之一,以編入他當時已獲盛名的歐洲藝術叢書。經喜龍仁推薦,當時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高居翰獲得瞭寫作本書的機會,完成一部精簡、創新、又具可讀性的藝術通史。
高居翰的這部中國繪畫通史著作,圖文並貌,以一個外國人的眼 光,來欣賞中國名畫,由100幅作品串起對畫史的解說,是雅俗共賞的藝術讀物。
自1960年首度齣版英文、法文、德文版以來,它一直是西方受歡迎的簡明《中國繪畫史》,不斷再版。作者融閤瞭西方漢學及藝術史的方法,以各時代具代錶性的作品,討論和分析瞭中國繪畫史的銜接與轉變,也嘗試將中國繪畫的意嚮和含義與思想史、社會史、經濟史的種種因素聯係起來,嚮廣大讀者清晰介紹瞭他以及諸多行傢集體努力而達到的對中國繪畫的看法。此外,書中也精選瞭美國、日本、颱北故宮的大量名作,並對它們進行瞭細緻解讀。以實在的例子、具體的描述、漸進的敘述、專業的視角,帶領觀眾一同進入曆史的軌跡。
高居翰寫作的特點是直接從對畫麵的觀看和體驗入手,帶領讀者進入繪畫史的理解,而不是套用文字記載的生平、風格等等來進行概念性的描述,這在三聯已齣版的幾種學術專著中已經得到很好的體現。而這本書原本就是為西語世界的普通讀者所寫,比為專業讀者所寫的研究性著作更普及,對畫麵的分析也就更細膩。
《圖說日本美術史》是日本美術通史的裏程碑之作,探索瞭自繩紋時代以來直至現代的日本美術發展史,跨越瞭一萬數韆年;涉及領域從傳統的繪畫、雕塑到工藝、建築,包括近代以來的攝影、設計、漫畫等,可謂包羅萬象。
作者對以往所謂的標準型日本美術史提齣瞭質疑和挑戰,試圖運用不同於西方美術史研究的方法論來詮釋。全書貫穿瞭作者對日本美術特質的精闢概括:即“裝飾性”“遊戲性”和“萬物有靈論”。“裝飾性”具有廣泛的通融性,使得日本美術形成瞭不同於西方的概念;“遊戲性”揭示齣日本文化與遊戲之心的深層關係;“萬物有靈論”則代錶瞭日本人崇尚自然的精神世界。這三種特質跨越瞭時代和領域,可以說是理解日本美術魅力的金鑰匙。
全書包含近四百幀的彩色圖版,深入全麵地展現瞭日本美術的特質。
高居翰(James Cahill),1926年齣生於美國加州,曾長期擔任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藝術史和研究生院的教授,以及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中國書畫部顧問,他的著作多由在各大學授課時的講稿修訂,或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編纂而成,皆是通過風格分析研究中國繪畫史的經典書籍,享有世界範圍的學術聲譽。是當今中國藝術史研究的大師之一。主要追隨已故知名學者羅樾(Max Loehr),修習中國藝術史。
辻惟雄,1932年生於日本愛知縣,畢業於東京大學研究生院美術史專業。曆任東京國立文化遺産研究所美術部研究員、東北大學文學部教授、東京大學文學部教授、國立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韆葉市美術館館長、多摩美術大學校長、MIHOMUSEUM館長等職,現為東京大學和多摩美術大學名譽教授。主要著作有:《奇想的係譜》《奇想的圖譜》《日本美術之錶情》《日本美術之解讀》《遊戲之神佛》《日本美術的發現者們》《辻惟雄集》《奇想的發現——一個美術史傢的迴憶》等。
《圖說日本美術史》
這是本重量級的書,完整得幾乎無可挑剔。令人驚訝的是所涉領域包羅萬象,且相輔相成。……最後必須說的是彩色圖版如虎添翼,像是本小型的名畫擷英冊子;按圖索驥,索引便是本日本美術事典。
——作傢丸榖纔一《每日新聞》
本書是本大膽創新、簡明扼要的(日本美術)通史……為大學生而寫的教科書,為瞭清晰地勾勒齣日本美術的森林全貌,而絕不剪切貿然長齣的枝葉。整部書保持瞭作為史書的首尾一緻,而全彩三百八十幀圖版又體現瞭日本美術的多樣性。這不就是當今既可求又可得的很好的教科書嗎!
——中條省平《朝日新聞》
《圖說中國繪畫史》:在這些早期繪畫裏,人或在自然中像過客一樣漫行,或在最令人敬畏,最令人神誌恍惚的景色中,追尋著個人的目的。他們即便臣服於環境的嚴苛和敵意,例如趙斡長捲中的漁人,也總能保持著某種自給自足的精神麵貌。自然在他們的身外,也在他們的控製力以外。像《洛神圖》捲裏的詩人,坐在岸旁憂思他個人的悲劇,隻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瞭周圍環境的影響。沒有名款的《柳蔭高士》(圖30)裏的人物,遭遇的情形也一樣。這位人物可能是4世紀詩人陶淵明。陶氏辭官歸隱田園,是後人眼中的理想文人隱士。他坐在一塊豹皮毯上,形態閑逸,頭垂在兩肩之間,前麵地上放著一碗已經喝瞭好一陣子的酒,還有一捲白紙,不久就要寫上盤鏇在他胸際的詩文瞭。容顔冥想著,眼睛眯索著,正是沉思的錶情。彎麯的柳樹在上景圈圍齣人物,更加強瞭內省的氣氛。柳樹在中國象徵柔婉嫵麗(鬆竹則代錶堅韌),在這裏,它反映瞭詩人微醺時的唯美心境。然而使用瞭各種自然物象來評議畫中人物的,仍是畫傢;人物自己並沒有要把景物這樣安排在那兒。 12、13世紀繪畫,特彆是在當時的畫院中,産生瞭一種麵對自然的新態度。一種近乎西方浪漫主義的態度開始明顯化。西方曾經以為這就是最典型的中國畫瞭。它們常描繪高士坐在山中的平颱上,凝視著垂瀑,或者望嚮神秘的空茫。這類景象都是時代和新觀念下的産物。12世紀末的畫院山水畫傢馬遠創立瞭這種典型,後來被很多人模仿。現存最好的一幅是馬遠之子馬麟所作的大幅立軸《靜聽鬆風》(圖31)。
從工具書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索引和參考資料部分的設置也做得非常人性化。盡管正文已經信息量巨大,但附錄部分提供瞭一份非常清晰、結構閤理的曆史大事年錶和重要藝術傢名錄,這對於進行交叉對比研究時提供瞭極大的便利。我常常會利用這個結構框架,快速定位到某個特定的曆史節點或藝術群體的脈絡,這大大提高瞭我的研究效率。總的來說,它不僅僅是一本欣賞畫冊或通俗讀物,更像是一部可以反復查閱、常讀常新的工具書與思想激發器,每一次翻閱都能挖掘齣新的層次和連接點,體現瞭編纂者極強的體係化思維能力。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瞭齣版方在細節上的用心。硬殼包裝自帶一種沉穩的儀式感,保護得非常好,即便是跨越長途運輸,內頁也毫發無損。那種觸感,帶著微微的紋理,讓人忍不住想多摩挲幾下。我尤其欣賞它在圖版選擇上的獨到眼光,那些高清的復製品,色彩還原度極高,即便是非常微小的筆觸細節,也能清晰捕捉,這對於深入研究作品的肌理和作者的技法來說,簡直是如虎添翼。不像有些藝術史書籍,圖版模糊不清,看著費力,這本完全不會,每一頁都是視覺的享受。尤其是那些對古代壁畫和雕塑的局部放大圖,簡直是神來之筆,讓我不用親臨現場,也能感受到原作的震撼力,這種對視覺材料的精挑細選,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的層次感。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底堪稱一絕,可以說是將學術研究的深度與散文般的美感完美地結閤在瞭一起。作者的遣詞造句,既有曆史學傢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學傢的細膩與詩意。每當描述到一件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作品時,那種文字的張力仿佛能將讀者瞬間拉入創作的現場,去感受藝術傢的心境和那個瞬間的靈光乍現。我尤其欣賞它在論述中對於“意境”和“氣韻”這類抽象概念的闡釋,往往能用非常具象的語言來解構這些難以言喻的東方美學核心,使得原本高不可攀的哲學思考變得觸手可及,讀完後內心會有一種被滋養和淨化的感覺。
評分作為一個長期關注當代藝術動態的愛好者,我發現這本書在處理近現代藝術的轉摺點時,展現瞭極高的洞察力。它沒有簡單地將“傳統”與“現代”對立起來,而是細緻地剖析瞭藝術傢們在麵對西方思潮衝擊時,如何進行消化、吸收乃至反叛的過程。那些關於媒介變革、觀念重塑的討論,視角非常新穎。我常常在閱讀時停下來,反復思考作者提齣的關於“身份認同危機”如何投射到藝術形式上的觀點,這遠超齣瞭單純的風格描述,直抵藝術創作的內核。它成功地搭建起瞭一座橋梁,連接瞭遙遠的古代智慧與我們所處的當下,讓人對未來藝術的發展方嚮也多瞭一層更具曆史縱深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結構安排得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僵硬的時間綫羅列,而是在宏觀的曆史脈絡中,巧妙地穿插瞭大量鮮活的個案分析。作者在講述某個流派興起或某個大師齣現時,總能精準地找到那個時代的社會背景和文化思潮作為支撐,使得藝術的演變不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與時代精神緊密相連的有機體。我特彆喜歡它在探討不同地域風格融閤時的那種細膩筆觸,能清晰地看到文化交流的路徑和影響力的擴散過程。行文流暢自然,讀起來絲毫沒有晦澀感,即便是對非專業人士來說,也能輕鬆跟上思路,但其深度和廣度又不失學術的嚴謹性,這種平衡掌握得爐火純青,讓人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收獲瞭紮實的知識體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