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由浙江大学艺术学系主办的“傅申书画鉴定与艺术史系列讲座”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举办,傅申教授在三四月间共做了七次讲座,田洪、颜晓军、徐凯凯编的《傅申书画鉴定与艺术史十二讲》在此七讲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纳入傅申教授在八大美院的其余五场重要讲座,结集出版。
二〇一五年春天,国际**中国艺术史学者、书 画鉴定家、书画家、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傅申 先生应浙江大学艺术学系邀请,受聘担任浙江大学客 座教授,并在浙江大学开启了为期四十五天的“中国 书画鉴定与艺术史”系列讲座。此后,傅先生受邀在 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中央 美术学院、清华大学、故宫博物院、鲁迅美术学院、 吉林大学等全国各地院校和科研机构巡回演讲。是年 秋季,傅先生又折返四川省博物院、四川大学等地讲 学。期间,还漂洋过海,远赴美国加州、日本新潟等 地演讲,一年时间内,傅先生在海内外巡回演讲达三 十次之多,现场听众逾万人,反响强烈。
为了让*多的中国书画爱好者从中受益,浙江大 学人文学院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将*重要的十二场演讲 录音,汇编整理。田洪、颜晓军、徐凯凯编的《傅申 书画鉴定与艺术史十二讲》一书,作为“浙江大学艺 术史丛书”名师系列出版发行。
导言
我的学研机缘
**讲
书画鉴定通则散论并举例(上)
第二讲
书画鉴定通则散论并举例(下)
第三讲
怀素《自叙帖》之我见
第四讲
对日本所藏数件五代及宋人书画之私见
第五讲
黄庭坚《砥柱铭》墨迹卷的确认——附论书法鉴定问题
第六讲
董巨派名笔:《富春卷》与《剩山图》原貌
第七讲
董其昌、龚贤与前新安派
第八讲
书画船——中国文人的“流动画室”
第九讲
乾隆丙寅(1746):乾隆在书画鉴藏史上的丰收年
第十讲
乾隆皇帝《御笔盘山图》与唐岱
第十一讲
《石渠宝笈》初编编者梁诗正及三编编者黄钺的研究
第十二讲
前所未有的大时代
后记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的排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是一个资深的书籍收藏爱好者,尤其偏爱那些讲述艺术史和鉴赏技巧的著作。拿到手时,首先翻阅的是目录,内容安排得井井有条,从基础的笔墨纸砚介绍,到各个朝代的艺术风格演变,再到具体的作品分析,脉络清晰,让人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言中展现出的那种谦逊而又深厚的学养,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中国书画博大精深的轮廓。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相当不错,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清晰,即便是细节之处的线条也处理得非常到位,这对于鉴赏类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像是一份精美的艺术品,很适合摆在书架上,随时翻阅品味。整体来看,从视觉体验到内容架构,这本书都给人一种非常专业和可靠的印象,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书画爱好者,我常常在面对一件作品时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和判断其价值。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气韵生动”的阐述部分,作者没有用那些空泛的、高高在上的术语来搪塞,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细腻的笔触,将这种难以言喻的艺术境界剖析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仿佛有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身旁耐心指导,每每读到一个关键的鉴赏点,都会忍不住停下来,回想自己之前看过的那些画作,尝试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它们。书中对于不同流派技法的对比分析也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如何区分元四家与明代吴门画派在用墨上的差异,这些干货知识对于提升我的鉴赏水平很有帮助。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行文流畅自然,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美感,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不知不觉就能沉浸其中。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似乎是为不同层次的读者量身定制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前几章的入门知识讲解得极其细致,像是手把手地教你认识工具、了解基本概念。而对于我这种已经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后续章节中对古代名家风格的深入剖析和流派传承的梳理,则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维度。我尤其赞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思维,并非一味地推崇传统,而是能以现代的眼光审视历史上的评价体系,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这使得这本书的内容避免了陈旧和教条化,充满了活力和思辨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着书中的描述去查阅一些相关的图册,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加深了我对书画艺术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发。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它不像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更像是一部娓娓道来的艺术史长卷。作者在介绍历史背景和艺术家的生平时,总能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或轶闻,使得那些遥远的、似乎高不可攀的艺术大师们瞬间变得鲜活起来。这种“以人为本”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艺术史学习的门槛,让我这个原本有些畏惧理论的读者也能轻松地沉浸其中。我发现自己不仅在学习鉴赏技巧,更是在与古人的精神世界进行对话。书中对不同时代审美情趣变化的描摹尤其精彩,清晰地展示了社会思潮如何影响艺术表达,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中国艺术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每一次合上书本,我的脑海中都会留下许多画面和思考的火花,久久不能散去,这正是一本优秀艺术著作所应有的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知识密度非常高,但编排得丝毫不显拥挤,充分体现了作者驾驭复杂材料的能力。我注意到,书中在讨论某些复杂概念时,经常会引用大量的古代文献佐证,使得论述具有了无可辩驳的权威性。然而,即便内容如此扎实,作者的文字却始终保持着一种清晰和克制的优雅,没有出现那种为了堆砌专业术语而显得晦涩难懂的情况。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大的实用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自检和提升框架。它教会我如何构建自己的鉴赏体系,而不是盲目地跟从他人的评价。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任何一件艺术品时,都有了一种更扎实、更自信的底气。这本书无疑是近期阅读到的最具深度和启发性的艺术读物,它将艺术史的宏大叙事与具体的鉴赏方法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值得反复研读和珍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