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什诺兹是一位好动的作家,虽然他本人不喜欢旅行,总是气定神闲,不过,他笔下的小说从来不满足于平静,从来不愿意让人物(更是读者)在一个地方、一个场景中久待。在《弹钢琴》这个看似平常的题目下,囊括的是一个堪称惊人的故事架构:生前和死后,巴黎、幻境、热带雨林,艾什诺兹以“恶劣”的方式对待笔下的人物,却让读者收货了巨大的惊喜感和阅读快感。
小说一共三章。第一章中,主人公马克斯是住在巴黎十八区的有名的钢琴家,嗜酒,在经纪人和保镖的软硬兼施的压力下到各处演奏;他对女人有心无力,搭讪住在附近的女人却没有进一步的行动,每晚睡前都会想一想三十年前未曾说过话的暗恋对象罗丝。最后,在一次深夜归家的路上,他遭遇了两个年轻罪犯,其中一位将刀子捅进了他的喉结下方。第二章中,马克斯醒来发现自己身处一个治疗中心,他已经被改容换脸,却并不知情;在这里,他将等待接下来的命运分配。他与自己的主治医师有了交往,也和这里的明星女员工有了情爱深深的一夜。等待他的命运最终分配了下来,他必须要离开中心,去往城区地段。第三章中,马克斯用了新的身份,保尔,回到了巴黎,在一家旅馆的酒吧做酒保。以前的保镖认出了当年的东家,邀请他到一家酒吧弹琴。他的生活似乎有了新的发展,就在这时,他遇见了罗丝,却发现她和治疗中心的主治医师在一起了.
让·艾什诺兹,法国当代尤为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影响了许多年轻的写作者。
1947年出生于奥朗日。1979年以来,他在午夜出版社发表了17部作品,其中« 切罗基 »获1983年梅迪西斯文学奖, «我走了» 获1999年龚古尔文学奖。2016年,让·艾什诺兹获得法国国家图书馆大奖。
译者:余中先,1954年8月26日生,浙江宁波人,中国作家。《世界文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研究生班,曾留学法国,在巴黎第四大学(Paris—Sorbonne)获得文学博士学位。
长年从事法国文学作品译介工作,翻译介绍了奈瓦尔、克洛代尔、阿波利奈尔、贝克特、克洛德·西蒙、阿兰·罗布-格里耶、昆德拉等人的小说、戏剧作品三十多部。获法国政府授予的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我觉得艾什诺兹的写作,更多的是对小说本身趣味的释放,而不是意图通过一种极端的方式颠覆传统的小说理念,在他看来这个颠覆已经完成了。
——赵松
让·艾什诺兹是如此地令人赏心悦目,带有一丝隐隐的倦意,仁慈而又宁静,微笑着,指点着你观看这个几乎被你忽略了的当今世界。
——孙甘露
人们以后会明白,让·艾什诺兹也许是当代小说家之中罕有的懂得将环境、符号、语言这些我们时代的特点化为艺术的一个了。
——让-克洛德·勒布伦
这本书的配图堪称一绝,简直是视觉上的盛宴。那些插画师的功力,与文字的内涵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与互补。它们并非简单的图解,而是对文字意境的再创作和升华。我注意到,插画的色调往往是内敛而克制的,多采用低饱和度的色彩,配合着手绘的笔触,营造出一种略带疏离感和梦幻感的氛围,与故事中那些隐秘的情感和未解的谜团相得益彰。有些地方,文字描述得极为抽象,但插图却巧妙地给出了一个具象化的引导,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深藏的用意;而另一些地方,插图则保持着一种半开放的状态,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每一次翻到插画页,我都忍不住停下来,仔细研究每一条线条的走向和阴影的处理,仿佛能从这些图像中读出作者与画师之间无声的对话。
评分我是在一个咖啡馆的午后,偶然翻开这本书的。起初,我只是被作者那充满画面感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他笔下的世界,仿佛被施了魔法,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都在文字的描摹下活灵活现起来。语言的运用极其精妙,时而如清泉般潺潺流淌,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内心挣扎与情感波动;时而又如疾风骤雨般酣畅淋漓,将宏大的历史背景或激烈的冲突场面展现得淋漓尽致。阅读的过程中,我几度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富有哲理的句子,它们像是散落在路上的珍珠,需要耐心地拾起,才能感受到其温润的光泽。这种文字的密度和张力,远超我近来看过的许多畅销小说,它不追求快速的阅读体验,而是鼓励读者慢下来,去体会词语之间微妙的张力与深意。作者的叙事技巧高超,总能在看似不经意的对话中埋下伏笔,让我在不知不觉中被情节深深套牢,总想着下一章会如何发展。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对于“时间”这一主题近乎偏执的探讨。它似乎并不在意传统意义上的线性叙事,而是更热衷于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中穿梭、重叠与折射。我读到一些关于记忆片段的描写,那些过去的场景并不是简单的回忆,而是以一种近乎实体化的方式回归到当下,与现实产生了奇特的共振。这种对时间错位的处理,让整本书的结构变得极其复杂,但又异常迷人。它迫使我不断地去辨识和重建故事的时间轴,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与乐趣。我尤其欣赏作者如何通过对光影、气味甚至某种特定的声响的捕捉,来锚定特定的时间点,使得那种“瞬间凝固”的感受被放大到了极致。读完某个章节,我常常会感到一种恍惚,仿佛自己也短暂地体验了书中所描绘的那些漫长或短暂的时光。
评分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野心是显而易见的。它试图在继承某种古典叙事传统的同时,融入当代视角下对人性困境的深刻反思。我能从中嗅到一丝十九世纪欧洲文学的厚重感,但其核心议题——关于身份认同的迷失与重塑——却是完全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焦虑。作者在处理人物的道德困境时,没有给出简单的“好”与“坏”的标签,而是将他们置于一个灰色地带,让他们在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内在的欲望之间挣扎。这种对人性的复杂性的深入挖掘,使得角色摆脱了脸谱化的倾向,变得无比真实可信。阅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看故事”,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审视,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每个人在面对选择时,内心深处那些最隐秘的波动和犹豫。看完后,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才从那种沉浸感中抽离出来,需要时间消化其中蕴含的沉重与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复古的皮质封面,摸上去带着一种时间的沉淀感,搭配烫金的书名字体,散发着低调而优雅的光泽。我拿到手的时候,甚至有些舍不得立刻打开它阅读。内页的纸张选材也极为考究,米白色的纸张,触感细腻柔滑,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惫。装帧的工艺体现出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珍视,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一丝不苟,从书脊的线装到扉页的留白,都透着一股匠人精神。我特别留意了排版,字体的大小和行间距的设置非常合理,使得阅读的节奏感很舒服。这种实体书的质感,在如今这个充斥着电子屏幕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艺术品。每次翻阅时,指尖轻拂过纸页,那种沙沙的声响,都仿佛在为接下来的文字内容做着一场无声的序曲,让人对即将进入的文字世界充满了敬畏与期待。
评分送货很迅速,谢谢京东商城!
评分译者:余中先,1954年8月26日生,浙江宁波人,中国作家。《世界文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研究生班,曾留学法国,在巴黎第四大学(Paris—Sorbonne)获得文学博士学位。
评分不错,期待阅读…………~
评分!!!!!!!!!!!!!!!!!!!!!!!!
评分长年从事法国文学作品译介工作,翻译介绍了奈瓦尔、克洛代尔、阿波利奈尔、贝克特、克洛德·西蒙、阿兰·罗布-格里耶、昆德拉等人的小说、戏剧作品三十多部。获法国政府授予的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评分还没看还没看还没看还没看还没看
评分经典版本,值得推荐!作品还没来得及读,感觉不错挺好的,相信是本不错的书
评分小册子,一天可以看完。
评分封面图就是这么诱人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