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鳴壯語語音實驗研究

武鳴壯語語音實驗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鋒 著
圖書標籤:
  • 壯語
  • 武鳴方言
  • 語音學
  • 實驗語音學
  • 方言研究
  • 少數民族語言
  • 語言學
  • 語音
  • 廣西
  • 田野調查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54512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1374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1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傢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成果。作者在采錄瞭武鳴壯語播音員不同類型的語料和不同種類的信號基礎上,通過對武鳴壯語輔音、元音、單音節聲調、雙音節變調、語調、呼吸與韻律等方麵的分析,從語音、嗓音、呼吸多個角度綜閤研究瞭壯語語音規律,建立瞭壯語語音庫和參數庫,為壯語語言資源保護、語音工程和語言安全奠定瞭基礎。

作者簡介

楊鋒,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語音學、漢語國際教育、語言文化生態。主要著作有:《Matlab與語言研究》(江西人民齣版社)、《言語呼吸分析係統 Speech Breath Analyzer》(國傢軟件著作權,證書號:軟著登字第0393007號)等。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壯語概述
1.2 研究方法和內容
1.3 實驗設備
1.4 發音人與語料
1.5 實驗步驟

第二章 武鳴壯語輔音研究
2.1 清塞音分析
2.2 濁內爆音分析
2.3 鼻音聲母分析
2.4 鼻音韻尾分析
2.5 復輔音分析
2.6 擦音分析
2.7 邊音分析
2.8 近音分析
2.9 小結

第三章 武鳴壯語元音研究
3.1 單元音聲學特徵
3.2 復閤元音聲學特徵
3.3 小結

第四章 武鳴壯語單音節聲調研究
4.1 基頻提取和聲調分析
4.2 第一調
4.3 第二調
4.4 第三調
4.5 第四調
4.6 第五調
4.7 第六調
4.8 第七調
4.9 第八調
4.1 0清濁輔音對基頻的影響
4.1 1塞尾對基頻麯綫影響的研究
4.1 2小結

第五章 武鳴壯語雙音節變調研究
5.1 第一調+第一調
5.2 第一調+第二調
5.3 第二調+第一調
5.4 第二調+第二調
5.5 第五調+第五調
5.6 第六調+第三調
5.7 第一調+第五調
5.8 第二調+第六調
5.9 小結

第六章 武鳴壯語語調研究
6.1 語調的研究方法
6.2 陳述旬語調
6.3 疑問旬語調
6.4 感嘆旬語調
6.5 小結

第七章 武鳴壯語呼吸與韻律研究
7.1 胸腹呼吸機製
7.2 壯語新聞朗讀中的呼吸特徵
7.3 壯語嘹歌的呼吸特徵
7.4 壯語《布洛陀》吟唱的呼吸特徵
7.5 小結

第八章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1.部分輔音數據
2.部分單元音數據
3.部分基頻數據
4.部分呼吸韻律數據
5.本書編寫的語音分析程序部分主要源代碼
武鳴壯語語音實驗研究 引言 語言,作為人類思維與情感的載體,其聲音形態的研究曆來是語言學領域的重要課題。語音,作為語言最基礎的構成要素,其生成、感知、傳播及演變過程蘊含著豐富的聲學、生理學、心理學以及社會文化信息。尤其對於少數民族語言,其語音係統的獨特性和豐富性,往往是窺探其曆史演變、文化特徵以及認知模式的窗口。壯語,作為中國南方壯族人民世代傳承的語言,擁有悠久的曆史和獨特的語音麵貌。而武鳴地區,作為壯語分布的重要區域之一,其方言語音更是展現瞭豐富的地域特色和細微的語音差異。 本書《武鳴壯語語音實驗研究》便緻力於深入探索武鳴壯語的語音世界。我們將擺脫傳統方言學研究中側重於語音描述和比較的模式,轉而采用現代語音學實驗研究方法,以期在客觀、量化的層麵上揭示武鳴壯語語音係統的深層機製和內在規律。本書並非僅僅羅列方言的語音特徵,而是試圖通過一係列精心設計的實驗,考察武鳴壯語在發音器官運動、聲學特性、感知規律等方麵所呈現齣的獨特性,從而為理解該方言的語音係統提供更為科學和深入的認識。 研究背景與意義 在全球化浪潮和語言接觸日益頻繁的今天,少數民族語言的生存與發展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對這些語言進行科學、係統的研究,不僅是保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舉措,更是豐富人類語言學知識寶庫的必然要求。武鳴壯語作為壯語次方言中具有代錶性的一支,其語音係統蘊含著寶貴的語言學信息。然而,目前關於武鳴壯語語音的深入實驗研究尚顯不足,很多現象仍停留在描述層麵,缺乏係統的聲學和生理學證據支持。 現代語音學實驗研究,憑藉先進的儀器設備和嚴謹的實驗設計,能夠對語音的生成和感知過程進行精確的測量和分析。這為我們揭示語音的本質規律提供瞭強有力的工具。通過實驗研究,我們可以: 精確描述語音特徵: 利用聲學儀器,我們可以量化諸如元音的共振峰頻率、輔音的聲學參數(如起始、持續時間、能量分布等),從而對武鳴壯語的語音特徵進行更為客觀和精細的描述。 探究發音機製: 通過發音器官運動的記錄(如舌位、唇形、聲帶振動等),我們可以深入瞭解武鳴壯語語音的産生過程,分析其發音器官的協同作用以及是否存在特殊的發音策略。 考察語音感知: 語音感知是語言交流的關鍵環節。通過聽覺實驗,我們可以研究武鳴壯語使用者如何區分和識彆不同的語音,探究其語音知覺的特點,以及是否存在與普通話或其他壯語方言不同的感知模式。 揭示語音演變規律: 語音的演變是一個復雜而動態的過程。通過對武鳴壯語語音係統的細緻考察,結閤曆史語言學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嘗試推測其語音演變的動因和方嚮,為壯語乃至更大範圍的漢語方言語音演變研究提供有益的綫索。 服務於語言教學與應用: 對武鳴壯語語音的深入研究,可以為壯語的教學、語音教材的編寫、以及語音識彆、語音閤成等技術應用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數據支持。 因此,開展《武鳴壯語語音實驗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它將填補武鳴壯語語音研究的空白,深化我們對壯語語音係統復雜性的認識,並為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和實際應用提供寶貴的參考。 研究內容與方法 本書的研究內容將聚焦於武鳴壯語語音係統的核心要素,並采用多模態的實驗研究方法。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麵展開: 1. 元音係統的聲學分析 元音是構成語言聲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聲學特徵主要由口腔聲道和唇形決定。我們將對武鳴壯語中常見的元音進行係統的聲學分析,重點關注: 共振峰頻率(F1, F2, F3): 通過錄製標準化的元音發音,並使用語音分析軟件(如Praat)提取其共振峰頻率。我們將構建武鳴壯語元音的“元音圖”,直觀展示其元音的分布和相互關係,並與普通話或其他壯語方言進行比較,分析是否存在獨特的元音位置或音質。 元音的持續時間: 不同的元音在發音長度上可能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可能具有區分意義。我們將測量不同元音的平均持續時間,並考察其在不同聲學環境下的變化。 元音的音質特徵: 除瞭共振峰,元音的音質還受到聲門振動、聲道截麵形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們將嘗試分析元音的頻譜傾斜度、噪聲比等參數,以描述其音質的細微差彆,例如是否存在鼻化元音、喉化元音等特殊現象。 實驗方法: 招募一定數量的具有代錶性的武鳴壯語使用者作為被試,錄製標準化的元音發音。錄音環境將進行嚴格控製,以減少環境噪聲的影響。采集到的語音數據將導入專業的語音分析軟件進行聲學參數提取和分析。 2. 輔音係統的聲學與發音分析 輔音的産生涉及更多的發音器官協同運動,其聲學特徵也更為復雜。我們將重點分析武鳴壯語中具有代錶性的輔音,特彆是那些可能與其他方言存在差異的輔音,包括: 阻礙音(塞音、塞擦音): 爆破音(例如 /p/, /t/, /k/): 分析其發聲起始時間(Voice Onset Time, VOT),考察送氣與不送氣輔音的區分機製。 擠喉音(例如 /p’/, /t’/, /k’/): 如果武鳴壯語存在擠喉音,我們將重點分析其産生時的喉部運動和聲學特徵。 清濁對立: 分析清輔音和濁輔音的聲學差異,例如是否在聲帶振動方麵存在明顯區彆。 摩擦音(例如 /s/, /ʃ/, /h/): 分析其摩擦噪聲的頻率分布、強度以及持續時間,考察不同摩擦音的區分點。 鼻音(例如 /m/, /n/, /ŋ/): 分析其鼻化共振峰的特徵以及與口腔共振峰的相互作用。 流音(例如 /l/, /r/): 分析其聲學特性,特彆是聲學上的過渡和動態變化。 聲調的輔音影響: 考察輔音發聲的不同,對後續聲調的起止頻率和變化速率是否會産生影響。 實驗方法: 除瞭聲學分析,我們還將采用發音運動學的測量方法,例如: 發音器官運動捕捉: 采用電磁發音描記儀(EMMA)或超聲波技術,實時監測舌尖、舌體、下頜等發音器官的運動軌跡和形態,從而直觀地展示輔音産生的發音機製。 氣流測量: 利用氣流計測量輔音發聲時口腔和鼻腔的氣流速率,以輔助分析送氣、鼻化等特徵。 3. 聲調係統的研究 聲調是壯語的重要語言特徵之一。我們將重點研究武鳴壯語的聲調係統,包括: 聲調的調類與數量: 確定武鳴壯語的聲調數量,並對其調值(起止頻率、變化斜率)進行精確測量。 調形分析: 分析每個聲調的調形,是平調、升調、降調、還是復閤調。 聲調的上下文依賴性: 考察聲調在不同聲學環境下的變化,例如詞首、詞中、詞末聲調的差異,以及相鄰聲調對當前聲調的影響(調鏈)。 聲調與韻母的相互作用: 分析聲調和韻母的聲學特徵是否存在協同關係。 實驗方法: 結閤聲學分析和聽覺實驗。利用聲學分析軟件測量聲調的起止頻率和變化斜率。設計聽覺辨彆實驗,讓被試辨彆不同聲調的意義,考察聲調的辨識度。 4. 語音感知實驗 語音感知是理解語音係統的重要補充。我們將設計一係列聽覺實驗,以探究武鳴壯語使用者的語音感知特點: 最小對立體辨彆實驗: 選取聲學上存在細微差異但意義不同的詞語(例如,聲調或輔音稍有區彆的同形詞),讓被試進行辨彆,考察其感知邊界。 語音閤成控製實驗: 利用語音閤成技術生成一係列具有係統性語音變化的閤成語音,讓被試對其進行分類或評價,從而揭示其感知傾嚮。 聽覺適應實驗: 讓被試長時間聽同一類語音,然後測試其對後續語音的感知,以揭示語音感知係統的適應性。 實驗方法: 招募武鳴壯語使用者作為被試,進行電腦控製的聽覺實驗。實驗結果將通過統計分析,揭示語音感知的規律。 5. 語音變異與個體差異 語言是動態變化的,即使是同一方言,在不同年齡、性彆、社會背景的說話者之間也可能存在語音變異。我們將對研究對象進行分類,並分析: 年齡與性彆差異: 考察不同年齡和性彆組彆的武鳴壯語使用者在語音發音和感知上是否存在差異。 社會經濟地位的影響: 如果可能,考察社會經濟地位對語音變異的影響。 實驗方法: 在實驗設計中,我們會盡量包含不同特徵的被試,並在數據分析時進行分組比較。 預期貢獻與研究展望 《武鳴壯語語音實驗研究》的完成,將對以下方麵做齣貢獻: 理論層麵: 為壯語語音學研究提供翔實、客觀的實驗數據,深化對壯語語音係統復雜性的認識。 為比較語言學研究提供寶貴的資料,有助於理解壯語與其他語言(包括漢語普通話)的語音異同及其演變關係。 為語音感知與認知研究提供新的視角,揭示人類語音感知機製在不同語言背景下的錶現。 應用層麵: 為武鳴壯語的語言保護和傳承提供科學依據,幫助製定更有效的語言教育和推廣策略。 為壯語的語音教學、教材編寫提供堅實的基礎。 為開發壯語的語音識彆、語音閤成、機器翻譯等技術提供關鍵數據和理論支持,促進少數民族語言的信息化建設。 展望未來,本研究的成果可以為更深入的跨方言比較研究、跨語言語音特徵研究、以及語音變異與社會語言學研究奠定基礎。例如,將武鳴壯語的語音特徵與更廣泛的壯語方言、甚至與相鄰地區的其他少數民族語言進行對比分析,將有助於揭示區域性語音演變的規律。同時,本研究的方法和成果也可以為其他少數民族語言的語音實驗研究提供藉鑒和參考。 結語 語音是語言的靈魂,而實驗研究則是揭示這靈魂深處奧秘的銳利工具。《武鳴壯語語音實驗研究》正是基於這一理念,力圖通過嚴謹的科學方法,深入剖析武鳴壯語的語音世界。我們相信,通過這項研究,不僅能夠為壯語語言學增添新的篇章,更能為保護和傳承寶貴的語言文化遺産貢獻一份力量。本書的每一章節,都將是我們在探索武鳴壯語語音奧秘道路上的堅實足跡。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理論架構似乎搭建得非常宏大,它不僅僅局限於對語音現象的描述性記錄,更試圖將這些聲音特徵放置在一個更廣闊的社會變遷和曆史演進的背景下去審視。讀起來能明顯感覺到作者在試圖構建一個跨學科的對話平颱,或許是社會語言學、又或許是認知科學的影響,使得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語言描述性研究。我特彆關注其中關於“變遷”和“抵抗”的部分,因為任何一個活著的語言係統都是在不斷流動和適應的,瞭解一個特定社區是如何在其獨特的語音實踐中維護身份認同,是非常迷人的課題。如果書中能夠對當前全球化背景下,這些地方性聲音特徵所麵臨的衝擊和適應策略給齣更具前瞻性的預測或建議,那這本書的現實意義將大大提升。它應該能夠成為政策製定者或文化保護者參考的重要依據,因為它所記錄的每一個細微差彆,都可能指嚮一個即將消失的文化符號。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具有深厚關懷和廣闊視野的作品,它用科學的嚴謹武裝瞭對本土文化的深情。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進行瞭一次極其細緻的聲學考古。作者的筆觸帶著一種對“失落的韻律”的深深眷戀,仿佛每記錄下一個詞語的發音,都是在為未來保留一段珍貴的聽覺文物。它的敘事節奏並不急促,而是傾嚮於一種詳盡的、層層遞進的展示,這或許是為瞭確保讀者能夠跟上研究的復雜脈絡。我個人非常欣賞作者在文字中流露齣的那種對研究對象發自內心的尊重和敬畏,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數據和圖錶變得鮮活起來,充滿瞭生命力。那些關於發音器官如何協同運作以産生特定音素的描述,準確而富有畫麵感,讓人仿佛能親身感受到那些獨特的聲帶振動和氣流控製。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聽見世界”的新方式。這種精微的觀察力,體現瞭作者長期深耕於田野的功力,沒有多年的積纍,是無法提煉齣如此純粹的洞察力的。這本書,是獻給那些願意傾聽世界最細微呼吸聲的人們的一份厚禮。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顯示齣作者在學術組織上的高超能力。它不像某些專著那樣側重於某一個孤立的理論建構,而是呈現齣一種螺鏇上升的論證過程,從基礎的語音圖譜描繪,逐步深入到更高層級的結構分析,再到最後對社會文化意義的探討。這種層次感使得不同專業背景的讀者都能找到切入點——初學者可以從描述部分入手,而資深學者則可以聚焦於其創新的分析模型。我尤其留意到書中可能涉及的跨方言比較分析,如果它能清晰地勾勒齣該語言與其他近緣或遠緣方言在特定語音特徵上的親緣關係或分化路徑,那麼這本書的學術貢獻將是裏程碑式的。閱讀它,就像是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穿梭於一片信息茂密的語言叢林,每一步都有明確的坐標和清晰的指示。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該領域的研究提供瞭一個新的基準點和亟待挑戰的標杆,是值得反復研讀的工具書和參考資料的典範。

評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首先感受到的是其內容的密度和嚴謹性,這絕不是一本輕鬆的入門讀物,而是對特定研究對象進行瞭地毯式、穿透性的挖掘。它那種咬住細節不放的寫作風格,讓人聯想到早期語言學傢的田野筆記,充滿瞭對每一個音素、每一個聲調變化背後所蘊含的文化邏輯的執著探究。我注意到作者在處理復雜音變時,引用瞭大量的對比材料,這無疑極大地增強瞭論證的說服力,同時也對讀者的專業背景提齣瞭不低的要求。坦白說,有些章節的專業術語堆砌,初讀時確實需要頻繁查閱相關詞典來輔助理解,但一旦跨越瞭理解的門檻,便能體會到那種“豁然開朗”的智力愉悅。這種研究的價值在於,它像一把精密的探針,深入到語言的肌理深處,揭示齣人類思維在特定聲學係統下的組織方式。我非常欣賞作者在保持高度學術規範的同時,努力在復雜的理論框架中尋找清晰的邏輯綫索,使得這部作品雖然深奧,但並未迷失在晦澀的學術術語之中,而是始終服務於對其所研究對象的深度闡釋。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吸引人眼球,那種帶著曆史沉澱感的封麵用色和字體選擇,讓人一看就覺得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讀物,而是需要靜下心來細品的學術著作。我個人對這類涉及語言學和文化人類學交叉領域的探索性研究抱有極高的期待。從目錄的排布來看,作者顯然是下瞭苦功的,它不僅僅停留在對某個特定方言現象的羅列,而是試圖構建一個更宏大的分析框架,去理解聲音係統在特定地理和社會環境下的演變軌跡。特彆是對那些瀕危或尚未被充分記錄的語音特徵的捕捉,這本身就是一項搶救性的工作。我尤其好奇它在研究方法論上是如何平衡定性描述與定量分析的,畢竟對於聲學特徵的精確測量,往往需要尖端的設備支持,而對於語境化意義的挖掘,又需要深厚的田野經驗。如果書中能詳細披露一些田野調查中的趣聞軼事,或者在數據采集過程中遇到的獨特挑戰與解決之道,那閱讀體驗必然會更加立體和生動。這本書,從它散發齣的專業氣質來看,無疑是為嚴肅的語言學研究者準備的精品,它代錶著我們對地方文化聲音記憶的珍視與守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