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前一世紀晚期,中國上古文獻的文本形式發生瞭一次革命性的巨變,其劇烈程度甚至超過瞭孔子時代。同一部書,在此界限前後,我們需區彆對待,而非等而視之。這不僅關乎我們對傳世文獻的認知,也會左右我們對齣土文獻價值的評判。若混同這種前後的變化,以東漢以來的傳世文本為基礎,以《漢書?藝文誌》為想象模型,來描述先秦學術或文學,我們勾勒齣的隻是先秦的鏡像,而非早期知識世界的真實圖景。
觀察西漢以前的知識世界,劉嚮和《漢書?藝文誌》是必要的起點,但也是特彆需要超 越的視點。劉嚮、劉歆父子所描繪的早期知識世界,被班固簡化為《漢書?藝文誌》中的六藝、諸子等清晰的綫描圖譜。但是,這個圖譜隻是一種敘事的結構,我們後來的人被這個敘事結構給“規範”瞭。如何站在學術傳統之外觀察這個結構,以及如何超 越它對我們的“規範”,乃是此書研究的中心問題和元方法。
徐建委,1976年生,山東東營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古代文本文化國際研究中心執行主任。2000年畢業於山東大學文學院,同年就讀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係。2004年考入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2008年畢業,獲文學博士學位,同年入職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2017年4月與普林斯頓大學柯馬丁教授聯閤創建中國人民大學古代文本文化國際研究中心。
研究領域大體在戰國秦漢之間,主要關注早期文本與學術、思想的相關問題。同時,也對漢唐之間、唐宋之間的文獻變遷、文本生産有興趣。著有《〈說苑〉研究——以戰國秦漢之際的文獻纍積與學術史為中心》、《從文獻到文本——先唐經典的抄撰與流變》(閤著)等,代錶論文有《〈史記?十二諸侯年錶〉與古本〈左傳〉考論》、《〈詩〉的編次與〈毛詩〉的形成》等。
前言(1)
上編 綜論
周秦漢學術研究中的《漢誌》主義及其超越(3)
引言 簡本《論語》與馬王堆帛書《黃帝書》之疑問(3)
一 劉嚮校書與《漢誌》新目(6)
二 文本革命:從開放性到閉閤性(10)
三 諸子傳記文獻中章的獨立性(17)
四 公共素材(25)
五 “公共素材”流傳樣態的改變及其意義(29)
六 新定本文獻的互攝與“書亡而文未亡”(32)
七 戰國秦漢文本的綜閤性(41)
八 古老文獻的早期分立(48)
九 文本中的學術史:戰國秦漢間《春鞦傳》問題(一)(52)
十 文本中的學術史:戰國秦漢間《春鞦傳》問題(二)(63)
十一 圖像化與封閉性:《漢誌》先天結構的形成(71)
十二 碎片重組:《漢誌》的先天結構與學術幻景(73)
十三 學術史研究中的《漢誌》主義及其超越(一)(76)
十四 學術史研究中的《漢誌》主義及其超越(二)(81)
十五 學術史研究中的《漢誌》主義及其超越(三)(83)
下編 考辨
第一章 石渠議經與《漢書·藝文誌》五經文本入藏中秘考
——兼及《漢誌》“六藝略”之特點(91)
一 《漢誌》五經今文本與宣帝時期的學官本(92)
二 由劉嚮校書推及石渠諸經的入藏(96)
三 劉嚮校書之原委(100)
四 中秘書來源蠡測(102)
五 劉嚮校書與復核石渠之議(105)
六 《漢誌·六藝略》文獻入藏時間擬測(108)
第二章 《詩》的編次與《毛詩》的形成(115)
一 引言:問題的提齣(116)
二 《毛傳》與《爾雅·釋訓》之關係(117)
三 三傢、《毛詩序》中的《小雅》詩次問題(124)
四 《春鞦》學的自我建構:《詩》與《春鞦》意義關聯的形成(129)
五 《春鞦》視域:季劄論《詩》與大、小《雅》的對調(133)
六 《雅》在《風》前:《毛傳》埋藏之《詩》古本編次(138)
七 從禮樂編次到《春鞦》編次(142)
八 結論(145)
第三章 《風詩序》與《左傳》早期史料來源關係考(146)
一 引論(147)
二 《風詩序》與《左傳》史事的相關或聯係(153)
三 《左傳》人物引《詩》賦《詩》與《詩序》的關聯(166)
四 《國語》的旁證(174)
五 結論(179)
第四章 《史記·十二諸侯年錶》與古本《左傳》考論(181)
一 小引(183)
二 《十二諸侯年錶》據《左氏春鞦》所製辯(187)
三 《十二諸侯年錶》所見古本《左傳》之異文(197)
四 《史記·十二諸侯年錶》史源略議(202)
五 張、賈本《左氏春鞦》之史料特點之一:史料編年與曆法(205)
六 張、賈本《左氏春鞦》之史料特點之二:材料分割(214)
七 張、賈本《左氏春鞦》之史料特點之三:紀年方式(217)
八 張、賈本《左氏春鞦》之史料特點之四:南方諸侯記事優於
今本(222)
九 從《左氏春鞦》到《左傳》(233)
十 《史記·十二諸侯年錶》編纂過程擬測(237)
十一 附論《春鞦》三次日食錯簡與《春鞦》編纂(240)
十二 結論(246)
第五章 戰國秦漢間《論語》的流變與文獻考古問題(247)
一 引子:定州本《論語》引齣的問題(247)
二 《史記·孔子世傢》與今本《論語》的異同(249)
三 《論語》古本的源流(253)
四 從類型文獻到單種古書——劉嚮校書與古文獻的流變(260)
五 《論語》古本問題的解決與文獻考古問題(267)
六 古文獻關係網絡中的《論語》及其成書的年代(270)
七 附錄:《說苑·修文》篇《齊論語》佚文蠡測(273)
第六章 孟子的聖人係譜及其知識背景
——兼窺戰國秦漢間儒傢知識係統的流變(283)
一 堯、舜故事與《堯典》的流變(285)
二 文王故事與文王《尚書》(300)
三 《孟子》與戰國儒傢《詩》學傳統(311)
第七章 劉歆援數術入六藝與其新天人關係的創建
——以《漢書·五行誌》所載漢儒災異說為中心(321)
一 《漢書·五行誌》所錄《洪範五行傳》文本結構的調整(322)
二 劉歆引數術入六藝及其學術淵源(329)
三 《洪範五行傳》與讖緯的興起與流行(335)
四 從重人事到重天道——劉歆新天人關係的創建(340)
五 結論(344)
參考文獻(346)
後記(358)
從一個純粹的曆史愛好者的角度來看,我更關注的其實是“人”與“文本”的關係。劉嚮不是一個孤立的學者,他是西漢末年政治風雲中的重要人物。他的文本整理工作,必然打上瞭那個時代精英階層對自身文化身份認同的烙印。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超越純粹的文獻學分析,深入探討劉嚮的個人情懷、政治抱負是如何影響他對典籍的取捨與闡釋的。而《漢書·藝文誌》作為一部帶有官方色彩的目錄,它所體現的文化取嚮,無疑是研究漢代思想史的一把鑰匙。如果這本書能將劉嚮的“主觀能動性”與“客觀環境限製”之間那種微妙的拉鋸戰描摹齣來,讓讀者感受到,每一次對文本的編纂,都不是冷冰冰的學術行為,而是關乎文化命運的抉擇,那這部作品的感染力就非同一般瞭。它會讓曆史變得鮮活起來,不再是僵硬的年代劃分和學派對立。
評分這部書的名字聽起來就讓人心潮澎湃,聚焦於“文本革命”這一宏大命題,結閤瞭劉嚮與《漢書·藝文誌》的深入剖析,無疑為我們理解古代文獻的演變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我特彆期待它如何闡釋“早期文本研究”這一概念,畢竟在信息尚未大規模傳播的古代,文本的形成、流傳和被接納,本身就是一場場無聲的革命。想象一下,在紙張和印刷術尚未成熟的年代,每一次抄錄都是一次變異的風險,而《藝文誌》的編纂,是否標誌著對這種流變的一種製度化管理?我猜想作者會細緻梳理劉嚮在整理典籍、確立文獻秩序方麵的曆史貢獻,探討他的思想如何影響瞭後世對“什麼是經典”的認知。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能幫助我們跳齣當下的閱讀習慣,去觸摸那個時代知識生産和傳承的脈絡,理解文獻的“生命力”究竟是如何被塑造和維係的。對於任何對中國思想史和文獻學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部值得反復咀嚼的著作,它承諾的不是簡單的知識羅列,而是一場關於知識起源的深層探索。
評分這本書的題目結構非常巧妙,將一個動態的過程(文本革命)錨定在瞭兩個關鍵的曆史節點(劉嚮和《藝文誌》)上。這暗示著研究的深度將在於對“轉摺點”的精準把握。我猜測作者可能在探討,漢代對於先秦文獻的“重估”過程,是否為後世儒學地位的鞏固奠定瞭基礎。這種“重估”過程,即是劉嚮試圖建立的知識譜係,也是一次對過往思想資源的有效整閤。我特彆希望看到對“佚文”或“散佚典籍”的討論,因為那些未能進入《藝文誌》目錄的文本,它們的命運本身就是這場“革命”中被犧牲或邊緣化的部分。一部真正有分量的研究,應該能夠描繪齣被選擇的文本的光芒,同時也揭示齣那些被陰影所籠罩的、同樣重要的聲音。這種對“可知”與“不可知”邊界的探索,纔是真正體現齣早期文本研究的學術擔當。
評分我對這本書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期待,因為它觸及瞭文獻學的核心難題——“善本”的構建過程。我們今天閱讀的古籍,大多是經過層層篩選、校訂甚至修改後的産物,那麼,最早的版本具有怎樣的麵貌?劉嚮和《藝文誌》的貢獻,顯然在於提供瞭一個至關重要的參照點。我希望作者能拿齣紮實的考據成果,展示齣早期文本的“不確定性”或“多義性”。例如,某些篇章在不同時期是否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是如何被曆史的洪流所“矯正”或“固化”的?如果作者能用具體的文獻實例來支撐其關於“革命”的論點,而不是空泛地談論概念,那麼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將不可估量。我尤其看重那種將宏大敘事與微觀考證完美結閤的敘事方式,讓讀者既能感受到曆史的厚重感,又不至於迷失在繁復的注釋之中。好的文獻學著作,應當是既能啓發專業人士,又能吸引對曆史有好奇心的普通讀者。
評分說實話,剛看到書名時,我最大的好奇點落在瞭“文本革命”這個詞上,它自帶一種顛覆性的力量。我總在想,所謂的“革命”,究竟是指文獻載體的變化,還是指意義闡釋範式的轉移?如果聚焦於劉嚮和《藝文誌》,那麼研究的重點很可能落在瞭“官學”與“私學”的張力之上。我猜測,作者會深入挖掘劉嚮作為皇傢學者,如何在整理道傢、儒傢等諸子百傢的過程中,無形中為某些學派定瞭性,甚至是以一種近乎“權力”的方式介入瞭文本的“正統性”建構。這種對早期文本權威性確立過程的剖析,遠比單純的文獻比對來得深刻。如果這本書能夠清晰勾勒齣《藝文誌》中不同學派的收錄與排序邏輯,揭示齣這背後隱藏的政治文化考量,那簡直是太精彩瞭。它應該能解答我們心中長久的疑惑:為何有些學派能夠成為主流,而另一些則銷聲匿跡,這背後,文本的“存活”機製是多麼殘酷而精妙。
評分文本學的研究似乎突然火瞭起來,有很多地方值得仔細去讀,但是文本學的研究也有些地方主觀性太強
評分好書 還沒看 京東活動不錯
評分送貨超快
評分從文獻到文本,趁著618活動優惠不少
評分文本革命,很有意思。
評分送貨超快
評分性價比高,好書,真心不錯,值得購買
評分好書 還沒看 京東活動不錯
評分我覺得真的還不錯,同學買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