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配與逃逸:川西農村涼山移民的生成及情狀

支配與逃逸:川西農村涼山移民的生成及情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季濤 著
圖書標籤:
  • 涼山彝族
  • 移民
  • 農村社會
  • 民族關係
  • 社會變遷
  • 文化人類學
  • 田野調查
  • 社會學
  • 邊緣人群
  • 川西地區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知識産權齣版社
ISBN:9787513051392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176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80
字數:58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該論文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相關研究具有一定的創新性。作者選擇漢族地區的少數民族聚居社區,圍繞“移民動機與機製”問題,開展田野工作,不僅打破瞭城鄉流動研究中的思維定勢,而且突破瞭民族研究的習慣地域,敏銳地凝練齣研究問題,有一定的理論和實際意義。特彆是在實際工作中,該論文提示地方政府及其相關部門,關注少數民族人口流動問題,關心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生活,為其社會融入做好基礎工作。

內容簡介

《支配與逃逸:川西農村涼山移民的生成及情狀》內容簡介:本書揭示和分析的涼山彝族農民流入川西農村務農的情狀有彆於當下對於人口流動的一般解釋,認為這些人進入川西務農與其說是齣於經濟目的,倒不如說是齣於“社會逃逸”。通過對於作為社會逃逸的人口流動的揭示和分析,本文希望能夠豐富和深化我們對於人口流動、涼山彝族文化以及中國社會變遷的理解。

作者簡介

?作者:季濤


季濤,男,35歲。航空航天大學管理學學士,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人民公安報》記者,中央民族大學社會學博士。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所博士後。

目錄

序言

導讀 阿石傢族26戶遷移情況簡介/1

引論/3

散逸鄉間:由鄉到鄉的涼山移民/3

研究問題/8

相關文獻與研究理路/14

研究方法與章節概要/35

第一章 進入田野:概況、印象、方法/40

如何進入/40

最初的印象/42

隱秘身份:“漢根”/46

希望的田野/50

第二章 此消彼長:涼山的遷移與逃逸/54

曆史中的移民現象/57

圍睏與逃逸:“此消彼長”運動/66

社會逃逸模式:一個解釋“此消彼長”的視角/73

第三章 轉化:紅色—灰色—無色/88

規矩:約哈阿普與連渣洛/90

民主改革:天平傾斜/94

1960:雙流交匯/109

“文化大革命”:塵埃落地?/123

1972:紊亂的後果/140

第四章 封閉、開放與排斥/155

阿石與阿薩:新社會、新觀念/158

“亂象”:新時代開啓/161

1991:國傢“最後的迴歸” 164

內遷:血緣關係的極化與類傢支組織的構建167

一傢之地:傢支的行政化 173

洛洛村的傢支格局 176

麯比工頭:小傢支的可能性179

傢支排擠的形式:一級管一級嗎?181

資源匱乏:物質作為一種解釋的閤理性195

第五章 空位置與社會聯結的生産 204

移民的生境 204

彝族人遷來:社會結構的聯結 225

內核與外圍:移民社區的結構232

微觀社會聯結:替代的社會意涵235

另類的社會底層 246

第六章 暫時性:一個對移民邊緣性的解釋 257

暫時性的一般錶現 258

可疑的暫時性 261

“暫時性”的語境:社會關係的脈絡273

溯名 286

汙名的增值與再生産 296

族裔與階級的互構 307

彝人的反構建行為:邊緣的“主流化”313

第七章 暫時性二:市場生活中的欺騙與過度團結323

無拘生長的消費“場”324

打工的傳統意涵 328

能力匱乏:過度團結與欺騙 331

遊走在彝漢邊緣的馬邊人 337

堅守者:迴歸還是前行345

討論:積極構建自我矛盾體

第八章 非模棱兩可的希望 352

木色 352

金古 357

阿且 361

格夫 364

討論:未來之路

第九章 支配與逃逸 377

流浪者:逃逸的藝術 377

社會逃逸的當代變遷381

市井與逃逸:涼山移民案例的啓思 391

自媚:對機遇感的再闡發 392

參考文獻395

附錄425

索引

後記426



前言/序言

川西涼山彝族移民屬於由鄉到鄉的人口流動,不同於主流的鄉城遷移行為,也有彆於在國傢安排下的其他鄉—鄉遷移行為。它是非國傢力量直接指導下的自主移民行為,其遷移意願是希望永久離開,而非暫時在異鄉打工賺錢迴鄉改善生活狀況。川西涼山彝族移民不同於主流農民工群體的主要特點是:遷齣後租地務農並沒有離開傳統農業生産範疇;遷齣後基本與傢鄉斷絕瞭關係。他們在外鄉的收入並不高於,甚至低於在傢鄉的收入水平,也不把迴鄉作為將來的打算,其收入不僅不會反饋到傢鄉經濟發展之中,而且直觀來看還為遷入地的農村經濟發展做齣瞭貢獻;進入遷入地後逐漸形成瞭一個既不受當地政府也不被遷齣地政府行政管理的、自成一體的、脫行政化的移民社區,類似於一個移民“飛地”。這種遷移行為是地方政府無法預知的,並且管理睏難。此外,在尋找生計、日常生活過程中他們還遭到當地社會的汙名與排斥。整體來看,他們在遷入地處於社會邊緣位置,錶現齣一種邊緣性。上述特徵促使我們在本書中重點思考兩個問題:涼山彝族移民的遷移動因,以及他們在遷入地社會發展過程中所錶現齣來的邊緣性問題。

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人口流動的動因被學界主要解釋為經濟訴求。流動人口要麼被視為根據市場需要在地區間進行調配的勞動力資源,要麼是通過地方社會文化網絡的支持在遷入地謀求更多財富的外來工。相對而言,齣於社會訴求而導緻遷移的討論相對稀少。從近代以來涼山彝族的移民曆史來看,傢支等級製度不斷變遷,以應對中央集權的支配與統治。改革開放後,傢支等級秩序的變化導緻舊社會的漢根彝族人遭遇社會排斥,從而生齣嚮外遷移的訴求。彝族人嚮川西農村遷移的行為本質上是齣於社會訴求,而非經濟訴求;是為瞭擺脫他們認為不閤理的地方政治結構,遷移動因是政治動因,而非經濟或社會動因。這個通過遷移來擺脫國傢統治的政治動因在本書中被概括為社會逃逸。

在移民的曆史中,人的流動往往與國傢有關,要麼是被國傢齣於軍事、經濟訴求安排到異鄉定居,要麼是因應某種國傢製度安排而積極嚮外流動,此外,針對國傢統治嚮外逃逸的遷移行為也不鮮見。在中央集權統治邊緣地帶,大山、高原等自然地理屏障仿佛天然逃逸空間,涼山彝族人的移民史就是一部與朝廷統治力量此消彼長試圖擺脫控製的社會逃逸史。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之中,社會逃逸一直在場,江湖仿佛是與國傢相對立的無國傢社會,它既在市井之中,也在遙遠的蠻荒地帶。由此而言,社會逃逸其實是一個極為常見的遷移動因。當進入現代市場社會後,大山等天然逃逸空間漸被現代國傢所“馴服”,個體也愈加變得現代化、理性化,社會逃逸行為逐漸被認為難以上演,或者已沒有存在的必要。涼山彝族的遷移案例提示我們,作為社會逃逸的人口遷移並沒有消失。

本書提齣的另一個主要問題是如何解釋涼山彝族人來到川西農村之後所錶現齣來的邊緣性問題。首先,川西農村因拋荒而齣現瞭大量空置土地與空置房屋,涼山彝族人因此能夠進入這裏以務農為生。“空置”並非暫時離開,而是長時間地棄耕、棄住,生成於改革開放後的市場化、城市化進程。這個看似不可逆轉的進程生發齣巨大的吸力,幾乎把農村人口吸空瞭,使農村社會結構發生變遷。此外,這個帶有市場經濟性徵的“空位置”也有其社會性內涵。在現代化型構之下的傳統農業生計方式逐漸被農村社會視為屬於社會底層群體的工作,是帶有暫時屬性的非長久之計,因此,彝族人進入補充替代的不僅是一個底層生計群體,更加是一個日益空虛的農村社會底層群體。他們在接受這份生計之時,也同時被賦予瞭暫時屬性。

其次,彝族人遷來之後並沒有融入地方社會體係,他們不僅與本地人之間形成瞭隔閡,遭到汙名與排斥,也不願意接受當地政府的行政管理。在傢支觀念的驅使下,他們形成瞭自成一體,仿若自在自為的移民社區,不僅坦然接受被人看不起的工作,還對之趨之若鶩。而事實上,這種“自在性”並非其自願為之,部分也是當地政府不願意對之進行管理的結果。如果可以得到當地戶籍,彝族人當然願意成為一個本地居民,但是正式的行政管理也意味著對他們作為永久居民所必須享受的行政服務、社會福利等權利的承認。此時,彝族人的自在性不過是由於行政管理缺位,從而被賦予暫時性的另一種錶現。

為瞭應對與暫時性相伴而生的社會與行政排斥,彝族人不得不利用傢支觀念在異鄉進行社會再組織,以解決排斥所帶來的社會邊緣感、邊緣弱勢地位睏境。於是,因為傢支觀念而被傢鄉排斥,進而遷居他鄉的彝族移民又不得不悖論般地再運用傢支觀念去團聚起來,以適應當地社會的生存。



《川西農村涼山移民的生成及情狀》:一本深入剖析川西農村涼山移民群體的社會學著作 本書是一部旨在深入探索川西農村涼山移民這一特殊社會群體的形成過程、生存現狀及其社會影響的學術力作。作者以嚴謹的田野調查和紮實的理論分析,帶領讀者走進涼山腹地,走進那些背井離鄉、尋求新生的移民傢庭,揭示他們遷移的深層動因,呈現他們在新的環境中經曆的挑戰與機遇,並探討這一群體對涼山地區乃至更廣闊社會變遷的意義。 第一章:曆史的洪流與遷移的種子——涼山移民的時代背景 本章追溯瞭涼山地區獨特的曆史文化脈絡,為理解移民現象提供瞭宏觀視角。作者首先介紹瞭涼山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社會經濟特徵,包括其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傳統的農業經濟模式以及長期存在的社會結構。隨後,文章著重分析瞭20世紀以來,特彆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傢政策、經濟發展以及全球化浪潮如何逐漸滲透到涼山地區,打破瞭原有的平衡。 地理與經濟的製約: 涼山地區復雜多變的地形地貌,使得傳統農業生産麵臨諸多睏難,自然災害頻發,經濟發展相對滯後。長期的貧睏和資源匱乏,為人口外遷埋下瞭伏筆。 政策的導引與變遷: 國傢在不同時期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扶持政策、扶貧政策以及城鎮化戰略,都對涼山地區的社會經濟結構産生瞭深遠影響。這些政策的推行,既可能創造瞭新的發展機遇,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瞭當地居民的生産生活方式,從而促使一部分人選擇離開。 外部世界的吸引: 隨著交通通訊的日益發達,外部世界的經濟活力、就業機會和更高的生活水平,對涼山地區渴望改變現狀的居民産生瞭強大的吸引力。沿海發達地區、城市中心的就業需求,成為驅動移民的重要外部因素。 社會文化的轉型: 傳統社會文化的慣性與現代化思潮的碰撞,使得部分涼山居民開始反思自身的生活境遇,尋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對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等社會福利的更高期盼,也成為推動傢庭遷移的動力。 通過對這些宏觀背景的梳理,本章為讀者構建瞭一個認識涼山移民現象的曆史框架,理解移民並非孤立的個體行為,而是與時代變遷、政策調整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相連的復雜過程。 第二章:土地的羈絆與遠方的呼喚——移民個體與傢庭的決策機製 本章聚焦於移民個體和傢庭內部的決策過程,深入剖析瞭他們為何選擇踏上異鄉之路。作者通過細緻的訪談和案例分析,揭示瞭移民決策的多重維度,以及個體意願與傢庭集體考量之間的微妙平衡。 經濟壓力的驅動: 經濟睏難是導緻涼山移民最直接的動因。傢庭生計艱難,子女教育、醫療費用負擔沉重,傳統農業收入難以支撐基本生活需求,這些都迫使一部分傢庭成員外齣務工,以期獲得更高的經濟收入,改善傢庭生活條件。 追求更好的發展機會: 除瞭基本的生存需求,對更好發展機會的追求也是重要的驅動力。這包括更穩定的就業、更具前景的職業發展,以及更便利的社會服務,如更好的教育資源和醫療設施。 傢庭內部的協商與分工: 移民決策並非個體一意孤行,而是傢庭成員之間經過反復協商、權衡利弊的結果。通常,傢庭中較年輕、有勞動能力的成員會承擔起外齣務工的重任,而留守老人和兒童則需要妥善安排,形成一種“人口輸齣”的傢庭策略。 社會網絡的助推: 已經移民的親友、同鄉組成的社會網絡,在移民決策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提供就業信息、住宿安排,甚至經濟上的初步援助,極大地降低瞭移民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成為許多人跨越心理和地理障礙的重要推力。 對“現代化生活”的嚮往: 媒體宣傳、親友的敘述,以及接觸到的外部世界信息,共同構建瞭一種關於“現代化生活”的憧憬。這種憧憬,是驅動一部分人離開熟悉環境、奔赴陌生城市的內在動力。 本章強調,移民的決策是一個充滿權衡、風險與希望的復雜過程,個體與傢庭的生存邏輯、發展願景以及社會支持係統共同塑造瞭這一關鍵的生命選擇。 第三章:陌生的土地與新的身份——移民在城市空間的生存實踐 本章深入探討瞭涼山移民在流入地城市空間中的生存狀態。作者從微觀的個體經曆齣發,展現瞭他們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層麵所麵臨的挑戰與適應過程。 經濟生活的搏鬥: 移民群體大多從事低技能、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如建築工地、餐飲服務、清潔保潔等。他們麵臨著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工資待遇低、缺乏社會保障等諸多睏境。對他們而言,每一天的生存都是一場艱苦的搏鬥。 社會融入的障礙: 盡管付齣瞭辛勤的勞動,但由於城鄉二元結構、戶籍製度、文化差異以及潛在的歧視,涼山移民在城市中往往難以獲得真正的社會融入。他們可能麵臨居住條件的限製、子女教育的難題、醫療服務的障礙,以及在社會交往中感受到的疏離感。 身份認同的重塑: 離開瞭熟悉的傢鄉,在新的環境中,移民的身份認同也經曆瞭重塑。他們一方麵需要保留和傳承傢鄉的文化習俗,另一方麵又必須適應城市的規則和生活方式。這種身份的遊移與重構,是他們適應城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群網絡的維係與發展: 在異鄉,同鄉社群成為移民重要的情感寄托和社會支持網絡。他們通過同鄉會、微信群等方式保持聯係,互幫互助,共同應對生活中的睏難。這種社群的維係,不僅是生存的需要,也是身份認同的延續。 期望與現實的落差: 許多移民帶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來到城市,但現實往往與期望存在落差。他們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在艱辛的勞動中尋找生活的意義,並為自己和下一代的未來努力。 本章通過對移民個體生存狀態的細緻描繪,展現瞭他們在城市空間中的艱難跋涉,以及他們在睏境中展現齣的堅韌生命力。 第四章:鄉愁的慰藉與文化的傳承——涼山移民的文化實踐與情感歸屬 本章將視角轉嚮移民的文化生活和情感世界,探討他們在遠離傢鄉後如何維係與傳承傢鄉的文化,以及鄉愁如何影響他們的情感歸屬。 鄉愁的彌漫與抒發: 鄉愁是涼山移民揮之不去的情感體驗。他們思念故土,思念親人,思念熟悉的傢鄉風味和生活習慣。這種鄉愁通過各種方式得到抒發,如迴憶、歌謠、節慶活動,以及對傢鄉信息的關注。 傳統習俗的堅守: 盡管身處異鄉,許多移民依然努力堅守傢鄉的傳統習俗,如民族節日、祭祀儀式、婚喪嫁娶的習俗等。這些習俗成為他們維係文化認同、獲得心理慰藉的重要載體。 語言與歌謠的傳遞: 涼山方言和民族歌謠是連接移民與傢鄉文化的重要紐帶。他們會在同鄉之間使用傢鄉話交流,也會在特定場閤唱起熟悉的歌謠,以此喚起集體記憶,增強歸屬感。 新文化的融閤與創新: 移民並非一味地沉溺於過去,他們也會在與新文化的接觸中,對傢鄉文化進行融閤與創新。例如,在城市中,他們可能會將傢鄉的服飾元素融入現代服裝,或者將傢鄉的飲食習慣與城市食材相結閤。 對下一代的文化教育: 移民們普遍重視對子女的文化教育,希望他們能夠瞭解和傳承傢鄉的文化。他們會用方言與孩子交流,給他們講述傢鄉的故事,甚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會帶孩子迴鄉探親,讓他們親身體驗傢鄉的風土人情。 本章認為,鄉愁和文化傳承不僅是移民情感生活的寫照,更是他們構建身份認同、維係社會聯係、抵禦文化同化,並在陌生環境中尋找精神慰藉的重要方式。 第五章:未來的軌跡與社會的張力——涼山移民的長期影響與發展展望 本章在前文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涼山移民現象對當地和流入地社會産生的長期影響,並對這一群體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展望。 對涼山地區的影響: 移民導緻涼山地區人口結構的變化,勞動力資源的流失,可能對當地的經濟發展、社會結構産生深遠影響。同時,移民帶迴的資金、技術和新的觀念,也可能促進傢鄉的改變與發展。 對流入地社會的貢獻與挑戰: 涼山移民為流入地城市提供瞭寶貴的勞動力資源,為經濟發展做齣瞭貢獻。但與此同時,他們也可能帶來一些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方麵的挑戰。如何更好地接納和融入這一群體,是流入地社會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代際變遷的可能: 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在城市環境中成長,他們可能在身份認同、文化習俗、職業選擇等方麵與第一代移民有所不同。這種代際變遷將進一步塑造涼山移民群體的未來麵貌。 政策的調整與引導: 政府政策在移民的生存與發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未來的政策需要更加關注移民群體的權益保障、社會融入、職業發展以及城鄉融閤等問題,以期實現更可持續的發展。 研究的深化與拓展: 涼山移民現象是一個復雜而動態的社會議題,仍有許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領域,如移民的心理健康、社群組織的演變、跨文化交流的模式等,為未來學界的研究留下瞭廣闊的空間。 本書通過對川西農村涼山移民生成機製、生存實踐、文化傳承以及長遠影響的全麵梳理與深入分析,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當代中國社會變遷中一個重要群體的窗口,並呼籲社會各界給予這一群體更多的關注、理解與支持。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關於川西農村移民的書,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一種強烈的張力。“支配與逃逸”,聽起來就像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我猜想,作者一定深入田野,去觸摸那些活生生的故事。當一個人背井離鄉,去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他首先麵對的,是如何在這個新的“支配”結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這不僅僅是經濟上的考量,更關乎身份認同和社會關係的重塑。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細緻地描摹齣這種“逃逸”的動機——究竟是迫於生計的無奈,還是對更好生活的執著追求?書中是否探討瞭,在新的環境中,這些移民如何抵抗、適應,或是最終被新的秩序所同化?尤其是“涼山”這個地名,自帶一種特殊的地理和社會語境,它與川西農村的傳統生活形成鮮明對比,這種跨區域的流動,必然帶來深刻的文化衝擊與身份撕裂。我希望能讀到那些充滿細節的訪談,那些關於土地、關於鄉愁、關於未來希望的喃喃自語,它們纔是支撐起整個宏大敘事的最堅實基石。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非常具有哲學意味,它觸及瞭人類生存的永恒睏境:自由與限製之間的辯證關係。從社會學角度來看,這種移民現象是特定曆史時期資源重新分配的結果,但從個體經驗來看,它關乎尊嚴與生存權。我想象作者一定花瞭很多時間去理解,那些選擇“逃逸”的人,他們內心深處對“支配”的抗拒達到瞭何種程度。這種抗拒是激烈的反抗,還是溫和的周鏇?我更關注那些在逃逸過程中迷失自我的人群,他們是否在新的環境中,構建起瞭新的、更隱蔽的“支配”係統來束縛自己?例如,對城市身份的過度渴求,對故鄉身份的羞恥感,這些心理上的囚禁,往往比地理上的限製更難掙脫。這本書如果能深入剖析這些心理圖景,那它無疑是深刻且有價值的。

評分

翻開這本書的瞬間,我立刻被那種厚重的曆史感所吸引。它顯然不僅僅是一部社會學調查報告,更像是一部濃縮的社會變遷史。川西農村的傳統生活方式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浪潮下如何瓦解,移民們又是如何在“支配”的權力結構下尋求突破口,這背後的邏輯值得深思。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和分析這種“支配”的。它可能來自國傢政策的導嚮,可能來自城市資本的吸納,也可能來自原生地社會結構的慣性。而“逃逸”並非簡單的物理位移,它更像是一種社會性的自我解綁和重塑。我希望能看到,這種逃逸的代價是什麼?是傢庭的離散?是傳統知識的失傳?還是在新的社會階層中掙紮求存的疲憊?作者的筆觸想必是冷靜而剋製的,但字裏行間透露齣的,是對個體命運的深切關懷。這本書似乎在提醒我們,每一次宏大的社會流動背後,都承載著無數個體沉重的抉擇與煎熬。

評分

我對書中對“情狀”的描繪抱有極高的期待。畢竟,再宏大的理論也需要落到具體的人身上纔能發光。川西農村的移民到瞭涼山,他們的日常生活是什麼樣的?是抱團取暖,還是互相傾軋?“支配”的觸角是如何延伸到這些外來者的日常瑣事中的?比如租房、就業、子女教育這些最基本的問題上,他們麵對的是怎樣的無形壁壘?我希望作者沒有迴避那些灰色地帶,那些在主流敘事中容易被忽略的邊緣人群。他們的“逃逸”是徹底的嗎?還是僅僅換瞭一種形式的依附?如果這本書能提供足夠鮮活的案例,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他們在勞動場景中的掙紮,在社區互動中的小心翼翼,那它就成功瞭一半。我甚至想知道,他們是否還保留著來自傢鄉的某些儀式或習俗,這些“他鄉的舊物”如何在新的空間裏被重新詮釋或淡化。

評分

讀罷書名,我立刻聯想到那些關於邊緣群體如何被主流話語“規訓”的討論。川西農村與涼山的組閤,本身就暗示瞭一種權力梯度和資源差異。作者的研究,想必是試圖解構這種差異是如何通過某種“支配”的機製得以維持的。而移民群體的“逃逸”,究竟是打破瞭舊有結構,還是僅僅成瞭新結構中的一個新齒輪?我特彆好奇書中對代際差異的分析。第一代移民,他們是帶著故鄉的全部記憶和實踐經驗而來的“逃逸者”,他們的適應模式或許是堅韌而充滿犧牲的;而他們的後代,在新的土地上齣生和成長,他們對“支配”與“逃逸”的理解,是否已經與父輩截然不同?這本書如果能夠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貫穿時間軸的觀察視角,將“生成”與“情狀”這兩個動詞落到實處,展現齣動態的社會過程,那它就超越瞭一般的個案研究,成為瞭一部富有啓發性的社會觀察報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