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带一路”环境保护研究蓝皮书:沿线重点国家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对俄罗斯、啥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白俄罗斯、土耳其、斯里兰卡、蒙古、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韩国、阿拉伯国家以及南亚区域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概况、环境管理制度、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土壤、核与辐射相关环境保护问题、国际环保合作等方面情况进行了分析整理,就“一带一路”生态环保支撑、跨国界环境风险防范、环保产业“走出去”、绿色金融机制、区域和双边环保合作机制等进行初步研究并提出了建议。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 重点国家环境保护状况
第一章 俄罗斯环境保护状况门
第一节 国家概况
第二节 环境管理
第三节 水环境
第四节 大气环境
第五节 固体废物
第六节 土壤污染
第七节 核污染
第八节 生态环境
第九节 国际合作
第二章 哈萨克斯坦环境保护状况
第一节 国家概况
第二节 环境管理
第三节 水环境
第四节 大气环境
第五节 固体废物
第六节 土壤环境
第七节 核辐射
第八节 生态环境
第九节 国际合作
第三章 乌兹别克斯坦环境保护状况
第一节 国家概况
第二节 环境管理
第三节 水资源
第四节 大气环境
第五节 固体废物
第六节 土壤环境
第七节 核辐射
第八节 生态环境
第九节 环境合作
第四章 吉尔吉斯斯坦环境保护状况
第一节 国家概况
第二节 环境管理与政策制度
第三节 水环境
第四节 大气环境
第五节 固体废物
第六节 土壤环境
第七节 核辐射
第八节 生态环境
第九节 国际合作
第五章 塔吉克斯坦环境保护状况
第一节 国家概况
第二节 环境管理与政策制度
……
下篇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绿色“一带一路”
附录
前言/序言
中国国家主席领导人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并在亚信峰会、APEC峰会、G20峰会、博鳌论坛等一系列国际场合,多次阐释“一带一路”这个囊括从历史到未来、从东方到西方文明交往与合作的重要理念和观点,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热烈响应。2015年3月国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决策,领导人主席要求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秉持“亲、诚、惠、容”外交理念,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造福沿线国家人民,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中国发布的“一带一路”建设愿景和行动,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理念与环境保护,明确提出要建设绿色丝绸之路,把生态环保列为推动务实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中央召开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一带一路”建设要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共同建设绿色.和谐、共赢的“一带一路”。因此,加强生态环保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服务与支撑,发挥环保国际合作平台的作用,推动中国环保“走出去”,是今后一段时期环保国际合作的重要任务。为了切实支撑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环境保护部制定了系统工作方案,提出了要全面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的相关举措。
建设绿色“一带一路”,一是要大力倡导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让绿色发展深入人心,形成共识。二是要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政策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和机制,交流政策,分享经验,总结教训,达到政策沟通、民心相通的目的。三是要构建生态环保信息共享和服务支撑体系,要把“一带一路”涉及主要国家的基础环境信息、政策法规等纳入体系之中,为国际产能合作、产业投资等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服务和支撑。四是要加强区域、双边和多边合作,促进实施一批生态环境保护合作示范项目。特别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开展能力建设,促进南南环境合作。五是建立完善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配套政策保障体系,构建绿色贸易、绿色金融创新机制。
因此,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搭建环保信息支撑平台,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重点包括沿线生态环保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信息支撑平台的构建。“一带一路”横跨亚非欧,涉及沿线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63%),沿线国家大小规模、自然条件各异,经济水平、发展方式差异明显,生态环保制度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只有了解沿线生态环保信息、掌握各国和区域绿色发展现状,才能在此基础上对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为中国投资和产业“走出去”提供生态环保服务支撑,推动区域绿色发展。
这本书汇集了专家们的相关工作成果,分别对“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概况.环境管理制度、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土壤、核与辐射相关环境保护问题、国际环保合作等方面情况进行了分析整理,就“一带一路”生态环保支撑和保障、环保产业“走出去”、绿色金融机制、区域和双边环保合作机制等进行初步研究并提出了建议。
希望这方面工作持续开展、不断深化,为“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蓝皮书:全球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治理前沿探索 本书汇集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前沿理论与实践经验,旨在为理解和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全球环境挑战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全书共分五个主要部分,系统地梳理了从宏观政策框架到微观技术应用的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可持续发展路径的选择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方向。 第一部分:全球环境治理的理论框架与新范式 本部分着重于探讨当代全球环境治理理论的演变与创新。首先,对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主要的国际环境治理理论,如“新自由制度主义”、“生态现代化理论”及“全球环境政治学”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批判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本书提出了“韧性生态系统治理”(Resilient Ecosystem Governance)的新范式,强调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资源枯竭等多重压力下,治理体系如何通过适应性管理和跨尺度协作来实现长期稳定。 具体章节深入分析了全球治理体系中的权力结构与知识生产。探讨了南方国家在气候谈判中的角色变化,以及发展中国家在构建公平、包容的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诉求与贡献。特别关注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在全球政策话语中的兴起及其潜在的社会经济影响。研究表明,有效的全球环境治理不再仅仅依赖自上而下的国际条约,而越来越依赖于多主体、多层次的协同网络。 第二部分:气候变化:减缓、适应与公正转型 气候变化议题占据了本书相当大的篇幅。本部分不再局限于IPCC报告的科学综述,而是侧重于减缓与适应策略的有效性评估及其社会公正性。 在减缓策略方面,研究细致考察了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实现《巴黎协定》深度减排目标中所面临的结构性障碍,特别是能源系统的深度脱碳路径选择。重点剖析了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商业化障碍、跨国电网互联在推动可再生能源整合中的作用,以及城市层面的低碳发展潜力。 在适应策略方面,本书强调了“预见性适应”(Anticipatory Adaptation)的重要性。通过对全球海岸带地区、干旱农业区和极端天气高风险城市的案例分析,揭示了投资回报率最高的适应措施组合。一个核心发现是,传统的基础设施增强型适应往往成本高昂且易产生“锁定效应”,而基于社区的、生态系统支持的适应策略展现出更高的成本效益和韧性。 公正转型(Just Transition)是本部分的关键议题。本书引入了“能源贫困”与“气候公平”的分析框架,评估了淘汰化石燃料产业对特定劳工群体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研究提出了多维度的公正转型指标体系,用以衡量转型过程中的收入再分配、技能重塑和区域发展平衡,力求确保环境政策的社会可接受性。 第三部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本部分关注生物多样性危机及其与人类福祉的内在联系。研究超越了物种名录的记录,深入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 ES)的价值化、空间配置与可持续管理。 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书中详尽分析了全球保护地网络(Protected Areas Network, PAN)的有效性,并提出了“基于连通性的保护规划”新思路,以应对栖息地破碎化问题。特别关注了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如深海采矿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估及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建立机制。 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面,研究整合了经济学、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生态学方法,构建了多尺度的价值评估模型。案例研究涵盖了城市蓝绿基础设施对空气质量和热岛效应的调节作用,以及森林碳汇在区域气候稳定中的贡献。此外,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生物多样性指标的“单一化”趋势,倡导纳入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遗传多样性和文化价值的综合评估体系。 第四部分:资源循环与环境健康:新兴挑战与技术前沿 随着全球经济活动密度的增加,资源效率和环境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本部分聚焦于新兴的污染形态和循环经济的实践瓶颈。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的实践部分,重点分析了全球供应链中的“物质流管理”(Material Flow Analysis, MFA)障碍。研究发现,要实现真正的闭环,技术创新(如先进回收技术)必须与制度创新(如产品服务化、扩展生产者责任制度的国际协调)同步推进。特别探讨了电子废弃物和塑料污染治理的跨国界挑战。 在环境健康方面,本书引入了“单一同源”(One Health)的视角,探讨了环境退化、人畜共患病传播(如新冠疫情背景下)和化学品污染之间的复杂关联。对微塑料、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新兴污染物(如药物残留)在水体和食物链中的迁移和生物累积效应进行了前沿追踪。研究强调了环境风险评估中对弱势群体暴露程度的差异化考量。 第五部分:环境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与全球合作路径 本书最后一部分展望了未来环境治理的数字化趋势与国际合作的深化方向。 环境信息学与监测技术的章节,评估了遥感技术、物联网(IoT)传感器网络和人工智能(AI)在实时环境监测、污染溯源和政策合规性评估中的革命性潜力。重点探讨了“数字孪生”技术在城市和流域尺度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全球治理的制度创新部分,分析了多边环境协定(MEAs)在应对跨界环境问题时的效力危机。研究提出了基于“区域化多边主义”的治理新策略,即在特定地理或生态系统区域内,建立更具操作性和约束力的合作机制。此外,书中还探讨了私营部门参与环境治理的激励机制,包括可持续金融、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及其在引导资本流向高质量环境项目中的作用。 本书的整体结构旨在提供一个全面、动态且具有前瞻性的全球环境治理图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突出在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道路上,全球协同努力的紧迫性与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