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研究的前沿与展望

脑研究的前沿与展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宜张 著
图书标签:
  • 脑科学
  • 神经科学
  • 认知科学
  • 神经影像
  • 脑疾病
  • 神经心理学
  • 脑功能
  • 脑机制
  • 神经元
  • 前沿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3485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418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科学专著:生命科学研究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20
字数:8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神经科学、神经和精神医学以及生理心理学的专业研究人员与师生,人工智能领域有兴趣的研究人员,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领域的个别研究人员

本书堪称当代神经科学的“学海渊府”,其中荟萃了当代神经科学几乎所有主要的研究课题和代表性成果,并以老一辈神经科学家的眼光加以精当点评,前瞻其未来的探索前景。作者尤其关注神经科学研究对神经-精神疾病治疗的重要基础价值,以及神经科学与社会和人文问题探讨的日益密切的联系,力求未来神经科学发展对社会作出更大贡献。这部巨著不但为神经科学专业研究和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考与指导,也适合其他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及人文研究领域,寻求与神经科学的接合点。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评述进入21世纪以来神经科学的主要进展,展望未来神经科学发展的趋势、方向和难题,详细阐释探索神经科学的思路与途径。全书以神经科学的基本任务、方法论和现况为切入点,首先评述了涉及神经传导、传递与调制的分子和细胞水平的研究,继而评述了对于脑整体和局部回路的一些探测技术和相关的应用,又围绕脑的神智功能及其与社会行为的关系,介绍了近年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最后对脑研究一些基本课题中尚存在的问题、新的和值得重视的发展趋势,还有对研究质量上的要求,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见解。本书倡导神经科学研究与神经-精神医学临床和社会其他应用的实际相联系,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注意分子、细胞和神经回路各级水平研究的准确性,注重认知神经科学中的意识与觉察问题,力求对21世纪脑研究起到引导作用。

作者简介

陈宜张,神经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神经生理及神经内分泌领域研究工作,首次在国际上提出糖皮质激素作用于神经元的非基因组机制或膜受体假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军队科技进步奖多项。代表性著作有《神经系统电生理学》《分子神经生物学》《神经发育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的历史发展和思考》《突触》等。

目录

自序

前言

第1章脑功能与脑研究1

1.1脑的调节功能和认知功能1

1.2神经科学、神经生物学与脑科学2

1.3脑研究中的方法论3

1.4脑功能与脑疾病4

1.5脑研究的特点7

1.6神经世界和真实世界8

1.7新神智科学的兴起14

1.8近、现代脑科学的发展满足不了社会要求17

[专栏]名词解释18

参考文献18

第2章离子通道与神经传导20

2.1引言20

2.2离子通道20

2.3离子通道的三维结构24

2.4离子通道研究的未来26

2.5轴突功能28

2.6轴突上的电压门控离子通道30

2.7轴突上的配基门控受体33

2.8轴突动作电位的发动36

2.9动作电位沿着轴突的传导40

2.10轴突的非通常活动42

2.11轴突功能的病理学42

参考文献44

第3章突触的化学传递与递质受体45

3.1引言45

3.2递质小泡的胞外排47

3.3小泡释放中的膜融合49

3.4小泡释放机器的空间组构52

3.5胞内吞与小泡再循环55

3.6五聚体配基门控离子通道:乙酰胆碱受体63

[专栏]术语译名72

3.7AMPA受体72

3.8抑制性突触78

参考文献80

第4章GABAA受体介导的位相性与张力性抑制82

4.1GABAA受体的位相性和张力性激活82

4.2GABAA受体的位相性激活和抑制85

4.3GABAA受体的张力性激活与抑制88

4.4GABAA受体亚单位及受体亚型91

4.5GABAA受体介导的位相性和张力性抑制的调制98

4.6中枢神经系统突触外区GABAA受体与脑功能异常101

4.7研究突触外区GABAA受体的意义108

参考文献108

第5章神经元间的电学调制作用109

5.1引言109

5.2缝隙连接110

5.3假突触相互作用112

5.4电场对神经元的生物学效应116

5.5神经元间的电学调制119

参考文献120

第6章神经调质、神经肽与神经调制作用121

6.1引言121

6.2神经递质对哺乳类大脑皮层神经元的调制作用123

6.3神经肽引起的神经细胞电变化126

6.4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肽131

6.5神经肽如何在神经回路的激活中起作用133

6.6神经肽与G蛋白偶联受体136

6.7神经肽的释放137

6.8神经肽如何实现调制作用143

6.9多种神经肽的共存148

6.10星状胶质细胞和神经肽151

6.11神经调制和脑功能调制152

参考文献156

第7章脑电节律性活动及其与神智的相关159

7.1引言159

7.2局部场电位166

7.3节律性振荡与同步化169

7.4神经元、神经网络与同步振荡174

7.5大脑皮层的状态179

7.6颅内脑电图和人类认知研究188

7.7内部脑状态与神智活动190

[专栏]名词解释200

参考文献201

第8章神经系统的噪声与状态204

8.1噪声与状态204

8.2神经元的电压波动207

8.3神经元网络中的突触噪声213

8.4噪声的好处:神经元电压波动的功能意义216

8.5神经元的上、下慢振荡状态220

8.6兴奋和抑制的平衡——高电导状态223

[专栏]名词解释230

参考文献231

第9章力学神经生物学233

9.1引言233

9.2细胞组成成分的力学特征236

9.3突触部位的物理耦合241

9.4外伤性损伤244

9.5研究力学生物学的工具及方法244

9.6轴突传导动作电位时的机械活动247

9.7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的形态可塑性251

9.8展望脑功能的力学生物学252

[专栏]名词解释253

参考文献254

第10章脑功能成像255

10.1研究脑功能的重要手段255

10.2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256

10.3磁共振成像260

10.4功能性磁共振成像264

10.5弥散张量成像269

10.6认知的功能成像271

10.7认知神经成像的未来发展281

10.8解码神智286

10.9技术和方法学挑战291

10.10今后展望294

[专栏]名词解释295

参考文献296

第11章清醒人脑的电刺激297

11.1引言297

11.2人脑直接电刺激298

11.3细胞水平的微刺激300

11.4皮层接受刺激后的信号传播302

11.5矛盾的行为效应305

11.6人脑直接电刺激的生理学308

11.7电刺激人脑扣带回308

11.8清醒人脑电刺激与医学上的神经调制作用312

[专栏]名词解释313

参考文献313

第12章光遗传学与脑研究315

12.1光遗传学的兴起315

12.2视蛋白316

12.3光遗传学探针技术的改进319

12.4活体动物的光遗传学研究320

12.5光遗传学技术与其他技术的结合321

12.6光遗传学技术用于神经回路分析321

12.7光遗传学的发展326

参考文献329

第13章知觉与内部代表331

13.1知觉的内部代表的内涵331

13.2初级视觉皮层的代表333

13.3脸孔选择细胞335

13.4位置细胞342

13.5网格细胞347

[专栏]名词解释360

13.6亚里士多德的“总感觉”361

13.7捆绑问题362

13.8视知觉的错觉366

13.9知觉问题上的神经科学与艺术:旁观者的分享367

参考文献369

第14章意识的神经相关370

14.1意识与觉察370

14.2视觉觉察374

14.3有意识知觉、无意识知觉和无意识本能行为384

14.4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交汇:用神经成像方法研究大体神经元工作空间390

14.5无意识神智过程391

14.6知觉的大体紊乱395

14.7意识研究的生物学前景396

[专栏]名词解释399

参考文献400

第15章意识与全身麻醉402

15.1全身麻醉剂402

15.2全身麻醉剂在细胞水平的作用405

15.3全身麻醉与人类脑功能成像413

15.4睡眠和全身麻醉415

15.5全身麻醉与脑的功能状态421

15.6全身麻醉的脑机制426

[专栏]术语译名427

参考文献428

第16章情绪与杏仁核429

16.1情绪和心境的神经基础429

16.2情绪理论的历史430

16.3重要情绪脑区433

16.4情绪理论437

16.5情感神经科学的未来439

16.6恐惧性条件反应和杏仁核440

16.7杏仁核的外源性神经连接445

16.8恐惧学习时的神经网络振荡性活动449

16.9杏仁核突触网络的可塑性453

参考文献457

第17章下丘脑、摄食及其他459

17.1生存需要作为研究动机过程的切入点459

17.2对摄食行为神经回路的寻访463

17.3下丘脑的黑皮质素和瘦素465

17.4弓状核以外脑区与摄食472

17.5厌食症的神经回路478

17.6饥饿回路480

17.7攻击行为483

17.8与进食相关联的神经回路的软线路489

17.9结束语490

参考文献490

第18章内态感、内脏脑、脑岛491

18.1什么是内态感?491

18.2身体状态的神经作图495

18.3内态感的细胞基础500

18.4内脏活动对脑和行为的影响503

18.5疾病行为509

18.6躯体感觉系统的情感性输入和酬报性输入514

18.7C触觉传入活动的皮层加工518

18.8皮肤是一个社会性器官522

18.9前脑岛皮层与意识的潜在神经相关524

18.10前扣带皮层和前脑岛皮层激活的新近发现527

18.11前脑岛皮层的作用533

[专栏]名词解释534

参考文献535

第19章催产素与社会行为536

19.1引言536

19.2催产素的作用机制538

19.3哺乳动物神经系统中的催产素与加压素神经元544

19.4啮齿类的社会行为548

19.5催产素与田鼠的双亲行为及亲近行为555

19.6人脑催产素和精氨酸加压素与行为566

19.7催产素与基本认知过程572

19.8转化医学与催产素的治疗应用前景579

参考文献581

第20章脑与社会行为583

20.1引言583

20.2镜像神经元系统583

20.3人类镜像神经元系统和模仿586

20.4镜像神经元系统研究的展望596

20.5社会认知与脑区的相关597

20.6自我了解(评价)604

20.7内侧额叶与社会认知的研究前景608

20.8抉择608

参考文献609

第21章展望脑研究611

21.1引言611

21.2研究作为脑功能基础的基本神经过程613

21.3神经元的细胞周围调制616

21.4整体性脑功能622

21.5精确神经生物学624

21.6意识、知觉(内态感)与脑627

21.7脑神智功能的表达源自何种物质过程630

21.8有了科学的设想,还要有好的方法632

参考文献633

索引636

图版


前言/序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入到一个重要的跃升期。我们科学技术自主创新的源头,正是来自科学向未知领域推进的新发现,来自科学前沿探索的新成果。学术著作是研究成果的总结,它的价值也在于其原创性。


著书立说,乃是科学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著书立说,既是丰富人类知识宝库的需要,也是探索未知领域、开拓人类知识新疆界的需要。特别是在科学各门类的那些基本问题上,一部优秀的学术专著常常成为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石。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学术著作出版的水平是这个国家、这个地区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科学研究具有系统性和长远性、继承性和连续性等特点,科学发现的取得需要好奇心和想象力,也需要有长期的、系统的研究成果的积累。因此,学术著作的出版也需要有长远的安排和持续的积累,来不得半点的虚浮,更不能急功近利。


学术著作的出版,既是为了总结、积累,更是为了交流、传播。交流传播了,总结积累的效果和作用才能发挥出来。为了在中国传播科学而于1915年创办的《科学》杂志,在其自身发展的历程中,一直也在尽力促进中国学者的学术著作的出版。


几十年来,《科学》的编者和出版者,在不同的时期先后推出过好几套中国学者的科学专著。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有《丛书》;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又陆续推出《专著丛书》《前沿丛书》《前沿进展》等, 形成了一个以刊物名字样为标识的学术专著系列。自1995年起,截至2010年“十一五”结束,在标识下,已出版了25部专著,其中有不少佳作,受到了科学界和出版界的欢迎和好评。


为了继续促进中国学者对前沿工作做有创见的系统总结,“十二五”期间,《科学》的编者和出版者决定对系列学术著作做新的延伸,将专著学术丛书扩展为三个系列品种,即《专著: 前沿研究》《专著: 生命科学研究》《专著: 大科学工程》,继续为中国学者著书立说尽一份力。�唱�

出版者注: 在2017年,专著学术丛书又增加了第四个系列品种——《专著: 自然资源》。


随着中国科学研究向世界前列的挺进,我们相信,在系列的学术专著之中,一定会有更多中国学者推陈出新、标新立异的佳作问世,也一定会有传世的名著问世!





《科学》杂志编委会主编


2011年5月



神经科学的未来:从分子机制到宏观认知 图书简介 《神经科学的未来:从分子机制到宏观认知》是一部系统梳理当代神经科学研究脉络,深度剖析前沿技术应用与未来发展方向的权威著作。本书旨在为生命科学、医学、心理学及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师生以及对人脑奥秘充满好奇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理解我们如何一步步揭开人脑这座“终极疆域”的面纱。 本书的核心关注点在于,如何利用日益精密的工具和跨学科的理论框架,连接从基因、蛋白质、细胞(分子层面)到神经回路、系统功能,直至复杂行为与高级认知(宏观层面)之间的鸿沟。我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描述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而是致力于理解这些基本单元如何协同工作,构建起意识、记忆、情感和决策的复杂网络。 第一部分:分子与细胞的精微世界 本书的第一部分深入探讨了神经科学的微观基础。我们首先回顾了神经信号传导机制的经典理论,继而聚焦于近年来突破性的发现。 基因编辑与神经回路重塑: 随着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的成熟,我们现在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操作特定神经元的基因表达。本部分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这些工具在模式生物(如小鼠、斑马鱼)中模拟人类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的分子病理,并尝试进行精准的基因修正。重点分析了表观遗传学修饰(如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在神经可塑性和长期记忆形成中的调控作用。 单细胞测序与神经元异质性: 传统的神经科学研究往往将神经元视为同质化的单元。然而,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认知。本书详述了如何利用scRNA-seq解析大脑中数千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分子图谱,揭示其独特的转录组特征和功能特化。这不仅有助于精确绘制大脑“细胞图谱”,也为理解复杂脑区(如皮层、海马体)内部的结构功能关系提供了分子基础。 神经干细胞与再生医学: 面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带来的不可逆性损伤,神经再生研究显得尤为关键。本部分探讨了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技术在体外构建“类器官”(Organoids)的应用,这些“微型大脑”为研究早期脑发育、药物筛选和移植治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同时,深入讨论了神经干细胞在损伤部位的定向分化和整合潜力。 第二部分:系统与回路的动态交互 第二部分将视角提升到神经系统层面,关注神经元群如何组织起来执行特定的信息处理功能。 光遗传学与化学遗传学: 这是现代神经科学“因果推断”革命的核心工具。本书详细介绍了光遗传学(Optogenetics)如何通过光敏离子通道精确控制特定神经元群的活动,并结合行为学实验,实时解析特定回路在学习、决策和情绪反应中的作用。化学遗传学(如DREADDs技术)的应用则展示了如何远程调控神经元的全局或局部活动,揭示系统稳态的维持机制。 大规模钙成像与神经编码: 随着体内成像技术的进步,研究者现在可以同时记录数千乃至数万个神经元的活动。本书探讨了双光子显微镜、嵌式显微镜(miniscope)等技术,如何用于解析动物在执行复杂任务(如导航、社交互动)时,特定脑区内的神经元群体如何编码信息、如何协同工作,以及如何形成动态的“状态空间”。 连接组学与网络拓扑: 人脑的连接方式决定了其功能。本部分重点介绍了连接组学(Connectomics)的研究进展,包括电子显微镜层析成像(EM Tomography)对突触级别的详细描绘,以及基于扩散张量成像(DTI)和功能连接组分析对宏观脑网络结构的研究。理论上,我们开始理解大脑网络中是否存在“小世界”结构,以及这些拓扑特征如何影响信息的传播效率和对损伤的鲁棒性。 第三部分:高级认知与计算范式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人脑最引人入胜的领域——高级认知功能,并强调计算模型在理解这些功能中的不可替代性。 决策、预测与强化学习: 认知神经科学正越来越倾向于采用“预测编码”和“强化学习”的框架来解释大脑的运作。本部分深入分析了多巴胺能系统在价值评估和误差反馈中的作用,阐述了基底神经节和前额叶皮层如何在不确定性环境中进行最优决策。我们探讨了认知灵活性和抑制控制的神经基础,以及这些功能如何受到情绪状态的调节。 记忆的巩固与提取机制: 记忆不再被视为单一的存储过程,而是涉及海马体、皮层和杏仁核之间的复杂动态交互。本书讨论了慢波睡眠期间的“再激活”现象,即记忆如何在睡眠中被重新播放和巩固。此外,还关注了“记忆重塑”(Reconsolidation)机制,即提取后的记忆易于被修改的特性,这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意识的神经关联物(NCC): 意识仍然是神经科学最大的难题之一。本书审视了当前关于意识的竞争性理论,如“全局工作空间理论”和“整合信息理论(IIT)”。通过对清醒、麻醉、昏迷和锁定综合征患者的脑电(EEG/MEG)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数据分析,我们努力界定那些能准确区分有意识体验和无意识处理的最小神经活动集合。 第四部分:跨学科前沿与技术展望 最后一部分展望了未来十年神经科学可能发生的范式转变。 脑机接口(BCI)的临床转化: 从解码运动意图到恢复感觉输入,BC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本书详细介绍了高密度电极阵列、神经尘埃等新兴技术,以及如何将解码算法与机器学习模型深度结合,以实现对瘫痪患者的有效肢体控制和语言恢复。我们探讨了BCI在提升认知功能方面的伦理边界和技术瓶颈。 类脑计算与人工智能的交互: 神经科学不再只是AI的灵感来源,AI也正在成为分析神经科学数据的强大引擎。本部分讨论了深度学习模型如何被用来模拟皮层计算,以及如何通过“反向工程”神经回路的结构来优化深度神经网络的架构。这种双向研究,预示着计算神经科学将成为连接生物学现实与认知建模的关键桥梁。 神经科学的伦理、隐私与社会影响: 随着我们对大脑理解的加深,关于“神经增强”、“思想读取”和数据隐私的伦理讨论变得日益紧迫。本书以审慎的态度探讨了神经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社会责任,呼吁建立健全的治理框架,以确保这些强大的科学工具能够造福全人类。 《神经科学的未来:从分子机制到宏观认知》力求提供一个平衡、前瞻性的视角,它不仅是知识的汇编,更是对未来十年神经科学研究方向的深度预判和路线图指引。它昭示着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我们正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探寻生命的终极奥秘——思维的起源。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对神经科学的了解非常有限,但自从我开始关注这个领域以来,就发现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座灯塔,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但同时又不乏人文关怀。我曾经看过一些关于脑疾病的研究,比如阿尔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病,这些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介绍一些关于这些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科学家们正在探索的治疗方案。这对我来说,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此外,我也对人类的情绪是如何在大脑中产生的感到好奇。喜怒哀乐,这些复杂的情感,究竟是由哪些神经回路和化学物质调控的?书中是否会对此进行详细的阐述?我期待这本书能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情感世界,从而更好地处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科学不仅仅是冰冷的公式和数据,更是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升人类的福祉。

评分

这本《脑研究的前沿与展望》实在是太厚实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知识感。翻开目录,扑面而来的专业术语让我这个普通读者有点眩晕,但也更加激发了我探索的欲望。我一直认为,人类的智慧和情感,都源于大脑这个小小的器官,但它的复杂程度,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这本书的标题就让我充满了期待,"前沿"二字意味着它将带我接触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展望"则暗示了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和预测。我特别想知道,在人工智能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对人脑的理解是否会受到影响?或者说,我们能否通过研究人脑,来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书中会不会讨论脑机接口的最新进展?这可是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想象一下,未来人类可以直接通过思维来操控机器,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场景。我希望作者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科学理论解释清楚,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有所领悟。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科学家们在探索大脑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趣事,让阅读的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评分

我是一个喜欢思考生活的人,而大脑,无疑是我们思考和感知世界的根源。这本书,就像一本开启未知世界的大门。它可能讲述了许多关于大脑的奇妙之处,比如意识是如何产生的,梦境又是如何形成的。我一直觉得,意识是一种非常神秘的存在,我们身处其中,却难以捉摸。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意识的最新理论?或者,它是否会探讨意识与物质基础之间的关系?我对此充满期待。而且,书中提到的“展望”,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是否能够通过对大脑的深入研究,来治愈各种精神疾病?甚至,我们是否能够通过某种方式,增强人类的认知能力,延长寿命?这些都是我非常关注的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深刻的思考,让我对人类自身的潜能有更深的认识。它不只是关于科学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启示。我期待着,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惊叹于大脑的神奇,同时也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信心。

评分

这本书我早就听说了,一直没机会入手。最近终于下定决心,找了个周末,泡了壶茶,安安静静地翻开了它。刚打开第一页,就被扉页上的一句话深深吸引了,具体是什么话我已经记不清了,但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感,让我意识到这本书绝非等闲之辈。我是一个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的人,大脑这个黑箱一直是我的终极谜团。我常常在想,我们如何感知世界?记忆是如何形成的?意识又是从何而来?这些看似哲学性的问题,在这个时代是否已经有了科学的答案?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深邃的蓝色,如同宇宙般浩瀚,又如同深海般神秘,完美契合了大脑给我的感觉。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解开那些让我辗转反侧的疑问,是否会带领我窥探大脑深处的奥秘。我期望它能以一种既严谨又不失趣味的方式,为我展现神经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让我感受到科学探索的魅力。我希望能从中学到一些全新的知识,拓展我的认知边界,甚至可能改变我对自身、对世界的看法。我更希望这本书能点燃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让我看到人类在探索大脑这一终极难题上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它还是崭新的,书页的边缘都带着一丝锐利。我翻开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色彩鲜艳,线条清晰,即便是一些我完全不了解的概念,也能通过这些视觉化的信息,大致把握住其核心。我一直对大脑的微观结构感到好奇,那些微小的神经元,它们是如何相互连接,形成如此庞大而精密的网络,进而产生思维和情感?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剖析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或者,它会从更宏观的角度,介绍不同脑区的功能划分和相互作用?我个人对神经可塑性这一概念非常着迷,也就是说,大脑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能够随着学习和经历而发生改变。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神经可塑性的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训练来增强大脑的可塑性。我甚至幻想着,有一天我们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大幅度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自身潜能的探索和对未来可能性的想象。我希望能从中获得启发,将这些科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