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不仅收录了芥川龙之介的经典名篇(如《罗生门》《竹林中》《地狱变》《河童》等),同时精选了《英雄之器》《南京的基督》《丝女手记》《枯野抄》等国内罕见译作,共28篇。由黑泽明执导的《罗生门》,现已成日本经典电影之一,其原著正是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和《罗生门》。
【日】芥川龙之介
1892-1927
生于东京
日本著名小说家
短短12年作家生涯中,创作短篇小说148篇,并66篇随笔、55篇小品文,以及游记、俳句、和歌、汉诗、评论多种文类
1915年前后发表成名作《罗生门》《鼻子》,大获好评
1922年发表《竹林中》(黑泽明电影《罗生门》的原作)《六宫小姐》,文坛地位达到*
1927年发表《河童》《一个傻子的一生》等,留下遗言"对将来模糊的不安"后服安眠药自杀
对于创作定位,芥川曾表示:"我并非仅为自身人格的完成而写作......我的创作只为造就我内心世界的诗人。"
1935年,好友菊池宽设立了以芥川名字命名的文学新人奖--"芥川赏"。现已成为日本文学荣誉奖项之一
译者
赵玉皎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14期生,北京大学日本文学博士
现执教于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日本文学研究者,翻译者
代表作:
专著《森鸥外历史小说研究》
小说《猫生十年》
译著《窗边的小豆豆》系列、《舞姬》、《罗生门》等
001罗生门
011鼻子
023山药粥
047手绢
061烟草与魔鬼
073大石内藏助的一天
091女体
095黄粱梦
099英雄之器
103蜘蛛之丝
109地狱变
151枯野抄
167毛利先生
187蜜橘
193疑惑
211舞会
223尾生之信
227秋
245南京的基督
263杜子春
281秋山图
295竹林中
311六宫小姐
325小白
339丝女手记
353点鬼簿
363河童
425一个傻子的一生
463附录
附录:
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
1917年6月27日晚,梅雨季节结束后的一个闷热夏夜,位于东京日本桥的鸿巢饭店灯火通明,嘉客满座。这里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宴会。桌上装点着一簇簇玫瑰和香豌豆花,围桌而坐的皆是当时文坛的中坚与新秀,有谷崎润一郎、久米正雄、铃木三重吉、小宫丰隆、江口涣、佐藤春夫等。这些人的名字将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但此时他们的关注与称羡都投给了一个清瘦寡言的年轻人,他就是本次聚会的中心人物--芥川龙之介。这一日群贤毕至,正是为了庆贺他第一部作品集《罗生门》出版。
这位二十五岁的东京帝国大学高才生可谓少年得志,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他几乎是一帆风顺地完成了毕业、就职和文坛成名等人生大事。他先是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于东大英文专业,随即成为海军学校的英文教官。正途出身并获得一份体面的职业,已是具备了一名男子在日本社会安身立命的资本,更为难得的是,他的才华足以支撑他的文艺理想,他在此期间写下的《罗生门》《鼻子》《山药粥》等佳篇迅速获得世人瞩目,从而一跃成为文坛最闪亮的新星。而且,作为文豪夏目漱石最得意的门生,据说他很可能成为漱石的乘龙快婿,那势必更加助益他的前程。现实已是称心如意,未来又灿烂可期,着实羡煞旁人,难怪日后佐藤春夫不无感慨地回忆道:"我一边思索着自己无望的文学生涯,一边想,身处满座中心、意气风发的芥川是幸福的。"
然而世事往往变幻无常,令人唏嘘感叹。这位日本大正时代文学最杰出的代表,虽然以花团锦簇的盛况华丽登场,但当时的诸人又怎会想到,十年后的同样一个夏夜,身心俱疲的芥川龙之介服下了大量安眠药,在寂寞的雨声中沉入长眠。艺术的辉煌与人生的痛楚并存于他身上,共同构成了芥川龙之介文学的独有意蕴。
世纪末的忧郁
要理解芥川文学,一个不可忽略的关键词就是"世纪末"。"世纪末"指的是19世纪末法国等欧洲国家出现的颓废、享乐、唯美、神秘、怀疑等倾向的文艺思潮,代表作家有法国的波德莱尔、兰波,英国的爱伦·坡、王尔德等人。阅读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会发现他对世纪末文学情有独钟,甚至写出了"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的名句。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是他生于19世纪末,青少年时代正是世纪末文艺思潮在日本影响最盛的时期,此外也因为他生来气质忧郁而敏感,与世纪末的作家们天然契合,身世带来的忧伤和不安感更加强了这一倾向。芥川日后曾经回忆青年时代倾倒于世纪末文学的情景,"天色渐暮,但他依然热心地看着书脊上的文字。摆在那里的,与其说是书籍,莫如说是世纪末本身"。这种偏好一直持续了芥川龙之介的一生,是潜藏在芥川文学深处的精神底流。
………………
从装帧设计上看,这个版本的设计就很考究,给人一种沉静、有分量的感觉,与内容的厚重感很契合。内容方面,我必须赞叹作者在构建叙事复杂性上的功力。这种复杂性并非故弄玄虚,而是来源于对人际关系中那种微妙的权力动态和信息不对称性的精准把握。读这本书,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因为信息碎片散落在不同的口述中,稍不留神就会错过关键的暗示或矛盾点。它挑战了我们对于“可靠信息源”的依赖,让我们意识到,即便是最亲密的关系中,也可能存在着无法被彻底穿透的自我防御机制。每次读完,都像进行了一场高强度的逻辑推理训练,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旧忍不住在脑海中进行“沙盘推演”。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并推荐给所有喜欢深度思考的读者的佳作。
评分作为一本文学经典,它的语言组织简直可以用“雕琢”来形容。每一个句子都仿佛经过反复掂量,用词精准而富有张力。我尤其欣赏它在场景描绘上的克制与到位,即便没有大段的景物描写,你也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特定氛围下的压抑或紧张。这本书的节奏感处理得非常高妙,它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音乐剧,时而低沉婉转,时而陡然拔高,让你在不经意间就被卷入了情绪的漩涡。它探讨的主题是永恒的——关于真相、记忆、以及社会对个体身份的建构。但它处理这些宏大命题的方式却是如此贴近个人经验,让你在阅读的同时,不断反思自己是如何构建自己的过去和现在。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而是提供了一种深刻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是需要读者付出心力去体会的,绝不是一目十行就能获取的快感,但其回味之悠长,却让人难以忘怀。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心理惊悚小说的教科书范本,虽然情节推进得并不快,但那种潜藏在文字背后的压迫感,却能让人坐立难安。我喜欢它那种近乎冷酷的冷静笔调,作者像一个外科医生,精准地剖析着人物内心最脆弱、最不愿被触碰的部分。它不是那种靠情节反转取悦读者的作品,它的魅力在于对“不可信叙述者”的极致运用。你会发现,你信任的那个声音,可能下一秒就露出了马脚,让你开始怀疑自己之前的所有判断。这种持续的认知不确定性,营造出一种极其独特的阅读体验,仿佛你手里拿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块不断变幻形状的魔方。读完之后,我花了很长时间才从那种被多重信息轰炸后的混乱感中抽离出来。它教会我,在面对任何声称绝对“真实”的陈述时,都应该保持一份警惕的距离感。故事的意境是灰色的,没有绝对的光明或黑暗,只有在不同灰色调中挣扎的灵魂。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绝妙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简单的事件,扩展成了对人类社会行为模式的深刻寓言。它不是在讲一个故事,更像是在设置一个思想实验。你看到的每个角色,都是人性弱点的集中体现——虚荣、恐惧、对社会评价的极度在意。他们为了保护自己那摇摇欲坠的“体面”,可以构建出多么庞大而复杂的谎言体系。这种观察角度,让我感到既震撼又有一丝悲哀。它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来渲染戏剧性,而是通过逻辑上的相互矛盾、情感表达上的细微偏差,让读者自己去拼凑那个可能的“真相”。这种主动参与式的阅读体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沉浸感和持久的思考价值。它像一个无形的导师,教导我们去质疑那些被包装得过于完美、缺乏棱角的故事。
评分这部作品的结构精妙,如同一个迷宫,每当你以为触及真相时,它又向你展示了另一条岔路。作者对人性的描摹极其深刻,那些交织在一起的谎言、自欺欺人以及对自我形象的维护,读来令人不寒而栗。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未给出任何明确的“正确答案”,而是将判断的重担完全抛给了读者。这种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迫使你不断地审视自己的立场和认知,挑战你对“客观事实”的固有概念。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因为你的阅历在变,你对那些复杂动机的理解也在悄然变化。那种在不同叙述间徘徊、反复咀嚼细节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富智力趣味的体验。故事的张力不是通过激烈的外部冲突来展现,而是隐藏在那一个个精心编织的个人叙事中,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剥开一层层虚伪的表皮,最终面对的,或许是比谎言本身更令人不安的——人性的幽暗底色。我尤其欣赏它对叙事视角的把控,不同的人讲述同一个事件,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完美诠释了“角度决定一切”的哲学命题。
评分书很棒
评分不错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不错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书很棒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