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果麦经典)

罗生门(果麦经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芥川龙之介 著,赵玉皎 译
图书标签:
  • 文学
  • 短篇小说
  • 芥川龙之介
  • 日本文学
  • 经典
  • 罗生门
  • 人性
  • 道德
  • 推理
  • 心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9362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3795
品牌:果麦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特种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装帧全部采用日本进口竹尾纸,专为读书人打造奢华手感
  ◆销量突破800万册《窗边的小豆豆》译者赵玉皎倾情翻译
  
  "果麦经典"第一辑10本:
  
  《小王子》[法]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李继宏译(畅销300万册,圣埃克苏佩里基金会认定简体中文版本。千万畅销书译者李继宏译)
  
  《昆虫记》[法]让-亨利·法布尔戚译引译("果壳网"Ent、《博物杂志》张辰亮推荐插图版。博物学入门必读经典)
  
  《乌合之众》[法]居斯塔夫·勒庞胡小跃译(法文直译经典版,法兰西文学骑士胡小跃精译)
  
  《罗生门》[日]芥川龙之介赵玉皎译(销量突破800万册《窗边的小豆豆》译者赵玉皎倾情翻译)
  
  《我是猫》[日]夏目漱石曹曼译(畅销100万册,独占同名书市场七成份额)
  
  《当你老了》[爱尔兰]叶芝罗池译(央视新闻推荐版本)
  
  《老人与海》[美]厄尼斯特·海明威李继宏译(央视朗读者王千源深情朗读,导读注释版,《小王子》《追风筝的人》译者李继宏倾心翻译,梁文道读书节目推荐译本)
  
  《消失的地平线》[英]詹姆斯·希尔顿陶曚译(百万读者因为这本书,爱上香格里拉)
  
  《朝花夕拾》鲁迅(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鲁迅博物馆原馆长孙郁推荐。精选48篇散文,口碑典藏版)
  
  《浮生六记》沈复(畅销200万册,张佳玮白话精心译述,汪涵推荐,"2017影响中国人生活方式品牌"榜单出版物)

内容简介

  

  
  《罗生门》不仅收录了芥川龙之介的经典名篇(如《罗生门》《竹林中》《地狱变》《河童》等),同时精选了《英雄之器》《南京的基督》《丝女手记》《枯野抄》等国内罕见译作,共28篇。由黑泽明执导的《罗生门》,现已成日本经典电影之一,其原著正是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和《罗生门》。
  
  

作者简介

  
  【日】芥川龙之介
  1892-1927
  生于东京
  日本著名小说家
  短短12年作家生涯中,创作短篇小说148篇,并66篇随笔、55篇小品文,以及游记、俳句、和歌、汉诗、评论多种文类
  1915年前后发表成名作《罗生门》《鼻子》,大获好评
  1922年发表《竹林中》(黑泽明电影《罗生门》的原作)《六宫小姐》,文坛地位达到*
  1927年发表《河童》《一个傻子的一生》等,留下遗言"对将来模糊的不安"后服安眠药自杀
  对于创作定位,芥川曾表示:"我并非仅为自身人格的完成而写作......我的创作只为造就我内心世界的诗人。"
  1935年,好友菊池宽设立了以芥川名字命名的文学新人奖--"芥川赏"。现已成为日本文学荣誉奖项之一

  译者
  赵玉皎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14期生,北京大学日本文学博士
  现执教于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日本文学研究者,翻译者
  代表作:
  专著《森鸥外历史小说研究》
  小说《猫生十年》
  译著《窗边的小豆豆》系列、《舞姬》、《罗生门》等

目录

  
  001罗生门
  011鼻子
  023山药粥
  047手绢
  061烟草与魔鬼
  073大石内藏助的一天
  091女体
  095黄粱梦
  099英雄之器
  103蜘蛛之丝
  109地狱变
  151枯野抄
  167毛利先生
  187蜜橘
  193疑惑
  211舞会
  223尾生之信
  227秋
  245南京的基督
  263杜子春
  281秋山图
  295竹林中
  311六宫小姐
  325小白
  339丝女手记
  353点鬼簿
  363河童
  425一个傻子的一生
  463附录

精彩书摘

  
  附录:
  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

  1917年6月27日晚,梅雨季节结束后的一个闷热夏夜,位于东京日本桥的鸿巢饭店灯火通明,嘉客满座。这里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宴会。桌上装点着一簇簇玫瑰和香豌豆花,围桌而坐的皆是当时文坛的中坚与新秀,有谷崎润一郎、久米正雄、铃木三重吉、小宫丰隆、江口涣、佐藤春夫等。这些人的名字将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但此时他们的关注与称羡都投给了一个清瘦寡言的年轻人,他就是本次聚会的中心人物--芥川龙之介。这一日群贤毕至,正是为了庆贺他第一部作品集《罗生门》出版。
  这位二十五岁的东京帝国大学高才生可谓少年得志,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他几乎是一帆风顺地完成了毕业、就职和文坛成名等人生大事。他先是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于东大英文专业,随即成为海军学校的英文教官。正途出身并获得一份体面的职业,已是具备了一名男子在日本社会安身立命的资本,更为难得的是,他的才华足以支撑他的文艺理想,他在此期间写下的《罗生门》《鼻子》《山药粥》等佳篇迅速获得世人瞩目,从而一跃成为文坛最闪亮的新星。而且,作为文豪夏目漱石最得意的门生,据说他很可能成为漱石的乘龙快婿,那势必更加助益他的前程。现实已是称心如意,未来又灿烂可期,着实羡煞旁人,难怪日后佐藤春夫不无感慨地回忆道:"我一边思索着自己无望的文学生涯,一边想,身处满座中心、意气风发的芥川是幸福的。"
  然而世事往往变幻无常,令人唏嘘感叹。这位日本大正时代文学最杰出的代表,虽然以花团锦簇的盛况华丽登场,但当时的诸人又怎会想到,十年后的同样一个夏夜,身心俱疲的芥川龙之介服下了大量安眠药,在寂寞的雨声中沉入长眠。艺术的辉煌与人生的痛楚并存于他身上,共同构成了芥川龙之介文学的独有意蕴。

  世纪末的忧郁
  要理解芥川文学,一个不可忽略的关键词就是"世纪末"。"世纪末"指的是19世纪末法国等欧洲国家出现的颓废、享乐、唯美、神秘、怀疑等倾向的文艺思潮,代表作家有法国的波德莱尔、兰波,英国的爱伦·坡、王尔德等人。阅读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会发现他对世纪末文学情有独钟,甚至写出了"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的名句。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是他生于19世纪末,青少年时代正是世纪末文艺思潮在日本影响最盛的时期,此外也因为他生来气质忧郁而敏感,与世纪末的作家们天然契合,身世带来的忧伤和不安感更加强了这一倾向。芥川日后曾经回忆青年时代倾倒于世纪末文学的情景,"天色渐暮,但他依然热心地看着书脊上的文字。摆在那里的,与其说是书籍,莫如说是世纪末本身"。这种偏好一直持续了芥川龙之介的一生,是潜藏在芥川文学深处的精神底流。
  ………………



《罗生门》 一部直击人性幽暗的经典之作 在一个荒芜的山林深处,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世间一切的秩序和宁静瞬间撕裂。雨水冲刷着泥泞的土地,也模糊了人们道德的界限。在这被风雨笼罩的“罗生门”下,几位命运迥异的陌生人因一场离奇的死亡事件而在此相遇。故事由此展开,层层剥茧,将我们引入一场关于真相、谎言、记忆与欲望的 labyrinth。 芥川龙之介,这位日本文学的巨匠,以其独树一帜的笔触,在这部中篇小说中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充满象征意义的场景。他并非直接告诉我们事实的真相,而是通过不同人物的叙述,将我们置于一个多角度、碎片化的世界。每一段叙述都带着讲述者自身的立场、动机和情感,每个人都在为自己辩护,也在为自己编织一个合理的谎言。这种叙事手法,正是“罗生门”象征意义的极致体现——当真相被遮蔽,当每个人都选择性地呈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我们还能抓住什么? 故事围绕着一个被发现的武士之死展开。他英勇善战,却死得如此不明不白。究竟是谁夺走了他的生命?是狡猾的盗贼?是嫉妒的妻子?还是武士本人?随着不同人物的证词逐渐浮现,我们发现每个人都在讲述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每个故事都似乎有其合理之处,又都存在着致命的破绽。 首先登场的是一个在罗生门下躲雨的樵夫。他目睹了事件的部分经过,但他的叙述却充满了矛盾和保留。他看似客观,实则在有意无意地引导着听者,也透露出对人性的某种程度的绝望。他的话语像一把锋利的刀,轻轻划开了人们心中那层虚伪的面纱。 接着,我们听到了事件的另一个当事人——一个声称是凶手的强盗。他以一种近乎得意洋洋的姿态,讲述了自己如何与武士和他的妻子周旋,如何最终夺走了武士的生命。他的叙述充满了暴力和原始的欲望,似乎是人性中最赤裸裸的展现。然而,他的话语中也夹杂着某种难以言喻的失落,仿佛即使是征服,也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 然后,是那位身陷囹圄的妻子。她的叙述充满了委屈和痛苦,她描绘了一个被丈夫背叛,被强盗侮辱的可怜女子形象。她的眼泪和哀伤似乎足以令人动容,但细细品味,她的言语中又隐藏着某种别样的企图。她是在寻求同情,还是在编织一个更精巧的陷阱? 最后,是死去的武士,通过一位女巫的口中,我们听到了他的“遗言”。这位曾经荣耀的武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展现出的竟然是一种比前几位人物更深的绝望和羞耻。他讲述了一个关于荣誉、尊严和无法承受之重的关于“死亡”的故事,这个故事将人性推向了更深的深渊。 芥川龙之介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清晰的答案,他让读者自己去拼凑、去判断。这种“留白”正是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他逼迫我们去思考:什么是真相?真相是唯一的吗?在每个人心中,真相是否都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我们是否都在以一种自以为是的“正义”来评判他人? 《罗生门》不仅仅是一场关于谋杀案的侦探故事,更是一次对人性深处最阴暗角落的探索。它揭示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为维护自我尊严、掩盖错误、实现欲望而产生的种种谎言和欺骗。我们看到,即使是看似正直的人,也会在利益和恐惧的驱使下,扭曲事实,颠倒黑白。 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以一种近乎冷酷的客观,展现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弱点。它没有道德说教,没有廉价的同情,它只是将一幅幅赤裸裸的人性图景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不得不面对。每一次阅读,都会带来新的思考和感悟,仿佛在人生的迷宫中,又一次迷失了方向,却也在迷失中,看到了更真实的自己。 “罗生门”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象征意义。它既是故事发生的地点,也是一个象征着人性和道德界限模糊的境地。在这个“门”下,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界限变得模糊不清。每个人都在努力地跨越,却又似乎永远无法抵达彼岸。 芥川龙之介的笔触简洁而精准,他善于运用意象和象征,营造出一种压抑、凄凉的氛围。暴风雨、荒芜的山林、血迹斑斑的现场,都为故事增添了几分肃杀和绝望。人物的心理活动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他们的动机、挣扎、以及最终的妥协,都如同潮水般涌动,将读者卷入其中。 《罗生门》对后世的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所提出的关于真相的不可靠性、以及人性的复杂性等问题,至今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辨别真伪变得尤为重要。而《罗生门》的叙事方式,恰恰提醒我们,要对一切信息保持警惕,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去思考。 这部作品,如同一个巨大的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幽暗。它不是为了让我们感到沮丧,而是为了让我们更加清醒。清醒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清醒地认识到真相的脆弱,也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找到绝对的答案。 《罗生门》,一部历久弥新的杰作,它将永远激励我们去探索人性的深度,去思考道德的边界,去追寻那 elusive 的真相。读完它,你或许会感到一丝寒意,但更多的是一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生命更真实的理解。它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审视他人,审视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 在这座“罗生门”下,我们每个人都是过客,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而真正的挑战,在于我们是否敢于面对故事背后,那更加复杂、更加令人不安的人性现实。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设计上看,这个版本的设计就很考究,给人一种沉静、有分量的感觉,与内容的厚重感很契合。内容方面,我必须赞叹作者在构建叙事复杂性上的功力。这种复杂性并非故弄玄虚,而是来源于对人际关系中那种微妙的权力动态和信息不对称性的精准把握。读这本书,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因为信息碎片散落在不同的口述中,稍不留神就会错过关键的暗示或矛盾点。它挑战了我们对于“可靠信息源”的依赖,让我们意识到,即便是最亲密的关系中,也可能存在着无法被彻底穿透的自我防御机制。每次读完,都像进行了一场高强度的逻辑推理训练,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旧忍不住在脑海中进行“沙盘推演”。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并推荐给所有喜欢深度思考的读者的佳作。

评分

作为一本文学经典,它的语言组织简直可以用“雕琢”来形容。每一个句子都仿佛经过反复掂量,用词精准而富有张力。我尤其欣赏它在场景描绘上的克制与到位,即便没有大段的景物描写,你也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特定氛围下的压抑或紧张。这本书的节奏感处理得非常高妙,它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音乐剧,时而低沉婉转,时而陡然拔高,让你在不经意间就被卷入了情绪的漩涡。它探讨的主题是永恒的——关于真相、记忆、以及社会对个体身份的建构。但它处理这些宏大命题的方式却是如此贴近个人经验,让你在阅读的同时,不断反思自己是如何构建自己的过去和现在。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而是提供了一种深刻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是需要读者付出心力去体会的,绝不是一目十行就能获取的快感,但其回味之悠长,却让人难以忘怀。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心理惊悚小说的教科书范本,虽然情节推进得并不快,但那种潜藏在文字背后的压迫感,却能让人坐立难安。我喜欢它那种近乎冷酷的冷静笔调,作者像一个外科医生,精准地剖析着人物内心最脆弱、最不愿被触碰的部分。它不是那种靠情节反转取悦读者的作品,它的魅力在于对“不可信叙述者”的极致运用。你会发现,你信任的那个声音,可能下一秒就露出了马脚,让你开始怀疑自己之前的所有判断。这种持续的认知不确定性,营造出一种极其独特的阅读体验,仿佛你手里拿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块不断变幻形状的魔方。读完之后,我花了很长时间才从那种被多重信息轰炸后的混乱感中抽离出来。它教会我,在面对任何声称绝对“真实”的陈述时,都应该保持一份警惕的距离感。故事的意境是灰色的,没有绝对的光明或黑暗,只有在不同灰色调中挣扎的灵魂。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最绝妙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简单的事件,扩展成了对人类社会行为模式的深刻寓言。它不是在讲一个故事,更像是在设置一个思想实验。你看到的每个角色,都是人性弱点的集中体现——虚荣、恐惧、对社会评价的极度在意。他们为了保护自己那摇摇欲坠的“体面”,可以构建出多么庞大而复杂的谎言体系。这种观察角度,让我感到既震撼又有一丝悲哀。它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来渲染戏剧性,而是通过逻辑上的相互矛盾、情感表达上的细微偏差,让读者自己去拼凑那个可能的“真相”。这种主动参与式的阅读体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沉浸感和持久的思考价值。它像一个无形的导师,教导我们去质疑那些被包装得过于完美、缺乏棱角的故事。

评分

这部作品的结构精妙,如同一个迷宫,每当你以为触及真相时,它又向你展示了另一条岔路。作者对人性的描摹极其深刻,那些交织在一起的谎言、自欺欺人以及对自我形象的维护,读来令人不寒而栗。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未给出任何明确的“正确答案”,而是将判断的重担完全抛给了读者。这种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迫使你不断地审视自己的立场和认知,挑战你对“客观事实”的固有概念。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因为你的阅历在变,你对那些复杂动机的理解也在悄然变化。那种在不同叙述间徘徊、反复咀嚼细节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富智力趣味的体验。故事的张力不是通过激烈的外部冲突来展现,而是隐藏在那一个个精心编织的个人叙事中,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剥开一层层虚伪的表皮,最终面对的,或许是比谎言本身更令人不安的——人性的幽暗底色。我尤其欣赏它对叙事视角的把控,不同的人讲述同一个事件,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完美诠释了“角度决定一切”的哲学命题。

评分

书很棒

评分

不错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不错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书很棒

评分

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