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不僅收錄瞭芥川龍之介的經典名篇(如《羅生門》《竹林中》《地獄變》《河童》等),同時精選瞭《英雄之器》《南京的基督》《絲女手記》《枯野抄》等國內罕見譯作,共28篇。由黑澤明執導的《羅生門》,現已成日本經典電影之一,其原著正是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和《羅生門》。
【日】芥川龍之介
1892-1927
生於東京
日本著名小說傢
短短12年作傢生涯中,創作短篇小說148篇,並66篇隨筆、55篇小品文,以及遊記、俳句、和歌、漢詩、評論多種文類
1915年前後發錶成名作《羅生門》《鼻子》,大獲好評
1922年發錶《竹林中》(黑澤明電影《羅生門》的原作)《六宮小姐》,文壇地位達到*
1927年發錶《河童》《一個傻子的一生》等,留下遺言"對將來模糊的不安"後服安眠藥自殺
對於創作定位,芥川曾錶示:"我並非僅為自身人格的完成而寫作......我的創作隻為造就我內心世界的詩人。"
1935年,好友菊池寬設立瞭以芥川名字命名的文學新人奬--"芥川賞"。現已成為日本文學榮譽奬項之一
譯者
趙玉皎
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14期生,北京大學日本文學博士
現執教於天津商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日本文學研究者,翻譯者
代錶作:
專著《森鷗外曆史小說研究》
小說《貓生十年》
譯著《窗邊的小豆豆》係列、《舞姬》、《羅生門》等
001羅生門
011鼻子
023山藥粥
047手絹
061煙草與魔鬼
073大石內藏助的一天
091女體
095黃粱夢
099英雄之器
103蜘蛛之絲
109地獄變
151枯野抄
167毛利先生
187蜜橘
193疑惑
211舞會
223尾生之信
227鞦
245南京的基督
263杜子春
281鞦山圖
295竹林中
311六宮小姐
325小白
339絲女手記
353點鬼簿
363河童
425一個傻子的一生
463附錄
附錄:
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萊爾
1917年6月27日晚,梅雨季節結束後的一個悶熱夏夜,位於東京日本橋的鴻巢飯店燈火通明,嘉客滿座。這裏正在舉行一場盛大的宴會。桌上裝點著一簇簇玫瑰和香豌豆花,圍桌而坐的皆是當時文壇的中堅與新秀,有榖崎潤一郎、久米正雄、鈴木三重吉、小宮豐隆、江口渙、佐藤春夫等。這些人的名字將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熠熠生輝,但此時他們的關注與稱羨都投給瞭一個清瘦寡言的年輕人,他就是本次聚會的中心人物--芥川龍之介。這一日群賢畢至,正是為瞭慶賀他第一部作品集《羅生門》齣版。
這位二十五歲的東京帝國大學高纔生可謂少年得誌,在過去的一年半時間裏,他幾乎是一帆風順地完成瞭畢業、就職和文壇成名等人生大事。他先是以第二名的成績畢業於東大英文專業,隨即成為海軍學校的英文教官。正途齣身並獲得一份體麵的職業,已是具備瞭一名男子在日本社會安身立命的資本,更為難得的是,他的纔華足以支撐他的文藝理想,他在此期間寫下的《羅生門》《鼻子》《山藥粥》等佳篇迅速獲得世人矚目,從而一躍成為文壇最閃亮的新星。而且,作為文豪夏目漱石最得意的門生,據說他很可能成為漱石的乘龍快婿,那勢必更加助益他的前程。現實已是稱心如意,未來又燦爛可期,著實羨煞旁人,難怪日後佐藤春夫不無感慨地迴憶道:"我一邊思索著自己無望的文學生涯,一邊想,身處滿座中心、意氣風發的芥川是幸福的。"
然而世事往往變幻無常,令人唏噓感嘆。這位日本大正時代文學最傑齣的代錶,雖然以花團錦簇的盛況華麗登場,但當時的諸人又怎會想到,十年後的同樣一個夏夜,身心俱疲的芥川龍之介服下瞭大量安眠藥,在寂寞的雨聲中沉入長眠。藝術的輝煌與人生的痛楚並存於他身上,共同構成瞭芥川龍之介文學的獨有意蘊。
世紀末的憂鬱
要理解芥川文學,一個不可忽略的關鍵詞就是"世紀末"。"世紀末"指的是19世紀末法國等歐洲國傢齣現的頹廢、享樂、唯美、神秘、懷疑等傾嚮的文藝思潮,代錶作傢有法國的波德萊爾、蘭波,英國的愛倫·坡、王爾德等人。閱讀芥川龍之介的作品,會發現他對世紀末文學情有獨鍾,甚至寫齣瞭"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萊爾"的名句。一個重要原因當然是他生於19世紀末,青少年時代正是世紀末文藝思潮在日本影響最盛的時期,此外也因為他生來氣質憂鬱而敏感,與世紀末的作傢們天然契閤,身世帶來的憂傷和不安感更加強瞭這一傾嚮。芥川日後曾經迴憶青年時代傾倒於世紀末文學的情景,"天色漸暮,但他依然熱心地看著書脊上的文字。擺在那裏的,與其說是書籍,莫如說是世紀末本身"。這種偏好一直持續瞭芥川龍之介的一生,是潛藏在芥川文學深處的精神底流。
………………
這本書簡直是心理驚悚小說的教科書範本,雖然情節推進得並不快,但那種潛藏在文字背後的壓迫感,卻能讓人坐立難安。我喜歡它那種近乎冷酷的冷靜筆調,作者像一個外科醫生,精準地剖析著人物內心最脆弱、最不願被觸碰的部分。它不是那種靠情節反轉取悅讀者的作品,它的魅力在於對“不可信敘述者”的極緻運用。你會發現,你信任的那個聲音,可能下一秒就露齣瞭馬腳,讓你開始懷疑自己之前的所有判斷。這種持續的認知不確定性,營造齣一種極其獨特的閱讀體驗,仿佛你手裏拿的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塊不斷變幻形狀的魔方。讀完之後,我花瞭很長時間纔從那種被多重信息轟炸後的混亂感中抽離齣來。它教會我,在麵對任何聲稱絕對“真實”的陳述時,都應該保持一份警惕的距離感。故事的意境是灰色的,沒有絕對的光明或黑暗,隻有在不同灰色調中掙紮的靈魂。
評分從裝幀設計上看,這個版本的設計就很考究,給人一種沉靜、有分量的感覺,與內容的厚重感很契閤。內容方麵,我必須贊嘆作者在構建敘事復雜性上的功力。這種復雜性並非故弄玄虛,而是來源於對人際關係中那種微妙的權力動態和信息不對稱性的精準把握。讀這本書,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專注力,因為信息碎片散落在不同的口述中,稍不留神就會錯過關鍵的暗示或矛盾點。它挑戰瞭我們對於“可靠信息源”的依賴,讓我們意識到,即便是最親密的關係中,也可能存在著無法被徹底穿透的自我防禦機製。每次讀完,都像進行瞭一場高強度的邏輯推理訓練,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仍舊忍不住在腦海中進行“沙盤推演”。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品味,並推薦給所有喜歡深度思考的讀者的佳作。
評分這部作品的結構精妙,如同一個迷宮,每當你以為觸及真相時,它又嚮你展示瞭另一條岔路。作者對人性的描摹極其深刻,那些交織在一起的謊言、自欺欺人以及對自我形象的維護,讀來令人不寒而栗。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並未給齣任何明確的“正確答案”,而是將判斷的重擔完全拋給瞭讀者。這種處理方式非常高明,它迫使你不斷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認知,挑戰你對“客觀事實”的固有概念。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體會,因為你的閱曆在變,你對那些復雜動機的理解也在悄然變化。那種在不同敘述間徘徊、反復咀嚼細節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極富智力趣味的體驗。故事的張力不是通過激烈的外部衝突來展現,而是隱藏在那一個個精心編織的個人敘事中,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剝開一層層虛僞的錶皮,最終麵對的,或許是比謊言本身更令人不安的——人性的幽暗底色。我尤其欣賞它對敘事視角的把控,不同的人講述同一個事件,呈現齣截然不同的麵貌,完美詮釋瞭“角度決定一切”的哲學命題。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最絕妙之處,在於它成功地將一個看似簡單的事件,擴展成瞭對人類社會行為模式的深刻寓言。它不是在講一個故事,更像是在設置一個思想實驗。你看到的每個角色,都是人性弱點的集中體現——虛榮、恐懼、對社會評價的極度在意。他們為瞭保護自己那搖搖欲墜的“體麵”,可以構建齣多麼龐大而復雜的謊言體係。這種觀察角度,讓我感到既震撼又有一絲悲哀。它沒有使用華麗的辭藻來渲染戲劇性,而是通過邏輯上的相互矛盾、情感錶達上的細微偏差,讓讀者自己去拼湊那個可能的“真相”。這種主動參與式的閱讀體驗,大大增強瞭作品的沉浸感和持久的思考價值。它像一個無形的導師,教導我們去質疑那些被包裝得過於完美、缺乏棱角的故事。
評分作為一本文學經典,它的語言組織簡直可以用“雕琢”來形容。每一個句子都仿佛經過反復掂量,用詞精準而富有張力。我尤其欣賞它在場景描繪上的剋製與到位,即便沒有大段的景物描寫,你也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種特定氛圍下的壓抑或緊張。這本書的節奏感處理得非常高妙,它像是一部精心編排的音樂劇,時而低沉婉轉,時而陡然拔高,讓你在不經意間就被捲入瞭情緒的漩渦。它探討的主題是永恒的——關於真相、記憶、以及社會對個體身份的建構。但它處理這些宏大命題的方式卻是如此貼近個人經驗,讓你在閱讀的同時,不斷反思自己是如何構建自己的過去和現在。它沒有提供廉價的安慰,而是提供瞭一種深刻的洞察力,這種洞察力是需要讀者付齣心力去體會的,絕不是一目十行就能獲取的快感,但其迴味之悠長,卻讓人難以忘懷。
評分書很棒
評分書很棒
評分書很棒
評分書很棒
評分不錯
評分不錯
評分書很棒
評分不錯
評分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