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互联网寿险公司创始人的决断力提升法,由“数字
事实”组成的逻辑更有说服力。
关键语句划重点,配合图表解析和详实案例说明,清晰又精炼,理解更深入。
无论是职场新人还是领导主管,本书都会带来启发,帮助革新思考方式,使决策更高效。
面对工作中的决策,大部分人认为一定要深思熟虑、绞尽脑汁才敢最终敲定。殊不知,这过程中的时间、人力已经被白白浪费了不少。本书中作者介绍了“数字·事实·逻辑”的思考方法,旨在帮助读者快速正确做出决定。
其中数字指的是与决策有关的数据;事实即观察到的客观事实,而非个人主观意见;逻辑就是用来做出最终决定的理论依据。以逻辑为决策前提,收集相关数据和客观事实,就能做出相对准确的决定。
作者出口治明先生的生命网络人寿保险公司,无论是规章制度、面试命题,还是下属的创新提议,都深为“数字·事实·逻辑”理论所影响,也因此在日本保险界首次推行“怀孕超过27周的孕妇也可以参保”等非常规制度,颇具大胆与创新精神。在书中,有趣的案例列举、严谨的理论叙述层出不穷。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摆脱多余因素的干扰,决断力和直觉思维能力得以迅速提升。
出口治明 (Haruaki Deguchi),
日本生命网络(LIFENET)人寿保险公司会长兼CEO。
1948年出生于三重县。京都大学法律系毕业。
1972年,入职日本生命保险公司,在规划部、财务部担任企业策划。
作为人寿保险协会首位财务规划专门委员会委员长,参与国家金融制度改革和保险业法的修订工作。后担任日本生命保险公司派驻伦敦法人代表、总裁、国际业务部部长。
2006年,成立日本生命网络人寿保险公司,担任社长。2008年,公司正式运营。2013年至现在担任会长兼CEO。
序 言
序 章 能做决定的人会推动事业发展这是个靠自己的头脑赢得好评的年代
第1章 为什么总得不出正确的决定80%的随意想法阻碍决定
第2章 “数字”“事实”“逻辑”建立起的规则世界共通的“决定”机制
第3章 构建团队做决定的规则为了将“不能做出决定的人”变成“能做决定的人”
第4章 边实施边完成在尝试与更正中前行
第5章 遵循那1%的直觉越是重要的时刻,越容易产生第六感
最终章 工作只占人生中的 30%,该如何去决定为了更好地活着
后 记
出版后记
序 章 能做决定的人会推动事业发展:这是个靠自己的头脑赢得好评的年代
01 思考后做决定可以推动事情的进展
日本人不能做决定?
希望有人来做决定……
迟迟未能做决定……
即使做了决定,也为正确与否而感到不安……
我经常听到这样的烦恼。那为什么总是做不了决定呢?日本人总是被认为决断力弱。大概意思就是,日本人喜欢模糊了事。 但是我认为这种观点有待商榷。
即便说日本人决定能力弱,也并不是其固有特征。这其实是在战后“1940年体制”经济高度成长的影响下,日本人偶然表现出一种决断力弱的特点而已。
人们的自我意识本来就只是反射其成长环境的一面镜子。读者朋友们,假设您明天生出一个小孩,然后后天将其送到华盛顿去当别人家的养子。10年后再相遇的话,您认为这个孩子的性格特征更偏向日本人还是美国人?答案显而易见。也就是说,世界上并不存在民族特征这一说法,因为人类智力是相似的。
在讨论决断力这个话题之前,我想就媒体的信赖度做一些阐述。
您有看报纸的习惯吗?近年来,年轻人越来越少看报纸了。据日本报纸协会调查,2000 年报纸发行量为每千人570份,与此对比2014年报纸发行量跌到每千人469份(总体发行量减少13%)。
即便如此,与世界各国相比,日本依然是报纸发行大国。对比其他国家每千人的报纸发行数据:美国(183份),中国(110份),英国(247份),德国(254份),法国(177份)等,可知日本绝对是报纸大国(日本报纸协会2012年调查数据)。
还有一些更有趣的数据。
以上是各国对媒体信赖度的比较数据[图 0-1信息来自2005年世界价值观调查(World Values Survey)]。
调查结果显示,日本人对报纸、杂志“非常信任”和“相对信任”的比例远超 80%。
条形图中颜色深的柱状体代表的是G7的成员国,即使是对媒体信赖度相对较高的法国,其程度还是不如日本,仅为四成。英国仅一成多一些的人对媒体持信任态度。
看到这个数据之后,许多人都会感到意外。
“外国人那么不信任媒体吗?”
然而,从外国人的立场来看,难道不是日本比较特殊吗?至今日本仍是个报纸发行大国,市民对媒体信任度极高。
不需要自己思考的好时代
我认为是“1940年体制”造就了日本社会现在的情况。
“1940年体制”是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在其著作《1940年体制,告别战后经济》(东洋经济新报社)中提出“战后日本的经济体制仍是战时状态”时使用的概念。1940年前后是全民团结一致求生产,为了完成战略目标,形成以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工资制为代表的“日系企业”,以及集体主义、平等主义为代表的“日式经营”模式的时期。
其后的战后复兴时期里,日本认为只要追随美国步伐,努力提高生产力就能使国家富强。此时比起发展多样性,全民团结齐心,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显得更为重要。“1940年体制” 完全顺应当时的时代需求。因此,日本经济的成长速度也令人惊叹。
在经济高度成长期,日本人不用靠自己思考。
因战争而变得一片狼藉的日本,在思考如何重建国家的时候,认为只要像美国一样发展加工贸易业即可。(当时的人们认为)如果日本也能发展起像GM(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或者GE(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那样的企业,致力于出口产业的话,经济就能得以发展。日本想以美国那样的经济大国为目标,否则便无法实现复兴。
也就是说(当时的)目标和方法都很明确,剩下的就是由谁来分配资源这一问题罢了。
霞关的公务员们按复兴计划分配了资源,市民们什么都不必考虑,只要按照他们的吩咐进行工作,便能像预想的那样实现经济增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很容易形成信赖报纸、杂志(即自己不用思考)的社会氛围。
在不需要思考的年代,不作为更受欢迎
从1956年加入联合国(重归国际社会)开始,到1990年爆发经济泡沫,日本在这34年间的实际经济增长率约为7%(这期间仅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时出现负增长)。
不知大家能否理解连续34年保持7%的经济增长率是怎样一种概念,为了便于理解,下面使用“72法则”进行说明。
“72法则”是利息的复利效果,即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的简易版表达方式,其内容如下:
“72法则”
72÷利率(%)=本金翻本所需年数
根据这个式子,假设利率为8%,可知只需要9年时间100万日元就能变成200万日元(72÷8=9年)。
如果将利率等同于经济增长率,72÷7≈10年。那么只需要10年,经济就能翻倍。
也就是说,在经济增长率为7%的高度增长阶段,10年时间经济就能翻倍,再过10年又增长一倍,34年来持续以7%的速度增长,确实是个了不起的时代。
在那样的时代,无作为的领导会更受欢迎。做新的事情(与众不同的事)的话,成功率和失败率各半。与其尝试新鲜事物后失败,不如老老实实地不作为,顺应时代潮流,10年后销售额也会翻倍。
员工也是如此,做着与大家一样的工作,工资自然就会上涨。自己思考(有自己的想法)可能还会阻碍经济发展,按照命令努力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现今日本人大多不想动脑思考,但这绝不是日本的国民特性,只是受“1940年体制”的影响罢了。
用自己的脑袋思考做出决定的好时代
……
有人希望我教给年轻领导“快速准确做出决定的方法”,于是便有了这本《当机立断:通过“数字·事实·逻辑”做决定》的诞生。
不知为何,我总给人一种很有决断力的印象。
其原因之一应该是我虽已年过六十,但还重新创业、开办人寿保险公司吧。我经常被评价“您真是有决断力啊”。(说实话)当时做决定真的很快,对方一提出建议,我就答应了。
早前,朋友向我介绍了飞鸟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的CEO谷家卫先生。他说想学习关于人寿保险方面的知识,正在到处托人询问。我不会拒绝朋友的介绍,于是很快与他取得了联系。那是2006年3月的事情了。
第一次见到谷家先生是在酒店大堂,与他谈起有关寿险的事时,他突然跟我说:“我第一次遇到这么了解保险的人,我会全力支持您,所以请加入我的团队吧!我们可以一起创办保险公司!”我对谷家的印象不错,立即回应:“可以呀!”
当时我在日本生命保险公司旗下的大星建筑管理事务所工作。三个月后,我在股东会上辞去了董事长职务。
岩濑大辅是和我一起创办新寿险公司的合作伙伴,我们二人年纪差了一代(我的岁数大概可以当他父亲)。谷家说要向我介绍一个“不懂寿险的年轻人”,这人便是岩濑。
就这样,日本第一家互联网人寿保险公司“生命网络(LIFENET)”在2008年5月1 日顺利开业了[具体参照《直球胜负的公司》(钻石出版社)]。
生命网络人寿保险公司创办初期的主要构想是以下三点:
“创造出花一半保费也能安心分娩的社会”“杜绝拒缴保费”“公布人寿保险商品的对比信息”。想要实现这样的构想,除了创建一个私营的人寿保险公司之外别无他选。
之后,为了使生命网络人寿保险公司步入运营正轨,我们也进行了许多构思,其最终实施也都是靠决断力来推动的。
这并不是因为我有何特殊之处,而是想要做前人未为之事就必须如此。
而且,虽然对象和范围不同,从公司的新职员到管理者,大家每天都在做出决定,这也是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本书中,我想分享给大家一些我自认为有必要的、可以做到不被多余因素干扰,并能快速准确做出决定的方法。
通过这本书,读者若能提高自己的“决断力”,哪怕只是一点点,我也会感到无比荣幸。最后,我要感谢日本实业出版社的多根由希绘及作家小川晶子。因为她们这本书才能问世,在此对她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我也衷心地期待读者对本书的感受、批评和建议。
2014年3月
日本生命网络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会长兼CEO出口治明
读到《当机立断:通过“数字 . 事实. 逻辑”做决定》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瞬间浮现出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比如说,小时候,妈妈问我“想吃苹果还是香蕉”,我愣是能想半天,最后俩都不吃了,惹得妈妈哭笑不得。这种从小就根植于骨子里的“纠结”,伴随我成年,演变成在工作选择、人生道路上的重大决策时,依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总觉得,每一个选择都背负着沉重的“如果”,如果我选了A,B会不会更好?如果我当初那样做了,现在是不是会不同?这种顾虑,常常让我错失了许多宝贵的机会。而这本书的名字,尤其是“数字 . 事实. 逻辑”这几个字,简直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解药”。它不像那些空泛的说教,而是指向了一种具体、可操作的决策模式。我尤其对“数字”二字感到好奇,因为我一直认为,很多时候我们做出决策,凭的都是“感觉”或者“经验”,而“数字”似乎能为我们的“感觉”提供坚实的基础,让决策更加客观和量化。而“事实”,更是重要的锚点,它提醒我们不能凭空想象,而是要立足于现实。至于“逻辑”,则是将这一切串联起来的智慧,是分析和推理的过程。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究竟是如何将这三个要素融会贯通,教导我们如何运用它们来化解那些让人头疼的“选择困难”,如何在关键时刻,做出那个最明智、最迅速的决定。
评分《当机立断:通过“数字 . 事实. 逻辑”做决定》,这书名本身就传递出一种果敢与智慧的结合,瞬间抓住了我的目光。我一直是个容易陷入“选择恐惧症”的人,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常常会因为害怕做出错误的决定而停滞不前,仿佛一位站在地图前却不敢迈出一步的旅人。无论是关于职业生涯的规划,还是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我总是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权衡利弊,结果往往是越想越乱,最终要么错失了最佳时机,要么在事后因为当初的犹豫不决而感到沮丧。这本书所提出的“数字 . 事实. 逻辑”这一决策模型,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盏指路明灯。它似乎在强调一种基于理性、数据和事实分析的决策方式,而不是任由情绪或主观臆断来左右判断。我尤其对“数字”这一维度感到好奇,因为我深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真相,能够为我们的决策提供至关重要的支持。如果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有效地挖掘和解读这些“数字”,那么我将能更清晰地看到事物的本质,避免被表象所迷惑。而“事实”和“逻辑”,更是不可或缺的基石,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构建起坚实的分析框架,确保每一个决定都站得住脚。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作者是如何将这三个看似独立的要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帮助我们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做出更明智、更快捷的“当机立断”。
评分《当机立断:通过“数字 . 事实. 逻辑”做决定》——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雷厉风行的力量感,深深吸引了我。我是一个典型的“想太多”星人,遇到事情,脑子里会瞬间闪过无数种可能,好的坏的,积极的消极的,然后就被这些纷繁的思绪压垮,最终导致无法做出任何决定,或者是在事后才懊悔当初为何如此优柔寡断。这种困境,在我的学生时代,表现为考试时不知道该先做哪道题;在工作中,则体现在项目推进中,面对多个方案无法取舍;在生活中,更是影响了许多重要的个人选择。我总是羡慕那些能够果断做出决策,并坚持执行下去的人,他们身上散发出的自信和魅力,是我一直渴望拥有的。而这本书提出的“数字 . 事实. 逻辑”的决策框架,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摒弃了模糊的情感判断和盲目的经验主义,强调的是一种更加理性、严谨的思考方式。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数字”的阐述,因为在我看来,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数据背后的力量,而被一些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如果能够学会有效地运用数据来支撑决策,那么很多看似复杂的问题,或许就能迎刃而解。这本书,我坚信能为我提供一条清晰的路径,帮助我摆脱“纠结”的泥沼,成为一个真正能够“当机立断”的人。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正如其名,《当机立断:通过“数字 . 事实. 逻辑”做决定》,直击我心中那块最柔软也最疼痛的地方。我一直觉得,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磨叽”,遇到一点小事,都能在脑子里上演一部小型连续剧,情节跌宕起伏,主角内心戏十足,但最终却往往以“算了,不做了”或者“再等等看”草草收场。这种“拖延”和“犹豫”,不仅让我错失了很多良机,更让我饱受自我怀疑和内耗的折磨。我渴望一种能够让我摆脱这种困境的力量,一种能够让我迅速而准确地做出选择的方法。而“数字 . 事实. 逻辑”,这三个词语组合在一起,仿佛为我指明了一条清晰的道路。它不像一些心灵鸡汤那样,只提供一些宽泛的鼓励,而是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可操作的工具。我尤其对“事实”这个词很感兴趣,因为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的决策都是基于道听途说,或者是一些未经证实的传言,而如果能够掌握如何去搜集、辨别和运用“事实”,那么我们的决策一定会更加可靠。而“逻辑”,则更是将这些零散的信息串联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思考体系。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如何能够帮助我建立起这样的思维模式,让我不再被情绪和偏见所裹挟,而是能够用一种系统性的、理性的方式来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重要抉择。
评分这本书名《当机立断:通过“数字 . 事实. 逻辑”做决定》,光是看名字,就足以让我这个在生活中常常因为犹豫不决而错失良机的人,心生好奇。试想一下,多少次我们会在重要的抉择面前,陷入“选择困难症”的泥沼?是升职加薪的诱惑,还是稳定安逸的生活?是接受一份新的工作邀请,还是坚守在现有岗位?是投入一笔资金,还是保守观望?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迅速做出判断的时刻,而一旦犹豫,可能就意味着机会的流失,甚至后悔莫及。作者提出的“数字 . 事实. 逻辑”这三个关键词,仿佛是打开决策迷宫的密钥。我常常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难以当机立断,是因为我们缺乏清晰的思考框架,容易被情绪、偏见或者外界的声音所干扰。比如,面对一个投资项目,我们可能会被“别人都这么说”的从众心理左右,或者被某个“成功案例”的耀眼光环蒙蔽,而忽略了项目本身的数据支撑、潜在的风险分析以及它是否符合我们的长期目标。这本书似乎就是要帮助我们剥离这些非理性因素,回归理性分析的本质,用客观的数据说话,用严谨的事实考量,用清晰的逻辑推演,从而找到最优的决策路径。我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具和方法,让我能够在这个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时代,不再彷徨,而是能够自信地、果断地抓住属于自己的每一个“当机立断”的时刻。
评分好书
评分质量不错,丰富一下书柜
评分发货快,送货快,发货快。
评分日本人的思维
评分东东还不错,在东东买很方便。
评分很好的书。理念很好。领导推荐的。
评分好书
评分速度没话说,内容如何还没看,书有些薄
评分发货快,送货快,发货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