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互聯網壽險公司創始人的決斷力提升法,由“數字
事實”組成的邏輯更有說服力。
關鍵語句劃重點,配閤圖錶解析和詳實案例說明,清晰又精煉,理解更深入。
無論是職場新人還是領導主管,本書都會帶來啓發,幫助革新思考方式,使決策更高效。
麵對工作中的決策,大部分人認為一定要深思熟慮、絞盡腦汁纔敢最終敲定。殊不知,這過程中的時間、人力已經被白白浪費瞭不少。本書中作者介紹瞭“數字·事實·邏輯”的思考方法,旨在幫助讀者快速正確做齣決定。
其中數字指的是與決策有關的數據;事實即觀察到的客觀事實,而非個人主觀意見;邏輯就是用來做齣最終決定的理論依據。以邏輯為決策前提,收集相關數據和客觀事實,就能做齣相對準確的決定。
作者齣口治明先生的生命網絡人壽保險公司,無論是規章製度、麵試命題,還是下屬的創新提議,都深為“數字·事實·邏輯”理論所影響,也因此在日本保險界首次推行“懷孕超過27周的孕婦也可以參保”等非常規製度,頗具大膽與創新精神。在書中,有趣的案例列舉、嚴謹的理論敘述層齣不窮。通過這些內容,讀者可以擺脫多餘因素的乾擾,決斷力和直覺思維能力得以迅速提升。
齣口治明 (Haruaki Deguchi),
日本生命網絡(LIFENET)人壽保險公司會長兼CEO。
1948年齣生於三重縣。京都大學法律係畢業。
1972年,入職日本生命保險公司,在規劃部、財務部擔任企業策劃。
作為人壽保險協會首位財務規劃專門委員會委員長,參與國傢金融製度改革和保險業法的修訂工作。後擔任日本生命保險公司派駐倫敦法人代錶、總裁、國際業務部部長。
2006年,成立日本生命網絡人壽保險公司,擔任社長。2008年,公司正式運營。2013年至現在擔任會長兼CEO。
序 言
序 章 能做決定的人會推動事業發展這是個靠自己的頭腦贏得好評的年代
第1章 為什麼總得不齣正確的決定80%的隨意想法阻礙決定
第2章 “數字”“事實”“邏輯”建立起的規則世界共通的“決定”機製
第3章 構建團隊做決定的規則為瞭將“不能做齣決定的人”變成“能做決定的人”
第4章 邊實施邊完成在嘗試與更正中前行
第5章 遵循那1%的直覺越是重要的時刻,越容易産生第六感
最終章 工作隻占人生中的 30%,該如何去決定為瞭更好地活著
後 記
齣版後記
序 章 能做決定的人會推動事業發展:這是個靠自己的頭腦贏得好評的年代
01 思考後做決定可以推動事情的進展
日本人不能做決定?
希望有人來做決定……
遲遲未能做決定……
即使做瞭決定,也為正確與否而感到不安……
我經常聽到這樣的煩惱。那為什麼總是做不瞭決定呢?日本人總是被認為決斷力弱。大概意思就是,日本人喜歡模糊瞭事。 但是我認為這種觀點有待商榷。
即便說日本人決定能力弱,也並不是其固有特徵。這其實是在戰後“1940年體製”經濟高度成長的影響下,日本人偶然錶現齣一種決斷力弱的特點而已。
人們的自我意識本來就隻是反射其成長環境的一麵鏡子。讀者朋友們,假設您明天生齣一個小孩,然後後天將其送到華盛頓去當彆人傢的養子。10年後再相遇的話,您認為這個孩子的性格特徵更偏嚮日本人還是美國人?答案顯而易見。也就是說,世界上並不存在民族特徵這一說法,因為人類智力是相似的。
在討論決斷力這個話題之前,我想就媒體的信賴度做一些闡述。
您有看報紙的習慣嗎?近年來,年輕人越來越少看報紙瞭。據日本報紙協會調查,2000 年報紙發行量為每韆人570份,與此對比2014年報紙發行量跌到每韆人469份(總體發行量減少13%)。
即便如此,與世界各國相比,日本依然是報紙發行大國。對比其他國傢每韆人的報紙發行數據:美國(183份),中國(110份),英國(247份),德國(254份),法國(177份)等,可知日本絕對是報紙大國(日本報紙協會2012年調查數據)。
還有一些更有趣的數據。
以上是各國對媒體信賴度的比較數據[圖 0-1信息來自2005年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
調查結果顯示,日本人對報紙、雜誌“非常信任”和“相對信任”的比例遠超 80%。
條形圖中顔色深的柱狀體代錶的是G7的成員國,即使是對媒體信賴度相對較高的法國,其程度還是不如日本,僅為四成。英國僅一成多一些的人對媒體持信任態度。
看到這個數據之後,許多人都會感到意外。
“外國人那麼不信任媒體嗎?”
然而,從外國人的立場來看,難道不是日本比較特殊嗎?至今日本仍是個報紙發行大國,市民對媒體信任度極高。
不需要自己思考的好時代
我認為是“1940年體製”造就瞭日本社會現在的情況。
“1940年體製”是經濟學傢野口悠紀雄在其著作《1940年體製,告彆戰後經濟》(東洋經濟新報社)中提齣“戰後日本的經濟體製仍是戰時狀態”時使用的概念。1940年前後是全民團結一緻求生産,為瞭完成戰略目標,形成以終身雇用製、年功序列工資製為代錶的“日係企業”,以及集體主義、平等主義為代錶的“日式經營”模式的時期。
其後的戰後復興時期裏,日本認為隻要追隨美國步伐,努力提高生産力就能使國傢富強。此時比起發展多樣性,全民團結齊心,往一個共同的目標努力顯得更為重要。“1940年體製” 完全順應當時的時代需求。因此,日本經濟的成長速度也令人驚嘆。
在經濟高度成長期,日本人不用靠自己思考。
因戰爭而變得一片狼藉的日本,在思考如何重建國傢的時候,認為隻要像美國一樣發展加工貿易業即可。(當時的人們認為)如果日本也能發展起像GM(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或者GE(美國通用電氣公司)那樣的企業,緻力於齣口産業的話,經濟就能得以發展。日本想以美國那樣的經濟大國為目標,否則便無法實現復興。
也就是說(當時的)目標和方法都很明確,剩下的就是由誰來分配資源這一問題罷瞭。
霞關的公務員們按復興計劃分配瞭資源,市民們什麼都不必考慮,隻要按照他們的吩咐進行工作,便能像預想的那樣實現經濟增長。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很容易形成信賴報紙、雜誌(即自己不用思考)的社會氛圍。
在不需要思考的年代,不作為更受歡迎
從1956年加入聯閤國(重歸國際社會)開始,到1990年爆發經濟泡沫,日本在這34年間的實際經濟增長率約為7%(這期間僅在第一次石油危機時齣現負增長)。
不知大傢能否理解連續34年保持7%的經濟增長率是怎樣一種概念,為瞭便於理解,下麵使用“72法則”進行說明。
“72法則”是利息的復利效果,即像滾雪球一樣越積越多的簡易版錶達方式,其內容如下:
“72法則”
72÷利率(%)=本金翻本所需年數
根據這個式子,假設利率為8%,可知隻需要9年時間100萬日元就能變成200萬日元(72÷8=9年)。
如果將利率等同於經濟增長率,72÷7≈10年。那麼隻需要10年,經濟就能翻倍。
也就是說,在經濟增長率為7%的高度增長階段,10年時間經濟就能翻倍,再過10年又增長一倍,34年來持續以7%的速度增長,確實是個瞭不起的時代。
在那樣的時代,無作為的領導會更受歡迎。做新的事情(與眾不同的事)的話,成功率和失敗率各半。與其嘗試新鮮事物後失敗,不如老老實實地不作為,順應時代潮流,10年後銷售額也會翻倍。
員工也是如此,做著與大傢一樣的工作,工資自然就會上漲。自己思考(有自己的想法)可能還會阻礙經濟發展,按照命令努力工作纔是最重要的。
因此,現今日本人大多不想動腦思考,但這絕不是日本的國民特性,隻是受“1940年體製”的影響罷瞭。
用自己的腦袋思考做齣決定的好時代
……
有人希望我教給年輕領導“快速準確做齣決定的方法”,於是便有瞭這本《當機立斷:通過“數字·事實·邏輯”做決定》的誕生。
不知為何,我總給人一種很有決斷力的印象。
其原因之一應該是我雖已年過六十,但還重新創業、開辦人壽保險公司吧。我經常被評價“您真是有決斷力啊”。(說實話)當時做決定真的很快,對方一提齣建議,我就答應瞭。
早前,朋友嚮我介紹瞭飛鳥資産經營管理有限公司的CEO榖傢衛先生。他說想學習關於人壽保險方麵的知識,正在到處托人詢問。我不會拒絕朋友的介紹,於是很快與他取得瞭聯係。那是2006年3月的事情瞭。
第一次見到榖傢先生是在酒店大堂,與他談起有關壽險的事時,他突然跟我說:“我第一次遇到這麼瞭解保險的人,我會全力支持您,所以請加入我的團隊吧!我們可以一起創辦保險公司!”我對榖傢的印象不錯,立即迴應:“可以呀!”
當時我在日本生命保險公司旗下的大星建築管理事務所工作。三個月後,我在股東會上辭去瞭董事長職務。
岩瀨大輔是和我一起創辦新壽險公司的閤作夥伴,我們二人年紀差瞭一代(我的歲數大概可以當他父親)。榖傢說要嚮我介紹一個“不懂壽險的年輕人”,這人便是岩瀨。
就這樣,日本第一傢互聯網人壽保險公司“生命網絡(LIFENET)”在2008年5月1 日順利開業瞭[具體參照《直球勝負的公司》(鑽石齣版社)]。
生命網絡人壽保險公司創辦初期的主要構想是以下三點:
“創造齣花一半保費也能安心分娩的社會”“杜絕拒繳保費”“公布人壽保險商品的對比信息”。想要實現這樣的構想,除瞭創建一個私營的人壽保險公司之外彆無他選。
之後,為瞭使生命網絡人壽保險公司步入運營正軌,我們也進行瞭許多構思,其最終實施也都是靠決斷力來推動的。
這並不是因為我有何特殊之處,而是想要做前人未為之事就必須如此。
而且,雖然對象和範圍不同,從公司的新職員到管理者,大傢每天都在做齣決定,這也是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本書中,我想分享給大傢一些我自認為有必要的、可以做到不被多餘因素乾擾,並能快速準確做齣決定的方法。
通過這本書,讀者若能提高自己的“決斷力”,哪怕隻是一點點,我也會感到無比榮幸。最後,我要感謝日本實業齣版社的多根由希繪及作傢小川晶子。因為她們這本書纔能問世,在此對她們錶示由衷的感謝。
我也衷心地期待讀者對本書的感受、批評和建議。
2014年3月
日本生命網絡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會長兼CEO齣口治明
讀到《當機立斷:通過“數字 . 事實. 邏輯”做決定》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瞬間浮現齣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場景。比如說,小時候,媽媽問我“想吃蘋果還是香蕉”,我愣是能想半天,最後倆都不吃瞭,惹得媽媽哭笑不得。這種從小就根植於骨子裏的“糾結”,伴隨我成年,演變成在工作選擇、人生道路上的重大決策時,依然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我總覺得,每一個選擇都背負著沉重的“如果”,如果我選瞭A,B會不會更好?如果我當初那樣做瞭,現在是不是會不同?這種顧慮,常常讓我錯失瞭許多寶貴的機會。而這本書的名字,尤其是“數字 . 事實. 邏輯”這幾個字,簡直像是為我量身定做的“解藥”。它不像那些空泛的說教,而是指嚮瞭一種具體、可操作的決策模式。我尤其對“數字”二字感到好奇,因為我一直認為,很多時候我們做齣決策,憑的都是“感覺”或者“經驗”,而“數字”似乎能為我們的“感覺”提供堅實的基礎,讓決策更加客觀和量化。而“事實”,更是重要的錨點,它提醒我們不能憑空想象,而是要立足於現實。至於“邏輯”,則是將這一切串聯起來的智慧,是分析和推理的過程。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究竟是如何將這三個要素融會貫通,教導我們如何運用它們來化解那些讓人頭疼的“選擇睏難”,如何在關鍵時刻,做齣那個最明智、最迅速的決定。
評分《當機立斷:通過“數字 . 事實. 邏輯”做決定》——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雷厲風行的力量感,深深吸引瞭我。我是一個典型的“想太多”星人,遇到事情,腦子裏會瞬間閃過無數種可能,好的壞的,積極的消極的,然後就被這些紛繁的思緒壓垮,最終導緻無法做齣任何決定,或者是在事後纔懊悔當初為何如此優柔寡斷。這種睏境,在我的學生時代,錶現為考試時不知道該先做哪道題;在工作中,則體現在項目推進中,麵對多個方案無法取捨;在生活中,更是影響瞭許多重要的個人選擇。我總是羨慕那些能夠果斷做齣決策,並堅持執行下去的人,他們身上散發齣的自信和魅力,是我一直渴望擁有的。而這本書提齣的“數字 . 事實. 邏輯”的決策框架,給我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它摒棄瞭模糊的情感判斷和盲目的經驗主義,強調的是一種更加理性、嚴謹的思考方式。我尤其期待書中關於“數字”的闡述,因為在我看來,很多時候我們忽略瞭數據背後的力量,而被一些錶麵的現象所迷惑。如果能夠學會有效地運用數據來支撐決策,那麼很多看似復雜的問題,或許就能迎刃而解。這本書,我堅信能為我提供一條清晰的路徑,幫助我擺脫“糾結”的泥沼,成為一個真正能夠“當機立斷”的人。
評分《當機立斷:通過“數字 . 事實. 邏輯”做決定》,這書名本身就傳遞齣一種果敢與智慧的結閤,瞬間抓住瞭我的目光。我一直是個容易陷入“選擇恐懼癥”的人,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常常會因為害怕做齣錯誤的決定而停滯不前,仿佛一位站在地圖前卻不敢邁齣一步的旅人。無論是關於職業生涯的規劃,還是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選擇,我總是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權衡利弊,結果往往是越想越亂,最終要麼錯失瞭最佳時機,要麼在事後因為當初的猶豫不決而感到沮喪。這本書所提齣的“數字 . 事實. 邏輯”這一決策模型,對我來說,無疑是一盞指路明燈。它似乎在強調一種基於理性、數據和事實分析的決策方式,而不是任由情緒或主觀臆斷來左右判斷。我尤其對“數字”這一維度感到好奇,因為我深知,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很多隱藏在數據背後的真相,能夠為我們的決策提供至關重要的支持。如果這本書能夠教會我如何有效地挖掘和解讀這些“數字”,那麼我將能更清晰地看到事物的本質,避免被錶象所迷惑。而“事實”和“邏輯”,更是不可或缺的基石,它們能夠幫助我們構建起堅實的分析框架,確保每一個決定都站得住腳。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瞭解,作者是如何將這三個看似獨立的要素,巧妙地融閤在一起,從而幫助我們在這個復雜的世界裏,做齣更明智、更快捷的“當機立斷”。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正如其名,《當機立斷:通過“數字 . 事實. 邏輯”做決定》,直擊我心中那塊最柔軟也最疼痛的地方。我一直覺得,自己最大的缺點就是“磨嘰”,遇到一點小事,都能在腦子裏上演一部小型連續劇,情節跌宕起伏,主角內心戲十足,但最終卻往往以“算瞭,不做瞭”或者“再等等看”草草收場。這種“拖延”和“猶豫”,不僅讓我錯失瞭很多良機,更讓我飽受自我懷疑和內耗的摺磨。我渴望一種能夠讓我擺脫這種睏境的力量,一種能夠讓我迅速而準確地做齣選擇的方法。而“數字 . 事實. 邏輯”,這三個詞語組閤在一起,仿佛為我指明瞭一條清晰的道路。它不像一些心靈雞湯那樣,隻提供一些寬泛的鼓勵,而是提供瞭一種具體的、可操作的工具。我尤其對“事實”這個詞很感興趣,因為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的決策都是基於道聽途說,或者是一些未經證實的傳言,而如果能夠掌握如何去搜集、辨彆和運用“事實”,那麼我們的決策一定會更加可靠。而“邏輯”,則更是將這些零散的信息串聯起來,形成一套完整的思考體係。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如何能夠幫助我建立起這樣的思維模式,讓我不再被情緒和偏見所裹挾,而是能夠用一種係統性的、理性的方式來麵對生活中的每一個重要抉擇。
評分這本書名《當機立斷:通過“數字 . 事實. 邏輯”做決定》,光是看名字,就足以讓我這個在生活中常常因為猶豫不決而錯失良機的人,心生好奇。試想一下,多少次我們會在重要的抉擇麵前,陷入“選擇睏難癥”的泥沼?是升職加薪的誘惑,還是穩定安逸的生活?是接受一份新的工作邀請,還是堅守在現有崗位?是投入一筆資金,還是保守觀望?這些都是需要我們迅速做齣判斷的時刻,而一旦猶豫,可能就意味著機會的流失,甚至後悔莫及。作者提齣的“數字 . 事實. 邏輯”這三個關鍵詞,仿佛是打開決策迷宮的密鑰。我常常覺得,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難以當機立斷,是因為我們缺乏清晰的思考框架,容易被情緒、偏見或者外界的聲音所乾擾。比如,麵對一個投資項目,我們可能會被“彆人都這麼說”的從眾心理左右,或者被某個“成功案例”的耀眼光環濛蔽,而忽略瞭項目本身的數據支撐、潛在的風險分析以及它是否符閤我們的長期目標。這本書似乎就是要幫助我們剝離這些非理性因素,迴歸理性分析的本質,用客觀的數據說話,用嚴謹的事實考量,用清晰的邏輯推演,從而找到最優的決策路徑。我期待它能為我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具和方法,讓我能夠在這個信息爆炸、瞬息萬變的時代,不再彷徨,而是能夠自信地、果斷地抓住屬於自己的每一個“當機立斷”的時刻。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幫老闆買的!
評分最便宜的投資就是閱讀
評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好書
評分質量不錯,豐富一下書櫃
評分質量不錯,豐富一下書櫃
評分很好的書。理念很好。領導推薦的。
評分短小精悍的圖書,有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