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草中国》由国医大师金世元倾情作序并推荐。
2.读者既可以在书中读到故事、领会传承、获得新知,也可以此为桥梁进一步了解中医药文化,体味传统医药的博大精深。无论您是中医药爱好者,还是传统手工艺爱好者,《本草中国》都将带给您全新的感动。
3.图文并茂,四色彩印,精美大气。
寻道地药材,访中华药人,传千年智慧,本书整理改编自纪录片《本草中国》第1季,是一部全新展现中华医药文化奥秘的感人之作。
《本草中国》纪录片开播以来好评如潮,豆瓣评分8.4。其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支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专业指导,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监制,先后获得2016、2017年多项国内外重磅纪录片大奖,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
本书完整呈现了纪录片的故事内容,以更加流畅生动的语言讲述中华医药人的故事,并于其中展现道地药材、炮制技艺、医药原理以及传统中医药的千年传承。此外,书中增加了“岐黄药话”板块,选取中医古籍中与主要药材相关的记载,或从诗词、史籍中钩沉,深度解读本草知识,并配以食疗经方等日常养生保健内容,使本书更具人文性、知识性和实用性。
书中出现的近八百幅图片精美丰富,既有高清的人物场景图、药材图,也有选自明代文俶《金石昆虫草木状》的多幅彩图,再加上结合本书内容精心编制的本草地图,直观呈现了本草的多重境界与道地产区。通过此书,我们得以亲近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也得以经由本草感受华夏文明的灿烂悠远。
本书编委会介绍
主任:王国强(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副主任:毛群安(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局长)
主编:宋燕(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编委:陈勇、孙煜、俞瑛、干超
学术审稿:赵奎君(北京市医管局中药总药师、北京友谊医院中药剂科主任)
序/金世元
第一章 时间
红花
藏红花
红曲
霜桑叶
天麻
陈皮
岐黄药话
第二章 年华
石斛
灵芝
源吉林甘和茶
珍珠
膏方
岐黄药话
第三章 双面
附子
何首乌
芡实
山药
岐黄药话
第四章 境界
人参
甘草
白芍
地黄
化橘红
阿胶
岐黄药话
第五章 相遇
龟龄集
杜仲
牛膝
全蝎
蜈蚣
岐黄药话
第六章 根脉
山药
红景天
珍珠
雄黄
枸杞
甘草
当归
白芍
岐黄药话
第七章 新生
安宫牛黄丸
复方黄黛片
青蒿
余仁生堂
岐黄药话
第八章 沉浮
菊花
大黄
红豆杉
冬虫夏草
胡庆余堂
位元堂
岐黄药话
第九章 有情
丁光明与泛丸
白玛与红景天
徐锦堂与黄连
武当道医
玉龙雪山本草诊所
岐黄药话
后记/宋 燕
石斛
秋天是雁荡山最美的季节。山脚下,周朝义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此刻,他正在向店里的客人介绍各种类型的石斛之间的差别。他在景区内开设的这家小店,全年无休,店内的商品看似琳琅满目,实则同为一种:铁皮石斛。
石斛,《本草纲目》称其“强阴益精,厚肠胃,平胃气”,被誉为“救命仙草”。其生长条件极为严苛,多出自海拔一千五百米以上的绝壁。
周朝义临山而居,他还有个特殊的身份——绝壁采药人,这是周家世代相传的绝技。绳索、钢圈、背篓,这些都是父亲生前留下的宝贝。
今天是父亲的生辰,周朝义心有所想。他来到了位于山间的父亲的坟前,双手合十,供上香烛,为父亲庆生。周朝义说,他家世代以采药为生,父亲更是因为长期高空采石斛而患上了冠心病。父亲去世后,他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了一名采药人。
如今,他又站在绝壁之前,再见一次野生石斛,以纪念父亲在绝壁上留下的身影。
雁荡山形成于一亿两千万年以前,温润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滋养着悬崖峭壁间的火山岩,正适合铁皮石斛生息。早在乾隆年间就有记载称“铁皮石斛,味甘者良,老雁山最上”。
绝壁采摘是雁荡山人与自然谋生的独家发明,一根绳索、一个铁环,采摘者纵身一跃,便是全部的秘诀。脚下是千丈深渊,心头却是万里前程。
周朝义少年出道,这崇山峻岭见证了他所有动如脱兔的青春年华。过了而立之年的他,却轻易不再出手。他说,如今同行里面也已经没人敢再去以身犯险了。他的师傅,几年前就是在永嘉采石斛,碎石掉下来砸中了后脑勺,当场丢了性命。
老一辈采药人相继离世,似乎就此终结了野生石斛的时代。
在峻岭崇山之间攀越了许久,周朝义手指开始发麻,这是体力透支的信号—— 他不得不呼唤搭档。仅用空手牢牢把着粗粝的麻绳,他两腿艰难地踩在峭壁上,向来时的山头迈去。群山之上,周朝义显得形单影只。
山穷水尽,未必都是柳暗花明的前兆。周朝义又一年与雁荡山绝壁上的野生石斛失之交臂。无奈之下,他走向自家的石斛种植基地。像周朝义家这样的种植大棚,如今在雁荡山比比皆是。转型的绝壁采药人,还自行研制了一种岩石种植法,如此养成的石斛无论外貌还是口感皆与野生的相差无几。这迅速取代了危险的绝壁采摘。
蓬勃的石斛产业,也让当地的主妇们多了一项手艺,那便是加工枫斗,枫斗又叫耳环石斛。电炉的热度将水分蒸发,女人十指纤巧,摆弄指尖,僵硬的茎条纷纷化作绕指柔。
七岁的儿子也来帮忙,在孩子眼中,身怀绝技的父亲和手艺精湛的母亲都是了不起的人。一家三口围坐在一起,闲话家常之时,少不更事的孩子说出一句“我要把全世界都种满石斛”,这稚嫩的梦想引得全家都笑了起来,其乐融融。
话虽如此,但周朝义并不希望儿子再和石斛打交道。
他说:“我们这一代人,包括祖上,这么辛苦的工作,谁还会去传给孩子。我是希望他走出大山,去外面一个好的世界,不要待在这里。”
石斛,呵护年华的仙草,也许即将失去自身年华的守护者。
【岐黄药话】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早在屈原《九歌·山鬼》中,石斛就以石兰之名被提及。
石斛味甘,性微寒,归胃、肾经,主要有效成分为石斛碱、石斛胶、石斛次碱等生物碱。石斛品种繁多,其药用成分含量不一,历史上以霍山石斛和金钗石斛为佳。如今又以铁皮石斛为热门,亦为佳品。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石斛称为“千年润”,谓其“丛生石上,其根纠结甚繁……频浇以水,经年不死”,古人还因此赠予其“百丈须”的雅号。
《神农本草经》称石斛“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即言其有滋阴、生津、益胃之功,另尚有补益之效。清代陈士铎在《本草新编》中称“石斛却惊定志,益精强阴,尤能健脚膝之力,善起痹病,降阴虚之火,大有殊功”。现代应用中,石斛还被用于治疗萎缩性胃炎、白内障、青光眼等疾病。
《本草纲目拾遗》对其入食评价也甚高:“霍石斛,出江南霍山……彼土人以代茶茗,云极解暑,醒脾,止渴,利水,益人气力”,言石斛可“清胃除虚热,生津已劳损,以之代茶,开胃健脾,功同参芪”。
这种以石斛代茶饮的方法至今盛行。据《中国中医药学报》报道,伤寒学派名医刘渡舟先生认为耳环石斛代茶饮,清咽利喉效果优于大众熟知的胖大海。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马连良先生等皆用此法生津润喉,收效甚好。
石斛“形瘦无汁,味淡难出”,需充分煎煮之后才能发挥效力。因此对于常感口干舌燥、咽喉不利者,可取耳环石斛(枫斗)十克,水煎约半小时后取药汁于保温杯,代茶饮用。
附子
本草,并不总是以温暖的一面示人。
1月,南昌城寒冷肃杀。老药工刘香保小心翼翼地把附子倒入清水中。乌黑的附子含有剧毒,即使是从业五十多年的刘香保,也不敢有任何疏忽。
附子,是植物乌头的子根,其富含的乌头碱有剧毒。古人将生附子捣汁,做成箭毒,能迅速杀死猎物和敌人。但经炮制后,附子却可演变为中药里的“回阳救逆第一品”,具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
附子一般在产地以盐水浸泡祛毒,但在民间,还曾流传着一种炮制古法,使附子祛毒后,在药性上达到新的境界。时光荏苒,知晓古法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七十一岁的刘香保,就是深谙此中秘诀的高人。四年前,刘香保告别家人和故乡,独自一人来到位于南昌的江西中医药大学任教。
刘香保是中药炮制流派“建昌帮”第十三代传人,“建昌帮”炮制手法以“毒性低、疗效高”而闻名。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说,把他所学到的技法传下去是他如今最大的动力。
他的初衷并没有被辜负。江西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张金莲,两年前拜刘香保为师,跟着师傅学习这古法炮制附子的技艺。
五十多年来,刘香保炮制附子,用的都是繁复费时的水火共制的方法。尽管刘香保对此已熟稔于心,但每一次操作仍如履薄冰。
经历了四天十二回清洗浸泡,附子终于被取出。冬日夕阳渐渐消失在地平线,大学实验林越发凄清寒冷。这却打扰不到刘香保师徒,因为附子炮制即将进入关键阶段。
煨,必须在露天的土地上进行。搭一个四四方方的围灶,自下而上,放上生附子、生姜片、牛皮纸、糠灰、干稻草、谷糠。以稻草引燃谷糠,文火的热度不高不低、不急不缓,层层传递下去,附子就这样在煨温的愉悦中慢慢蜕变。这道工序,至少需要花费一天一夜的时间。
夜色渐浓,气温降到了零下三度。师徒二人伴着围灶里温热的火光,守着正在经历缓慢蜕变的附子,在夜色中感受着冰火两重天。
“这个通宵不简单哪。”刘香保给徒弟带来了棉袄,而自己仍旧只穿着一身单衣。
师傅的关怀,让张金莲倍感温暖,与此同时,也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如她所说:“老药工比大熊猫还珍贵,如果我们再不向老药工学习,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传承下去,可能最后就是会消亡了。”
七十多岁的老人,哪怕身子骨再硬朗也比不过年轻人。过度操劳染上的伤寒,伴随胃疾复发,刘香保有些力不从心了。熬过最难的一夜之后,张金莲让师傅还是先行回家休息,余下的就交给她。
狭窄破败的小巷里,刘香保在楼下和一直等待着他的老伴远远地打着招呼。走过墙面斑驳、灯光昏暗的楼道,刘香保推开老旧的木门,桌子上已经摆好了饭菜。
两袖清风的老药工原本独自生活在南昌四十平米的出租屋里,后来老伴放心不下,也从老家赶过来照顾他。为了让毕生所学传承下去,两位老人离乡背井,相依为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
天若有情,会如何回应人世沧桑?
暮色四合,糠尽灰冷。到了打开围灶检验附子的时候了。检验方法其实并不复杂,只需把附子从灰烬中取出来,以一个附子的小端敲击另一个附子的大端,根据敲击发出的声音判断毒性残留的情况。高温持续加热的情况下,附子内部会出现空洞。敲击时如能传出声响,说明大部分毒性已褪去。
然而,这还不够。从火堆中取出的附子,需要经过一天的晾晒后,入木甑内,隔水坐锅,连续蒸十四小时,让残余的毒性缓缓蒸腾而出。
“最好的医生后面就要有一个最好的炮制师。医生开出来的药,开得再好没有炮制最好的药材出来,再好的处方也等于零。”在老药工的手里,附子从毒药变成良药,从其貌不扬的“乌头的子根”变成薄如蝉翼的制附片,完成了一次神奇的蜕变。
这仿佛一场精妙的魔术,观众因为舞台上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骤变而惊呼,但其中的奥妙,怕是只有魔术师才能解其真味。
毒药或良药,是本草的双面,若非天地设精华,若非人类凭执着,就没有这向死求生的焕然重生。
【岐黄药话】
附子入药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属“大毒”之列,用之不当会迅速致命。
据《汉书》记载,霍光为了让身为帝妃的女儿得宠,串通女医,在皇后分娩之时用附子将其药死。《本草崇原》中说某些医者因畏惧附子之毒性,“终身行医,而终身视附子为蛇蝎,每告人曰:附子不可服,服之必发狂而九窍流血;服之必发火而痈毒顿生;服之必内烂五脏”。
现代研究认为,附子的毒性主要来自乌头碱,口服二到四毫克乌头碱即可使人致死。不过实验证明,附子经炮制后,主要毒性成分双酯型乌头碱大部分被水解破坏,转化为毒性较低的单酯型乌头碱,从而大大降低了毒性。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中,用附子者达二十方,可谓善用附子第一人。附子若用之得当,便是“乱世之良将,回阳救逆之第一品,补命门真火第一要药”,可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现代名医祝味菊先生便善用附子,独树一帜。据传,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儿科名医徐小圃之子患夏日消渴证,突发高热,口渴喜饮,但饮不解渴,伴有多尿。徐氏与诸医者皆以寒凉之剂治之,皆无果。有亲友建议徐先生请祝先生会诊。徐先生认为其子所患之病性质属热,祝先生必用温热药,此犹“抱薪救火”,拒绝了亲友的提议。又过一日,其子诸症愈加严重,危在旦夕。徐先生无奈,只得请祝先生前来诊视。果然,祝先生诊治后以附子投之。然而神奇的是,次晨,徐氏子诸症皆有所缓解,后安然入睡。第二日再服药,霍然而愈。
正如近世名医恽铁樵所言,“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附子有毒,且性烈力雄,用之应当仔细思量。若使用不当,必然害人害己;若使用得当,则有“挽垂危于万一”之效。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议题的人,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传统的智慧与现代的环保理念相结合。《本草中国》这本书,在这方面给我提供了很多启发。书中在介绍每一种药材时,都不仅仅关注其药用价值,更是深入探讨了该药材的生态环境、生长习性,以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它让我深刻认识到,很多我们今天视为珍贵的药材,其实都依赖于特定的生态环境才能生长。 例如,书中对一些珍稀药材的介绍,都伴随着对其生长环境的警示,以及对过度采摘的担忧。它让我意识到,保护这些药材,不仅仅是保护一种资源,更是保护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读到书中关于野生药材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讨论,我看到了传统智慧与现代环保理念的契合之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中医药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智慧之书。它让我重新思考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评分我是一名对自然科学充满好奇心的学生,平时喜欢阅读各种与自然相关的书籍。偶然间翻到《本草中国》,我本来以为它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专业书籍,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以一种非常通俗易懂,却又不失严谨的方式,向我展示了中国丰富多样的草药世界。书中对每一种植物的介绍,都详细地阐述了它的生长习性、分布范围、形态特征,以及最关键的药用价值。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以形补形”这个概念的解读,它用科学的视角,解释了中国古代医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以及在现代科学下,哪些“以形补形”的说法是有科学依据的,哪些则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书中对于药材的科学分类和药理作用的阐述,让我对中医药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仅是停留在“中医说”,而是结合了现代生物学、化学等知识,为我们揭示了药材背后复杂的生化机制。例如,书中对黄连的介绍,不仅提到了它“清热解毒”的功效,更是深入剖析了其含有的生物碱成分,以及这些成分是如何在人体内发挥作用的。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让我对中医药的信任度大大提升,也让我看到了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融合的巨大潜力。总而言之,这本书对于任何一个对自然科学感兴趣,或者想要了解中医药科学本质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本草中国》这本书,则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中医药学与这些哲学思想融会贯通,让我看到了两者之间深刻的联系。《本草中国》书中不仅仅是介绍药材的属性和功效,更是通过对药材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古代医者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理解,以及他们如何将这种理解运用到医学实践中。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阴阳五行”在解释药材药性时的应用。它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抽象的理论概念,而是通过具体的药材,例如,哪些药材偏阴,哪些偏阳,哪些对应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从而解释了这些药材的相互作用和配伍原则。读到书中关于“升降浮沉”的解释,以及这些理论如何指导药物的炮制和应用,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有机的医学体系。这种将哲学智慧融入医学实践的方式,让我对中医药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的症状和治疗,而是上升到了对生命本质和宇宙运行规律的探索。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认为,艺术和科学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本草中国》这本书,就为我提供了这样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中医药学与中国传统艺术之间深厚的渊源。书中对许多药材的描绘,不仅仅是关注其药理功效,更是对其形态之美、生长之姿进行艺术化的呈现。例如,书中对荷花的描写,就将荷花作为一种植物的生物学特征,与荷花在中国诗词歌赋、绘画作品中承载的“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意象巧妙地结合起来。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古代本草学著作的介绍,例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它不仅仅是简述了这些著作的内容,更是对其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读到书中关于明清时期文人画家如何从本草学著作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大量以植物为题材的艺术作品,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文化图景。这种将科学知识与艺术审美相结合的方式,让《本草中国》这本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往往就藏在他们最古老、最朴实的传统之中。《本草中国》这本书,恰恰挖掘和展现了中国传统医药中蕴含的这种宝贵财富。书中对每一味药材的介绍,都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和历史感,仿佛在讲述一个个关于生命、关于健康、关于生活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一些民间验方的介绍,这些验方往往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经验和智慧。 读到书中关于一些用最常见的植物来治疗常见病痛的例子,例如用某种野菜来缓解腹泻,或者用某种草药来治疗跌打损伤,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医学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对生命力量的敬畏。它让我意识到,在大自然中,隐藏着无数治愈的力量,而我们的祖先,正是凭借着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发现了这些力量,并将其传承至今。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药材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用智慧和勤劳创造健康生活的史诗。
评分说实话,以前我对中药的印象,大多来自药店里那一味味苦涩的药汤,以及那些辨认不清的植物形态。但《本草中国》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做得极其出色,每一味药材的插图都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更重要的是,书中不仅仅是提供了一张张精美的图片,更是通过图片,配合文字,将药材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炮制过程等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书中对灵芝的描绘,不仅展示了其奇特的菌盖形态,还巧妙地融入了它在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秘色彩,让我在惊叹其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它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十分吸引人。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的写法,而是像在讲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道地药材”的章节,它不仅仅是介绍了不同产地的药材质量差异,更是通过生动的案例,讲述了这些差异背后的地理、气候、土壤等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药材的药效。读到书中关于人参的产地之争,以及不同产地人参药效的不同,我仿佛置身于一场跨越时空的辩论,深刻理解了“一方水土养一方药材”的道理。这种将科学性与故事性完美结合的方式,让我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本草中国》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着实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那古朴典雅的书名吸引住了。我本身就是个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药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人,平日里也算是个“纸上谈兵”的爱好者,翻阅过不少这方面的书籍,但很多都显得过于学术化,要么是厚重的药典,要么是晦涩的医书,看得人望而却步。而《本草中国》则不一样,从封面设计到整体排版,都透着一股子亲切感,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正准备娓娓道来那些被岁月沉淀下来的智慧。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每味药材的描绘方式。它不像枯燥的条目罗列,而是像在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例如,关于人参的部分,它不仅仅是介绍了人参的药性、功效,更是深入挖掘了人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从古代帝王御赐的珍品,到寻常百姓眼中的“救命草”,再到如今被广泛应用的保健品,书中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人参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演变轨迹。我读到那些关于采参人冒着严寒酷暑,在深山老林中寻觅人参的传说,感受到的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这种叙述方式,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见证了这些植物的生长与被发现的历程,也让我对“本草”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药材,更是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去了解他们的饮食、他们的医药,以及他们与自然的关系。《本草中国》这本书,恰恰从中国传统医药的视角,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大门。书中不仅仅是枯燥地罗列药材的名称和功效,而是将这些药材置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讲述了它们在中国社会发展、民俗习惯、哲学思想等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药食同源”的讨论,它让我了解到,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食用的食材,其实也拥有着不为人知的药用价值,而且这些价值,早已被古人洞察并应用。 书中对一些经典方剂的溯源和演变过程的描述,也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一个方子怎么用,更是追溯了这个方子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配伍,以及它在漫长的历史中是如何被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读到这些,我感觉自己像是穿越了时空,亲身参与了这些医学智慧的诞生和发展过程。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中医药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也让我更加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医学文化的重要著作。
评分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对中医药的认知,都停留在“治病救人”这个最直接的功能上,却忽略了它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情怀。《本草中国》在这方面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书中不仅仅是介绍药材的药理,更侧重于讲述这些药材背后的故事,它们如何被发现,如何与中国的风土人情、历史事件相结合,甚至如何影响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比如,书中对当归的描写,不仅仅停留在“活血化瘀”的功效上,更是深入探讨了当归在古代社会中,作为离家游子思念亲人的象征,以及它在女性养生保健中的重要性。读到这些,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医学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传承。 我尤其欣赏书中那种“以人为本”的视角。它并没有将中医药神化,而是将其置于普通人的生活之中,展现了古人如何智慧地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书中对艾草的描写,让我了解到它不仅仅是用于艾灸,更是一种古老的生活习俗,承载着人们祈求健康、驱邪避瘟的美好愿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融于日常生活的智慧,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这种感受,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药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华民族生活智慧的百科全书。
评分我一直觉得,我们现代人对自然万物的认知,很大程度上被局限于实验室的数据和科学的公式。而《本草中国》这本书,则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身边那些看似平凡的植物,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巨大生命力和智慧。《本草中国》让我看到了,在遥远的过去,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力和非凡的智慧,去发现和利用这些大自然的馈赠。书中对一些常见药材的介绍,例如蒲公英、车前草等,让我了解到,这些在我们看来“随处可见”的野草,其实在古代就已经被视为珍贵的药材,拥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书中对这些植物的生长环境、采摘时节、炮制方法等细节的描述,都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是什么”,更是告诉我们“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读到书中关于采摘艾草的最佳时节,以及如何晒制、储存艾草的详细步骤,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古老的农耕社会,人们辛勤劳作,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这种充满生活智慧的叙述方式,让我对“本草”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药材,更是先辈们与自然对话,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智慧结晶。
评分中草药 治百病
评分挺好的
评分不错,图片很清楚漂亮,文字浅显易懂,实用性强
评分看完纪录片买的这本书 和想象中的一样 很成功的一次购物
评分终于等到有货哦赶快下手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哈哈哈哈哈哈恍恍惚惚恍恍惚惚红红火火过大年
评分满意的一次购物,喜欢!
评分《本草中国》纪录片开播以来好评如潮,豆瓣评分8.4。其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支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专业指导,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监制,先后获得2016、2017年多项国内外重磅纪录片大奖,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