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度解读“佛系”,重塑快乐自我
佛系三连:都行,可以,没关系!
佛系恋爱:“我们恋爱吧。”“都行,看你。”
佛系干活:说我好也行,说不好也行。
……………
佛系=一切随缘 +自得其乐+ LOVE&PEACE;
快乐 = 放下“不满的心”+ 坦率而主动地满足合理欲望
真正的“佛系”不是消极逃避,是将合理欲望转化为积极能量!
二、日式“佛系”快乐思考法,传授“清?简?行”的健康生活理念
清——清理内心多余的烦恼,感受“被欲望所驱使,感到不快乐”和“享受快乐”的两种心理状态:
       “快乐”是指感到喜悦或欢乐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幸福。
       “不快乐”是指内心充满愤怒、恐惧或不安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不幸福。
简——简洁理性的正面思考,放下多余的执念、妄想,将合理的欲望转化为能量。
行——践行重视快乐的生活方式,以“慈、悲、喜、舍”之心与世界相处,享受当下的圆满。
“佛系”快乐思考法,能帮助现代人缓解因社会压力、人际关系、资讯爆炸而带来的焦虑不安。
人生总与痛苦相伴,烦恼总是如影随形:
    工作不如意,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价值。
    厌恶的事、不走运的事接踵而至,令人沮丧。
    和身旁的人性格不合,在人际交往中倍感压力。
    内心埋藏着一段无法忘却的沉重往事。
    因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感到压力。
不知道今后的人生该如何活下去,总觉得不安。
烦恼始于“心灵的反应”,痛苦源于“不满的心”。日式“佛系”快乐思考法,传授“清?简?行”的健康生活理念,帮助现代人缓解因社会压力、人际关系、资讯爆炸而带来的焦虑不安。
    清——清理内心多余的烦恼,感受“被欲望所驱使,感到不快乐”和“享受快乐”的两种心理状态:
    “快乐”是指感到喜悦或欢乐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幸福。
    “不快乐”是指内心充满愤怒、恐惧或不安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不幸福。
简——简洁理性的正面思考,放下多余的执念、妄想,将合理的欲望转化为能量。
行——践行重视快乐的生活方式,以“慈、悲、喜、舍”之心与世界相处,享受当下的圆满。
草薙龙瞬
佛教僧侣,有“东大名僧”美名,佛教学堂“兴道之里”负责人。
没有宗派、寺庙、家庭的单纯“出家僧侣”。
不实际探讨佛教,以不谈论“属于宗教的佛教”为方针。
思想的基础为“原始佛教”(佛陀所传播的合理的思想与冥想法)。
他的理念独树一格,以不谈论“属于宗教的佛教”为方针,将佛教宣扬为“有助于改善生活的方法”。在日本国内,他不属于任何宗派,提倡将实用性的佛教本质运用于工作、人际关系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前言 能够解决任何烦恼的“佛系”思考法
第 1 章 佛系烦恼: “反应”之前先“理解”
不是要抛弃烦恼,而是要“理解”烦恼  
特别篇    解决问题的“简洁的处方”
烦恼始于“反应”,“反应”源于“七大欲望”
特别篇 “苦恼”转变为“希望”的那一天
正确审视内心的状态,超越“三大烦恼”
特别篇 “消除”妄想的好方法
第 2 章 佛系思考:不随意“判断”好坏
“不必要的判断”带来痛苦
“不懂装懂”的时候,你觉得很高兴吗? 
特别篇 有时候“判断”是一种“剧毒”
“慢”是一种心理疾病
任何时候都不否定自己
如何树立“真正的自信”
第 3 章 佛系情绪:负面情绪“没什么大不了”
不放纵情感,也不压抑情感
特别篇 为什么无赖汉流下了眼泪?
如何与难以沟通的人相处
管理情绪的基本原则——重视快乐
第 4 章  佛系处世 :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
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中摆脱出来
远离那些让你烦恼的人 
特别篇 为什么总是觉得焦躁不安?
停止比较,专注于眼前的工作!
第 5 章  佛系竞争:以“正确的动机”面对竞争
竞争可能只是一种无法逃避的现实 
竞争中的“第三种选择”
用“正确的动机”面对竞争    
战胜“五种人生障碍”
摆脱“挫折感”
最终章 佛系人生:抵达“圆满人生”的思考法
找回正确的心态 
走上人生的“正道”
烦恼始于“反应”,“反应”源于“七大欲望”
很多烦恼都是从“心灵的反应”开始的,这是我们“理解” 的第一步。那么,究竟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反应呢?
“碰到厌恶的事情而感到不爽”的时候,不爽的理由其实 一目了然,那就是碰到了“厌恶的事情” 。但是在人生中, 我们也常常遇到“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反应” 的事情。有的人会通过占卜、心理咨询等方式寻找“理由”,但其实透过佛陀的智慧,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例如,假设你现在有如下烦恼:
最近你对周围的人总是看不顺眼,他们的一举一动你都觉得碍眼;
亲戚的言行,很早以前就让你觉得不快了;
最近在职场中对同事和朋友也有不满情绪。
说实话,你的压力越来越大,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如果找周围的朋友聊天,大家可能这样回答你:
“我很理解你的心情,你啊,就应该活得洒脱一些。”
“你也太无中生有了,这样对身体不好。你多想想别的愉快的事儿吧。”
确实,朋友说得也没错,但你就是无法排遣内心的积郁。
每当你回到日常生活,就又会陷入“总觉得看谁都不顺眼”的状态。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调整这样的状态呢?
佛陀把现实人生比作“激流”
对于这种看似找不到根源的烦恼其实也有解决办法,那就是反向思考“产生反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对于人们内心的不满和不足,佛陀是这样说的:
我们需要理解究竟是什么引起了痛苦。
带来痛苦的,就是不停追求快感的“索求之心”。
——选自《初转法轮经.相应部》
佛陀认为“索求之心”(Tanha)就是“不断做出反应的心灵的能量”,这是始终流动于人们心底的意识。产生“索求之心”后,它又分化为“七种欲望” 。借助现代心理学的知识,这七种欲望可以解释为:
①生存欲——想要活下去;
②睡眠欲——想要睡眠;
③食欲——想要进食;
④性欲——想要交合;
⑤懒惰欲——想要放松;
⑥感乐欲——想要体会听觉和视觉等感官上的快感;
⑦承认欲——想要被认可。
我们的心中确实存在这样的欲望,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如下方式来理解人生。
① 我们都有“索求之心”。
② 它会产生“七种欲望”。
③ 我们被这些欲望所动摇,产生反应。
④ 当这些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喜悦。
⑤ 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话,我们就会产生不满情绪。
这一过程不断重复,这就构成了我们的人生。
由“索求之心”构成的充满了喜悦、悲伤、失望、不满的人生, 被佛陀比喻为“激流”或“奔流”。笔者认为这真是一个绝妙的比喻。
我们该如何面对“不满的心”
在佛教世界中,“索求之心”被称为“渴爱”,它是指“不断索求、总是感到饥渴、无法满足的心”。这也符合我们的实际感受。
重点在于,我们必须理解人类的心灵就是这样构造的,人心永远都在索求,因此才永远感到饥渴。
如果我们无法理解这一点,对“索求之心”不停地做出反应的话,就会被不满所驱使,不断寻求“人生的变化”。比如常常回忆过去:“最近总觉得很空虚,以前的时光可真快乐啊!”或者对工作感到不满,频繁跳槽;或者沉溺于出轨这样危险的快感之中;又或者永远也不愿意正视自己的缺点,变成傲慢的人。
通过索求,我们有时候确实能够找到“前进的可能性”但是佛陀的教义却告诉我们:“不断索求却总感到不满足, 这就是人心。”过多的心灵的反应往往是适得其反的。
可能有的读者会认为这种“没有梦想”的思考法很无聊, 但是当我们理解了“人心永远都在索求”这个真相以后, 心境就会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变化。也就是说,类似“维持现状的话似乎不妙”或者“总觉得有什么不满意”等这 些不知晓根源的失落感、焦躁感和内心的饥渴情绪都能得到平复,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人生原本就是如此”的事实并且接受它。
烦恼的真相在于“承认欲”
对于刚才我们提到的“对周围人总觉得看不顺眼”的问题,让我们通过“七种欲望”来思考一番。这样的不满,究竟来源于哪种欲望呢?
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最切实的主题是“承认欲”——希望得到认可的欲望。据说这是只有人类才有的欲望,动物没有这样的欲望。
承认欲在我们幼年时体现为“希望被父母喜爱”的朴素想法,随着成长,又逐渐演变成“希望得到表扬”“希望成为优等生”“希望受欢迎”等自我意识。
当我们成人后,承认欲又演变为“希望从事受人尊敬的工作或者获得那样的地位” “希望通过磨炼工作技能而提升职业素养”等上升欲望,以及“希望自己比他人更出色”的优越感和自尊心。
当然反过来,承认欲也可能变成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 之类的消极感或自卑感。
产生这些想法的根源在于“希望他人认可自己”“希望他人关注自己、喜爱自己、给自己好评”的承认欲。如果这样的欲望让心灵对外部世界“产生反应”,总觉得“周围人都不怎么认可自己”,那我们就会感到不满或不足。也就是说,“总是对他人的细小行为看不顺眼”的烦恼源在于“希望他人更加认可自己”的承认欲。当然,这也与成长环境有关,幼年时比较孤独的人,内心这样的想法就会更加强烈。
佛陀思考法的第一步就是“理解”。我们首先应该意识到,“原来如此,我之所以感到不满是因为承认欲的原因”,“这样的不满是来自承认欲的不满”。
当然我们也可以将“承认欲”这个词替换成“欲求”“欲望”等字眼。当我们通过词汇的客观性对此进行反复理解时,“心灵的反应”就会渐渐趋于平静。
在之后的章节中笔者也会进行说明,承认欲就是人们在意他人的看法、嫉妒心、喜欢和他人攀比、存在争强好胜的心理等各种烦恼的根源所在。如果无法理解“烦恼的根源就是承认欲”,人生就会陷入在意他人的看法、被嫉妒心驱使、喜欢和人攀比、情绪起起伏伏,以及心灵时常动摇的恶性循环。
首先我们要谨记,“存在”的事物始终是“存在”的。当我们坦诚地接受自己有承认欲的时候,这些不满、愤懑、空虚、寂寞等负面情绪竟然不可思议地消失了。
我们只需要弄清楚“内心饥渴的真相”,也就是承认欲,就能摆脱这些不满的状态。
只要我们明白了承认欲是“反应的原因”,内心就能变得特别放松。
我们终于能够开始冷静地思考:“我得到那个人(家人或社会)的认可,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仔细想来,确实是,有什么意义呢?
追求合理的欲望并非错误
所有人都希望获得幸福,那么究竟什么是幸福呢?佛陀教导我们要关注心灵的状态,所以幸福或不幸福可以理解为快乐或不快乐。
“快乐”是指感到喜悦或欢乐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幸福。
“不快”是指内心充满愤怒、恐惧或不安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不幸福。
这并不是佛教独有的理解方式。据说世界上有一种原始生物,当它进食的时候(快乐)和遭遇危险的时候(不快乐), 会从身体里放出不同颜色的光。从高等生物的角度来看,快乐和不快乐的时候身体所释放出的荷尔蒙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存在快乐和不快乐的反应。
人类也是一样的。婴儿在开心的时候就会咧开嘴笑,不开心的时候就会放声哭泣,我们的人生也是从快乐与不快乐的反应之中开始的。
另外,佛教中将“快乐”表述为“乐”,“不快乐”表述为“苦”。还有一个词叫作“不苦不乐”,也就是既没有快乐,也没有不快乐的状态。
但是在“不苦不乐”的状态下,大多数人更容易陷入“不快乐的心理反应”。被欲望所驱使的人类,觉得“不苦不乐”的状态非常无聊,无聊就会导致不快乐。无论如何,人的心理状态永远都是“二选一”,我们的人生就在快乐和不快乐之间不停地动摇,这就是我们每天的生活。
如果希望获取幸福,就要更加重视自己“快乐的心理反应”;想要远离不幸,就要尽量避免“不快乐的心理反应”。
那么,“重视快乐的心理反应”具体是指什么呢?
生物感到快乐的时候,往往是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所以坦率而主动地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就是通往幸福的捷径。
比如,仔细品尝自己喜爱的美食,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家人一起愉快地生活,重视兴趣爱好等“五感”上的快乐, 也就是主动地激发“美味”“快乐”和“舒服”等心理反应, 这些都能让我们感觉幸福。
管理自己的欲望
如果说“只要能感受到快乐,就应该重视自己的欲望”,那么对于承认欲(希望获取他人认可的欲望),我们也有不错的“管理方式”。
例如“希望在工作中得到好评”“希望得到他人的感激”“希望得到表扬”等想法可以刺激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应该没有什么人会拒绝这样的欲望。因此,假如你也有想要尝试和挑战的事物,那可以大胆主动地去满足自己的欲望。即便动机是“想要赚大钱”“想要成为人上人”或者“想要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之类属于“烦恼”的想法,只要这样的目标能给你带来快乐,那就应该大胆地去追求。
但是在追求的过程中有一个先决条件:“满足欲望便能够带来幸福”这件事仅限于本人感到快乐的时候,相反,假如欲望过度膨胀,变成了“焦虑”“不安”“没有进展”或者“努力之后也得不到认可”之类的不满时,我们就必须放下这样的欲望。佛陀认为,感到“苦”(不快乐)的时候就是该放手的时候。
人的一生永远处于“被欲望驱使,感到不快乐”和“享受快乐”的两种心理状态之中。将欲望转化为自己的能量, 去感受快乐的生活方式,这些是非常合理的;对多余的欲望伸出双手,一旦得不到满足便感到不快乐的生活方式则是不合理的。
任何人都想要幸福地度过一生,所以我们可以多观察自己的心,看它是处于快乐的状态还是不快乐的状态,一旦感到不快乐,我们就该放下某些多余的欲望了。
能够解决任何烦恼的“佛系”思考法
人生中的每一天都会发生各种事,我们时常有这样的体会:人生,就是一条艰辛的路。其实,有一种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走出人生的迷思。
实际上,所有的烦恼都来源于“唯一的原因”。只要明白这一点,再加上“正确的思考法”,那么任何烦恼都能迎刃而解。这便是本书最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主旨。
那么,我们每天究竟在烦恼什么呢?
被生活所迫,心中充满压力。
对现在的工作不满,考虑到将来的生活,感到不安。
厌恶的事、不走运的事接踵而至,令人沮丧。
和身旁的人性格不合,在人际交往中倍感压力。
乍一看,这些都是自己难以解决、解决起来相当花时间的问题,但其实并非如此,因为这些烦恼全部来自于“心灵的反应”。
提到“心灵的反应”,或许有不少读者无法马上理解,实际上几乎我们所有的日常生活活动都可以说成是“心灵的反应”。
例如,每天早班高峰期坐地铁时,我们常常会禁不住叹息道:“今天也这么拥挤啊!”这就是心灵忧郁的反应。再比如说,当我们看到他人板着一张脸,心中总会有些不爽,这就是心灵愤怒的反应。在一些重要的场合,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想:万一搞砸了怎么办?这是心灵不安和紧张的反应。
综上所述,当我们与他人相遇时,当我们工作时,当我们外出时,我们的心灵总是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由于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焦躁、沮丧、对未来的不安、生活中的压力和失败后的悔恨等情绪所致,烦恼便开始在心中慢慢生根。
所以说,大多数人烦恼都来源于“心灵的反应”。我们的心灵因为烦恼而动摇,这就是烦恼产生的“唯一的原因”。找到了产生烦恼的原因,相应地,我们也能找到解决烦恼的方法,那就是避免不必要的“心灵的反应”。
请你想象一下,如果你能避免所有不必要的反应,那么人生会变得多么轻松!不动摇,不沮丧,不生气,拒绝压力,在他人面前能放松自我,回首过去时不后悔,也不为将来的事情忧心……这些都是自我拯救的方法。让你的心灵摆脱枷锁,那么幸福也会离你越来越近。
可能有的读者会误解,觉得“避免不必要的反应”是指忍气吞声、无视、不关心等消极行为,但其实并非如此,其实它是指从一开始就将会增添烦恼的一切不必要的“心灵的反应”避免掉。比如当你的内心产生愤怒、不安、自我否定等消极情绪时,若能马上将其化解掉,那么人生将会美好很多。
由于这些多余的反应,许多人都有过为失败、烦恼所困扰的糟糕经历,所以从今往后,就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种“避免不必要反应”的美好生活方式。
古代印度的圣人佛陀的教义中提到过“如何练习不反应”。原本佛陀的教义就旨在传授“停止心灵多余的反应,摆脱烦恼和痛苦”的方法,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正视心灵的反应;第二,进行合理的思考。
正视心灵的反应包括人们常说的“坐禅”,以及最近常听到的“正念”和“内观冥想”。当你正视自己心灵的反应和动向时,躁动的心就能恢复平静,这对于消除压力和转化情绪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关于这部分内容,请参见本书第 1 章。)
合理的思考是指为了达成目的而进行的理性思考。本书的目的在于教授大家如何“避免多余的反应”以及“减少烦恼”,为此,
不进行多余的判断。不管什么场合,都不要否定自我。(见本书第 2 章)
不因为不满和压力等负面情绪而痛苦(。见本书第3 章)
不在意他人眼光,活出自我。(见本书第 4 章)
改掉过于争强好胜、在意输赢的性格。(见本书第 5 章)
在今后的人生中,遵从心的方向。(见本书最终章)
本书将围绕上述这些重要的主题,对照佛陀的教义进行思考。本书的特色也在于,通过“原始佛教”来学习这些解除烦恼的“佛陀的思考法”。笔者会将充满智慧的佛陀的名言翻译成简单易懂的现代文字,并加以生动的解说。
现在我们一提到“佛教” 就会联想到宗教性质的内容,但是原始佛教却有所不同,它所传授的是实用性的、合理的、在现代社会也能通用的思考方法。如果每位读者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本书的内容,必将获益无穷。
今后的人生,无须烦恼。让我们研习佛陀的教义,不管面对怎样的日常生活,都能避免不必要的“心灵的反应”。
正确地理解和思考自己的烦恼,这将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平静、满足和幸福。
就从这一刻起,开始新的人生吧!
——草薙龙瞬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生活、与世界的关系。我一直以为“佛系”就是一种消极的妥协,一种对生活失去热情的表现,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所描绘的“佛系”,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认知和对生活本质的理解,从而达到的一种淡定、从容、不焦虑的生活态度。作者并没有回避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而是教我们如何以一种更平和、更有智慧的方式去面对。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放下执念”的探讨。它不是简单地说“算了”,而是深入分析了我们为何会对某些事情产生强烈的执着,以及这些执着如何消耗我们的精力和快乐。这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去很多事情都过于追求完美和结果导向,反而错过了过程中的乐趣和学习。书中的很多例子都非常贴近生活,让我能够感同身受,仿佛作者就在我身边,和我一起探讨人生的种种困惑。我发现,当我不再刻意追求“成功”或者“别人眼中的幸福”时,反而更容易感受到当下的美好。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心灵鸡汤,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生活指南,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方法论,让我能够真正地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系”的智慧,成为一个更快乐、更平和的人。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最近遇到的清流!我一直以为“佛系”这个词带点消极抵抗的味道,或者是一种对生活失去热情后的无奈妥协,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并没有教你躺平、放弃,而是从一个非常温和、包容的视角,去探讨如何在快节奏、充满压力的现代社会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书中的很多观点都让我豁然开朗,比如,它强调“放下执念”,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顺其自然”,而是深入分析了我们为何会对某些事情产生强烈的执着,以及这些执着如何消耗我们的精力和快乐。我记得其中一章讲到“不强求结果,享受过程”,这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去很多事情都过于追求完美和结果导向,反而错过了过程中的乐趣和学习。作者用了很多贴近生活的小故事和例子,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智慧。我尤其喜欢它提出的“接受不完美”,这不仅仅是接受自己,也包括接受他人和这个世界。很多时候,我们的不快乐并非来自事件本身,而是来自我们对事件的预期和实际结果之间的差距,以及我们对“应该”的固守。这本书就像一个温柔的朋友,在你迷茫的时候,轻轻拍拍你的肩膀,告诉你,慢下来,看一看,你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尝试用更轻松、更少评判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我发现,当我不去刻意追求“成功”或者“别人眼中的幸福”时,反而更容易感受到当下的美好。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心灵鸡汤,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生活指南,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方法论,让我能够真正地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系”的智慧,成为一个更快乐、更平和的人。
评分这本《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简直是我今年最惊喜的阅读体验!我原本以为“佛系”就意味着“无所谓”,是一种消极的姿态,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所描绘的“佛系”,是一种基于深刻的自我认知和对生活本质的理解,从而达到的一种淡定、从容、不焦虑的生活哲学。作者并没有回避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而是教我们如何以一种更平和、更有智慧的方式去面对。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探讨。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不要生气”,而是深入分析了情绪产生的根源,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认知和行为来化解负面情绪。我以前很容易被一些小事激怒,事后又懊悔不已,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实用的方法,让我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和平共处。另外,书中关于“人际关系”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强调了“边界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与人交往中保持自我,不被他人的期望所绑架。这对于一直以来都过于在意别人看法的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学会了如何更自然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也更懂得如何去欣赏和接纳不同的人。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进行一次心灵的Spa,它让我感到放松,感到被理解,感到充满力量。我不再对生活充满恐惧和焦虑,而是以一种更加积极、更加平和的心态去迎接每一天。这本书真的值得反复阅读,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和力量。
评分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感。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仿佛永远都在追赶,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总是在焦虑。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在我心底泛起涟漪,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放下”的解读,它并不是让你放弃努力,而是让你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执念和对结果的过度期待。书中的很多例子都非常贴合生活,让我能够感同身受。比如,它讲述了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不再因为一时的挫折而否定自己。我曾经是一个非常容易陷入负面情绪的人,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这本书让我明白,挫折只是生活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如何从中学习,如何重新站起来。另外,书中关于“知足常乐”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它并没有鼓吹物质上的贫乏,而是强调了内心的富足。当我开始关注自己已经拥有的,而不是总想着自己缺失的,我发现生活突然变得美好了许多。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全新的生活视角,让我不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而是能够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开始尝试用更平和、更宽容的态度去对待自己和他人,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标题让我一度犹豫,我总觉得“佛系”带有一种消极抵抗的意味,可能并不是我所追求的生活方式。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它温和而深刻的文字所吸引。它并没有教你躺平、放弃,而是从一个非常包容、充满智慧的视角,去探讨如何在快节奏、充满压力的现代社会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作者用了很多贴近生活的小故事和例子,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智慧。我尤其喜欢它提出的“不强求结果,享受过程”,这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去很多事情都过于追求完美和结果导向,反而错过了过程中的乐趣和学习。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快乐并非来自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隐藏在每一个当下,隐藏在每一次努力的体验中。这本书就像一个温柔的朋友,在你迷茫的时候,轻轻拍拍你的肩膀,告诉你,慢下来,看一看,你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尝试用更轻松、更少评判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我发现,当我不去刻意追求“成功”或者“别人眼中的幸福”时,反而更容易感受到当下的美好。这本书真的给了我一种全新的生活哲学,让我能够更从容、更快乐地面对生活。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卸下了很多沉重的包袱。我一直以为“佛系”就是一种听之任之、什么都不管的态度,但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它所倡导的“佛系”,是一种更加积极、更加智慧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宁静的力量。我非常欣赏作者在书中对于“接受”的阐述,这不仅仅是接受现实,更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生活中的不如意。我过去总是过于苛责自己,一旦犯错就无法原谅,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个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如何从中学习,并继续前行。书中的很多观点都让我豁然开朗,比如,它关于“少即是多”的理念,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是否囤积了过多的物质和不必要的欲望。当我开始精简自己的生活,去除那些真正不需要的东西时,我发现内心的空间反而变得更大了,也更轻松了。另外,作者关于“放下评判”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我过去总是习惯性地去评判别人,也因此给自己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烦恼。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没有权利去评判他人。当我不再去评判别人时,我也获得了更多的自由。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循循善诱地教导我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更好地生活,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给我灌输任何“你应该如何”的教条,而是通过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引导我去思考“我想要如何”。作为一名长期在职场打拼的年轻人,我总是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总是在追赶,总是在焦虑,仿佛停下来就会被淘汰。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的迷茫。它没有鼓励我逃避现实,而是告诉我,如何在现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我非常欣赏作者对“内卷”现象的解读,它并没有一味地批判,而是从更深层次的原因去分析,并给出了个体能够实践的应对之道。书中有很多关于“与自己和解”的章节,这对我来说尤其重要。我总是对自己要求很高,一旦达不到就充满自责,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都是有局限的,学会原谅自己,才能卸下沉重的包袱。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作者并没有提倡完全放弃追求,而是强调了一种“不争不抢”的态度,将精力更多地放在提升自我,而不是与他人攀比上。这种“弱竞争”的心态,反而让我感到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强大并非来自击败别人,而是来自超越自己。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我不断地与书中的观点产生共鸣,又在思考中获得新的启示。我开始尝试在工作和生活中,减少不必要的内耗,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真正让我感到快乐和有意义的事情上。这本书让我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不再被外界的声音所裹挟,而是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从心底里感到温暖的书。我一直以为“佛系”是一种与世无争的消极态度,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所倡导的“佛系”,是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智慧的生活哲学,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不抱怨”的论述,它并没有回避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而是教我们如何以一种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态度去面对。我过去总是容易陷入抱怨的情绪,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感到沮丧和无力。这本书让我明白,抱怨只会消耗我们的能量,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当我开始尝试用感恩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时,我发现原本困扰我的事情,似乎也变得不那么难以接受了。另外,作者关于“简化生活”的观点也让我受益匪浅。它并没有鼓励我们过苦行僧般的生活,而是让我们学会区分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是不必要的。当我开始精简自己的生活,去除那些真正不需要的东西时,我发现内心的空间反而变得更大了,也更轻松了。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爱的长者,用最温柔的语言,教会我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更好地生活,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深刻的启发,它并没有提供廉价的“心灵鸡汤”,而是以一种非常理性、非常细腻的方式,去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真正的快乐。我一直以为快乐是一种需要不断追求才能获得的东西,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快乐其实是一种选择,是一种生活态度。作者对于“慢下来”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它并没有鼓励我们完全放弃努力,而是让我们学会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我过去总是匆匆忙忙,错过了很多风景,这本书让我开始意识到,人生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这个“诗和远方”也可以体现在眼前的生活里。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执着于结果”的观点,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执念。当我不再过于纠结于事情的结果时,我反而能够更投入地享受过程,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成就感。另外,书中关于“与自己对话”的章节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它教我如何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如何理解自己的需求,从而更好地照顾自己。这本书就像一位知心的朋友,在我迷茫的时候,给予我温暖的鼓励和实用的建议。我发现,当我不再被外界的评价所左右,而是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时,我才真正地感受到了快乐。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就像一场心灵的旅行,带领我穿越迷茫,寻找内心的平静。我一直以为“佛系”就意味着“无所谓”,是一种消极的姿态,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所倡导的“佛系”,是一种基于深刻的自我认知和对生活本质的理解,从而达到的一种淡定、从容、不焦虑的生活哲学。作者并没有回避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而是教我们如何以一种更平和、更有智慧的方式去面对。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接纳不完美”的探讨。这不仅仅是接受自己,也包括接受他人和这个世界。很多时候,我们的不快乐并非来自事件本身,而是来自我们对事件的预期和实际结果之间的差距,以及我们对“应该”的固守。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我以前总是对自己要求很高,一旦达不到就充满自责,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都是有局限的,学会原谅自己,才能卸下沉重的包袱。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我不断地与书中的观点产生共鸣,又在思考中获得新的启示。我开始尝试在工作和生活中,减少不必要的内耗,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真正让我感到快乐和有意义的事情上。这本书让我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不再被外界的声音所裹挟,而是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评分不错的商品,下次还来买!!!!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虽然温柔祥和,但是它并不是鸡汤,它可以称得上是一本专门研究“烦恼”的百科全书。各种各样扰乱我们内心的烦恼在这本书中分门别类的客观分析,举证,讨论疏导的方法,严密科学的梳理让我非常欣赏。
评分很可爱的一本书,还没有读
评分买了好多书,哈哈哈,要看好久。但是京东的书真是又划算又棒。速度也很快。
评分学习了,值得一看。
评分看了之后活得看开心很多呀 挺有用的 接受自己好或不好的处境 做一个心态好的人~
评分货很快收到了,不错,希望对自己的情绪管理学习有帮助
评分看起来还挺轻松的~好书~
评分嗯不错的书,静下心来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