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存在之轻》这一书名的源自于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我们所在的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作者维尔切克将基础物理的理论一一道来,并试图从一个新的理论统一我们对物质、空间和相互作用的理解。 
  《存在之轻》是物理系列其中之一。作者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同时还是《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作者,全书充满的思辨色彩与哲学的况味,适合有一定物理学基础的读者。 
  2018年新版的全新设计了版式、封面,提升了阅读体验,让读科普不再艰难。随书附赠价值39.6元由汪洁、吴京平掰开揉碎,带你懂科学好书的《经典科普解读课》6折券。        
内容简介
     几乎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对自然界*深层次实在的理解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已经有了重大改变、现在我们己非常接近于长期寻求的突破:自然界基本力的大统一。作为一位深受欢迎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弗兰克·维尔切克一直在这片新天地的舞台上扮演主角。通过*越旧的物质和空间观念,他诠释了一个全新的发现:物质是由几乎无重量的单元构造的。纯能量是质量的*终之源,维尔切克把这个发现称为“存在之轻”但他向我们展示的远不止这些、空间绝不是单纯的容器,不是空无一物和被动的它是一种动态的网格——一种现代意义上的以太,网格要比任何“基本”粒子更基本;其自发活动产生并消灭着粒子这种对物质和“虚空”的新认识解释了引力为什么那么微弱,并使自然界所有力的大统一图像变得格外清晰。 
  本书是探索这些革命性概念的意义的第*本着作,维尔切克向我们展示了迷人宇宙的全新图像,并憧憬了基础物理学新的黄金时代。       
作者简介
     弗兰克·维尔切克,目前是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赫尔曼?费施巴赫讲座教授。2004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书《渴望和谐》曾荣登当年度《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维尔切克一直是“全美*佳科普作品”和The Norton Anthology of Lighth Verse排行榜的入围人选。他与妻子Betsy Devine一起住在坎布里奇。      
精彩书评
     这本书深刻、简明,写得非常好。维尔切克教授从质量的本质出发,带领读者去理解当今物理学中*深刻的思想和成就。 
  ——李政道,诺贝尔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  
  "扣人心弦的阅读……一窥物理学*神秘、*有启发性的内幕。" 
  ——《经济学人》  
  “读维尔切克的书……分享他和其他粒子物理学家所经历的惊喜和启示,例如大型强子对撞机在瑞士运行。” 
  ——《自然科学史》  
  维尔切克具有令人信服的写作风格……书中对知识飞跃之美、重大发现之事的描述可谓栩栩如生,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参与感。这本关于前沿科学的概念的书让我们领略了科学的壮举。 
  ——《圣彼得堡(佛罗里达州)时报》  
  《存在之轻》充分体现了维尔切克的写作风格,书中充满了深刻的思辨,他用幽默、双关语和*地道的语言来解释那些困难的概念。 
  ——《新科学家》  
  通过运用罕有匹敌的概念和语言,维尔切克将诙谐的描述编织成雄辩的解释。本书重在物理学,对数学着墨不多,为我们了解当代物理学的深奥微妙的核心思想提供了一种鲜活可感的视角。 
  ——《种子》  
  维尔切克成功地记录了物理学上一系列伟大发现、思想,和宇宙的奥秘……作者采用非技术性语言,不用数学和理论证明来描述,书中充满了丰富的个人思考和历史背景。 
  ——《图书评论》  
  不必担心,每一章篇幅都不长但很有趣,夹杂着作者的历史观点,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了解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所展示的科学世界的背景资料,这台机器刚经过热身,正在运行。 
  ——今日美国网站  
  *有特色的维尔切克——风趣、简单而正确。 
  ——罗伯特·劳克林,《不同的宇宙》和《理性犯罪》的作者  
  《存在之轻》带读者走上一段放飞心灵的旅程,它提供了一种认识宇宙的革命性的新视野。弗兰克·维尔切克是一个多才多艺、非常富于创造性的科学家,他具有用极为清晰的语言来传递科学思想和见解的非凡能力——而且不乏令人愉快的谐谑。 
  ——杰罗姆·弗里德曼,麻省理工学院诺贝尔奖得主  
  维尔切克用平易的语言,对质子内夸克和胶子的活动和质量(从而重力)的产生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以光速存在的夸克投向“网格”,维尔切克用这种关于“真空”的术语来描述理论上量子的活动。维尔切克对发现有着一种极富感染力的兴奋。一部关于物理学成就的不得不读的杰作。 
  ——《图书目录》  
  弗兰克·维尔切克——200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向我们展现了令人振奋的新思想……他以极大的智慧和极其鲜明风格宣称,我们已经非常接近自然界基本力的统一。 
  ——《科学美国人》  
  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里有一本书能够直白地告诉你宇宙是什么。你所想的关于宇宙的一切都是错的。《存在之轻》以平易、迷人和不加修饰的语言揭示了这样一个宇宙:物质是一曲奇特音乐的声响,质量不重,虚空的空间是一个多层多色的超导体。 
  ——科尔,《超*物质的心灵:关于宇宙的对话》一书的作者      
目录
   第一部分 质量起源 
第一章 把握“世界” 
第二章 牛顿第零定律 
第三章 爱因斯坦第二定律 
第四章 物质的构成 
第五章 内在的九头蛇 
第六章 基本粒子并不基本 
第七章 对称性化身 
第八章 网格(以太的韧性) 
第九章 计算物质 
第十章 质量起源 
第十一章 网格的乐章:两个方程一首诗 
第十二章 深刻的简单性 
第二部分 引力之微弱 
第十三章 引力微弱吗?是的,感觉是这样 
第十四章 引力微弱吗?不,理论如是说 
第十五章 正确的问题 
第十六章 完美的答案 
第三部分 美的真理性 
第十七章 统一性:塞壬之歌 
第十八章 统一性:透过镜片,还是漆黑一片 
第十九章 真理化 
第二十章 统一?超对称性 
第二十一章 期待新的黄金时代 
尾声 光滑的鹅卵石,漂亮的贝壳 
致谢 
附录A 子有质量,世界有能量 
附录B 多层多色宇宙超导体 
附录C 从“不错”到(也许)对 
术语解释 
注释 
引用说明 
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物质不像它看上去那么简单。它最明显的特征是对运动的抵制,或称为惯性或质量 ——称谓不同,理解的深浅亦有差别。通常物质的质量是宇宙更基本的建筑构件 ——能量 ——的具体体现,而能量本身是无质量的。空间也不像它看上去那么简单。在我们眼里空无一物的地方不过是我们心灵复杂的自主活动的一种反映。 
  质量起源 
  第1章把握“世界” 
  宇宙既非我们过去所认为的那样,亦非它现在所显现的这样。 
  这世界是怎么回事?面对周围的大千世界,历经磨难的和直面死亡的人们会被逼得问出这样的问题。答案的来源可谓多种多样:古代圣贤之书和传统,他人的爱和智慧,音乐和艺术的创造。每一种来源都说对了一部分。 
  然而,从逻辑上说,探索答案的第一步应当是搞清楚这里的“世界”是指什么。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本身有些重要而又惊人的事情值得说道,这就是本书的主题。我的目的是想让你加深对你我生存其中的这个世界的理解。 
  感官与世界模型 
  作为开始,我们用陌生的原始材料来构建我们的世界模型:用演化“设计”的信号处理工具滤去宇宙中多余的信息,使它成为不多的几股输入数据流。 
  数据流?其实它们更熟悉的名称是视觉、听觉、味觉等。从现代观点看,所谓视觉不过是对穿过我们眼睛微孔的电磁辐射进行取样,而且择取的只是很宽的电磁波谱中很窄的色谱段。我们的听觉监测耳鼓附近的气压,味觉提供对空气中撞击我们鼻膜的古怪气味的化学分析。其他感觉系统则提供另外一些粗略信息,如我们身体的整体加速(运动感觉),皮肤表面的温度和压强变化(触觉),舌头对微量化学成分的简单测定(味觉),以及其他一些感觉等。 
  这些感觉系统使得我们的先人 ——我们今天依然如此 ——建立起一个丰裕、动态的世界模型,并使它们能够有效地应对世界的变化。这个世界模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那些基本稳定的对象(如人、动物、植物、岩石 ……太阳、星星、云朵 ……),其中有些对象变动不居,有些充满危险,有些可食用,有些(那种精挑细选出来令我们特别感兴趣的)则构成理想的伴侣。 
  那些提高我们感觉的仪器装置则揭示出一个更为丰富的世界。当安东尼·范·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在1670年通过第一台制作精良的显微镜窥视生物世界时,他看到了一个完全不曾预料的隐秘的生物序列。很快他就发现了细菌、精子和肌纤维的带状结构。今天我们知道,引起许多疾病(和健康)的原因在于细菌,遗传基础与微小的精子有关(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半原因),而我们的运动能力则与肌纤维的带状结构相关。同样,当伽利略在1610年首次将望远镜指向天空时,他的眼前呈现出一个丰富的世界:他发现了太阳黑子、月球上的山脉、木星的卫星和银河系里亮度不等的恒星。 
  但使感官能力得以增强的最终机制当属思维的大脑。大脑的思维使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个世界一定还有比我们眼睛能看到的更多的东西,而且在许多方面表现为不同的事物。这个世界的许多重要事实不会直接呈现在我们的感官之前。季节的更替,日出日落的周年锁定,5 夜空中的星移,更复杂但仍可预料的月球和行星的运动,以及它们与星食的联系等 ——这些模式不会跳入眼帘、耳朵或鼻子,但是思维的大脑却可以关注它们。在注意到这些规律性之后,思维的大脑很快发现,它们比指导日常计划和预期的掐指估算更有规律。那些隐藏在背后的更深刻的规律很适于运用计算和几何来把握:一句话,更具有数学上的精确性。 
  其他一些隐藏着的规律则显现于技术和艺术实践领域。弦乐器的设计发展史就是一个绝好的重要例证。大约在公元前600年,毕达哥拉斯曾观察到,当乐器的弦长比为简单整数比时,琴声最和谐。受此启发,毕达哥拉斯及其追随者直观地做出了一项著名的思维跳跃。他们预言,可能存在一种不同的世界模型,它较少地依赖于我们的感官认识,但却与自然背后隐匿着的和谐性更相符,而且也更贴近实在的本来面目。这正是毕达哥拉斯兄弟会信条“万物皆数”的意义所在。 
  17世纪的科学革命使古希腊先哲的这些梦想开始成为现实。这场革命导致艾萨克·牛顿提出了运动和万有引力的数学定律。牛顿定律使我们可以精确计算出行星和彗星的运动,并为描述一般意义上的物质运动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然而,牛顿定律适用的世界模型与我们日常的直观体验有很大的不同。由于牛顿的空间是无限的和均匀的,地球及其表面不具有特殊性。方向上的“上”和“下”以及各个“侧面”本质上是相似的。静止也不具有超越均匀运动的特殊地位。所有这些概念没有一个符合日常的生活经验,它们令牛顿的同时代人,甚至牛顿本人陷入困境。(牛顿曾对运动的相对性感到不安,即使它是牛顿方程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果。为了从中解脱出来,他提出了存在“绝对”空间的假设,这样,绝对的静止和运动才有了定义。) 
  另一个重大进展出现在19世纪,这就是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提出的关于电和磁的方程组。新的方程组能用精确数学化的世界模型解释更广泛的现象,包括已知的和新预言的光(例如我们现在所说的紫外线辐射和射电波)。但是,我们再一次看到,认识上的重大进展需要重新调整和扩大我们对实在的看法。凡在牛顿描述的受引力作用的粒子运动的地方,麦克斯韦方程组均代之以“场”和“以太”的作用。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我们感官认为空无一物的地方实际上充满了看不见的电场和磁场,它们对我们观察到的物质施加作用力。 
  虽然这些概念始于数学,但场的概念一旦在方程中出现就有了自己的生命。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因此,这些场可以来回地相互激活,并形成以光速传播的自生性扰动。自从麦克斯韦以后,我们便认识到,这些扰动正是光的本质。 
  牛顿、麦克斯韦以及其他许多杰出人物的这些发现大大扩展了人类的想象力。但只有在20世纪和21世纪的物理学中,毕达哥拉斯的梦想才真正得以实现。随着我们对物质相互作用基本过程的描述变得更加完整,我们将看到更多的新现象,观察的方法也大不相同。世界的深层结构完全不同于其表面结构。我们与生俱来的感官并不适于体验我们这个最完备和最精确的世界模型。因此你有必要拓宽你对实在的看法。 
  ……     
				
 
				
				
					第一推动丛书 · 物理系列:  《量子时代的奇妙之旅》  内容简介:  在这部引人入胜的科学著作中,我们将踏上一段探索量子世界最深层奥秘的非凡旅程。本书并非艰深晦涩的学术论文,而是以清晰、生动且充满想象力的语言,为每一个对宇宙基本构成感到好奇的读者打开一扇通往量子领域的大门。我们将从经典物理学的宏伟图景出发,逐步深入到那些颠覆我们日常直觉的奇特现象,揭示原子、粒子以及它们之间令人惊叹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塑造了我们所认知的一切。  旅程的开端,我们将回顾那些为现代物理学奠基的伟大思想家们,以及他们如何一步步突破了旧有的物理框架。从牛顿力学的精确性,到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优雅统一,科学的光芒曾经照亮了宇宙的运作规律。然而,在解释诸如黑体辐射、光电效应等一系列实验现象时,经典理论显得力不从心。正是这些“不协调”之处,孕育了革命性的新思想——量子理论的曙光。  我们将深入探讨量子理论的核心概念,例如能量的量子化。想象一下,能量不再是连续的河流,而是像一个个独立的“量子”包裹,一份一份地传递。普朗克提出的这个大胆假设,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预示着一个全新的物理时代的到来。紧接着,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更是将光从连续的波,转变成了由粒子组成的“光子”,这一概念不仅解释了光电效应,更开启了我们对光波粒二象性的深刻理解。  本书将带领读者潜入原子内部那片微观宇宙。我们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但究竟是什么让电子绕着原子核运转,而不是像行星绕着太阳那样,最终螺旋坠入原子核?玻尔的原子模型,引入了“能级”的概念,为我们描绘了一个 quantized 的电子轨道图景。电子只能存在于特定的能量轨道上,跃迁时会吸收或放出特定频率的光子。这种“跳跃”而非平滑运动的机制,是量子世界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然而,量子理论的奇妙远不止于此。我们将深入理解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这一原理告诉我们,我们不可能同时精确地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粒子的性质,似乎与我们的测量行为产生了深刻的联系。这种“不确定性”并非由于测量仪器的不足,而是量子世界固有的属性。这种观察者效应,颠覆了我们对客观实在的传统认知,暗示着在微观尺度上,观察者的存在本身就可能影响被观察的客体。  接着,我们将迎来量子力学的另一位核心支柱——薛定谔方程。它如同量子世界的运动定律,描述了微观粒子的状态如何随时间演化。但与经典物理的确定性轨迹不同,薛定谔方程描述的是一个“波函数”,它只告诉我们粒子在某个位置出现的概率。这意味着,在测量之前,粒子可能处于一种“叠加态”,同时占据多种可能的状态,直到测量行为迫使其“坍缩”到其中一个确定的状态。这便是那个著名的“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所要揭示的荒诞而又真实的量子图景。  本书将重点阐述量子纠缠这一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当两个或多个粒子发生纠缠后,它们之间会建立起一种神秘的联系,无论它们相距多远,测量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会瞬间影响到另一个粒子的状态,这种“鬼魅般的超距作用”,连爱因斯坦都感到困惑。量子纠缠不仅挑战了我们对空间和因果关系的理解,更是未来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的关键基石。  我们将追溯量子理论的演进过程,从早期量子力学的建立,到量子场论的诞生。量子场论将粒子视为量子场在时空中的激发,它成功地统一了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为描述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提供了更为完善的框架。我们将接触到量子电动力学(QED)这一最成功的物理理论之一,它精确地描述了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其预言精度令人惊叹。  同时,本书也将探讨量子力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从激光的诞生,到半导体技术的飞跃,再到磁共振成像(MRI)的医学诊断,量子理论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基础科学研究的基石,更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  更进一步,我们将展望量子理论的未来发展。量子计算机的崛起,预示着计算能力的指数级增长,有望解决当前经典计算机难以处理的复杂问题,例如新药物的设计、材料的研发以及密码学的破解。量子通信则承诺着绝对安全的通信方式,将信息安全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本书并非止步于理论的介绍,更会尝试通过类比、故事以及对历史文献的解读,来帮助读者建立直观的理解。我们将引导读者思考量子世界所带来的哲学启示:什么是实在?什么是概率?我们与宇宙的关系又究竟是怎样的?量子理论不仅是描述物理世界的工具,更是对我们认知边界的拓展,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和理解宇宙的本质。  《量子时代的奇妙之旅》旨在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让他们在轻松阅读中,领略到量子世界令人着迷的魅力,并深刻理解量子理论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革命之一,是如何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以及它将如何塑造我们更加令人期待的未来。这不是一本需要深厚物理背景才能阅读的书,而是邀请每一位愿意探索未知、挑战直觉的灵魂,一同踏上这场关于存在最根本性质的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