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存在之輕》這一書名的源自於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我們所在的世界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作者維爾切剋將基礎物理的理論一一道來,並試圖從一個新的理論統一我們對物質、空間和相互作用的理解。
《存在之輕》是物理係列其中之一。作者是諾貝爾物理學奬獲得者,他同時還是《紐約時報》的暢銷書作者,全書充滿的思辨色彩與哲學的況味,適閤有一定物理學基礎的讀者。
2018年新版的全新設計瞭版式、封麵,提升瞭閱讀體驗,讓讀科普不再艱難。隨書附贈價值39.6元由汪潔、吳京平掰開揉碎,帶你懂科學好書的《經典科普解讀課》6摺券。
內容簡介
幾乎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對自然界*深層次實在的理解在過去的四分之一世紀裏已經有瞭重大改變、現在我們己非常接近於長期尋求的突破:自然界基本力的大統一。作為一位深受歡迎的物理學傢,諾貝爾奬得主弗蘭剋·維爾切剋一直在這片新天地的舞颱上扮演主角。通過*越舊的物質和空間觀念,他詮釋瞭一個全新的發現:物質是由幾乎無重量的單元構造的。純能量是質量的*終之源,維爾切剋把這個發現稱為“存在之輕”但他嚮我們展示的遠不止這些、空間絕不是單純的容器,不是空無一物和被動的它是一種動態的網格——一種現代意義上的以太,網格要比任何“基本”粒子更基本;其自發活動産生並消滅著粒子這種對物質和“虛空”的新認識解釋瞭引力為什麼那麼微弱,並使自然界所有力的大統一圖像變得格外清晰。
本書是探索這些革命性概念的意義的第*本著作,維爾切剋嚮我們展示瞭迷人宇宙的全新圖像,並憧憬瞭基礎物理學新的黃金時代。
作者簡介
弗蘭剋·維爾切剋,目前是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赫爾曼?費施巴赫講座教授。2004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奬。他的書《渴望和諧》曾榮登當年度《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維爾切剋一直是“全美*佳科普作品”和The Norton Anthology of Lighth Verse排行榜的入圍人選。他與妻子Betsy Devine一起住在坎布裏奇。
精彩書評
這本書深刻、簡明,寫得非常好。維爾切剋教授從質量的本質齣發,帶領讀者去理解當今物理學中*深刻的思想和成就。
——李政道,諾貝爾奬得主,哥倫比亞大學
"扣人心弦的閱讀……一窺物理學*神秘、*有啓發性的內幕。"
——《經濟學人》
“讀維爾切剋的書……分享他和其他粒子物理學傢所經曆的驚喜和啓示,例如大型強子對撞機在瑞士運行。”
——《自然科學史》
維爾切剋具有令人信服的寫作風格……書中對知識飛躍之美、重大發現之事的描述可謂栩栩如生,讓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參與感。這本關於前沿科學的概念的書讓我們領略瞭科學的壯舉。
——《聖彼得堡(佛羅裏達州)時報》
《存在之輕》充分體現瞭維爾切剋的寫作風格,書中充滿瞭深刻的思辨,他用幽默、雙關語和*地道的語言來解釋那些睏難的概念。
——《新科學傢》
通過運用罕有匹敵的概念和語言,維爾切剋將詼諧的描述編織成雄辯的解釋。本書重在物理學,對數學著墨不多,為我們瞭解當代物理學的深奧微妙的核心思想提供瞭一種鮮活可感的視角。
——《種子》
維爾切剋成功地記錄瞭物理學上一係列偉大發現、思想,和宇宙的奧秘……作者采用非技術性語言,不用數學和理論證明來描述,書中充滿瞭豐富的個人思考和曆史背景。
——《圖書評論》
不必擔心,每一章篇幅都不長但很有趣,夾雜著作者的曆史觀點,本書為讀者提供瞭瞭解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所展示的科學世界的背景資料,這颱機器剛經過熱身,正在運行。
——今日美國網站
*有特色的維爾切剋——風趣、簡單而正確。
——羅伯特·勞剋林,《不同的宇宙》和《理性犯罪》的作者
《存在之輕》帶讀者走上一段放飛心靈的旅程,它提供瞭一種認識宇宙的革命性的新視野。弗蘭剋·維爾切剋是一個多纔多藝、非常富於創造性的科學傢,他具有用極為清晰的語言來傳遞科學思想和見解的非凡能力——而且不乏令人愉快的諧謔。
——傑羅姆·弗裏德曼,麻省理工學院諾貝爾奬得主
維爾切剋用平易的語言,對質子內誇剋和膠子的活動和質量(從而重力)的産生進行瞭繪聲繪色的描述。以光速存在的誇剋投嚮“網格”,維爾切剋用這種關於“真空”的術語來描述理論上量子的活動。維爾切剋對發現有著一種極富感染力的興奮。一部關於物理學成就的不得不讀的傑作。
——《圖書目錄》
弗蘭剋·維爾切剋——200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奬得主——嚮我們展現瞭令人振奮的新思想……他以極大的智慧和極其鮮明風格宣稱,我們已經非常接近自然界基本力的統一。
——《科學美國人》
想知道這是怎麼迴事嗎?這裏有一本書能夠直白地告訴你宇宙是什麼。你所想的關於宇宙的一切都是錯的。《存在之輕》以平易、迷人和不加修飾的語言揭示瞭這樣一個宇宙:物質是一麯奇特音樂的聲響,質量不重,虛空的空間是一個多層多色的超導體。
——科爾,《超*物質的心靈:關於宇宙的對話》一書的作者
目錄
第一部分 質量起源
第一章 把握“世界”
第二章 牛頓第零定律
第三章 愛因斯坦第二定律
第四章 物質的構成
第五章 內在的九頭蛇
第六章 基本粒子並不基本
第七章 對稱性化身
第八章 網格(以太的韌性)
第九章 計算物質
第十章 質量起源
第十一章 網格的樂章:兩個方程一首詩
第十二章 深刻的簡單性
第二部分 引力之微弱
第十三章 引力微弱嗎?是的,感覺是這樣
第十四章 引力微弱嗎?不,理論如是說
第十五章 正確的問題
第十六章 完美的答案
第三部分 美的真理性
第十七章 統一性:塞壬之歌
第十八章 統一性:透過鏡片,還是漆黑一片
第十九章 真理化
第二十章 統一?超對稱性
第二十一章 期待新的黃金時代
尾聲 光滑的鵝卵石,漂亮的貝殼
緻謝
附錄A 子有質量,世界有能量
附錄B 多層多色宇宙超導體
附錄C 從“不錯”到(也許)對
術語解釋
注釋
引用說明
索引
譯後記
精彩書摘
物質不像它看上去那麼簡單。它最明顯的特徵是對運動的抵製,或稱為慣性或質量 ——稱謂不同,理解的深淺亦有差彆。通常物質的質量是宇宙更基本的建築構件 ——能量 ——的具體體現,而能量本身是無質量的。空間也不像它看上去那麼簡單。在我們眼裏空無一物的地方不過是我們心靈復雜的自主活動的一種反映。
質量起源
第1章把握“世界”
宇宙既非我們過去所認為的那樣,亦非它現在所顯現的這樣。
這世界是怎麼迴事?麵對周圍的大韆世界,曆經磨難的和直麵死亡的人們會被逼得問齣這樣的問題。答案的來源可謂多種多樣:古代聖賢之書和傳統,他人的愛和智慧,音樂和藝術的創造。每一種來源都說對瞭一部分。
然而,從邏輯上說,探索答案的第一步應當是搞清楚這裏的“世界”是指什麼。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本身有些重要而又驚人的事情值得說道,這就是本書的主題。我的目的是想讓你加深對你我生存其中的這個世界的理解。
感官與世界模型
作為開始,我們用陌生的原始材料來構建我們的世界模型:用演化“設計”的信號處理工具濾去宇宙中多餘的信息,使它成為不多的幾股輸入數據流。
數據流?其實它們更熟悉的名稱是視覺、聽覺、味覺等。從現代觀點看,所謂視覺不過是對穿過我們眼睛微孔的電磁輻射進行取樣,而且擇取的隻是很寬的電磁波譜中很窄的色譜段。我們的聽覺監測耳鼓附近的氣壓,味覺提供對空氣中撞擊我們鼻膜的古怪氣味的化學分析。其他感覺係統則提供另外一些粗略信息,如我們身體的整體加速(運動感覺),皮膚錶麵的溫度和壓強變化(觸覺),舌頭對微量化學成分的簡單測定(味覺),以及其他一些感覺等。
這些感覺係統使得我們的先人 ——我們今天依然如此 ——建立起一個豐裕、動態的世界模型,並使它們能夠有效地應對世界的變化。這個世界模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那些基本穩定的對象(如人、動物、植物、岩石 ……太陽、星星、雲朵 ……),其中有些對象變動不居,有些充滿危險,有些可食用,有些(那種精挑細選齣來令我們特彆感興趣的)則構成理想的伴侶。
那些提高我們感覺的儀器裝置則揭示齣一個更為豐富的世界。當安東尼·範·列文虎剋(Antonie van Leeuwenhoek)在1670年通過第一颱製作精良的顯微鏡窺視生物世界時,他看到瞭一個完全不曾預料的隱秘的生物序列。很快他就發現瞭細菌、精子和肌縴維的帶狀結構。今天我們知道,引起許多疾病(和健康)的原因在於細菌,遺傳基礎與微小的精子有關(當然這隻是其中的一半原因),而我們的運動能力則與肌縴維的帶狀結構相關。同樣,當伽利略在1610年首次將望遠鏡指嚮天空時,他的眼前呈現齣一個豐富的世界:他發現瞭太陽黑子、月球上的山脈、木星的衛星和銀河係裏亮度不等的恒星。
但使感官能力得以增強的最終機製當屬思維的大腦。大腦的思維使我們能夠認識到,這個世界一定還有比我們眼睛能看到的更多的東西,而且在許多方麵錶現為不同的事物。這個世界的許多重要事實不會直接呈現在我們的感官之前。季節的更替,日齣日落的周年鎖定,5 夜空中的星移,更復雜但仍可預料的月球和行星的運動,以及它們與星食的聯係等 ——這些模式不會跳入眼簾、耳朵或鼻子,但是思維的大腦卻可以關注它們。在注意到這些規律性之後,思維的大腦很快發現,它們比指導日常計劃和預期的掐指估算更有規律。那些隱藏在背後的更深刻的規律很適於運用計算和幾何來把握:一句話,更具有數學上的精確性。
其他一些隱藏著的規律則顯現於技術和藝術實踐領域。弦樂器的設計發展史就是一個絕好的重要例證。大約在公元前600年,畢達哥拉斯曾觀察到,當樂器的弦長比為簡單整數比時,琴聲最和諧。受此啓發,畢達哥拉斯及其追隨者直觀地做齣瞭一項著名的思維跳躍。他們預言,可能存在一種不同的世界模型,它較少地依賴於我們的感官認識,但卻與自然背後隱匿著的和諧性更相符,而且也更貼近實在的本來麵目。這正是畢達哥拉斯兄弟會信條“萬物皆數”的意義所在。
17世紀的科學革命使古希臘先哲的這些夢想開始成為現實。這場革命導緻艾薩剋·牛頓提齣瞭運動和萬有引力的數學定律。牛頓定律使我們可以精確計算齣行星和彗星的運動,並為描述一般意義上的物質運動提供瞭強大的工具。
然而,牛頓定律適用的世界模型與我們日常的直觀體驗有很大的不同。由於牛頓的空間是無限的和均勻的,地球及其錶麵不具有特殊性。方嚮上的“上”和“下”以及各個“側麵”本質上是相似的。靜止也不具有超越均勻運動的特殊地位。所有這些概念沒有一個符閤日常的生活經驗,它們令牛頓的同時代人,甚至牛頓本人陷入睏境。(牛頓曾對運動的相對性感到不安,即使它是牛頓方程的一個閤乎邏輯的結果。為瞭從中解脫齣來,他提齣瞭存在“絕對”空間的假設,這樣,絕對的靜止和運動纔有瞭定義。)
另一個重大進展齣現在19世紀,這就是詹姆斯·剋拉剋·麥剋斯韋提齣的關於電和磁的方程組。新的方程組能用精確數學化的世界模型解釋更廣泛的現象,包括已知的和新預言的光(例如我們現在所說的紫外綫輻射和射電波)。但是,我們再一次看到,認識上的重大進展需要重新調整和擴大我們對實在的看法。凡在牛頓描述的受引力作用的粒子運動的地方,麥剋斯韋方程組均代之以“場”和“以太”的作用。根據麥剋斯韋方程組,我們感官認為空無一物的地方實際上充滿瞭看不見的電場和磁場,它們對我們觀察到的物質施加作用力。
雖然這些概念始於數學,但場的概念一旦在方程中齣現就有瞭自己的生命。變化的電場産生磁場,變化的磁場産生電場。因此,這些場可以來迴地相互激活,並形成以光速傳播的自生性擾動。自從麥剋斯韋以後,我們便認識到,這些擾動正是光的本質。
牛頓、麥剋斯韋以及其他許多傑齣人物的這些發現大大擴展瞭人類的想象力。但隻有在20世紀和21世紀的物理學中,畢達哥拉斯的夢想纔真正得以實現。隨著我們對物質相互作用基本過程的描述變得更加完整,我們將看到更多的新現象,觀察的方法也大不相同。世界的深層結構完全不同於其錶麵結構。我們與生俱來的感官並不適於體驗我們這個最完備和最精確的世界模型。因此你有必要拓寬你對實在的看法。
……
第一推動叢書 · 物理係列: 《量子時代的奇妙之旅》 內容簡介: 在這部引人入勝的科學著作中,我們將踏上一段探索量子世界最深層奧秘的非凡旅程。本書並非艱深晦澀的學術論文,而是以清晰、生動且充滿想象力的語言,為每一個對宇宙基本構成感到好奇的讀者打開一扇通往量子領域的大門。我們將從經典物理學的宏偉圖景齣發,逐步深入到那些顛覆我們日常直覺的奇特現象,揭示原子、粒子以及它們之間令人驚嘆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塑造瞭我們所認知的一切。 旅程的開端,我們將迴顧那些為現代物理學奠基的偉大思想傢們,以及他們如何一步步突破瞭舊有的物理框架。從牛頓力學的精確性,到麥剋斯韋電磁理論的優雅統一,科學的光芒曾經照亮瞭宇宙的運作規律。然而,在解釋諸如黑體輻射、光電效應等一係列實驗現象時,經典理論顯得力不從心。正是這些“不協調”之處,孕育瞭革命性的新思想——量子理論的曙光。 我們將深入探討量子理論的核心概念,例如能量的量子化。想象一下,能量不再是連續的河流,而是像一個個獨立的“量子”包裹,一份一份地傳遞。普朗剋提齣的這個大膽假設,如同打開瞭潘多拉的魔盒,預示著一個全新的物理時代的到來。緊接著,愛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說,更是將光從連續的波,轉變成瞭由粒子組成的“光子”,這一概念不僅解釋瞭光電效應,更開啓瞭我們對光波粒二象性的深刻理解。 本書將帶領讀者潛入原子內部那片微觀宇宙。我們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但究竟是什麼讓電子繞著原子核運轉,而不是像行星繞著太陽那樣,最終螺鏇墜入原子核?玻爾的原子模型,引入瞭“能級”的概念,為我們描繪瞭一個 quantized 的電子軌道圖景。電子隻能存在於特定的能量軌道上,躍遷時會吸收或放齣特定頻率的光子。這種“跳躍”而非平滑運動的機製,是量子世界最顯著的特徵之一。 然而,量子理論的奇妙遠不止於此。我們將深入理解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這一原理告訴我們,我們不可能同時精確地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粒子的性質,似乎與我們的測量行為産生瞭深刻的聯係。這種“不確定性”並非由於測量儀器的不足,而是量子世界固有的屬性。這種觀察者效應,顛覆瞭我們對客觀實在的傳統認知,暗示著在微觀尺度上,觀察者的存在本身就可能影響被觀察的客體。 接著,我們將迎來量子力學的另一位核心支柱——薛定諤方程。它如同量子世界的運動定律,描述瞭微觀粒子的狀態如何隨時間演化。但與經典物理的確定性軌跡不同,薛定諤方程描述的是一個“波函數”,它隻告訴我們粒子在某個位置齣現的概率。這意味著,在測量之前,粒子可能處於一種“疊加態”,同時占據多種可能的狀態,直到測量行為迫使其“坍縮”到其中一個確定的狀態。這便是那個著名的“薛定諤的貓”思想實驗所要揭示的荒誕而又真實的量子圖景。 本書將重點闡述量子糾纏這一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當兩個或多個粒子發生糾纏後,它們之間會建立起一種神秘的聯係,無論它們相距多遠,測量其中一個粒子的狀態,會瞬間影響到另一個粒子的狀態,這種“鬼魅般的超距作用”,連愛因斯坦都感到睏惑。量子糾纏不僅挑戰瞭我們對空間和因果關係的理解,更是未來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的關鍵基石。 我們將追溯量子理論的演進過程,從早期量子力學的建立,到量子場論的誕生。量子場論將粒子視為量子場在時空中的激發,它成功地統一瞭量子力學和狹義相對論,為描述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提供瞭更為完善的框架。我們將接觸到量子電動力學(QED)這一最成功的物理理論之一,它精確地描述瞭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其預言精度令人驚嘆。 同時,本書也將探討量子力學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從激光的誕生,到半導體技術的飛躍,再到磁共振成像(MRI)的醫學診斷,量子理論早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它不僅是基礎科學研究的基石,更是推動科技創新的強大引擎。 更進一步,我們將展望量子理論的未來發展。量子計算機的崛起,預示著計算能力的指數級增長,有望解決當前經典計算機難以處理的復雜問題,例如新藥物的設計、材料的研發以及密碼學的破解。量子通信則承諾著絕對安全的通信方式,將信息安全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本書並非止步於理論的介紹,更會嘗試通過類比、故事以及對曆史文獻的解讀,來幫助讀者建立直觀的理解。我們將引導讀者思考量子世界所帶來的哲學啓示:什麼是實在?什麼是概率?我們與宇宙的關係又究竟是怎樣的?量子理論不僅是描述物理世界的工具,更是對我們認知邊界的拓展,促使我們重新審視和理解宇宙的本質。 《量子時代的奇妙之旅》旨在激發讀者的好奇心,讓他們在輕鬆閱讀中,領略到量子世界令人著迷的魅力,並深刻理解量子理論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革命之一,是如何深刻地改變瞭我們對宇宙的認知,以及它將如何塑造我們更加令人期待的未來。這不是一本需要深厚物理背景纔能閱讀的書,而是邀請每一位願意探索未知、挑戰直覺的靈魂,一同踏上這場關於存在最根本性質的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