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临摹的系统性构建过程中,对比无疑是获取第一手信息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比较,掌握碑帖在书体、风格、形制、审美等诸多方面所存在的不同特点,加深印象。同时,真草篆隶行虽是五种不同书体,但字形变异只是一种外在区别,临摹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依据书体渐变的轨迹,寻找内在的、共通的审美价值。傅山说:“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这就说明,学楷书、行书乃至草书,突破口其实在于篆隶,此即是对于相关性的关注。只有通过反复揣摩,才能不被表象所蒙蔽,在多本碑帖之间找到某种关联性,从而将看似不相关的碑帖结合起来,萌生新的思路。在临摹过程中,探索一种碑帖奥秘的法门很可能是另一本碑帖。随意地临摹,只会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从具体碑帖到整个书法史的梳理,都非常必要。从微观到宏观,由宏观至微观,如此反复,不断地比较和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久而久之,就有了临摹的系统性。在这一系统当中,涵盖多层次的要求;书体的先后选择,不同书体之间的转换,同一书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碑帖之间的差异等。由此而言,书家必须处理好博取和专攻的关系,进而由临摹的系统性提升至风格构建的系统性。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书法强调“取法乎上”,故而历代书家追慕和取法的对象,自然是书法史中那些灿若星辰的经典。临摹经典之前要解读经典,解读经典之初先要整理经典,做到有点有面,在充分吸收其中菁华的基础上,创造经典。临摹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临摹,而是为过渡到个人书写做好铺垫。
  通过对经典的整理,确立临摹的系统性。临摹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必须细致化到具体碑帖,才有可行性。碑帖选择是相互的,书家选碑帖,碑帖也选书家。很多人遇到某种碑帖,就像遇到久违的老朋友,甚至感觉碑帖是为自己而生。所以,选碑帖犹如选朋友,一定要能够产生交流和共鸣。选碑帖亦如选衣服,一定要合身得体。同样的衣服,穿在不同的人身上,感觉不同,有的让人凸显气质,有的让人觉得别扭。碑帖与书家之间也存在一种互动性和适应性,不必因为他人喜好而影响自己的判断。一种碑帖总是写不上手,有两种可能:一是风格不适合自己;二是难度太大,暂时不适合自己。反过来说,一本碑帖太容易上手也未必就好,很容易变俗。但凡取法经典,高山仰止,总要有一定的难度。对照经典,乃知个人落差,不断缩小差距,就意味着书家的进步。
  在临摹的系统性构建过程中,对比无疑是获取第一手信息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比较,掌握碑帖在书体、风格、形制、审美等诸多方面所存在的不同特点,加深印象。同时,真草篆隶行虽是五种不同书体,但字形变异只是一种外在区别,临摹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依据书体渐变的轨迹,寻找内在的、共通的审美价值。傅山说:“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这就说明,学楷书、行书乃至草书,突破口其实在于篆隶,此即是对于相关性的关注。只有通过反复揣摩,才能不被表象所蒙蔽,在多本碑帖之间找到某种关联性,从而将看似不相关的碑帖结合起来,萌生新的思路。在临摹过程中,探索一种碑帖奥秘的法门很可能是另一本碑帖。随意地临摹,只会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从具体碑帖到整个书法史的梳理,都非常必要。从微观到宏观,由宏观至微观,如此反复,不断地比较和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久而久之,就有了临摹的系统性。在这一系统当中,涵盖多层次的要求;书体的先后选择,不同书体之间的转换,同一书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碑帖之间的差异等。由此而言,书家必须处理好博取和专攻的关系,进而由临摹的系统性提升至风格构建的系统性。
  当然,对于经典的解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深入,循序渐进,心静方成。临帖之初需要读帖,读帖则先要选帖、藏帖。有些阅读是与临摹同步的,有些则是在临摹之外的时间完成,两者结合互补,往往会有一些新的发现。面对历代经典范本,后世书家可能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很多探索方向已为前人所踏遍,后人能够演绎的空间愈来愈小。这是需要直面的现实困境。问题的解决还是要回到问题本身。要想突破,关键取决于书家的修养和功力积累,以及理解思路和理解角度的个性化,避免从俗和随大流。对于经典碑帖的理解往往与钻研的深度成正比,知之愈少,愈觉得简单,只能得到皮相,或者先人为主的成见,也可能导致程式化的判断。哈耶克说:“一种文明停滞不前,并不是因为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被试尽,而是因为人们根据其现有的知识,成功地扼杀了促使新知识出现的机会。”有鉴于此,一是要回到经典本身,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二是要具备个人化视角。在书法研习的领域,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只有切实真诚的个人体悟。书法要的就是一些个人心得,重视的就是一些独到经验,因为书法是一种非常内化的文化形式,所以才会一再强调碑帖选择要从个人的感受出发,回到内心,有真实的感受,那么带给书家的启示必定是真实的,真实才能有效。在这当中,有一条很重要的律令:“熟悉的陌生化,陌生的熟悉化。”    
				
 
				
				
					历代碑帖精粹·明黄道周:榕坛问业  这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国书法艺术脉络,聚焦明代大儒黄道周及其书法风格的专题性著作。本书旨在通过对黄道周的书法作品的细致梳理与深入分析,展现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并将其置于明清之际的文化思潮之中进行考察。  本书并非对黄道周的生平事迹进行全方位的传记式叙述,而是将焦点精准地锁定在其“书家”的身份之上。我们相信,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与其笔墨语言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黄道周(1587—1646),字螭裳,一字幼平,号俟上,又号潜山。他不仅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理学家、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更是一位在书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巨匠。  第一部分:明代书风之流变与黄道周的文化底色  在黄道周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书法艺术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董其昌的书卷气和“意近晋人”的审美风尚占据主流,而同时,一些力图回归晋唐古法、追求雄健朴拙的书风也在暗流涌动。本书首先将概述明代中后期至清初的碑学与帖学之争的端倪,为理解黄道周的书法取向提供宏观背景。  黄道周的学问渊博,对宋明理学,特别是陆九渊的心学有深厚的造诣,同时对先秦两汉的古文典籍亦有独到见解。这种深厚的经学根基,直接滋养了他的书法艺术。他并非单纯的“文人书写”,而是将哲学思辨与笔墨表现融为一体。本书将探讨他如何将“格物致知”的穷理精神融入对笔法结构的探究中,从而形成一种既有古雅气象又不失个人锐气的书风。  第二部分:榕坛问业:黄道周书法的风格特征剖析  “榕坛问业”既指黄道周在福建的求学与著述,也象征着他如榕树般深扎传统、枝繁叶茂的书法风格。本书的核心部分,将通过大量的墨迹、尺牍和碑刻拓片,系统地解构黄道周书法的技法特征。  1. 笔法:刚健与含蓄的辩证统一  黄道周的书法以行草见长,兼擅楷书。其用笔力度强劲,线条多取篆籀之势,中锋为主,力求“骨力洞达”。我们着重分析其“藏锋”与“出锋”的运用。他的楷书结构严谨,取法颜真卿、欧阳询,但又在结构上做出了极具个性的调整,笔画起收处常有金石气息的凝重感,绝少流滑之弊。在行书中,他大量运用提按顿挫的变化,使得墨色浓淡干湿对比鲜明,展现出一种“金石入帖”的独特魅力。  2. 结字:险绝与稳健的交织  黄道周的结字常常追求险峻之美。他擅长将字形拉长或压缩,利用空间疏密的变化制造强烈的视觉张力。例如,在某些字的点画间架上,他会故意制造偏侧或倾斜,但这种“险”并非失控,而是建立在对重心稳固的深刻理解之上。这种“险中求稳”的结构处理,体现了他对传统法度既继承又超越的自觉性。  3. 章法与墨韵:气势的贯通  本书特别关注黄道周在创作长篇作品,如中堂或条幅时所展现的章法布局能力。他注重通篇气脉的连贯,气息的悠长。墨韵方面,他的作品多用浓墨,追求“饱满”与“厚重”,较少出现刻意追求飞白或枯笔的现象,这与他“端方严肃”的人生态度是高度一致的。我们通过比对其不同时期的作品,探讨其在“中年沉稳”与“晚年狂放”之间的风格演变轨迹。  第三部分:碑学先声与金石精神的实践  黄道周的书法,被许多后世书论家视为清代碑学兴起的重要先驱之一。尽管他主要以墨迹传世,但他对碑刻文字的推崇和汲取是显而易见的。  本书将黄道周的书法与同时期的主流帖学(如吴门书派的余脉)进行对照研究,论证他如何从北碑,特别是汉魏碑刻中提炼出朴拙、雄强的元素,并将其成功地融入到他以行草为主体的创作实践中。这种“以帖为体,以碑为用”的综合性探索,使他的书法具有了跨越时代藩篱的生命力。  第四部分:题跋与尺牍:日常文脉中的书法  除了公开展览的作品外,黄道周大量的尺牍和题跋资料,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他日常生活和情感状态的窗口。这些被视为“应酬之作”的书件,往往更能体现书家最真实、最自然的手指反应。本书精选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尺牍,分析其书写时的情感波动对笔墨的具体影响,揭示其作为一位饱受争议的政治人物,其内心的激荡是如何通过笔端流淌出来的。  结语:历史地位与艺术遗产  本书旨在以严谨的考证和细致的审美分析,确立黄道周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独特地位——一位以经学家的理性精神和强烈的民族气节,实践了“书为心画”的明末清初艺术巨匠。他的“榕坛问业”精神,即是探究学术之源,回归笔法之本的艺术实践。通过对这些珍贵墨迹的深入解读,我们得以窥见一位伟大灵魂的内在结构,以及他为后世留下的宝贵精神与艺术财富。  (注:本书的全部内容均围绕黄道周的书法风格、技法分析、艺术影响及相关史料的解读展开,不涉及其他任何明代或清代的碑帖内容,亦不探讨黄道周的政治生涯或经学思想的细节,除非这些内容直接服务于其书法风格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