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嚮各位書友推介的是被中國現代新文化運動先驅者的鬍適先生稱為“奇書”的《哈佛經典》。這是一套集文史哲和宗教、文化於一體的大型叢書,共50冊。這次齣版,我們選擇瞭其中的《名傢(前言)序言》《名傢講座》《英美名傢隨筆》《文學與哲學名傢隨筆》《美國曆史文獻》,這些經典散文堪稱是經人類曆史大浪淘沙而留存下來的文化真金,每一篇都閃爍著人類理性和智慧的光輝。有人說,先有哈佛後有美國。因為在建校370多年的曆史中,哈佛培養齣7位美國總統,40多位諾貝爾奬得主,政界、商界、科技、文藝領域的精英不計其數。但有一點,他們都是銘記著“與柏拉圖為友、與亞裏士多德為友、更與真理為友”的校訓成長、成功的。正像《哈佛經典》的主編,該校第二任校長查爾斯·艾略特所言:“我選編《哈佛經典》,旨在為認真、執著的讀者提供文學養分,他們將可以從中大緻瞭解從古代直至十九世紀以來觀察、記錄、發明以及想象的進程,作為一個二十世紀的文化人,他不僅理所當然地要有開明的理念或思維方法,而且還必須擁有一座人類從荒蠻發展為文明進程中所積纍起來的、有文字記載的關於發現、經曆,以及思索的寶藏。”這些文字是真正的人類思想的富礦,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寶藏,具有永恒的文化魅力。
從文獻價值上看,它從古老的宗教典籍到西方和東方曆史文獻都有著獨到的選擇,既關注到不同文明的起源,又綿延達三個世紀之久,尤其是對美國現代文明的展示,有著深刻的寓意。
從思想傳播上看,《哈佛經典》所關注到的,其地域的廣度、曆史的縱深、文化的代錶性都體現瞭人類在當時特定曆史條件下所能達到的思想高度,並用那些偉大的作品揭示齣當時人類進步和文明的實際高度。
從藝術修養的價值來看,《哈佛經典》涵蓋瞭曆史、哲學、宗教論著和詩歌、傳記、戲劇散文等文學樣式,甚至隨筆和講演錄也是超一流的,它們都是那個時代精品中的精品。
《哈佛經典》第19捲《浮士德》中有這樣一句名言,“理論是蒼白的,隻有生命之樹常青”。讓我們摒棄說教,快一點地走進《哈佛經典》,盡情地享受大師給我們帶來的智慧的快樂,真理的快樂。
本書內容是哈佛大學專門組織該校著名學者對不同學科以通識講座的形式作的講解。書稿囊括瞭曆史、哲學、政治經濟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大部分經典作品和代錶性人物,內容豐富,講解深入淺齣,語言優美睿智,是廣大青年學生加強人文素養、拓展知識不應錯過的一道精神大餐。
查爾斯·艾略特,美國著名教育傢,哈佛大學第二任校長,主張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並重,著有《教育改革》《自傳》,主編《哈佛百年經典》係列叢書。
譯者:宿哲騫,長春中醫藥英語教學授課,吉林日報子報東亞經貿新聞報社國際新聞翻譯 歐美問題專傢顧問。劉慶國,吉林建築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曆史
曆史總論003
古代西方的曆史021
文藝復興029
法國大革命036
美國領土的擴張042
哲學
哲學總論053
蘇格拉底、柏拉圖與羅馬斯多葛學派074
現代哲學的興起080
康德導論086
宗教
宗教總論095
佛教115
儒教120
希臘宗教125
帕斯卡131
政治經濟學
政治經濟學總論139
文藝復興時期的政府理論157
亞當·斯密與《國富論》162
美國憲法的發展168
法與自由173
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是結構性的,它並非是情節上的跌宕起伏,而更像是對既有世界觀的一次地基挖掘。我記得有一段關於“自由意誌”的論述,作者用一種近乎冷酷的、極其客觀的筆調,將我們日常所依賴的因果律進行瞭解構,那段文字讀起來有一種令人不安的清醒感。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我習以為常的日常決定——我選擇喝咖啡而不是茶,這真的是我的“選擇”嗎?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剋製,很少使用煽動性的語言,而是依靠嚴密的推理鏈條將你一步步推嚮一個看似無路可逃的結論。這種冷靜的、幾乎是外科手術般的剖析,雖然在情感上略顯冰冷,但卻極大地提升瞭論述的力度。我必須承認,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發生瞭一些微妙但不可逆轉的偏移,這或許就是一本真正偉大的思想著作所應具備的力量。
評分我是在一個朋友的極力推薦下購入此書的,他將其譽為“當代思想界的裏程碑”。帶著這份期待,我開始閱讀,但很快就發現,這本書的閱讀難度遠超我此前的任何預期。它並非一本麵嚮大眾普及的哲學入門讀物,更像是一份寫給專業學者的、充滿個人印記的學術手稿。書中充斥著大量未經充分解釋的術語和高度抽象化的概念模型,作者似乎預設瞭讀者已經對某些前沿的認知科學和現象學理論瞭如指掌。特彆是在探討“自我同一性”的演變過程中,作者構建瞭一個極其復雜的符號係統,我花瞭好大力氣纔試圖去繪製齣這個係統的結構圖,但最終還是放棄瞭,轉而選擇更側重於感受作者那種磅礴的思辨氣勢。總而言之,這本書更像是一件需要被“研究”而非簡單“閱讀”的文本,它的價值或許更多地體現在其對現有範式的挑戰性上,而非其可被輕鬆消化的內容本身。
評分我購買這本書時,主要是被其封麵設計中那種極簡主義的綫條和深沉的藍色調所吸引,它散發齣一種遠離塵囂的靜謐感。然而,內裏的文字內容卻是另一番景象:它是一場聲音洪亮的、不間斷的智力搏擊。作者似乎熱衷於將看似矛盾的概念並置在一起,強迫讀者在“此”與“彼”之間不斷地尋找新的交集點。書中對“意義的生成”那一部分的論述,尤其讓我感到睏惑又著迷。他沒有提供任何溫暖的慰藉,而是將“意義”描繪成一種不斷自我消耗和重構的動態過程,一種永遠無法被完全捕獲的幽靈。我嘗試著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去重讀某些章節,發現每次都有新的理解浮現,這說明這本書的層次感極深,需要讀者自身的閱曆來不斷填充和激活其中的空白。它不是一本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更像是一個需要時不時迴去敲打你靈魂的工具。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本身就透露著一種不妥協的藝術氣息,厚重的紙張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仿佛也承載瞭文字本身的分量。我最欣賞它在章節過渡時所采用的那些近乎詩歌散文的引語,它們像是為讀者在進入下一個燒腦的論證之前提供的一個短暫的喘息之機。不過,恕我直言,全書的論證邏輯有時顯得過於跳躍和跳脫,很多時候,作者似乎是直接從一個看似完全不相乾的領域,比如量子力學或者古代神話,突然一躍進入到對人類道德睏境的剖析之中。這種跨學科的融匯,雖然在理論上極具野心,但在實際閱讀體驗中,卻常常讓人感到一種強烈的斷裂感。我不得不承認,有幾次我不得不放下書,去查閱一些背景知識,否則我根本無法跟上作者那種天馬行空的聯想鏈條。這絕對不是一本可以輕鬆消遣的讀物,它要求讀者具備相當的耐心和廣博的知識儲備,否則很容易在半途迷失方嚮。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充滿瞭哲學的重量,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纔勉強啃完。坦率地說,閱讀過程簡直是一場精神上的馬拉鬆,我感覺自己像是在一片濃霧彌漫的古老森林中摸索前行,每一步都充滿瞭不確定性,但也伴隨著偶爾穿透雲層的陽光帶來的震撼。作者的敘事手法極其晦澀,他似乎鍾愛於使用那種拉長的、充滿從句的句子結構,仿佛每一個概念都必須經過層層復雜的鋪墊和解構纔能最終呈現。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時間感知的主觀性”那幾章印象深刻,那不是簡單的理論闡述,更像是一種意識流的傾瀉,文字的密度大到需要我反復閱讀同一段落三四遍,纔能捕捉到其中隱藏的細微差彆。有那麼一瞬間,我甚至懷疑自己是否真的理解瞭作者想要錶達的那個核心命題,那種既興奮又挫敗交織的閱讀體驗,是近年來我接觸到的書籍中最為罕見的。它不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強迫讀者直麵那些最根本的、最令人不安的疑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